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240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docx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

【守望那份辉煌——上海音乐厅记事】

上海音乐厅,那是一座横跨八十多年的专供音乐演奏的著名场所。

因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舒展凝重、端庄大方而著称。

是我国少有的仿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的专用音乐厅,西洋味十足并享誉国内外的专用音乐演出场所的音乐厅。

上海音乐厅的演出活动是我生活中的一段难以抹掉的记忆,常萦怀于我的心口而挥之不去。

在近几年去上海的日子里,每次去上海我都要绕道去上海音乐厅瞧一瞧,看看在那里留下我青春的足迹,回眸我视野中留下的那个年代岁月的印痕。

说起我对上海音乐厅那份情感的缘由,不得不提起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那个动乱岁月。

那时是我参加‘四个乐团’三支两军的支左工作时期。

刚进乐团不久便迎来四个乐团的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合唱团联合创作演出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的高峰日子。

演出地点在地处延安东路的上海音乐厅。

作为‘支左’在四个乐团的军代表,每逢演出的日子,均到现场观看。

这是当时军代表的一项工作内容。

当然,我亦在其中。

由于此,我对上海音乐厅及其对上海音乐厅的关注,便有了不解的因缘,便有了那份至今未能忘怀的追索与守望。

一、那时的上海音乐厅座落在延安东路523号

那时的上海音乐厅地处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

上海音乐厅还有一个旧名称——即:

南京大戏院。

这是我首次认识上海音乐厅所留下的记忆。

我常常带着一名军人的姿态来到这个地方。

那时,我为什么到这儿?

在这儿干什么?

至今我也未能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只知道,这是中国军人根据毛泽东主席发布的“支左、支工、支农”的指令而实行的一项特殊时期的特殊任务。

军人服从军令,这是军人的天职。

无需多想、多虑

仅此而已。

据许多资料上介绍说,南京大戏院是仿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最成功的典型实例,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戏院。

上一个世纪20年代末,南京大戏院所在的地盘是‘潮州会馆’的一块土地。

1929年,当时的怡怡公司经理何挺然租下了这块土地,建设当时上海时期最大的戏院,邀请中国第一代留洋美国的华人范文照建筑设计所的范文照、赵琛二位先生设计。

1930年大戏院建成,取名为南京大戏院,一座仿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的实例典范——上海南京大戏院(即:

后来的上海音乐厅),耸立在上海延安东路。

这也是我得到这一情况介绍时,所能感受到骄傲地方。

情感上为之激动和自豪。

因为,这是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具有世界上一流水平专用演奏音乐节目的一个场所。

就当时而言,南京大戏院的建筑水平和设备均为一流,是可想而知。

其一流水平压倒了当时雄踞上海多年的卡尔登戏院(今长江剧院)和奥迪安戏院(位于四川路)的建造和设施装备水平。

以致当时美国的《纽约日报·上海通讯》把南京大戏院比作当时美国设备最好的戏院“洛克赛”,称其为“亚洲的洛克赛”。

于是,南京大戏院迎来了上海演出场所名列前茅的气派与辉煌的日子。

记得我第一次到上海音乐厅时是在1969年9月中旬的一个周日的下午彩排时间,我兴致冲冲地独自一人来到音乐厅。

乐团演奏人员彩排完后,已是傍晚时分,借着初秋落日的余晖,围绕着音乐厅四周观看,欣赏着音乐厅奇特造型。

夕阳晚照下的音乐厅,耸起晚照余晖下的辉煌。

从外观看来,眼见音乐厅正面门楼为4层,门楼后面连缀着音乐厅的主体建筑——演出大厅。

演出大厅为2层,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建筑样式纯粹的西方复古主义派头。

外墙下部墙面为汰石子,上部为红釉砖清水面。

正门上方采用了两根半圆形古典形状壁柱和两根四分之一圆的小半圆形状壁柱,由此组成了三开间的壁龛和3扇圆拱形窗体。

圆拱窗门之上是横条浮雕装饰,加上雕花屋檐,使建筑的整体显得十分古朴典雅。

据说,这雕塑是邀请留法新诗人、雕塑家名为李金发大师级的人物设计,设计思路是:

