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817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docx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五)(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应该是高考复习的重点。

所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古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较直白,有的较含蓄,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

前边几个部分所分析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有帮助,在复习了以上几个部分以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稍显容易了。

【能力解读】本考点通过对思想倾向的考查,透视考生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力阶层为E级。

他要求学生在理解、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对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作出价值上的的评价判断,是一个综合考查学生语言素养的项目。

评价文学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

分析评价要求是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母题迁移】

1、《水调歌头

  黄庭坚》赏析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

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微。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赏析】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

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

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

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

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

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

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

“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

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

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

“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

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2、《游月陂

  程颢》赏析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译文】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入云中的百尺楼台。

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

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

世事变化无常何必计较,只要逢佳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来游玩。

【作者介绍】程颢(1032~108),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

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如宋宁宗嘉定十三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又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

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

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

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

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

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3、《蝶恋花·密州上元》赏析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赏析】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

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

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4、《天仙子张先》赏析

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作者介绍】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佑二年(10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

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

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

《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

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

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

好友苏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为其生活写照。

据传张先在八十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

一次家宴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赏析】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

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

但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

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

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

冯延巳《鹊踏枝》: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

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

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

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

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

“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

”,以“晚”易“晓”,主要在于写实。

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

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

从词意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化之处。

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张先上文“愁”、“伤”等词绾合得更紧密些。

“后期”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说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空”字。

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

甜蜜的往事在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

这“往事”,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

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

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

于是他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了。

这样的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

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平淡之趣。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在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

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

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在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曰: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在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正如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

“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又杨慎《词品》云:

“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规定,这只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

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

“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

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路上了。

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

作者在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

、卢纶《晚次鄂州》赏析

《晚次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1],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注释:

[1]估客:

贩货的行商。

[2]三湘:

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

【作者介绍】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卢纶祖上、近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

这种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优秀作品的一面。

卢纶的诗,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

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

他的是诗多为赠答唱和、送别陪宴之作,因后长期居军幕,所作边塞诗多慷慨雄壮之音,颇有名作传世。

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

【赏析】一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

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

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

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

所以严羽认为:

“唐人好诗。

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卢纶《晚次鄂州》,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出佳句。

首联扣题写“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

”“云开远见汉阳城”。

说明行进方向。

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犹是孤帆一日程”。

这样远的距离,当然不能直接看到。

但诗人思乡心切,日望归程,天际云开,引领而望,仿佛已见到汉阳城,真恨不得马上能够赶到。

可惜天色已晚,须待明日,而屈指计算,竟还有整整一天路程。

句中一个“犹”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次联写舟中情景。

实际上是回顾旅途中百无聊赖的生活。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白天风平浪静,单调的行旅生活使人昏然欲睡;夜间江潮看涨,船家絮语,更觉长夜难明。

估客昼眠,独寻美梦,舟人夜语,自得其乐。

这更加衬托出诗人昼夜难眠的焦躁心情。

第三联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

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

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

句中一个“逢”字,将白发与秋色融入一炉,愁绪倍增;一个“对”字,把有心与无情结为一体,兴寄无穷。

而上句“秋”、下旬“心”,分明正含着一个“愁”字。

诗人构思如此精巧,表面上几乎不露形迹。

末联直陈诗人的感慨。

“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

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

“鼓鼙”借指战乱。

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

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

这一句言外之意是:

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

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

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第二联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6、《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赏析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作者介绍】黄机字几仲(一作几叔),号竹斋。

南宋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

曾仕州郡。

与岳珂酬唱,并有词寄辛弃疾。

词风沉郁苍凉,亦近辛派。

著有《竹斋诗余》。

毛晋跋其词,以为“不乏宠柳娇花,燕目行莺目亢等语,何愧大晟上座”。

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亦称:

“黄机《竹斋诗馀》,清真不减美成。

”皆认黄机源出周邦彦。

然所见仅其婉丽一面。

《四库总目提要》推其赠岳珂诸词,“皆沉郁苍凉,不复作草媚花香之语”。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复举其《虞美人》“书生万字平戎第,苦泪风前滴”之句,以为“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赏析】《霜天晓角?

仪真江上夜泊》是一首沉郁悲苍的抒情小词,江山易帜、国运不昌之恨同英雄失路功名难就之悲互相凝结,表现了沉重的民族忧患和人生悲剧意识。

仪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市,地处南京和镇江之间长江向北弯曲处,在长江北岸,是当时宋朝的前沿城镇,多次受到金兵骚扰和占据。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起句破题,点明夜泊的时间和地点,总写人物的活动。

在一个寒气逼人的季节里,词人在夜色茫茫中投宿在长江之上一个弯曲的地方──仪征江湾。

奔波的劳顿并没有将词人拉入梦中,而是长久地无法入眠。

他的心中充满了积郁和悲愤,一腔怨愤无处发泄,只好对江长啸,凭借反常的发泄行为来求取暂时的心理平衡。

黄机是一位怀揣恢复大志,关心国家兴亡的知识分子,他长期奔走呼号,颠沛流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希望得到当权者的重用。

例如《虞美人》中有“十年不作湖湘客,亭堠催行色”之句,《木兰花慢?

