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014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x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

——由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本0201班何颖

指导教师:

周红

摘要:

儿童绘画是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

儿童绘画的创造性一般是指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的独创性和大量不同寻常的细节。

儿童绘画创造力的提高应主要依靠激发诱发幼儿内在的潜力。

顺应儿童绘画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激发儿童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

关键词:

幼儿绘画;创造表现;培养

引言

一位美国老师给中国的孩子上美术课,深感孩子们的画技很不错。

课中她以“快乐的节日”命题请孩子们作画,结果所有的孩子画的都是圣诞树。

她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孩子们会画得一模一样呢?

顺着孩子们的视线,她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

这位老师把树遮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画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然而,令她吃惊的是这些孩子竟然无从下笔。

我们不禁要思考——孩子们的创造力哪儿去了?

很大程度上,创造力是被“教”没的。

在中国的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教幼儿画苹果,常常是在黑板上先范画一个苹果,然后让幼儿们照着这个苹果模特画,类似于批量生产。

而在日本,教师会放一个苹果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们自己画,画好后再讲评。

美国的老师会给每个幼儿都发一个苹果,放手让他们画,即使孩子把苹果画得像胡萝卜也不会责怪他,而是会和他讨论能不能种出长得像胡萝卜的苹果。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更是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因此也带来儿童绘画创造表现能力的不同结果。

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今中国幼儿绘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

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园的绘画教育大致存在三类问题:

第一类,注重技能教育,没有以幼儿为主体,以老师教为主,往往是“依葫芦画瓢”的形式,抑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导致幼儿讨厌上美术课,不喜欢画画。

第二类,放任自流的教育,过分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给幼儿很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却忽视了必要的技能的支持,导致幼儿有很多想出来的却不能表现出来,或者是表现出来的东西过于单调与简单,幼儿得不到新鲜感与成就感,一段时间后便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第三类,绘画环境不佳,作画工具单一,限制太多。

这些对儿童绘画的创造性发展都是不利的。

创造力是最大的快乐,被剥夺了人生最大快乐难道不是孩子最大的不幸吗?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了解儿童绘画,继而针对以上三类问题提出对应的培养策略,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重点。

一、学前儿童的绘画活动

(一)什么是儿童绘画

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造型语言,在纸、木板、布等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

它所表现的范围甚广,从直接可视的外在物象到精神生活的表象世界,均可以通过观照表现出来,作为绘画描写的对象。

儿童的绘画主要是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在平面的纸上画出直接可视的物象。

儿童的绘画反映儿童的天性,是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也是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一种形式。

儿童画是儿童心理活动和个性人格的体现,具有它独特的审美特点。

其中生动稚拙、无拘无束是儿童画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儿童画的天真活泼,我们在表现形式上很难给儿童画严格界定。

总之,世界有多大,童心就有多大,儿童画的天地就有多宽广。

儿童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神奇的想象力。

选择的对象无目的性,创造出的视形象不受具体形象和色彩的限制,是儿童心理活动与幼稚表现相统一的造型观念与造型样式。

那些涂抹于墙角、地面或木地板上的不为功利所为作的画,最具儿童的本性。

(二)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只有了解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去发掘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

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涂鸦期(1.5-3.5岁)

2岁左右的儿童,由于能够独立行走,用手进行的探索变得更为自由。

他们喜欢到处涂抹,于是用笔画点、画线的涂鸦行为就出现了。

这些最初的用笔留下的点、线痕迹就是涂鸦画。

涂鸦画不讲究造型、色彩和构图,只是学前儿童感知觉和动作有了一定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做出的一种新探索,一种新的动作练习,基本上是一种手臂动作。

儿童涂鸦的根本特点就是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涂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能带给他们兴奋和快乐。

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画什么并不重要,他们不关心画的结果,而是热衷于涂鸦的过程中得到感官上的满足。

涂鸦期的儿童绘画受到动作和手、眼、脑协调性发展的制约,此阶段的儿童绘画时往往很少移动手腕,而是依靠整个手臂的动作来涂画,因此画出来的往往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点、线,在成人看来涂鸦就是“乱涂乱画”。

