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996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docx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

本重点根据陈生弟主编的《神经病学》,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考试重点编辑

 

1.神经病学:

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2.黄斑回避:

枕叶视中枢病变引起两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视野中心视力常保存,称~。

3.一个半综合征:

一侧脑桥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内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对侧核间性凝视麻痹,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而两眼内聚运动仍正常,称为~。

4.感觉是感受器接受到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

5.瘫痪:

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

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6.脊髓休克:

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称为~。

7.颈膨大:

颈部上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在C7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

8.腰膨大:

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

9.马鞍回避:

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10.霍纳(Horner)综合征:

颈上交感神经节及其纤维损害所致,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11.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pupil):

多由神经梅毒引起。

中脑顶盖前区受损。

特征为两侧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

12.艾迪瞳孔(Adiepupil):

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表面上似乎光反射消失,但实际上只是对光线强弱变化反应迟钝,调节反射也比较迟钝。

13.球麻痹:

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往往同时受损,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称为~。

14.颈静脉孔综合征:

后颅窝病变,副神经和舌咽迷走神经一道受损,表现球麻痹和垂肩等症状,称为~。

15.交叉性瘫痪:

脑干损伤的表现,表现为病变同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偏瘫。

16.Broca失语:

即运动性失语,优势半球额下回后方损害引起,表现为不能讲话或讲话费力,伴错语。

17.Foster-Kennedy综合征:

即额叶底面综合征,表现为病变侧视神经萎缩和嗅神经减退或消失,病变对侧视乳头水肿。

18.三偏综合征:

内囊病变主要引起对侧偏瘫(锥体束受损)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辐射受损),有时伴对侧视野同向偏盲(视辐射受损),称~。

多见于脑血管病。

19.Weber综合征:

又称大脑脚底综合征,中脑穿通动脉闭塞所致,或一侧大脑脚受压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20.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觉、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见于外伤、脊髓压迫症早期。

21.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闭塞,表现为:

①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②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主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③同侧Horn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④同侧咽、喉肌麻痹(疑核、舌咽、迷走神经受损);⑤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

22.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脑桥基底部病变,导致该平面一下各种随意运动不能,四肢瘫,不能讲话,不能吞咽,但患者意识清楚,能以眼球活动示意,感觉正常,称~,又称去传出状态。

23.Millard-Gubler综合征:

脑桥旁中央动脉闭塞,脑桥基底外侧病变,引起外展神经及面神经麻痹、两眼向患侧凝视障碍、对侧肢体瘫痪。

24.Beevor征:

T10节段损害出现,表现为由仰卧位坐起时脐上提,此乃腹直肌上部收缩正常下部瘫痪所致。

25.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即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其分支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

表现为①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

②意识障碍;③对侧偏盲或皮质盲;④严重记忆障碍。

26.癫痫:

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癫痫三要素:

脑部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至少一次癫痫发作的病史,发作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

27.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

癫痫发作三要素:

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

28.自限性发作:

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

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

29.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全面性或部分性发作在短时间内频繁发生,全面性发作在两次发作之间神经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或单次发作超过这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平均持续时间.

30.自动症automatism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一种类型,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看起来有目的,但实际上没有目的,发作后意识模糊,不能回忆发作中的情形。

31.假性发作pseudoseizures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

32.Jackson发作:

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质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

33.Todd氏麻痹:

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的抽动。

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到一侧面部或肢体。

严重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

34.West综合征:

又称婴儿痉挛症,出生后1年发病,男孩多见。

频繁肌痉挛,精神发育迟缓和脑电图上的高幅失律构成本病特征性三联征。

35.Lennox-Gastaut综合征:

好发于1-8岁,少数出现在青春期。

多种发作类型并存,精神发育迟缓、脑电图上慢棘-慢波和睡眠中10Hz的快节律是本征的三大特征。

36.偏头痛:

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以发作性单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

发作性头痛,自发性缓解,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是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特征。

37.帕金森病PD:

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和路易氏小体形成为突出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机制主要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递质的平衡失调有关。

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

38.疗效减退: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每次用药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波动。

39.开关现象: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和加重(关)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与患者服药时间,药物血浆浓度无关,故无法预测。

40.异动症: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舞蹈症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肌强直或肌痉挛。

41.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下丘脑及第三脑室下方,灰结节、垂体柄和乳头体周围,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使两侧大脑半球和一侧大脑半球的前后部分有充分的侧枝循环,具有脑血流供应的调节和代偿作用。