次岳总干韵》中有“长年为客,楚尾吴头”之句,这都是词人长期奔波的真实记录。

一个“啸”字形象地暗示出作者奔走无果,壮志难伸,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满腔悲愤。

这是全词的“文眼”,是整首词感情基调的集中表现,也是上片写景的总起,下面的景色全由此一“啸”字引起。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惊”是对“啸”的反应,这是极写长啸的深沉和力度。

夜间本是鱼龙及各种水生动物休眠的时候,但它们突然听到裂耳的长啸,都惊跃骇游起来,就连沉在江底的鱼龙也不例外,以至江水搅起冲天巨浪,携着卷地的狂风,把海水举得很高很高,海上的小屋都被冲翻了。

这几句写得笔力遒劲,破空而来,想象奇特,而不游离江上的具体环境。

景为情生,是抒情主体内心情绪的外化,情托景显,复杂愤懑的内宇宙被海水、海浪、海风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声音、形象、感触三面并举,听觉、触觉、视觉三官并用,绘声绘色,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下片变形象抒情为直抒胸臆,感情的格调也由愤转悲,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这二句既有沉郁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是此情此景中作者情感轨迹的具体表现。

诗是吟了,但总觉得很不过瘾,因为作者本不想以诗人文士名世,而是胸怀“万字平戎策”,想做一个匡世济民,挽枯扶荣,能够驰骋疆场,扭转乾坤的真正男子汉。

作者曾在《郛燕飞?

次徐斯远韵寄稼轩》中说:

“有心事,笺天天许。

绣帽轻裘真男子,正何须、纸上分今古,未办得,赋归去。

”在《虞美人》中也说:

“书生万字平戎策,苦泪风前滴。

莫辞衫袖障征尘,自古英雄之楚、又之秦。

”由此可见,作者的匡世大志不是诗所能挽留所能容纳的,他甚至愿意单枪匹马在战场上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他怀揣平戎之策安邦之计,为了它的被采纳到处奔波,长年流离,之楚之秦亦在所不辞。

然而,事到如今,江北的金朝依然长居不亡,自己的平戎之策又得不到当权者赏识,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眼见得岁月催人,功名难就,回首往事,心绪正如奔腾翻卷的江水。

因此,酒喝了一阵再喝一阵,进又无门,退又不忍,只有断断续续自斟饮,一声长叹两鬓霜了。

结句“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既是对南宋的沉痛哀惋,又是对自身的沉痛悲泣。

一代偏安江左的王朝,就这样在屈辱求和中建立又消亡,即将把懦弱无能、终无建树的形象永远留给史册,在这样的社会悲剧和历史悲剧中,千万不要再考虑个人的功名了。

然而,此话还没有开口,就已热泪盈掬。

在这里,词人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并看到了国家命运对个人命运的制约作用,看到了作为小人物对改变国家形象的无可奈何,对挣脱自身悲剧也无可奈何。

这种对人生悲剧原因的认识,正是“泪欲盈掬”的深刻缘由。

想象奇诡,夸张合理是这首小词的显著特色。

因积郁而长啸,因长啸而起浪,人啸与海啸,心绪的翻卷同海浪的腾跃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达到了情景相生又情景交融的高度统一。

词短情长,言简意丰,感情上大起大落是本词的又一特点。

用短调表现如此沉重的思想,愤郁有因,悲怆亦有因,志不得伸是因为当权者的怯懦无能,而当权者的怯懦无能导致了国家的积弱积贫,国势不振又决定了个人命运的悲剧,感情的大起突兀而不突然,感情的大落迭宕而不断流,极易在读者心目中激起思维的浪花,有余音绕梁的艺术魅力。

7、《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雪晓清笳乱起②,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③:

雁门④西,青海际⑤。

睡觉⑥寒灯里,漏声断⑦、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⑧。

有谁知,鬓虽残⑨,心未死!

【注释】①记梦:

记录梦境;师伯浑,词人的朋友。

②雪晓清笳乱起:

大雪飘飞的清早笳声乱起。

笳,古管乐器名。

③想关河:

想必这样的边关河防。

④雁门:

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⑤青海际:

青海湖边。

青海湖在今清海省。

⑥睡觉:

睡醒。

⑦漏声断:

漏声尽。

指夜深。

⑧自许句:

自己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

⑨残:

此指头发脱落稀疏,意即年老。

【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

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

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