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305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ocx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Jobburnout)最早由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随后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

[1]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现象不是少数异常者的反应,是助人行业中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而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行业。

国外的研究皆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而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它会对教师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极大的危害,同时也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状况。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而农村初中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主力,他们的教学状况直接决定了整个农村的教育水平。

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学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状况。

[2]基础教育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初中教师的倦怠状况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所以,研究农村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斯拉池和雷特(Leiter)研究表明,在职业倦怠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支持。

许多研究者发现,提高教师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但是什么类型的支持,什么来源的支持最有效,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结论。

因此,研究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必要性。

[3]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研究的基

础上,对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职业倦怠各维度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以期能为预防和干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提供实证研究,总结与思考缓解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2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述

1.2.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JobBurnout)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于1974年提出,用来特指从事助人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4]ChristinaMaslach指出,职业倦怠是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所产生的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去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personalaccomplishment)的症状。

[5]Maslach是从职业倦怠的表现来界定职业倦怠的概念的。

职业倦怠在各个领域延伸,教师作为典型的服务性行业,是职业倦怠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的行业,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各自见解。

Farber提出: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

”[6]我国学者杨秀玉、杨秀梅等人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为: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能有效应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延续不断的压力,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教师自身在生理、心理、态度与行为等多方面的消极心理反应。

”[7]汪鹤飞在《职业倦怠: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文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事物中所表现出的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

[8]

综合上述各种定义,发现所有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都是从教师工作压力引入的,这也表明了教师工作压力同教师职业倦怠的紧密联系。

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工作、社会、组织等的各种压力和情感资源的不断耗竭而造成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2.2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在职业倦怠的测量方面,国外己有多种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

目前,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工具主要有:

(1)MBI量表:

马斯拉池和杰克森编制了马斯拉池职业倦怠问卷(the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这一量表有三个版本:

①人事服务量表:

MBI―HumanServiceSurvey(MBI―SS);②教育量表:

MBI―EducatorsSurvey(MBI―ES).③一般量表:

MBI―GeneralSurvey(MBI―GS)。

量表主要从衰竭、工作怠慢、专业自我效能降低三个维度测量员工的职业倦怠。

其中,教育量表是专门针对教师群体开发的。

该量表是目前本研究领域使用最广泛的工具,经过国外多年的研究证明,具有相对较好的跨文化的信度和效度。

[9]

(2)OLBI量表:

OLBI量表(OldenburgBurnoutInventory)是由德莫尔若琪(Demerouti)开发的倦怠量表。

OLBI包括了耗竭(Exhaustion)和疏离工作(Disengagementfromwork)两个维度。

除此之外外国比较典型的测量职业倦怠的问卷还有Pines的倦怠量表(Burnout一Measure简称BM)厌倦倦怠量表(Tediumburnoutinventory)、罗马职业倦怠问卷(Romeburnoutinventory)。

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多的是MBI问卷,被认为是最公正、应用最广泛的职业倦怠测量工具。

[10]

我国的许多学者就采用了MBI—ES来测量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如赵玉芳、毕重增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伍新春、曾玲娟等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另外,我国的学者也针对中国教师特有的特征,自编了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

王国香等人在2003年编制了量表,该量表的三个维度沿用了MBI的三个维度,其信度和效度指标都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对于测量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王芳和许燕在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时,针对知识枯竭这一新的维度对MBI进行了修订,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有关知识枯竭的7个题目,构成了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

徐富明等人也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编制了符合中国教师特征的职业倦怠量表。

1.2.3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

(1)个人因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主要有人格特质、教学效能感、教师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等。

研究表明,神经质、低自尊、外控型、A型人格的人表现出较高的职业倦怠,关于成就动机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尚存争议。

法伯研究发现有明显A型行为的教师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而出现倦怠,而且比其他教师显示出更多的神经官能症和由压力引起的身体疾病。

[11]

对于个体差异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教龄、婚姻状况、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都会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Byrne的研究发现,中小学男性教师的人格解体程度明显高于女性教师,女性教师的情感耗竭程度则比男性教师要高。

[12]

(2)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工作量、角色冲突与角色模、学校管理机制、学校氛围等几个方面。

斯沃尔伯(Schwab)和白尔尼(Byrne)认为,在组织方面,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

斯沃尔伯(Schwab)研究发现,当教师个体感到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与更多的自主权时,教师职业倦怠感有所下降。

凯斯(Keith)等研究发现,感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教师更不容易产生工作倦怠。

[13]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社会报酬、社会支持问题。

①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

现在国际竞争主要是教育及人才的竞争,而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社会各界对教师予以殷切的期望和较高关注。

因此,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充满过高期望,但现实中的教师并没有充分地得到社会的尊重,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有入便认为是教师教育不好造成的。

