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0531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0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

《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docx

五年级10册语文教案

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节数

日期

1

对子歌1郑板桥题联赠渔民1茶酒联趣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滁州西涧1泊船瓜洲1

6

3.2-3.6

2

游园不值1表达1腊八粥2故乡的元宵2

6

3.9-3.13

3

一只贝2藏羚羊跪拜2和小鸟最相亲爱2

6

3.16-3.20

4

鸟的天堂2作文2题西林壁1黄山松1

6

3.23-3.27

5

黄山松1桂林山水甲天下2作文3

6

3.30-4.3

6

快乐王子

(一)2快乐王子

(二)2“小不不”施努策尔2

6

4.6-4.10

7

表达1会飞的蒲公英3自信第一课2

6

4.13-4.17

8

儿童和平条约2作文2天上的街市2

6

4.20-4.24

9

一句话1摇篮歌1作文3西门豹1

6

4.27-5.1

10

西门豹2田忌赛马2晏子使楚2

6

5.4-5.8

11

作文2《论语》四则2舍生取义2

6

5.11-5.15

12

欢乐颂2体育颂2复习2

6

5.18-5.22

13

复习6

6

5.25-5.29

14

复习6

6

6.1-6.5

15

复习6

6

6.8-6.12

16

17

1-1对子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对子歌的正确朗读方法。

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对子歌中所写内容。

3.体会对子歌的语言特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鸿大雁:

鸿雁、鸿毛。

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千钧一发

(一根头发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喻极其危急)。

蓑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

蓑衣。

蓑笠。

2.会写的词语:

来鸿、千钧一发、蓑衣

3.解词:

来鸿——来信(引申意)。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首短小的《对子歌》,节选自《声律启蒙》。

内容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律。

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并以此为契机,大量收集对子歌,充分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2.教学重点:

在理解《对子歌》中所写的内容基础上,体会“对子歌”的特点。

3.教学难点:

感受对子歌中对偶这一特点。

4.教学突破点:

以朗读为突破点,在充分朗读,感受语感的基础上体会对子歌的特点。

四、教法设计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学习体会对子歌。

教学过程:

1.出示几组简单“对子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对子歌》。

出示课文内容,自由朗读。

3.结合预习内容,小组内容自学课文中对子歌的含义。

4.汇报所理解的内容,提出疑问。

5.总结对子歌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中某一句话谈理解。

6.在我们所学习或积累过的古诗词中找一找,符合“对偶”这一特点的诗句都有哪些?

7、课外拓展。

收集更多的“对子歌”。

8、作业:

围绕一个主题,自己试写几句对子歌。

五、板书设计

对子歌

车万育《声律启蒙》

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

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作者及出处简介

车万育,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教学回顾:

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积累丰富语言文字。

3.感受文中所述情境,理解对联含义。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题写上,签署:

题名、题字、题壁、题诗、题辞。

艘量词,指船只:

三艘轮船。

骤急,疾速,突然:

天气骤冷、骤然、暴风骤雨。

蔬可做菜吃的植物:

蔬菜、菜蔬、布衣蔬食。

蚌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

蚌胎(指珍珠)。

碑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

石碑、丰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

2.会写的词语:

题联、一艘、河蚌、石碑、夕阳西下、湖光山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细浪如银、狂风骤起、鱼虾菱藕、稻麦果蔬

3.解词: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简短的语言文字中却有着“好一幅湖光月色图”的美景,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文章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郑板桥的身临其景,从而生发一种深深的情感,近而写出一副好对联。

2.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感受景美物丰情深的境地,从而理解对联所抒发的情感。

3.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郑板桥“触景生情”的对联所包含着的情感。

4.教学突破点:

以作者对景美物丰情深的身临其境的描写语句为突破点,充分想像感受郑板桥当时的心情与感受,从而理解对联中所包含的情感。

四、教法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感受对联带给我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读课题质疑。

郑板桥为什么题联赠渔民?

对联内容是什么?

……

2.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4.深入理解课文,解决质疑问题。

(1)郑板桥所题对联内容是什么?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2)小组内交流理解这副对联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汇报所学内容。

“半湾活水千江月”——“郑板桥端坐船头,……脱口吟道”

好一幅“湖光月色图”,这是一幅怎样的湖光月色图?

充分感受景色之美。

“一粒沉沙万斛珠”——“渔民告诉郑板桥……真是”

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欢乐呢?