2、象征期(3.5-5岁)

3岁以后的儿童,由于涂鸦的练习,已经能用手腕和手指画画。

随着心理能力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

造型上,常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替代实物来表现自己的意图,这些图象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关系,常常只具备物体的最基本部分,是粗略不完整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

这些几何形状和线条是用来表现事物特征的象征符号,而由于这时幼儿能使用的形状有限,类似的形状在每个幼儿的作品中或在同一个幼儿的不同作品中可能代表着极不相同的事物。

此时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儿童笔下的“蝌蚪人”。

即用一个大圆圈表示人的头,大圆圈内画上几个点或小圆圈表示五官,大圆圈外面有几根线条表示四肢。

色彩上,对红色、黄色等温暖色比较喜爱,而对冷色,如蓝色、紫色等不太喜爱,涂色逐渐由无序、不均匀向能用方向一致、均匀的涂色发展。

空间构图上,此时的儿童已经试图表现空间关系,但是他们不明白遮挡的关系,因此他们常常画“透明图”。

3、图式期(5-7岁)

图式期是儿童开始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

他们会有许多独特的绘画方法,在造型、色彩和构图上有明显的进步。

造型上,开始用一定的图式描画周围环境,建立起了比较固定模式的概念画,经常重复用一定的图式画人。

画面形状开始复杂化,形状数量增加了,试图将简单形状如三角形、方形等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组织,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具有了一定的表现意义。

强调对称、垂直是又一个基本特点,他们习惯将人画成左右对称,重心垂直于地平线。

色彩上,对色彩运用的情感范围渐渐扩大,对更多的色彩有了情感反映。

用笔更加熟练、准确,能够进行较随意地涂色,甚至能调出混合色。

构图上,开始注意到了大小比例,但分寸掌握较差,如经常会将人与动物画得一样大。

有时画面中会出现一条长线或多条短线作为地面,以地平线的方式来组织画面。

但是幼儿在表现三维空间时存在困难,或者说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他们出现了这个时期孩子特有的构图形式——展开式构图、多视点构图和透视画。

二、当前幼儿园在培养儿童绘画创造表现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很难在现实中看到富有童趣、充满想象创意的儿童绘画;而且很多幼儿的表现方式都很单一,并没有达到适合自己年龄层次应该达到的绘画能力水平。

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我们的幼儿园的在培养儿童绘画创造表现能力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

(一)忽略绘画活动中的创造性环节,没有以幼儿为主体,以老师教为主。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范例是幼儿绘画模仿的样本,幼儿不需经过创造,只需模仿范例便可以很直接地取得美术成果。

从表面上看,幼儿的漂亮作品似乎不少,但真正会画的人不多,不少幼儿离开了样本就什么都不会。

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不了解儿童绘画本身就应该是创造的,而且也不重视绘画过程中创造这个关键环节。

这是当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而且也方便对幼儿绘画作品依照一个标准来进行评价。

例:

小班绘画活动:

“青苹果和红苹果”。

教师先拿出示范画,一个红苹果和一个青苹果,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一步一步讲解,然后再示范画一遍,并告之用红油画棒涂红苹果,绿油画棒涂绿苹果。

接着让幼儿们自己画,幼儿们也一步不差地重复着教师刚才示范过的动作,而且都画得不错,教师看着自己的教学成果相当满意。

偏偏有个男孩子画了两个黑苹果,教师批评了他,并让他按照范画重画。

重画过程中,这个小男孩画画的热情大减。

之后教师在讲评其他幼儿作品时,他一直在一边小声嘀咕:

“因为天气热,苹果烂掉了嘛!