教师内心就会产生严重的屈辱感和失落感,职业倦怠心理必然产生。

[14]

②报酬问题。

教师受到社会各界赋予的较高期望,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教师行业的报酬相对于他们的付出而言是比较低的。

教师要面对生活上的经济压力,较低的报酬难以支付生活的各种需求,并且很多地区还经常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

这些付出回报的落差都会使教师产生心里矛盾,促使倦怠产生,甚至是教师的离职。

③社会支持问题。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更不易枯竭,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枯竭的有效策略。

[15]但什么样的支持更为有效还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认识,还需要进行实证研究。

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还有其他方面的研究。

曾玲娟(2002)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归纳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六大原因:

工作负担重和工作时间紧、学生品行和学生情况、角色冲突和角模糊、社会比较、组织氛围和个人因素等。

林红斌(2005)的研究表明,中学政治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社会对政治课的偏见、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的力、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显著相关。

刑金萍(2006)从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个人因素以及背景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响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

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与教师倦怠显著相关;课时、职称、教龄等背景因素对情绪衰竭有显影响,学校类型对去个性化维度有显著影响。

[16]

1.2.4 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1)国外学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比较深入,且较为系统全面,发展较成熟,从不同侧面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起因、表现及危害、测量等进行研究,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非个人化的现象,它和工作情境中的许多因素有关,如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情感支持等。

随着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和对上述因素的解析逐渐深化,从更全面的角度解释了教师职业倦怠,给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如何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同时,国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些理论。

1习得性无助理论。

该理论由Melcher提出,他认为当个体一再受挫时,个体会变得无所适从,转而陷入一种观望的状态,形成无助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2资源保存理论——从需求和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机制,当个体特定的资源或工作要求无法满足、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17]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视,为人们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思路。

(2)国内学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与国外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相比较,我国的教师职业倦怠起步较晚,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在学习国外学者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编制和内容研究本土化。

首先,测量工具本土化。

我国学者纷纷在MBI基础上编制了符合中国教师特色的职业倦怠量表,如王国香等人在2003年编制了EBI(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王芳和许燕在MBI原有维度上提出了中国教师特有的维度——知识衰竭,并修订了MBI;徐富明等人也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其次,研究内容本土化。

通过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发现了很多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在职业倦怠感上的不同之处:

中国教师职业倦怠有一个特有的维度——知识枯竭;中国教师在职业倦怠的表现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伴随有生理衰竭——生理上身体衰弱、血压升高、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头晕、常常失眠,感觉无力应付工作等;中国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低于美国教师;中国教师更倾向于将职业倦怠的原因看作是一般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于教师的力量,带有明显的外控性的特点。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的精细化和全面化。

在我国随着人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对象由中小学教师的转向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逐年有关于高校教师和卫校、中专、幼儿园、职业院校教师以及贫困地区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如曾玲娟、伍新春、鞠鑫、邵来成、许燕、王芳等在对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成果对我国的启示,并总结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些方法,来正确的认识职业倦怠,采取多种方式应对并解决,可从社会支持、组织支持、教师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改善。

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教育改革中注重教师的心里需要和实物要求;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学校实行民主管理,让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修教师和在职教师的培养;学校管理层发扬民主、关心教师、同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教师个人方面,应当适当进行身体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更好的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1.3 社会支持的概述

1.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Raschke,1977)。

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社会支持的定义。

从社会互动关系定义社会支持。

如,萨若森(Sarason)将社会支持归纳为一种关系,这个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的,他们能与他人交流,他们被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的帮助。

从社会行为性质定义社会支持。

考恩(Kahn)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关心和肯定。

韦伯斯特(Webster)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从社会资源作用定义社会支持。

黄希庭把社会支持界定为:

情绪支持,如共鸣、情爱、信赖;手段支持,如援助;情报支持,提供应对情报;评价支持,提供关于自我评价的情报。

Wellman和Worley(1989)则认为社会支持包括:

情感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和陪伴支持。

Cutrona和Russell(1990)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

[18]

1.3.2 社会支持的测量

(1)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有10个项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分量表。

分别计算总分和分量表得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状况越高,支持利用度越好。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SocialSupportScale,简称PSSS).该量表由兹麦特(MH.Zimet)等人1987年编制,国内姜乾金曾有译本,并在非正常人样本中使用。

PSSS共包括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记分法。

原作者通过因素分析将PSSS的12个条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它支持3类。

[19]

1.3.3 社会支持的分类

根据社会支持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客观支持也称实际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直接存在和参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重要资源;主观体验到的支持也称领悟社会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布朗(Brown)根据社会支持的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两类:

一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来自初级团体里的成员,如家人、亲戚、朋友、领导、社团朋友及工作中的同事等;二是正式的社会支持。

