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454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天涯赤子 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单元检测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

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单元检测

(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曹操逝世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的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

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

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

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

“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吟咏曹操疑冢的诗作: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

《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固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

《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昉《述异记》载:

“邺中铜

乡魏武帝陵下,铜

、石犬各二。

”任昉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

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

“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

”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

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那么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

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

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10年3月2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曹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

C.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范成大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昉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主要是因为宋、元两代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有着特殊的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吏 道

邓 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

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

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

曰:

得才且贤者用之。

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

财物

B.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固:

固然,虽然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

繁衍

D.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

人才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3分)(  )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古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鱼肉百姓,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吏”“夺其食”“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8~9题。

双调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8.“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

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曲开头两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

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谐》之言曰:

“____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__,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任选一道大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

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

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

你打桨,我撑篙,欸乃一声过小桥。

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戴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

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作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

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

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

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

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

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

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亩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

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

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莲花就是荷花,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叫莲,夏日花池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B.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

C.荷花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所以诗人喜欢用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

D.第四段引用了采莲的童谣,其作用是歌颂采莲的欢乐景象和莲农的浪漫而诗意的生活。

E.作者思想认识经历了由单纯欣赏美到体会莲农生活艰辛,称赞劳动创造美的变化过程。

(2)莲子收获的季节是莲农最辛苦的时候,这种辛苦具体体现在哪些劳作中?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却又说“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透明赢信任 信任才慈善

日前,《新京报》关于“圆梦行动助学款延误3月未到账”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活动的主办者,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向捐赠人和受助学生表示道歉,将延误助学款迅速划至受助学生的账户,更派专人赴山西展开调查。

此外,青基会还发出了公告,寻找169名已获受助资格、却未收到捐助款的学生。

青基会此次坦然接受媒体和捐助人的监督,以高效率和负责的态度处理问题值得肯定。

不过,需要警醒的是,此事反映了中国慈善事业一些内在弊端,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健康与未来。

众所周知,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相比,当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未长大的“小老树”。

据统计,2002年,中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总量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

2005年,全国民政系统收到来自个人的慈善捐赠是17亿元,这个数字摊到全国每个人头上才一块多钱。

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捐赠过。

这无疑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流。

对此,有人认为是国民性使然,但为什么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情况要好很多?

其实,仅仅把慈善冷漠症归咎于人的道德素质有失偏颇,慈善运行机制上的疏漏也不可忽视。

现实中,许多人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缺少基本的信任,典型的观点就是,“不知道这些钱是怎么花的”,而这,正暴露了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所在。

而国际上一些知名慈善组织之所以能建百年基业,关键在于机制透明,用卡耐基的话说就是:

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

慈善组织不管做什么事,花多少钱,都要让捐助者与受助者,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如此公众才可放心地把钱交给你。

圆梦行动助学款之所以出现延误,与存在某些不透明环节有很大关系。

在这次事件中,虽然事实上刘海兰已获受捐资格,但刘海兰两次上网查询,却发现资助学生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

同样,捐助人孙家洲也无法通过便捷的方式核实自己的钱有没有打到刘海兰账上,最后费尽周折找到刘海兰本人,才了解到实情。

而像孙家洲这样较真,能耗费精力去核实自己捐款去向的人,能有多少呢?

可见,慈善机制不充分透明,很难将爱心“公开”地传递,给捐助者与受助者带来的麻烦,也会大大地影响捐助者的信心。

缺少“玻璃做的口袋”,是目前国内一些慈善组织和活动的一个弊病。

虽然民政部有关规定要求慈善组织必须公开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但落实结果不尽如人意。

而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捐助者有权向慈善组织索要其财务报表,公共图书馆也有这些报表,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的要求也更高。

除了个人隐私,慈善组织没有不可公开的秘密,不管是捐款过程还是善款分配过程,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应该公开,可以方便地查证,质询,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监督。

这种高透明度不仅是确保慈善事业健康运作的必须,也是取得公众信任和尊重的关键。

中国社会似乎并不缺爱心与善举,目前缺少的是完善的保护爱心与善举的机制。

希望更多慈善组织和活动都能致力于打造“透明慈善”,向公众展现自己的自信与廉洁。

国家也需要完善立法,给中国慈善事业装上“玻璃口袋”。

(1)下列判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A.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要求很高,不应该有不可公开的秘密。

B.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但慈善事业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流。

C.道德素质低和机制不透明是现阶段中国慈善捐款少、慈善事业发展受限制的瓶颈。

D.国家在完善立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督,落实相关的规定。

E.只有把慈善事业中存在的弊端解决了,中国慈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2)联系全文,简要回答目前中国慈善事业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小老树”?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生活中,肯定存在一些人“想捐款却不敢”的现象,就其原因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