4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特点:

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常有反复发作。

4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44.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针对脑卒中病人的、具有诊疗规范和明确治疗目标的医疗综合体,旨在改善住院卒中患者管理,提高疗效和满意度,是卒中治疗的最佳途径

45.脑血栓形成:

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46.缺血半暗带: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47.重症肌无力MG:

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病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治疗后症状减轻。

48.重症肌无力危象(crisis)患者因肌无力引起呼吸、吞咽困难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生命体征时,称为重症肌无力危象。

肌无力危象:

最常见,因抗胆碱酯酶药剂量不足引起。

部分患者有呼吸道感染、过量用镇静剂或神经肌接头传导阻滞药物,但多数无明显诱发因素。

胆碱能危象:

抗胆碱酯酶药使用过量,除肌无力加重外,还有肌束颤动及毒覃碱样反应(瞳孔缩小、心动过缓、流涎、多汗、腹痛、腹泻等)。

反拗性危象:

MG治疗时,因机体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引起,滕喜龙试验无反应,此时应停止抗胆碱酯酶药而用输液维持,过一段时间后如抗胆碱酯酶药有效时再重新调整剂量。

49.Froin征:

脊髓压迫症脑脊液中蛋白含量会增高,当椎管严重阻塞时,脑脊液成黄色,流出后可自动凝结,称为~。

50.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指脑脊液表现为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吉兰-巴雷综合征特征性改变之一。

发病后第三周蛋白增高最明显。

51.中枢神经系统过量三联征:

眼震、呐吃、共济失调

52.多发性硬化MS:

是一组异质性的中枢神经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以空间时间上分离的多灶性损害为临床特征,是导致中青年人残疾的重要原因。

53.Bell现象: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目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

54.亨特综合征Hunt综合征: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膝状神经节病变时,除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味觉障碍外,还可有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称~。

 

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真假球麻痹的鉴别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体征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瘫痪分布

整个肢体为主

肌群为主

病变部位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前角细胞、周围神经

肌张力

增高,呈痉孪性瘫痪

降低,呈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

增强

减低或消失

病理反射

早期出现

肌萎缩

早期出现

肌束性颤动

可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

正常

异常

失神经电位

 

瘫痪的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注:

中脑、脑桥和延髓病变颅神经损害不同)

部位

瘫痪的分布

伴随症状

常见疾病

皮质

单瘫

癫痫

CVD、肿瘤

内囊1

偏瘫

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CVD

脑干2

交叉性瘫痪

病侧颅神经损害

CVD、肿瘤

脊髓

双侧病变

C5以上

四肢瘫

感觉障碍

炎症、外伤

颈膨大

上肢软瘫下肢硬瘫

感觉障碍

T1以下

截瘫

感觉和植物神经障碍

肿瘤,炎症

一侧病变3

同侧肢瘫

同侧深感觉对侧浅感觉障碍

肿瘤

1.三偏综合征——内囊2.交叉性瘫痪——脑干3.Brown-séquard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定位诊断

部位

瘫痪的分布

伴随症状

常见疾病

脊髓前角

节段型

肌肉萎缩肌束颤动

脊髓前角灰质炎,进行性脊肌萎缩

前根

节段型

根性疼痛

肿瘤,炎症,椎骨病变

神经丛

多周围神经

感觉障碍,植物神经障碍

炎症、压迫

周围神经

神经支配区

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炎症、营养障碍

随意运动病变的定位诊断

损害部位

瘫痪特点

伴随症状

常见疾病

大脑皮质

对侧单瘫

对侧皮质型感觉障碍,ps

CVD,tumor

内囊

对侧偏瘫

对侧偏盲、偏身感障

CVD

脑干

交叉性瘫痪

交叉、分离性感障

CVD、脑干炎

脊髓病变

一侧

半切综合症

根痛、分离性感障

肿瘤外伤

双侧

双痉挛性瘫痪

传导束性感障

脊髓炎

颈膨大以上

四肢躯干痉挛性瘫

同上

同上

颈膨大

上肢迟缓性瘫,下肢痉挛性

同上

同上

胸髓

双下肢痉挛性瘫

同上

同上

前角

节段性迟缓性

肌束颤动

脊灰、MND

前根

同上

可有,根痛

GBS,肿瘤

周围神经

该神经支配区

疼痛,条索感觉障碍

尺桡单N炎

 

