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410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docx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

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

5年考情

考查

热度

真题示例

考查角度

学科素养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

②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

③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

2017浙江11月选考,

3,2分

古代水利工程

史料实证

★★★

2017浙江4月选考,

1,2分

农业生产工具

历史解释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①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

②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

③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

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

2018浙江4月选考,

3,2分

古代冶铁技术

时空观念

★★☆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①“市”在历代的发展(d)

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c)

2018浙江11月选考,

4,2分

宋代商业发展

史料实证

★★★

2017浙江4月选考,

5,2分

宋代对外贸易

史料实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

②“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

2017浙江4月选考,

7,2分

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解释

★★☆

 

分析解读 本专题为高考必考专题,从考查内容的角度来看,着重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如古代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海禁政策的影响、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观念的影响等;从考查题型来看,多以选择题呈现,偶有主观题;从考查的试题形式来看,多以史料为主,考查学生史料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从学科素养考查方向来看,多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为主。

复习备考本专题,一是要从感性、直观的角度感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二是要从理性、抽象的角度来思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

【真题典例】

破考点

【专题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阶段特征

本专题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还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商业贸易政策的变化,使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到铁犁牛耕的三个发展阶段。

与之相适应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生产的变化。

土地制度则经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三个发展阶段。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古代手工业

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官府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实力雄厚、产品精美的官营手工业和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民间手工业并存的局面。

民间手工业包括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古代商业

在商周时期,商业也由官府所控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商人迅速崛起,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宋元时期商业得到空前发展,明清时期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地发展繁荣,虽然明清时期受到了官府的压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古代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中国政府所沿用,尽管这种政策在古代历史上有其客观的背景,但是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依旧非常突出。

明清以后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 D

2.(2018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市高三期末,2)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

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大约1亩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①牛耕的普及    ②曲辕犁的推广

③水排的使用    ④铁锄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3.(2018浙江台州高三期末,3)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

秦律还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达不到的需接受处罚。

这些规定(  )

A.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

B.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C.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

答案 B

4.(2017浙江宁波十校9月联考,3)水利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下列属于汉代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的有(  )

①郑国渠    ②井渠    ③都江堰    ④白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2018浙江暨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5)《夷坚志》是记载宋人洪迈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部作品,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

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  )

A.曲辕犁的推广使用    B.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制转变

C.用煤作为燃料冶铁    D.除釉下彩绘外出现粉彩瓷器

答案 D

2.(2018浙江温州3月选考适应性测试,4)浙江慈溪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所赞美的一类瓷器。

有学者认为秘色瓷是当时这类瓷器的上佳之品。

“这类瓷器”是(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釉下彩绘瓷

答案 A

3.(2018浙江高三“五校联考”,3)杜甫的诗中写道: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中赞颂的瓷器产于(  )

A.陕西耀州    B.浙江龙泉

C.长沙铜官    D.四川大邑

答案 D

4.(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三模,24)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代(  )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答案 C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2013江苏单科,4,3分)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 B

2.(2012江苏单科,3,3分)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余里。

答案 D

3.(2012福建文综,14,4分)《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答案 C

4.(2018浙江杭州高三质检,3)北朝《木兰辞》曰: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其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有(  )

①各种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

②政府对“市”实行行政管理

③集市地处交通便利之处

④草市已经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2012福建文综,15,4分)《司马光奏议》载: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答案 B

2.(2018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市高三期末,5)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

明朝时期,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的白银多被窖藏。

近年来闽南各地屡次发现当时窖藏的西班牙银币。

该材料最能反映(  )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

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

答案 A

3.(2018浙江温州3月选考模拟,6)明代某士人指出: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

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    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

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    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

答案 D

4.(2018浙江嘉兴3月选考模拟,2)有史家描述:

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

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商人谋求政治地位    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商人地位比农民高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答案 A

探史料

探究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原动力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呈现

  史料1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①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史料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②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③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读史指导

史料主旨

史料1:

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史料2:

孟子描绘的小农经济特征

史料3: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料

解读

唯物

史观

史料1: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史料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孟子的言论体现儒家的仁政理念

史料3: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重点

阐释

史料1:

西周到秦汉生产模式的变化。

①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

史料2:

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史料3:

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③说明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史料认识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与转型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 

(1)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

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

2.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答案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2)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3)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探究二 阻隔中外的一道堤墙——“海禁”与闭关锁国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

史料2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

……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②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读史指导

史料主旨

史料1:

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史料2:

“海禁”政策的影响

史料

解读

家国

情怀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统治者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而作出的一种消极回应,不但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而且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也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

重点

阐释

史料1:

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该政策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①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现状

史料2:

“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史料认识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料应用

1.史料1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

出于何种考虑?

答案 主张:

闭关政策。

考虑:

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海禁”政策的后果。

答案 “海禁”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物。

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并且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1.(2018浙江4月选考,3,2分)古诗有云: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

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答案 B

2.(2017浙江11月选考,3,2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一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答案 B

3.(2017浙江4月选考,1,2分)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4.(2017浙江4月选考,5,2分)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

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 D

5.(2017浙江4月选考,7,2分)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答案 A

6.(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 C

7.(2016浙江文综,15,4分)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8.(2016浙江10月选考,5,2分)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D

9.(2016浙江10月选考,8,2分)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答案 D

10.(2016浙江文综,14,4分)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答案 B

11.(2015浙江10月选考,4,2分)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

它是(  )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

答案 C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2.(2018课标Ⅲ,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3.(2018北京文综,15,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B

4.(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5.(2017课标Ⅰ,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6.(2017课标Ⅱ,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7.(2017天津文综,2,4分)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8.(2017课标Ⅲ,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9.(2016课标Ⅰ,25,4分)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10.(2016课标Ⅱ,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11.(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12.(2017北京文综,41,6分)(节选)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

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