来自提供服务的学校、卫生机关、政府或民间福利机构的工作者及为特殊目的结合的互助团体。

[20]

我国学者肖水源提出,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

因此,社会支持还应该包括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即个体在遇到麻烦、烦恼时对支持的利用程度。

[21]

1.4 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及其不足

1.4.1 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研究

国外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与职业倦怠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

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更不易倦怠。

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社会支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影响因素。

马斯拉池和雷特绘制的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假想模型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社会支持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22]多项研究发现,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上,学者们看法不一。

杰克森(Jackson,1996)和斯瓦尔泽(Schwarzer,1997)等则发现,来自同事的高社会支持与教师的低倦怠有关,来源于同事的支持在教师压力和倦怠之间作用比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作用更大。

[23]

国内有关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刚刚起步,实证研究数量少且结论不一。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张海芹研究发现,乡村小学教师在主观支持上的评分高于城市小学教师。

陈朝阳、蔡李平和张林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解释力显著,其中主观支持作用最大;婚姻状况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影响显著,已婚教师从夫妻对方获得的社会支持在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王芳和许燕认为,情感型支持和来源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对于降低教师倦怠水平更为有效。

[24]

1.4.2 当前研究的不足

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研究者们划分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但是大都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没有具体研究各个维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可见,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对于职业倦怠的理解似乎还是很局限,认为职业倦怠多发生于城市教师中,因此研究对象多是城市中小学或高等院校等。

农村教师同样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对于他们的研究也很少,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2)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3)对于究竟是什么类型和来源的社会支持,用于缓解职业倦怠最为有效,还

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结论。

(4)未深入具体探讨与分析各个因素对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了解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程度,同时探讨社会支持对教师职业倦怠各个维度的影响和作用,分析他们的相关关系,旨在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及一定的理论支持,有利于提高教师社会支持水平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压力。

1.5.2 研究意义

由于国内有关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不多,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社会支持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

揭示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程度,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领导、教师本人认识到缓解职业倦怠的必要性,同时,调查研究农村初中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有助于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湖北省某农村初中全体教师为被试。

本次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90份,回收问卷85份,回收率为94.4%,其中有效问卷为67份,有效率为78.8%,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被试的基本情况

变量

组别

人数(N=67)

%

性别

47

20

70.1

29.9

年龄

25岁以下

26-30岁

31-40岁

大于40岁

4

18

22

23

6.0

26.9

32.8

34.3

教龄

小于5年

5-10年

11-15年

大于15年

9

13

21

24

13.4

19.4

31.3

35.8

学历

中专/高中以下

大专

本科

1

33

33

1.5

49.3

49.3

职称

未定级

初级

中级

高级

4

13

44

6

6.0

19.4

65.7

9.0

所教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13

19

35

19.4

28.4

52.2

是否为班主任

34

33

50.7

49.3

婚姻状况

未婚

已婚

丧偶

10

56

1

14.9

83.6

1.5

是否兼任

16

51

23.9

76.1

2.2 研究工具

2.2.1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该问卷来自于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台湾学者根据中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

该问卷由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共22道题目构成,其中情绪衰竭维度8道题,低个人成就感维度8道题,去个性化维度6道题。

采用4点记分法,从未如此记1分,经常如此记4分,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重。

其中第9题至16题为反向记分题。

信度检验显示,在本研究中职业倦怠总量表的Alpha系数为:

0.830l,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的A1pha系数分别为:

0.8227、0.6569、0.9282;由于该问卷的维度已经存在,所以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验其效度,结果显示问卷三个因子间的相关系数(0.04、0.06、0.58)都低于0.60,CMIN=373.105((df=206、D=0.000),TLI=0.89、CFI=0.90、RMSEA=0.67,这些结果说明拟合指数较好。

[25]

2.2.2 社会支持量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其中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对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分量表。

分别计算总分和分量表得分。

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支持利用度越好。

该问卷的设计基本合理,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系数为0.92(P<0.01),各分条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2.3 研究程序

采用团体测量的方式,采取统一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问卷当场收回。

2.4 数据处理

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材料统一编码,录入电脑。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基本现状

3.1.1 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基本现状

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没有相应的常模用以比较。

前人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将各维度的得分和总分除以每一维度的项目数和总的项目数,把得到的数值与中数作比较来衡量教师职业倦怠的水平。

[26]本问卷为4点记分,中数是2,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均分及因子的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在2-2.5分表示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2.5-3表示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在3分以上表明职业倦怠问题非常严重。

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见表2。

表2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及三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N=67)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数

标准差

题数

数值

情绪衰竭

11

27

19.55

3.56

8

2.44

低成就感

9

29

16.69

4.43

8

2.08

去个性化

6

23

13.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