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286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7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

《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试题讲解 4.docx

生理学试题讲解4

生理学

v什么是生理学

v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v研究对象和范围

v从广义上来说,根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分出植物生理学、昆虫生理学,航空航天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医学生理学等。

v如果根据研究的对象或内容,又可划分为细胞生理学、心脏生理学、肾脏生理学等,诸如此类。

v我们所学的生理学,侧重于人体生理学,目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生物后继课程打基础。

v学好生理学这门课程有何意义?

如何来学习生理学?

v生理学可以认为是一门与日常生命活动或临床各种症状的解释密切相关的一门机能学科。

v人体的功能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同一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以是不同的。

v入门时,遇到的生理专业名词、概念较多,如何弄懂弄清楚这些概念,首先要理解这些概念或名称,懂得内容的含义,然后找出其中的要点加以记忆。

v以生理学教科书作为基本学习内容。

因为教科书内容完整丰富,可以较好地帮助你理解所学的内容。

v做到课后及时复习。

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系统性、连贯性较强,各章节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v生理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若干章节学完后,要善于自我复习和小结,记住,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只有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凑效。

v本学期安排30学时,分15次完成。

本学期授课章节(除感觉器官、内分泌、生殖等章节做简单介绍外,其余章节都作介绍)

一、刺激与反应

(一)新陈代谢(最基本特征)

(二)兴奋性:

是指机体对刺激

⏹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刺激:

能引起机体感受到的各种内外环境变化。

⏹反应:

机体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兴奋:

出现活动或活动增强。

⏹抑制:

抑制是兴奋的反义,意味着活动停止或减弱。

⏹阈强度:

(或称刺激的阈值)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

凡刺激强度高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

指低于阈值的刺激。

二、兴奋性的指标-阈值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常用阈值来表示,例如在比较三组学生制作神经肌肉标本好坏时,常可用阈值来衡量制作,(如何来测定阈值?

请思考)

•结果:

第一组阈值为4.1V;第二组阈值为4.9V;第三组阈值为8.9V(说明什么?

•因此,兴奋性与阈值之间呈倒数关系。

实验证明:

神经、肌肉和腺体组织兴奋性较高,称为可兴奋组织。

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当可兴奋组织受到一次有效刺激后,其兴奋性会发生一次有次序的规律变化

⏹神经组织受刺激时普遍存在这一规律变化,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在连续刺激过程中,产生兴奋次数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取决于两次刺激之间产生的兴奋(绝对不应期)时间上是否重叠,如果重叠,后一次刺激则无效。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

一、人体与外环境

人类健康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的概念

❑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生存的环境称内环境,亦称细胞外液。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稳定,这一状态称稳态。

稳态的维持是细胞生存的必要前提和实现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

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反射弧

二、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控制系统

正反馈控制系统

⏹前馈控制系统

前馈控制系统

⏹属于自身调节的下列情况有:

1.体温的维持2.动脉血压的维持

3.肾内血流量的维持4.血糖水平的维持

5.排尿过程的维持

❑机体内环境稳态是如何维持的?

❑机体功能活动是如何实现自动调节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   跨膜转运的物质应考虑:

v–脂溶性还是水溶性?

(性质)

v–大分子还是小分子?

(分子量)

v–顺浓度差还是逆浓度差?

(是否耗能)

v–是否需膜上蛋白质的帮助及何种类?

