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Word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
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
为什么?
【答案】
(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
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
(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
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
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
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故答案为:
⑴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⑵“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⑶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
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
掌握诗歌特点:
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
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
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音韵:
韵律美节奏美;体会意象的内涵与特点,从而把握诗歌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
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出比喻的准确运用即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
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
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 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
(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
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
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阴阴;又;
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分析】
(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故答案为: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
(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
(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乙】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两首小诗都出自《繁星•春水》,作者是现代女诗人________,她原名叫________。
(2)甲诗中“心中的风雨”具体指什么?
(3)两首小诗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情感?
(4)在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上,下面哪一首小诗与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作品更为接近?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我是归巢的鸟儿/暮色四合/我藏进你的心中
B.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树干上的条条斑痕/都是你辛劳岁月的见证
【答案】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内容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主要内容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
《繁星•春水》是现代诗人冰心代表作,冰心原名谢婉莹。
(2)“心中的风雨”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对母爱的歌颂。
(4)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繁星•春水》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B中“条条斑痕”“辛劳岁月”不符合这一主题。
故选:
A。
故答案为: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以及对各内容的理解能力。
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湾:
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解析】【分析】
(1)“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的意思是: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
⑴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⑵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
山名。
②即事:
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
对着山。
(1)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答题即可,如“无声”,没有声音,显出幽静,“不鸣”,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
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
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⑴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⑵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风。
(2)示例1: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
诗歌意思为: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可以看出:
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景物。
(2)结合题干的提示“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任选一个即可。
如:
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愁心与明月”写出了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如拟人:
诗人把明月拟人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故答案为:
⑴杨花、子规、明月、风。
⑵示例1: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意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题干的要求辨析、理解诗句运用的手法。
11.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1)龙标县;王昌龄
(2)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解析】【分析】
(1)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
贬官,降职。
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
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龙标县;王昌龄;
⑵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断肠”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吻合。
B.“夕阳西下”照应首句中的“昏”字,点名了时间。
C.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远行图。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
【答案】
(1)形容悲伤到极点
(2)D
【解析】【分析】
(1)翻译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词语解释。
断肠人:
悲伤到极点的人。
断肠:
悲伤到极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小令的前三句分别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面的氛围凄凉伤感,第二幅画面氛围温馨,第一、三幅画面和第二幅画面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一种漂泊的凄凉。
最后两句中的“断肠人”直接点明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凄凉、思乡之情。
故“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表述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
⑴形容悲伤到极点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答案】
(1)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解析】【分析】
(1)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表达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