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3009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最新.docx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0页最新

  

本文档下载自欢迎使用,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

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0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0页)

目录

[此处图片未下载成功]

1消息二则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飞天”凌空

4一着惊海天

5藤野先生

6回忆我的母亲

7*列夫·托尔斯泰

8*美丽的颜色

9三峡

10短文二篇

11*与朱元思书

12唐诗五首

13背影

14白杨礼赞

15*散文二篇

16*昆明的雨

1.消息二则

国学名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

要塞.()督战

..()芜.湖()阻遏.()管辖.()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

(2)要塞:

(3)业已:

(4)锐不可当:

(5)摧枯拉朽:

3.常识填空: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

、、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语言简明扼要。

()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

1.yùkuìdǎngjiānsàidūwúèxiá

2.

(1)失败而退却。

(2)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3)已经。

(4)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5)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

(1)消息,

(2)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3)A、(真实性)B、(及时性)C、(准确性)

(4)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

合作探究

4.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答案: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题:

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

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

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5.简要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的特点。

答案:

标题简洁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

“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6.简要分析两则消息的电头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7.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语言特点。

答案: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8.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答案: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拓展延伸

9.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

(不超过计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

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

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答案:

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当堂测试

1.下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督战(dū)舆论(yú)歼灭(qiān)风平浪静

B.泄(xiè)气溃退(kuì)覆灭(fù)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横度长江

C.区域(yù)阻塞(sài)荻港(dí)摧枯拉朽

D.阻遏(jié)纤维(xiān)签订(qiān)锐不可当

2.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4.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6.文中的一段议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C2.

(1)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2)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3.C

4.较为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5.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

6.此种情况……

都很泄气。

7.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8.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总结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的有关常识。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自主突破

1.通读课文,完成表格。

[此处图片未下载成功]

答案:

[此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处图片未下载成功]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答案: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

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

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

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

东路军写

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

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

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答案:

(1)“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拓展延伸

6.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

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

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

“过去了!

”“过去了!

”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

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

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

“同志们,再见了!

”“老乡们,辛苦了!

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答案: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

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

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不同点:

(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

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

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

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

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

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当堂测试

阅读下面的一则消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新华社酒泉9月25日电北京时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19分43秒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在随后的飞行过程中,我国航天员将首次进行空间出舱活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飞船发射。

傍晚时分,航天员公寓问天阁里气氛庄重热烈。

2003年和2005年,我国航天员杨利伟和费俊龙、聂海胜先后从这里踏上征程,开始太空之旅,两度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飞行的历史性突破。

今天,我国航天员将第三次从这里出征,续写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17时30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问天阁举行。

胡锦涛等来到这里,亲切看望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为他们壮行。

翟志刚代表3名航天员郑重表示,感谢胡主席,感谢党和全国人民对我们的关爱。

我们一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坚决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夜幕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巍然挺立,直指苍穹;箭体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4个大字十分醒目。

21时10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承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和3名航天员的火箭,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飞向茫茫太空,在夜色中划出一道耀眼的轨迹。

胡锦涛同大家一起为火箭顺利升空热烈鼓掌。

火箭起飞后120秒,逃逸塔分离;138秒,助推器分离;198秒,整流罩分离;578秒,船箭分离……21时19分43秒,神舟七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激动地宣布: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顿时,指挥大厅里人们兴奋地相互拥抱,现场一片欢腾。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说,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这次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我国航天员第一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这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跨度大、任务风险大、航天员操作强度大、实施难度大、参试系统庞大。

此次飞船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9次升空,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火箭发射连续第67次获得成功。

飞船在轨运行期间,有关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将进行持续跟踪、测量、控制,通过航天员生理遥测参数和回传图像及话音通信,了解航天员身体和生活工作状态。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完成飞行任务后,3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返回舱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主着陆场着陆。

(记者孙承斌李斌邹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声文选文有删节)

1.新闻的标题表明了什么?

2.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是哪里?

导语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

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4.中国成功飞入太空的第一人是谁?

本次担任飞行任务的的航天员是谁?

5.这则新闻中洋溢着一种什么感情?

6.面对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你想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答案:

1.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表明这则通讯报道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导语部分是: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19分43秒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导语部分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电头交代了发电单位(通讯社)、发电时间、地点。

电头的价值是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4.中国成功飞入太空的第一人是杨利伟。

次担任飞行任务的的航天员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5.强烈的喜悦心情和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6.略。

总结反思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国学名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新闻消息的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新闻消息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

3.感受诺贝尔奖项的魅力,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4.了解钞票上的民族文化,体会作者的民族情感。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新闻消息的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新闻消息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

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3.html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颁.发()建.树()仲.裁()遗嘱.()挪.威()

逝.世()巨额.()渗.透()安慰.()

答案:

bānshùzhòngzhǔnuóshìéshènwèi

2.解释下列词语。

颁发:

建树:

仲裁:

遗嘱:

吞食:

卓有成就:

答案:

颁发:

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建树:

建立的功绩,指在事业上颇有功绩。

仲裁:

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也叫公断。

遗嘱:

指人在生前或临终时嘱咐处理身后各事的话或字据。

吞食:

比喻大量地吸收。

卓有成就:

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诺贝尔奖是为纪念(国籍)化学家诺贝尔逝世而设立的奖项,颁奖仪式是每年的月日,在和举行。

首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员有:

答案:

瑞典1210斯德哥尔摩奥斯陆伦琴——物理奖霍夫——化学奖贝林——生理学奖普吕多姆——文学奖邓南特——和平奖帕西——和平奖。

合作探究

4.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两则新闻各报道了什么内容。

答案:

《首届诺贝尔将颁发》: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颁发首届诺贝尔奖。

5.重点研读《首届诺贝尔将颁发》思考下列问题:

(1)从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答案:

导语交代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颁发机构、以及获得诺贝尔奖人员的资格等情况。

[此处图片未下载成功]

[此处图片未下载成功]

:

//

(3)思考:

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一列举了获奖者的名字和贡献?

答案:

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出的贡献突出了新闻准确详实的特点。

(4)文章第四自然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您觉得有什么用意?

(4)答案: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新闻背景,强调诺贝尔奖的评定必须有指定给的机构完成,再次强调诺贝尔奖奖励的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的人。

拓展延伸

6.阅读下面这则消息,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消息内容。

中国诺贝尔奖,首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今天(9月19日),备受社会关注的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揭晓了首届获得“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年度奖项的科学家名单。

生命科学大奖由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获得,物质科学奖由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获得,获奖者将获得单项100万美元的奖金。

或成为“中国诺贝尔奖”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设立“生命科学大奖”和“物质科学大奖”两个奖项,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以表彰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要求其获奖工作主要在中国大陆或港澳台地区完成,但不限国籍。

获奖者可以是个人或者团队,原则上每个奖项不超过5名获奖者。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的消息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被期冀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指出,“未来科学大奖是第一个延生于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由企业家群体发起成立的奖项,填补了中国民间权威科技奖项的空白;瑞典有诺贝尔奖,香港有邵逸夫奖,而未来科学大奖作为后起之秀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答案示例:

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首届获得“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年度奖项的科学家名单。

总结反思

“飞天”凌空跳水姑欢迎使用/b-09b6eff0d0f34693daef5ef7ba0d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