然后进行归类出下列四种基本方式:

v

(1)单纯扩散

v

(2)易化扩散(载体与通道)

v(3)主动转运(包括继发性主动转运)

v(4)出饱和入胞

一、单纯扩散

v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跨膜移动过程。

v扩散动力取决于膜两侧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差以及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二、易化扩散

v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小分子,在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扩散现象。

v通道运输

v载体运输

通道运输

⏹–对象:

各种离子如K+、Na+、Ca2+、Cl-等(顺浓度差进行)

⏹离子扩散通量:

受膜两侧这一离子的浓度差和产生的电场力(电位差)的影响

⏹存在“门控”通道性质(激活与失活)

⏹电压门控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

载体运输

⏹–原理:

靠膜载体蛋白变构,顺浓度差进行

⏹–对象:

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

⏹特点:

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三、主动转运

⏹•   通过膜上生物泵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电-化梯度的转运过程。

⏹•   钠-钾泵(ATP酶的活性)

⏹–转运机制(图示)

⏹–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Na+、K+分布保持一定比例的浓度差。

⏹膜内高钾为许多反应提供必须条件

⏹膜外Na+的高浓度(高势能)提供了H+、Ca2+稳定,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营养分子逆浓度差重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图示)。

四、入胞和出胞

•   入胞(胞吞)是指膜外大分子或团块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   对象:

脂蛋白颗粒、细菌和异物等

•   又可分为吞噬(固体)

吞饮(液态) 

•   出胞(胞吐)是指细胞大分子内容物排出细胞的过程。

•   对象:

各种腺体的分泌活动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过程

物质跨膜转运的几种基本方式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由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受体能辨认和接受某些特异的化学刺激或信号的一类蛋白质。

⏹分布(膜受体、胞浆受体和核受体)

⏹效应(刺激物与受体结合,使膜内的某些酶发生变化,将外界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引发细胞的生物效应,图示)

一、由离子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ionchannel)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ionchannel)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ionchannel)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概念及形成原理)

–生物电现象

–静息状态细胞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亦称为极化状态

是钾外流的电-化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

⏹1、细胞内外钠钾等离子不均匀

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

⏹2、静息时,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

性高,而对钠离子相对不通透。

⏹3、浓度差促进细胞内的钾外流;而钾外流时建立的电位差则阻止K+继续外流。

图示

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

4、当浓度差与电位差各自作用达到相对平衡时,即形成所谓的静息电位。

(钾的电-化平衡

电位;K+净移动=0)

静息电位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   静息电位可以通过Nernst公式推导计算,但有误差。

•   膜外钾浓度改变可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   钠泵活动受抑制,使静息电位数值减小。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的概念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是兴奋的标志。

2、动作电位形成及机制

⏹波形特征及组成(锋电位和后电位)

⏹–   上升支(去极化,达阈电位时Na+迅速内流;Na+平衡电位)

⏹–   下降支(复极化,K+迅速外流)

⏹–   后电位(与钠泵恢复正常钠钾浓度分布有关)

⏹细胞水平表现为:

全或无现象

3、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现象

⏹不衰减性传导

⏹脉冲式(动作电位不能重合)

图示

4、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阈电位

⏹条件:

①膜内正电荷增加(去极化)

⏹②达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临界膜电位)

⏹区别:

阈电位与阈值的概念

动作电位与局部反应的关系

•   刺激和阈上刺激则产生动作电位

•   阈下刺激则引起局部反应(局部兴奋和局部电位),其特点:

⏹–不是全或无式的

⏹–作衰减性传导

⏹–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总和转变为动作电位(图示)

5、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

•   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

•   有髓鞘的神经传导(图示)(跳跃式传导)

⏹特点:

不衰减性传导

⏹可以表现双向传导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小结)

•   静息电位(概念、形成原理)

•   动作电位(概念、形成原理和特点)

•   局部电位(概念、特点)

归纳几个常用的电生理学术语

⏹极化

⏹去极化与复极化

⏹去极化与超极化

⏹阈电位与阈值的关系

⏹局部电位与局部电流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

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复习)

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

四、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五、影响骨骼肌的收缩效能的因素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

(二)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膜外Ca2+内流→触发囊泡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囊泡内ACh释放→与接头后膜(终板膜)上化学门控通道结合→引起接头后膜对Na+、K+通透性增加(但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简写EPP)→引发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三)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

⏹–单向性传递

⏹–时间延搁

⏹–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滑行学说

四、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主要步骤:

⏹肌膜电信号→三联管触发肌浆网释放Ca2+→引起肌丝滑行→产生肌肉收缩→当电信号消失→肌浆中Ca2+在钙泵作用下→肌浆内Ca2+↓→肌钙蛋白结合的Ca2+解除→肌肉舒张。

五、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

名词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钠泵、肌小节、阈值、阈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收缩耦联、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前负荷、后负荷、终板电位、强直收缩

问答题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如何?

