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708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docx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次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还决定,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扫除文盲的工作。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

“国家发展各项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

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

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

1.定义

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

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

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人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

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

工业革命后,义务教育发挥着使人们掌握工业知识的任务,义务教育的时间也由最早的3个月至6个月,发展到6年,直至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9年。

2.义务教育法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意义

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4.实现

2001年1月日,中国政府宣布:

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建国初的高等教育

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1958年的高教

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

核心:

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范围:

涉及学制、学校领导体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招生分配制度等方面。

办学体制:

全日制、半工半读、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意义:

初步建立起了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3.全面调整

1961年,根据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部对高校进行全面调整,至1963年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轨道。

4.“文革”十年破坏

大学停招、教授权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残酷批斗、鼓吹读书无用论,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大幅滑坡。

5.文革结束后的高等教育

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6.19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

迅速发展、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政策放宽。

一、单项选择题

1.《夫妻识字歌》唱道: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

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A.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决策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1982年国家将扫盲列入宪法,从根本上说明了(  )

A.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B.文盲的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

C.中国为了尽快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

D.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3.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

对此,中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  )

A.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照搬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道路

C.将信息化作为我们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全部重点

D.先发展后治理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里的“壮举”是指(  )

A.袁隆平研制成功“超级杂交稻”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5.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6.“文化大革命”对教育战线破坏严重的表现有(  )

①宣扬“读书无用论” ②大学停止招生 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 ④大批专家、教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

A.①②B.①②④

C.②④D.①④

7.1977年,邓小平提出让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8.(2012年广东惠州三调)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9.“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了‘文革’的莘莘学子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

这一举措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

”这是对哪一项政策的评价?

(  )

A.“双百”方针B.“上山下乡”

C.恢复高考D.“三个面向”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实行改革开放

D.经济迅速发展

11.在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

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实施“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2.为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扫盲教育 ②普及义务教育 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④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材料四 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状况

时间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所

2400万

5219所

127万

205所

11.7万

2001年

49.13万所

1.25亿

10.09万所

9115.31万

1911所

1175.05万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同观点。

(2)材料四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

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教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快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

“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

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三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

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3)材料二、材料三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A

2.A 解析:

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将扫盲列入宪法,充分显示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3.A 4.B 5.B

6.B 解析:

③项出现于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时期,注意区别“教育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

7.C

8.C 解析:

1977年的图表反映出报考的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导致大学招生削减。

选C项。

9.C 解析:

由“亲身经历了‘文革’”可知此政策是“文革”后提出的。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上山下乡”是在1968年底提出的,“三个面向”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排除A、B、D三项。

10.B 解析: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教育的繁荣与以上四项都有关系,但从“文革”中得到的教训是:

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我国的各项事业才能健康地发展,其中也包括教育。

11.C 解析:

“教育大革命”不是邓小平提出的,故排除。

12.B

13.

(1)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2)现象:

中等教育迅速发展,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三级教育全面发展。

原因: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增加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3)措施:

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体制等。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4.

(1)错误估计:

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后果:

“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方针。

(3)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都指出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