充分感受物丰情又深。

5.饱含深情朗读这副对联及与相对应的描写。

6.课外拓展。

收集整理更多的对联,讲一讲对联中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湾活水千江月景美

情浓

一粒沉沙万斛珠物丰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人物简介——郑板桥

郑板桥即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卒年七十三。

教学回顾

 

1-3茶酒联趣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对联含义。

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妙趣,热爱祖国汉字。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顾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

顾客、惠顾、主顾。

悬挂,吊在空中:

悬垂、悬吊、悬梯、悬梁刺股。

赐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

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2.会写的词语:

顾客、悬挂、赏赐

3.解词:

(1)文人墨客:

泛指文人、文士。

(2)装束:

穿着、打扮。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对联,其妙趣所在值得细细品味。

2.教学重点:

体会茶酒对联的妙趣所在。

3.教学难点:

体会茶酒对联的妙趣所在。

4.教学突破点:

体会对联的趣味所在,从而了解故事情节的妙趣。

四、教法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体会对联的妙处。

教学过程:

1.读课题质疑。

2.读文了解故事情节。

3.小组自学生字新词。

4.再读课文,找到文中所写“茶酒联”,体会其中趣味。

5.请你也为上联对下联。

6.课外拓展,收集整理有趣的对联,并讲讲其中有趣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茶酒联趣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出自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治学名联。

《增广贤文》亦收有此联。

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自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出自《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学回顾

 

1-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

二、基础知识

生字:

蜀:

今四川崇州。

辅:

辅佑,卫护,这里是说长安以三秦为辅。

涯:

天边,指距离遥远。

歧:

本义指岔路,这里指二人离别的岔路口。

巾:

手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是诗人王勃送别友人杜少府赴蜀川上任而作。

诗中指出真正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友谊仍然长在。

全诗以真诚、健康的情感道出了共同的感觉和心愿。

也成为后世传诵不绝的名句。

我们学过了许多送别诗,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而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凉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全无伤感之情,特别是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为人们所传诵。

2.教学重点:

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表达的心境。

4.教学突破点:

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

四、教法设计

抓住五言律诗的特点理解古诗。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流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查资料、看注释、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1、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2、理解古诗:

(1)、读诗,看注释、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

(2)、自由朗读,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面对离别诗人是什么态度?

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中可以看出来。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还角,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作者和朋友分别,不免有别离的伤感,但想到四海之内,只要是知己的朋友,即使山川阻隔,远隔天涯,也如近邻一般息息相通。

“天涯”极言其远,“比邻”极言其近,远近对照,就显出了知己的可贵。

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不拘行迹的真挚感情。

3、分析其它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

它是在写景吗?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

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

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4)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4、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五、板书设计

三秦(送别地点)五津(上任地点)

{豁达、乐观、坦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

王维王昌龄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洛阳亲友如相问,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教学回顾

 

1-5滁州西涧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中看到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思想感情。

二、基础知识

涧:

山间流水的沟。

西间是指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鹂:

黄鹂鸟。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

诗里写的虽然是幽草、黄鹂、春潮、渡船这些平常事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全诗以情写景,借景抒怀,让满怀的忧伤从恬淡的胸襟中自然流露出来。

2.教学重点:

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作者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中看到的哪些美丽景色,使诗句在头脑中形成一副画面。

3.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描写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学突破点:

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作者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中看到的哪些美丽景色,使诗句在头脑中形成一副画面,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法设计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

1、知诗人,解诗题。

介绍诗人韦应物。

明白古诗的时空背景。

2、明诗意,感情读。

(1)、学习古诗前两句。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清幽境界,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

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2)、学习古诗后两句:

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3、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4、作业:

将古诗改写散文。

五、板书设计

幽草黄鹂春潮渡船

(无所作为的忧伤)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收集古代山水诗

教学回顾

 

1-6泊船瓜洲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词,注意读准“间”“数”“重”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基础知识

隔:

遮断;阻隔。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从字面上看,流露着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实际上是诗人把重返政坛、推行新法的强烈政治欲望,寓在字里行间。

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诗句曾修改了数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了出来。

给人以动的感觉。

因此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2.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

3.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突破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诗人从哪里去出发,在哪里停留,又将去向哪里?

理解诗句的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四、教法设计

1、引入课文

同学们,有过远离家乡的时候吗?

什么时候最想家?

想家的时候会做些什么?

知道李白想家的时候做了什么吗?

他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静夜思》。

张继呢?

他给后人留下了思乡名篇《枫桥夜泊》。

无论是投洒在床前的盈盈月光,还是寒山寺中那悠长而凄清的一声钟鸣,都有意无意地拨弄着游子们的心,使他们弹奏出了世上最动人的思乡之曲。

2、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

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

但因受到旧派排挤,被迫辞职。

宁八年,宋神宗再次启用他为相。

于是,王安石离开他的第二故乡江宁(今南京),上京赴任。

此时他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舟行至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泊船瓜洲》

3.学习古诗

(1)、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读准了,诗的意思你就懂了大半。

(2)、诗人此刻从哪里出发?