富含音乐、舞蹈、戏剧的情节组成的图案而雕刻。

图案中的人物造型则取材于西欧神话故事,含有抒情和诗意意境。

整个窗门之上的横条浮雕装饰联系着雕花屋檐自成一幅完整的图案,看那精湛的雕刻品,玲珑剔透,无不散发出唯美的意境,引人注目。

沿着台阶上去,有6扇木框玻璃大门。

推门而进,我眼前一亮,仿佛觉得误入迷宫一般。

定睛一瞅,感觉不太像是咱中国样式的剧院,倒是像与我后来出访欧洲时,所见到的罗马那恢弘而古老的宫殿一样。

从室内的门厅、楼梯、回廊到高大的圆柱装饰,全是清一色的大理石材料所装饰起来的古典剧院款式。

观众厅的空间高大宽敞,赋予时代空间感。

音乐厅的正立面,沿延安东路面向而立,气派非凡。

当我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豪华的中央大旋梯把观众引向两个出入口进出演出大厅。

大厅四周墙壁用拉毛粉刷。

厅内墙面与立柱的建筑造型,均从有利于音响传播而设计与建造。

黑白混合的柱头和墙壁上的装饰都采用古希腊式样的花纹,厅内的柱身亦是大理石材料装饰而成。

舞台设计先进,有自动上下的银幕及备用自动吊杆,装置丝绒台幕。

有冷暖气机房,具有空调和风洞设备。

音乐厅内还设有楼上与楼下的休息厅,可容纳观众千人演出间或小憩。

整个音乐厅建筑不仅外表极富艺术魅力,而且色调淡雅、美感的渲染与音乐旋律的组合,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古典的爱奥尼克柱子与券式门窗配合的十分协调和大气。

建筑韵律感十足。

有人比喻南京大戏院是“凝固的音乐”,不无道理。

据说,1959年在上海几十座影剧院备选音乐厅时,最后理所当然地选中了南京大戏院。

上海音乐厅因其特有的双层式观众厅、镜框式舞台,铁栅琉璃、华灯明照其廊柱、大旋梯、正立面、观众厅墙面、穹顶都显现出古典建筑艺术风格等元素,1989年市政府公布上海音乐厅(南京大戏院)被列为为国家级近代优秀建筑,属于文物保护范围的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样本。

二、音乐厅惊世平移,这是留住一座城市对音乐的爱情

2010年我再一次来到上海,怀着憧憬的心情到了整体平移后的上海音乐厅观看。

当我走近音乐厅,看着这栋整饰一新的高大建筑物,似乎迷失了我的双眼,不太相信这就是我42年前所看到的上海音乐厅。

我将音乐厅绕道一周,仔细地观看和欣赏音乐厅的每一个细节,心里猛然意识到,音乐厅的变化太大了,个头长高了,块头增大了,外墙漂亮了,周围的环境美丽了。

我知道“年逾古稀”的上海音乐厅是上海滩的著名建筑。

1995年延安路高架路桥的修建,给音乐厅带来了较大的汽车噪声和地基震动的困扰。

人们难以欣赏到那犹如天籁般的高水平的音乐节目。

200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对上海音乐厅进行保护性迁移和功能完善性修缮,将其向东南方向平移66.46米,平移后的音乐厅将整体平升3.38米。

此举,一来为热爱音乐的人们欣赏音乐节目着想,更好的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二来为保护这座艺术的圣殿,为使音乐厅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既不影响城市的规划建设,又不损伤音乐厅那原汁原味的美妙音乐的奏响,还与上海大剧院等剧院共同组合成上海文化中心。

经反复斟酌,最后决定,将音乐厅整体平移。

这一决定既彰显了上海市政府亲民的思想,又尊重了保护富有高规格的艺术建筑精品的意识。

音乐厅总体迁移方案为:

先在原址顶升1.7米,然后平移66.46米到达地处金陵中路88号的新址,最后再将整座音乐厅顶升1.68米后落成,继而对音乐厅的‘整旧如旧’的大维修。

我在武汉的日子里,通过媒体了解到,平移前的上海音乐厅结构空旷,空间刚度较差,且结构强度很低。

将如此风格和结构类型的优秀保护建筑体的整体移位,在国内尚属首例,在施工难度上堪称国内之最,顶升高度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

而且,上海音乐厅原来坐落在居民区中,只有两个立面,平移至新地址中央平地后,在原音乐厅基础上新增南立面和西立面两个外墙墙面。

并将新建地下室,将原来分散在外的设备均置于其中。

建筑外观整体和谐统一,气派大方,观赏力极强的建筑物。

修缮后的音乐厅的各项功能,必将达到‘极大地改善’,成为世界级的著名音乐演出场所。

2003年6月11日,音乐厅终于成功地向东南移动了66.46米并抬高1.68米,远离了延安东路高架桥,位于西藏南路过街天桥的南边,西藏南路路西的新地址。

平移后的上海音乐厅,东与“大世界”塔楼隔街相望,北隔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与上海大剧院相距不远,形成了上海城市中心的高档文化区域。