⏹2、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3、简述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第二章血液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

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人体大量失血或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将危及生命。

血液在医学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因为很多疾病可导致血液组成成分或性质发生特征性的变化。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人类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浆蛋白的浓度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因为血浆蛋白的分子很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管壁。

血浆蛋白的功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缓冲功能

•4、形成胶体渗透压

•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红细胞沉降率

(二)血液的粘滞性

(三)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等渗溶液、等张溶液

(四)血浆的pH值

正常人的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

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红细胞(erythuocyte)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红细胞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极重要的作用.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约8μm,周边稍厚。

•红细胞结合和携带氧的过程并不消耗能量,血红蛋白中的Fe2+也不被氧化,若Fe2+被氧化成Fe3+成为高铁血红蛋白,即失去携氧能力。

•2.正常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其它因素

维生素B12和叶酸

Fe

二、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leukocyte)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00-10000/μ1,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1.分类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

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2.功能

血细胞渗出

趋化性

吞噬作用

•1.中性粒细胞:

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单核细胞:

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

激活了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参与机体防卫机制,还产生一些能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因子。

•3.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出肝素(heparin)、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4.嗜酸性粒细胞: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5.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它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

第三节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

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time)。

•一、生理止血

•二、血液凝固

•三、抗凝物质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生理止血

生理止血三个时相:

❑损伤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挛缩

❑血小板粘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的内膜下组织

❑纤维蛋白网与血小板一起形成牢固的血栓

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简图二、抗凝物质与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和肝素

•2.血浆中的纤维溶解系统

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纤溶酶原,血浆素原)、纤维蛋白溶解酶(plasmin)(纤溶酶,血浆素)、纤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二、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凝集现象: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聚集成簇,这种相容称为凝集(agglutination)。

•ABO血型:

•RH血型系统

二、输血原则

v保证ABO血型相合

v反复输血,提供RH血型

v交叉配血试验

思考题

某组同学共5人,已知其中一人的血型为B型,能否根据此人血型知道其他四人的血型?

请说明原因。

思考题

主侧反应:

B型血者的红细胞×待测者的血浆

次侧反应:

B型血者的血浆×待测者的红细胞

作业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趋化性、吞噬作用、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

问答题:

1、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

2、白细胞分哪几类?

简述其功能。

3、说明生理性止血的机制。

4、何谓血液凝固?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5、根据所学的知识,举出几种引起贫血的情况。

第四章血液循环

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运输代谢原料和代谢产物;体内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相对稳定的维持和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

•第一节心肌的生物电活动

•第二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三节血管生理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

心房和心室不停歇地进行有顺序的、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是心脏实现泵血功能、推动血液循环的必要条件,而细胞膜的兴奋过程则是触发收缩反应的始动因素。

v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v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v三、心音和心电图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

1、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

2、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     快反应自律细胞(房室束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

•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等细胞)

•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房室交界的结区细胞)

(二)、普通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因

1、波形及特征(与神经纤维比较)

3.形成机理

v0期(占时1-2ms;去极化达阈电位产生快速钠内流这一主要成分引起;快钠通道特点:

激活快,失活也快,是快反应心肌细胞主要特征)

v2期(亦称为平台期,历时100~150ms;是由于Ca2+缓慢内流抵消了K+的复极外流作用结果,使复极化过程明显延长,这是心室肌细胞与神经纤维生物电变化的主要区别或特征)

v3期(快速复极末期,历是时100~150ms;此时钙通道已失活,而K+大量外流所致)

v4期(静息期,通过钠泵的活动加强,使细胞内外的钠钾钙离子恢复到正常原有水平,为下一次兴奋作准备。

3.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窦房结细胞电活动特点

(1)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小

(2)无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

•(3)3期复极化到-60mV左右(最大复极电位)