在哪里停留?

又将去向哪里?

瓜洲是渡口,在长江北岸。

京口在瓜洲对面,在长江南岸。

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是诗人的家乡。

(3)、诗人离家远吗?

有多近?

“一水”指的是长江水,下游段,江面宽约千米。

“只隔数重山”指的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真是山重重,水迢迢,即使能够看到家乡,那也是很远的一段行程啊。

况且,他此行是要上京赴任。

此刻,他不过是在这人来人往,船来船往的渡口稍作停留,即刻又将踏上旅程。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离自己的家乡会越来越——远,远到家乡终于完全消失在他的视线里。

(4)、“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个“绿”字据说诗人用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定稿时才选定了“绿”字。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这“绿”字呢?

(5)面(5)远望天边的一轮明月他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到这里,你没有对诗人的感慨产生一点疑问吗?

诗人此行的终点是哪里?

他应该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可是,为什么他却一点喜悦也没有呢?

五十五岁的诗人已经在政治生涯的起伏中,感到了疲惫。

对此次的被重新启用,他并没有抱太多的期望。

可是,他还是希望能为大宋的人民做些什么,希望那一股春风能够吹散心中的寒流。

4.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五、板书设计

京口——瓜洲春风——明月

隔(思念家乡)还?

教学回顾

 

2-1游园不值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受

到美的薰陶。

二、基础知识

扉:

门扇。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古代诗人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却在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为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后两句的新奇的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抓住了红杏争春的瞬间美感,通过极妙的笔墨将这个瞬间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满园春色扑面而来的情,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2.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

根据自己的感悟,理解诗句。

3.教学难点:

结合题目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4.教学突破点:

根据自己的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再结合题目,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教法设计

1、激趣导入:

春天的景色太美了,因此人们常乘着春光到处游览,有一个诗人,他乘着春光去游赏花园呢?

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游园不值》。

2、介绍作者,

3.朗读古诗。

4、理解诗意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

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

是关不住的,一枝红色的杏花探出墙来。

5.联系这首诗的题目,议一议,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6.作业:

学习并背诵《淮中晚泊犊头》

五、板书设计

春色满园关不住

游园不值{(喜悦)

一枝红杏出墙来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收集描写春天的诗

教学回顾

 

2--2表达——用日记记录你观察到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明确什么是观察日记,学习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有所发现,知道观察是写好作文的根本。

二、基础知识

为表达做准备,选择好观察的内容,有目的进行观察记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次表达是用日记的形式连续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所以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连续观察,如何记录,并在学习中能总结观察的方法。

2.教学重点:

将自己的生活、思想真实地记录下来,学会用眼看,用耳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3.教学难点:

如何连续观察事物,并能总结出连续观察日记的方法。

4.教学突破点:

用日记的形式连续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如何连续观察事物,并能总结出连续观察日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四、教法设计

1、明确要求。

什么是观察日记?

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记录下来,抓住一个方面或侧面进行观察,反映一个中心。

不要忽略格式。

2、怎样连续记录?

根据例子总结写作方法。

一是善于观察。

要使日记有物可写,就必须用眼看,用耳听;

二是要写真话。

在日记中,要将自己的生活,想法真实地记录下来,千万不可说假话、套话、空话,要讲真心话。

3、自己总结观察日记的写法。

五、板书设计

抓住中心

观察日记有所发现

认真记录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可收集写得好的观察日记。

腊八粥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枣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有刺,叶卵形,开小黄花,核果称“枣子”或“枣儿”,椭圆形,熟时红色,可食:

枣红、枣泥、囫囵吞枣(喻读书等不加分析辨别地笼统接受)。

仁果核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

核桃仁儿。

沸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表面翻滚,变成蒸气:

沸点、沸水、沸涌、人声鼎沸。

沸腾(亦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唾口腔里的消化液:

唾液、唾涎、唾沫。

肿皮肉浮胀:

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

胀体积变大:

膨胀、肿胀、热胀冷缩。

拣挑选:

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

2.会写的词语:

唾手可得、腊月、挑拣、浓稠、

仁至义尽、肿胀、沸腾、红枣

3.解词:

(1)唾手可得:

唾手:

往手上吐唾沫。

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2)仁至义尽:

至:

极,最;尽:

全部用出。

竭尽仁义之道。

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文是《腊八粥》一文的节选。

围绕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2.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3.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4.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四、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2-3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

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