伫立在一片嫩绿草坪中的音乐厅,日日夜夜见证着这座城市的人们对音乐的爱好,追逐着对音乐美好的向往;人们如同对待爱情那样,呵护着这座八十多年的接近古老的宫殿建筑,对其闪耀着伶香惜玉般的感情。

我在一双景仰的眼神中,环视着这栋伟岸而又大气的建筑作品时,脑海里时而涌起平移前的上海音乐厅的形状,深深地感觉到音乐厅平移工程除了保留原建筑的古典风格之外,还新建了外墙西立面和南立面。

这两个立面完全参照原北立面的西欧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整体非常和谐,艺术浮雕也得到恢复。

而且,恢复得那么完美无瑕。

平移后的上海音乐厅复杂又不显零乱,富有层次变化,色彩庄重淡雅,与其演绎的古典音乐有着惊人的统一。

自然音响之佳,得到建筑学专家及众多的中外艺术家认同。

期间有媒体报道称:

一位新闻记者动情地说道这是上海人民“留住一座城市对音乐的爱情。

上海音乐厅,在平移前就是一座中外闻名典雅的音乐殿堂。

楼上、楼下原有观众席1122座。

镜框式舞台,深8.35米、宽16米,舞台可使用面积约100平方米。

舞台上方有可调控反响板,备有斯坦威D-274三角钢琴一架、美国鲍德温SD-10三角钢琴一架、60路调光台、24路雅马哈调音音响一套、台口话筒插口16只,冷、暖气齐备。

世界著名的声乐、器乐大师竞相在此一展高超的艺术才华。

经过近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建设者们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2003年6月17日,沐浴74年风雨的上海音乐厅,向东南方向蹒跚“行走”了66.46米,抬高3.38米,成功平移,姿态完美地抵达新址。

此后,音乐厅开始修缮扩建,对原有的装饰区整旧如旧,内外部墙面颜色也清洗恢复到建厅原貌。

平移后的舞台依然是镜框式舞台,但舞台深度加大一倍。

新增建南厅和西厅,增加演员休息室,重建屋顶,观众席由原1122座增加到现在1200座。

仅平移工程一项便耗资5000万人民币。

由此,上海音乐厅旧貌换新颜,所处环境幽雅清新、古稀音乐厅重放光彩,成为上海文化的新坐标。

举目瞭望,视野开阔,周围栽满了银杏、雪松等珍贵树种,开阔的草坪绿油绿油的布满音乐厅周围,就像音乐厅安处在一块安静的绿岛之中,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经常有老人、小孩、外地游客前来观赏,还有一些青年人来到此地拍摄婚纱照。

2005年10月,平移后的上海音乐厅重新与广大市民见面。

音乐厅里,大理石立柱、汉白玉石阶、罗马式吊灯、镜框式舞台、包厢外侧的浮雕装饰都“修旧如旧”。

而圆形穹顶贴上了800多块金箔,更加富丽堂皇,堪称上海的“维也纳金色大厅”。

世界著名雕塑大师阿曼的作品“弦乐的律动”陈列在门厅,几把小提琴的破裂与重组,正好象征这座古稀音乐厅又焕发青春活力。

 是啊,这座历日旷久的音乐厅,重新开业后,坚持专业化定位,以高品质的古典音乐演出为主,包括交响乐、室内乐、独奏、重奏、声乐、中国民族音乐,以及爵士乐。

除保持原有良好的建声效果外,扩建后增加的舞台表演区和观众活动空间得以拓展。

 三、音乐厅的旧时岁月,人们匆匆而过

时年,我任上海管乐团的支左人员,因管乐团一时没有新作品问世,仅就管乐团军代表的我,与上海音乐厅没有多大联系,也不会有多少来往。

我与音乐厅之所以有过许多来往,只因我当时住在上海市石门一路333号上海合唱团大院内,与在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合唱团的支左人员同居一室。

在当时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个乐团捆绑一起,编为上海文化系统九连,即:

军宣队、工宣队同一工作于九连的四个乐团。

这样,从三支两军角度而言,也就成为一个大单位的人了,工作中,不分彼此你我。

演出时,我们军代表轮流前往上海音乐厅值班也是常有之事。

那年月,正值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合唱团一起排演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指挥曹鹏,主要演唱演员有许幼黎、蔡炳才、张世明、杨明、程振华、张其松、郑国瑜、董联娣,还有上海歌剧院的独唱演员钱曼华等人一并参与演出。

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这部作品从1967年开始改编创作演出,到1974年定为样板戏,历时近8年时间。