•(4)4期不稳定,最大复极后又开始自动去极化,并达阈电位产生下一个动作电位。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 0期(Ca2+内流引起(L型Ca2+通道))

•– 3期(K+快速外流引起)

•– 4期(主要是3期K+外流进行性衰减引起,Ca2+内流(T型Ca2+通道))

浦肯野细胞

不同肌细胞的动作点位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一)心肌的兴奋性

所有心肌细胞都具有兴奋性,即具有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衡量心肌的兴奋性,同样可以采用刺激的阈值作指标,阈值大表示兴奋性低,阈值小表示兴奋性高。

1、影响兴奋的因素

(1)静息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电位差距缩小,兴奋性则提高;反则相反)

(2)钠通道的状态

2、心肌兴奋时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所以不会象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具有自动节律性的组织或细胞,称自律组织或自律细胞。

组织、细胞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够自动发生兴奋的次数,即自动兴奋的频率,是衡量自动节律性高低的指标。

•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

其它部位自律组织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为潜在起搏点。

(三)传导性

•1、心内兴奋传布的途径和速度

(四)收缩性

与骨骼肌相比,具有:

•1、不发生强直收缩

•2、“全或无”式的收缩

•3、依赖于外源性Ca2+

血液中(细胞外液)钠钾钙浓度改变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临床意义:

如果血钙明显降低,可出现兴奋-收缩脱耦联

高血钾对心肌的主要影响是抑制;低血钾则容易引起心率紊乱

三、心音和心电图

(一)心音和心音图

v第一心音:

音调低,持续时间较长。

主要是由于房室瓣突然关闭的振动和心室肌收缩振动产生的。

第一心音的出现标志着心室收缩开始。

v第二心音:

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主要由于动脉瓣关闭,血流冲击引起的大动脉壁振动所引起的;第二心音出现标志着心室舒张开始。

v第三心音:

发生在快速充盈期末

v第四心音:

心房收缩血液注入心室引起的振动音

(二)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及段的意义

第二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时间分配、全心舒张期、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二、心室的射血与充盈

v房室瓣与半月瓣的作用以及引起它们各自开闭的原因(由瓣膜两侧的压力差来决定)

v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1、心房收缩期(占总回流量的25%)

2、心室收缩期

•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快速上升)

•    快速射血期(占整个射血量的70%,室内压抵达最高)

•    减慢射血期(靠惯性缓慢射血,心室容积缩至最小)

三、心泵血功能的评价

v 每搏输出量p93(相当于心室舒张末容量–收缩末容量)

v 每分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v心指数(静息心指数)中等身材成人正常约3.0~3.5L/min·m2

v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容量的百分比

v 心作功量:

左右心室射血所遇阻力不一样(左心室射血时室内压高达130mmHg;右心室射血时室内压仅为24mmHg)

四、影响心泵血功能的因素

v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v心力贮备p94:

心输出量随人体代谢的需要而提高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

可达5~7倍以上变化。

第三节血管生理

------血压

•   血压p103:

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和静脉压)(1mmHg=0.133kPa)

血压形成的因素

•   心脏的射血、外周阻力的存在、以及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的正常值p104

(1)收缩压:

13.316.0kPa(100120mmHg)

(2)舒张压:

8.010.6kPa(6080mmHg)

(3)脉压:

45.3kPa(3040mmHg)

(4)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1/3脉压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足够的血液充盈量、心脏的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存

在以及生物体内的大血管弹性等因素

血压的建立需考虑:

(1)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与外周对血流产生的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

(2)大动脉管壁弹性储器作用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它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

同时,使外周血流成为连续性。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p105

(1)搏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

(5)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1)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中的动脉血量增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