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0671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docx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模拟试题集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与模拟试题

考题选析

(2007广东,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剖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两个关键词:

时间限制词“商朝”和角度限制词“农耕生产”。

B、D两项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耕生产状况,与题干中“商朝”不符,可先排除;A项反映的是商朝奴隶的悲惨遭遇,与题干中的“农耕生产”不符,也可排除;甲骨文“田”字的写法反映了井田制的内容,故C项正确。

[答案]C

(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人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1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剖析]“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有财不行商’’则是重农抑商观念的体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反映了安土重迁思想。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故正确选项应为B。

[答案]B

[例3](2007山东文综,15)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去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剖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760年”。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176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未开始。

乾隆80寿诞徽班进京,故1760年北京不可能有京剧演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据此可知英王无权解散议会。

故可能经历的只有A项。

[答案]A

考题精炼

单项选择题

1.(2004山东,全国I,12)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1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2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

3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D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限制的界限,而且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而这些在唐朝时是有严格规定的,排除含③的选项。

2.(2004山东,全国I,13)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

A.苏州B.东京C.泉州D.临安

2.B《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当时的都城,即今天的河南开封)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3.(2004海南,全国Ⅲ,14)清代广州的“公行”(即“十三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3.C清代时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的一切事务。

4.(2007上海B,6)下面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1)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

(2)二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

(3)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观象台

(4)一个六边形的中国灯笼

······

(5)一张竹制的女士用床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人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4.C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18世纪。

此时的中国是一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完全享有国家主权的独立国家,也就意味着不可能从中国掠夺藏品,故A、B、D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5.(2005广东,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瓌)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瓌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

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张祜诗云: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完成: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5.答案: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解析:

(1)问中,“概述”作为提示词,要求对材料中反映的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加以概括,即从商人、货物等方面回答;还应结合教材有关扬州商业地位的描述进行概括。

(2)问要求分析唐朝时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首先分析扬州当时地理位置的优势,其次应根据材料中有关转运使、保护商业的政策等信息进行概括。

既要注意对材料分层提取信息,又要注意从封建社会中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使答案有条理、全面。

2006—2007年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2006山东济宁)据记载:

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①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B从题于所给信息来看主要是突出一个“牛”字和一个“耕”字,再结合孔子的生活年代是春秋时期即可作出判断,①的说法与题干无关,④出现在唐代,故②③正确,应选B项。

2.(2006宁夏银川)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市场狭小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D.资金短缺

2.B“重农抑商"意味着商品的交换和生产都处于压抑状态,交换程度低意味着开拓市场的力度小,市场也就小,而且商业资本积累的速度和数量都处于低水平,资金就短缺,而劳动力被固化在土地上也就意味着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由劳动力的缺乏,而原料是客观存在的,不因有无资本而增减,是固定不变,不受影响的。

3.(2006广东广州)(齐)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之物。

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国丝织业水平世界领先

B.齐国重视发展丝织业

C.当时丝织业水平很高,品种丰富多彩

D.齐国的丝织品闻名全国

3.A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齐)太公……乃劝”可判断B项正确;从“织作冰纫绮……之物"可看出C项正确;从“衣履天下”可知D项也正确,只有A项在材料中未有体现,无从判断。

4.(2007山东潍坊)下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

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

2488,492(两白银)

康熙十一年

18,096,850

康熙十二年

21,358,006

康熙二十六年

28,964,499

康熙三十年

31,849,719

康熙三十三年

4l,007,790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4.A解答此题关键有二:

一要注意所给表格项目数据的变化趋势;二要注意所给备选项的说法是否全面,其中C项明显与表格不符;而B、D两项说法片面,只有A项说法全面且与表格数据不断增长的变化趋势相符。

5.(2007山东烟台)史书记载: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反映出的现象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范围

B.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5.D本题只要读懂材料不难作答,由“遂倾两市"可判断A项正确;由“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可判断B项正确;由“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可看出C项也正确,只有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2007江苏徐州)从下图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②农耕经济地域差别较明显③农作物的区域差异与政府政策相关④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A由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域性差别较明显,但农作物的区域差异是由气候条件差异造成的,故排除③。

7.(2007海南三亚)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多出部分分给无地或少地者

B.北魏时期借鉴汉族的土地制度制定并开始实行

C.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D.隋唐沿用和改革了均田制,唐朝中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而废除

7.A在均田制下,授给农民的土地是国家所掌握的土地,即荒地和部分官田,并没有触动地主对土地的私人占有,故A项错误。

8.(2007宁夏银川)下面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B.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

C.土地不能买卖

D.耕种者要交纳租税

8.D井田制是我国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受土地的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奴隶主强迫奴隶和庶民在土地上集体耕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奴隶不需要交纳租税,只有到了封建社会,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之下,农民耕种土地需要交纳租税。

9.(2007山东济宁)《汉书》记载:

“过(赵过)能代田。

其法为:

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

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

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

而一岁乏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是()

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革新了耕作工具D.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9.B解答此题要抓住“能耐风旱"、“次岁……互易"等有效信息,从中可判断应选B项。