1969年至1970年正是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创作演出高峰时期。

我与上海音乐厅的来往,便有了那常来常往的身影伫留其中。

演出的每天晚上,我目睹着音乐厅内的场景,看着听音乐的人们的那份凝神专注的情形,心里涌动起阵阵豪情,为这样的场景而心生感动,仿佛觉得那就是我自己坐在这舞台上演奏这动人的乐曲,琴弦为这大厅的观众而跳动;每每听到这些音乐作品在舞台上展示时,仿佛觉得我就是这音乐厅的主人似的,为来自全市的听众聆听这音乐作品而兴奋,也仿佛感受到这音乐的每一个音符为我们每一个听众而写,为每一个听众而演奏;随着音乐节奏时而高昂,时而细雨绵绵,时而似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直冲壶口瀑布而轰鸣的声响在音乐大厅里回荡时,浑身激情四起,备受震撼。

而在合唱声部的声乐表现中,仿佛是歌唱家们包含满腔的深情,惟妙惟肖地演绎着各自声部的角色,独唱演员们在音乐弦律下,极具个性,在音乐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在音乐中所展示出的旋律,是那样的鲜活、明亮、光彩照人。

所有这些,在每一场音乐会里,都能感受到音乐所给人们的那样一种兴奋、力量。

音乐厅内,人们是在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工作者们所带来的那份激情。

上个世纪中叶,虽是出自于动乱岁月,文艺舞台并非繁荣昌盛,但在上海音乐厅里也在演绎着那个时代所培育出来的音乐作品,上海音乐厅内也经常奏响如钢琴伴奏《红灯记》、交响乐《沙家浜》、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钢琴协奏曲《黄河》等。

这些作品成为音乐厅主要演出节目。

文化大革命十年前、后,自1960年起,上海举办的历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国际广播音乐节,上海音乐厅都是主要演出场所。

国际、国内的音乐团体来到上海,也大多在这里演出。

上海市的艺术院团更是把音乐厅作为新人作品展示的首选演出地点。

20世纪80年代,普及音乐知识,上海交响乐团在音乐厅推出贝多芬作品系列音乐会,市民连夜排队,门票一抢而空。

当你走进休息大厅,映入眼帘的是16根合抱的赭色大理石圆柱,气度非凡,观众厅的色彩淡雅相宜,沉着庄重,与其演绎的古典音乐有着惊人的统一。

其自然音响之佳,既得到建筑学专家的首肯,更为众多的中外艺术家认同。

有资料显示,90年代,改革开放欣逢盛世,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频繁,许多音乐家和音乐团体光临上海这座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

著名的小提琴泰斗斯特恩,以及阿卡多、祖克曼、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郑京和、林昭亮;钢琴家拉萝查、傅聪、殷承宗、许斐平、古斯塔夫·罗米罗、朱丽亚弦乐四重奏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的室内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均来上海音乐厅表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在音乐厅坐着,静静地聆听大师们的演奏,看着他们高超的技巧,听着他们从容不迫的心声,你会感到是人生最快乐的享受,你一定会被回荡在这里的音乐所陶醉。

为庆祝上海音乐厅建厅70周年,于2001年特邀波兰国立肖邦音乐学院的音乐家来上海,在音乐厅分12场演奏肖邦的全部钢琴作品,开创了中国世界音乐巨匠作品全集演出的先河。

上海的主要音乐表演团体如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等,更是把上海音乐厅作为他们的主要演出场所,每年都要奉献许多台精彩的节目。

我国年轻的音乐家在这里成长,如:

现已经成名的大提琴家王健、中提琴家张立国、小提琴家薛伟、王晓东、张乐、黄蒙拉,歌唱家高曼华、刘捷、胡晓平、黄英、陈小群,指挥家陈燮阳、张国勇、胡咏言等,最早都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大舞台的。

一位音乐评论家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上海音乐厅的那种氛围。

他写道:

当灯光黯淡,当指挥在掌声中走上舞台中央,当音乐在寂静中轰然而起,曾有多少热爱音乐的心灵随之颤动。

美妙的音乐为爱乐者打开了一扇门,如同走进了天堂或者仙境。

如今,重新开启的这座可称得上古老的音乐厅,已是鹤发新颜,重展新的精神,焕发出古往今来的新面貌,敞开胸脯,迎接四面八方来客,奉献东西方古今优秀的音乐作品于大众面前。

此时我想起了来自当时香港的上海音乐厅新任艺术总监刘镇强先生所言的一席话:

重开后的上海音乐厅,将以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跨越古典与当代,西洋与民族音乐的界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