脑血管疾病CVD:

是指在脑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的基础上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TIA

临床表现:

好发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突然起病,呈反复发作性。

症状在1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24小时),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

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

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表现:

偏身运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单眼一过性黑蒙或对侧视野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表现:

眩晕,平衡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跌倒发作交叉性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

诊断:

1、发病突然;2、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症状;3、持续时间短;4、恢复完全;5、反复发作;6、DWI阳性

治疗:

①病因治疗②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扩容治疗;手术)

脑梗死

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2、心源性栓塞;3、小动脉硬化;4、其他;5、隐源性

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单眼一过性黑蒙;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症亦可出现昏迷。

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皮质支闭塞有对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可伴小便潴留;深穿支闭塞有对侧下面部、舌肌及上肢瘫痪,亦可有精神障碍如淡漠,欣快,有强握反射。

主侧半球有运动性失语。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最易闭塞主干病变,三偏症状:

a.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b.偏身感觉障碍;c.偏盲或象限盲;优势半球失语、失写、失读;深穿支闭塞仅有偏瘫;皮质支闭塞对侧偏瘫,面部上肢重。

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失读、失写、失用,非主侧半球受累可见体象障碍。

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对例偏盲或象限盲;视幻觉,视物变形,视觉失认;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较轻);丘脑综合征;失读症,命名性失语,体象障碍

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四肢瘫痪、眼肌麻痹、瞳孔缩小,脑神经受损表现和小脑症状。

严重时可昏迷,中枢性高热。

脑桥:

闭锁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weber综合征。

辅助检查颅脑CT:

低密度梗死灶。

MRI。

血管造影(DSA、MRA、CTA):

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

诊断依据:

突然发病具有脑梗死的症状和体征具有脑梗死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脑栓塞者有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脑CT/MRI发现梗死灶。

须注意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脑出血;颅内占位病变。

常见脑血管疾病鉴别诊断表

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年龄

中老年

青状年

中老年

各年龄组均有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病

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动脉瘤、血管畸形

起病状况

安静,休息时

不定

活动或情绪激动时

活动或情绪激动时

起病急缓

较缓(时、日)

最急(分、秒)

急(分、小时)

急(分)

TIA史

多有

少有

头痛、呕吐

多无

多无

常有,早期呕吐

剧烈头痛

偏瘫

多见

多见

多见

脑膜刺激征

多有

多明显

脑脊液

多正常

多正常

血性或正常

血性、压力高

CT检查

脑内低密度区

脑内低密度区

脑内高密度区

脑池脑裂高密度影

治疗:

1、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调整血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吸氧;预防并发症)

2)溶栓治疗:

发病3-4.5h之内,无溶栓禁忌症者且血压在180/100以下,静脉内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3)抗血小板治疗:

尽快给与阿司匹林

4)抗凝治疗:

肝素

5)扩容治疗

6)脑保护治疗

7)中医中药治疗

8)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对症治疗

2、恢复期治疗

1)控制血管危险因素

2)抗栓治疗

3)康复治疗:

肢体、语言、心理康复

脑出血:

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占全部脑卒中20%-30%。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病因:

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白血、再障、血紫),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临床表现:

多发在50-70岁。

男女相近,多有高血压史。

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生。

临床症状:

突发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几分钟到几小时,伴高颅压症。

A.基底节区出血:

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约占60%,丘脑占10%。

由于出血常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壳核又称为内囊外侧型,丘脑又称内囊内侧型出血。

壳核-外囊出血:

壳核出血最为常见。

表现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

患者言语不清或失语。

头常偏向患侧。

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压迫脑干可有昏迷加深,瞳孔散大、固定,肌张力增高,babinski+,不规则呼吸。

出血量较小可仅表现嗜睡偏瘫。

丘脑-内囊出血:

突发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甚至偏盲等内囊性三偏症状。

B.脑桥出血:

交叉性瘫痪,双眼凝视瘫痪肢体侧

C.小脑出血:

无瘫痪,眩晕,呕吐

D.脑叶出血;头痛

E.脑室出血

诊断依据(高血压性脑出血):

50岁以上中老年高血压患者。

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出现迅速,并很快达高峰。

并可定位头颅CT检查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

治疗目标:

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废程度;降低复发率。

原则:

一般治疗(调整血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吸氧;预防并发症)脱水降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止继续出血防治并发症外科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病因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脑血管畸形。

病理生理:

1、颅内容量增加→颅高压→脑疝2、阻塞性脑积水3、化学炎性反应4、下丘脑功能紊乱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6、交通性脑积水

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数成年人。

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过劳、激动、用力、排便、咳嗽、饮酒等

2、起病急骤

3、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

4、脑膜刺激征,可伴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5、常见并发症:

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低钠血症

辅助检查:

1颅脑CT:

是确诊SAH的首选诊断方法。

CT检查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12H内).安全、敏感,可早期诊断.