10.(2007广东汕头)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lO.C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有了“三宝"就可以度过“人生"说明不需要与外界发生过多的联系就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符合小农经济的特征,故选择C项。

11.(2007广东广州)“精桃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11.D所谓“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故D项错误。

12.(2007广东佛山)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

“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香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12.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焦仲卿作为小吏,妻子打扮如此精美可以得出汉朝丝织业的发达和普及。

13.(2007广东东莞)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

导致这—特点的根本原因()

A.中国本身物产丰富B.统治者好大喜功。

C.当时交通不便.D.封建经济的独立性

13.D由于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独立性特点,封建王朝对外贸易更多是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商业利益。

14.(2007山东淄博)张籍的《贾客乐》:

“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姚合《庄居野行》: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14.B依据题干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传统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实行官商分利政策,使得当时能够出现“尽去作商贾”的局面。

15.(2007、山东淄博)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15.C春秋末期鲁国“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A项结论错误;B项是在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之后,从时间上看是在题干之后;D项是在战国时期形成。

16.(2007山东烟台)马克思说:

“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织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哪一时期()

A.唐代B.元代C.明清D.民国初年

16.B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17.(2007山东潍坊)“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这句话反映了()

①专业市镇发展②区域分工加强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本句话并未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雇佣关系,排除③④。

18.(2007山东淄博)与战国时期的城市相比,明朝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都是政治中心

B.生产性和商业性突出

C.都集中在江南地区

D.都与外国保持直接贸易关系

18.B注意结合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来分析城市职能的变化。

19.(2007山东淄博)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人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9.C注意理解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化,因此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已经表明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20.(2007山东淄博)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冲击D.民主思想影响

20.A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

21.(2006山东烟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

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

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21.答案:

(1)陈亮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业和商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雍正帝的观点是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抑商。

(3)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雍正帝的观点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不利于社会发展,是落后的。

(4)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解析:

解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找出每个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点。

对历史观点的归纳和总结要做到准确、精练,同时还要处理好同材料的关系,既不能完全照搬材料中的内容,又不能脱离材料。

材料一中的关键词是“藉……立”和“赖……行",体现了农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材料二中的关键词是“妄议抑之”和“盖皆本也"。

材料三中的关键词是“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只要找准了这些关键词,他们的观点就非常清楚了。

第(4)小问是联系现实的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2.(2007江苏连云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唐书·百官志》。

载:

“两京置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下面两图均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日“缎”,方空日“纱”。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日“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四清政府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

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光绪续纂江宁府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唐代商业有什么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中的图及所学知识,回答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

(4分)

(3)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分)

(4)材料四所述的情况有何影响?

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3分)

22.答案:

(1)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每点1分,共4分)

(2)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市"的界限;商业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增强,大城市出现了“通宵不绝"的夜市;对外贸易空前扩大,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外贸港口;在货币流通方面,出现了纸币“交子”:

(每点1分,共4分)

(3)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分)

(4)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

(1分)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分)

解析:

(1)问要根据材料归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问应从图片中得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第(3)问由“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等有效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雇佣关系,即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4)问应注意归纳出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

2008年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东丰顺、揭西、惠来)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D.唐朝时期

1.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中心词“铁犁牛耕”,铁犁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至迟到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牛耕地,战国初期牛耕得到初步推广,据此判断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2.(江苏徐州)下面是某人观察汉画像砖《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

A.汉代农用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更有利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

2.C本题是读图材料题,要求回答的是“感悟”,很明显不是图片直接反映出来的内容。

A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相符;B、D两项是对图片反映的内容的直接表述,而深层次反映的内容是汉代耕作技术的进步。

3.(苏北四校)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

C.手工业经济D.商品经济

3.A本题以新材料创设问题的新情景,实际考查的是中央集权的决定性因素。

解答的关键是理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中央集权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当时的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中央集权又是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就是小农经济,因此本题应选A。

4.(江苏淮安)下列生产工具的革新成果开始出现于唐朝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④

4.B解答本题关键的是要根据图片提供的农具的形状判断其出现的时间。

①是铁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②是汉代出现的直柄犁;③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④是唐代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

5.(江苏镇江)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5.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自然经济的特征,即自给自足,据此判断下列诗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A、C两项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D项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6.(上海)“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不能反映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6.B题干以新的情景反映了自耕农经济的状况。

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有其合理性。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自耕农经济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B项的表述是不确切的。

7.(江苏苏州)下列关于我国制瓷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瓷器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体系

C.宋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

7.C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

景德镇瓷窑到了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而不是在宋代。

8.(山东枣庄)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图1人面彩陶壶图2邢窑白窑长颈瓶图3粉彩开光花尊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8.D本题以新情景考查制瓷业的发展状况,解答的关键是准确判断下列三个瓷器出现的时间,特别是最晚的时间。

图3出现在清代,据此判断应该是D。

9.(江苏镇江)2007年1月,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在评选“十大宝物”时发生意外:

礼仪小姐展示一面战国青铜镜时不慎失手,古镜当场被摔碎。

瞬间,人们都惊呆了。

央视工作人员、礼仪小姐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