2CSF检查:

常见均匀一致的血性CSF,不凝固,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加,糖和氯化物水平多正常。

腰椎穿刺有诱发重症病例脑疝形成的危险,

3DSA确定部位

诊断:

主诉“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要点:

1、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2、脑膜刺激征阳性或有眼底出血的患者。

3、CSF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

4、CT检查脑池脑裂出血性改变

治疗:

原则:

预防再出血,减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去除病因。

防治再出血:

住院治疗及监护,绝对卧床4-6周,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诱因,烦躁不安者适当给予止痛镇静药,可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钙通道桔抗剂合用防止脑缺血。

减低颅内压:

控制血压

抗血管痉挛治疗

脑脊液置换术

并发症防治

手术和血管内治疗

 

癫痫发作的临床症状

2个主要特征:

⑴临床表现:

①共性:

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刻板性;②个性:

不同类型癫痫所具有的特征;⑵脑电图:

痫性放电。

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

一起病即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

①强直期:

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②阵挛期:

从强直转为阵挛,③发作后期:

呼吸首先恢复,随后瞳孔血压心率恢复,肌张力松弛。

醒后感头痛,全身酸痛,嗜睡,部分病人有意识模糊,

失神发作:

特征是突然发作,迅速中止的意识丧失。

病人活动突然停止,发呆,呼之不应,手中物体落地,部分可机械重复原有的简单动作,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每天可发作数十、上百次,醒后不能回忆。

EEG显示3Hz全面性棘-慢波。

复杂部分性发作:

主要特征:

有意识障碍,发作时患者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发生后不能或部分不能复述发作的细节。

①自动症:

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看起来有目的,但实际上没有目的,发作后意识模糊,不能回忆发作中的情形。

②仅有意识障碍;③先有单纯部分性发作,继之意识障碍,④先有单纯部分性发作,后出现自动症。

单纯部分性发作:

主要特征:

发作时意识始终存在,发作后能复述发作的生动细节.①局灶性运动性发作:

a:

表现为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运动,严重部分运动性发作患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

b:

Jackson发作:

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为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

c:

旋转性发作d:

姿势性发作e:

语言性发作②感觉性发作③植物神经发作④精神症状性发作

P168表

诊断和鉴别诊断:

1.首先确定是否是癫痫:

①病史是诊断癫痫的主要依据,a.癫痫的共性;b.癫痫的个性②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重要佐证,③排除其它疾病,2.明确癫痫发作类型:

不同类型癫痫需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发作类型诊断错误,可导致药物治疗失败,3.确定癫痫病因:

治疗去除病因;控制或减少发作.目标:

完全控制惊厥,没有或只有轻微的副作用,保持正常生活方式。

单次发作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癫痫发作有自限性,多数患者不需特殊处理.

持续状态治疗:

癫痫状态是急诊,预后与病因和成功治疗时间有关。

a、保持生命体征稳定,进行心肺功能支持。

首要是保持呼吸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b、控制发作:

终止发作是治疗的关键,减少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

(地西泮加地西泮疗法;地西泮加苯妥英钠疗法;单用苯妥英钠;10%水合氯醛)用药原则:

大剂量、静脉、推注。

c、去除病因和诱因,处理并发症.d、维持治疗

发作间歇期治疗原则:

①用药时机选择:

一般主张半年内发作2次以上,开始用药。

②用药选择:

根据发作类型和不良反应选用药物,选择有稳定来源的药物。

③剂量选择:

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④单一用药:

是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⑤逐渐换药一种药物无效,逐渐更换他药,换药期间应有5~7天的过渡期。

⑥联合用药:

部分患者单药治疗无效,多数联合用药不能明显提高疗效,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有下列情况,可进行合理的联合用药,a.有多种类型发作,b.针对药物的副作用,c.针对病人的特殊情况,d.部分单药治疗无效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应注意: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