这个教师不当的处理方法扼杀了一个幼儿的创新,这个小男孩勇于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苹果,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没有听他的解释直接批评了他,大大挫伤了这个男孩的绘画积极性。

儿童对色彩的反应是强烈的、敏感的,他们具有某些天赋能力。

画黑苹果的幼儿,也许在生活中看到过烂苹果,正好今天画苹果,激起了他对表现“烂苹果”的欲望,他想用黑色来表示苹果烂了。

但是本来两个很有创意的黑苹果却被两个平庸的红苹果和青苹果给取代了。

也许之后的绘画活动中他再也不会创新了。

所以,在绘画教学中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为主体,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想法,使他们的想象与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忽视了必要的技能的支持。

问题之二是在解决幼儿主体性这个问题时,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有些幼儿园,很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对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不利的。

让幼儿完全自由发挥,忽视了必要的技能的支持,导致幼儿有很多想出来的却不能表现出来,或者是表现出来的东西过于单调与简单,幼儿得不到新鲜感与成就感,一段时间后便也对绘画失去兴趣了。

例:

大班美术主题活动“娃娃的脸”。

教师依次放了愉快、哀伤、可怕、诙谐四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幼儿讲一讲听四段音乐时各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表情,并让幼儿们听着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

幼儿们发言和表演都非常积极,答案丰富多彩。

接下去,教师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多种作画工具和多种颜料,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感觉和表情画下来。

但是幼儿们的表现并不理想,有些不知道选什么材料,有些选了材料却不知道怎么用,有些画了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画了笑脸。

而且画出来的作品也远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精彩。

在这堂课中,从幼儿的反应来看,前半节课他们是相当积极的,情绪很高,但是他们很多表演出来的表情和自己说的感觉情绪并不符合;我觉得很多幼儿是处于“空想”和“瞎表演”的状态。

而后半节课,很多幼儿开始走神、打闹,注意力不能集中到绘画这件事上。

究其原因:

首先是幼儿在平时缺乏审美情感的积累,有些情绪感觉离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幼儿无法正确表现;而且,把感觉情绪转化为表情表现出来,其实是一个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一种心理思维过程,这对于一个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

其次是幼儿缺乏绘画技巧的积累,他们对材料不熟悉,绘画工具不会使用或者错误使用,当然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了;而且杂乱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幼儿的选择。

所以,幼儿们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依然比较单一,因为高兴的情绪和笑脸是幼儿生活中最熟悉的。

所以在培养幼儿绘画创造表现力时,除了要选择合适的绘画内容和绘画材料外,必要的技能支持也是相当重要的,必须处理好技能教育和幼儿自主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绘画环境不佳,作画工具单一,限制太多。

问题之三是绘画环境不佳,作画工具单一,限制太多。

在幼儿园看绘画活动时,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

绝大多数幼儿园只要进行绘画活动,教师肯定会选择油画棒和白纸来进行绘画,很少用到颜料,更不用说其它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了。

即使偶然尝试颜料做画,幼儿也要处处受限制,不能尽情的绘画。

例:

小班美术活动“手掌印花”。

教室地板上铺了很大一张白纸,教师在上面已经画好了大树杆和一些草,让幼儿在上面印花。

据了解该班幼儿是第一次使用颜料,而且又是把手当成绘画工具,幼儿们自然是又新奇又兴奋,非常积极。

但是在印花之前,教师开始立规矩:

“一组一组小朋友轮流来印,印好之后立刻去洗手,不准乱摸乱碰;一个小朋友只能选一种颜色,所以印之前先想好你要什么颜色……”

这个活动既没有满足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应该得到的感官上的刺激和体验,也没有满足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情感需要。

这样的“没有感情色彩”的绘画活动不仅抑制了幼儿的创造力,而且降低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进行这样的活动毫无乐趣可言。

但是教师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幼儿用颜料容易把教室弄脏,阿姨会有怨言;幼儿容易把衣服弄脏,家长又有意见,所以本该有趣的绘画活动只能无趣地进行。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对促进幼儿绘画创造表现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上述这些绘画教学方式下,我们的儿童的思想被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了,个性棱角被一点点磨平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一旦放手让他们自己做主时,他们便陷入迷茫和不安。

而这些不仅仅阻碍了儿童绘画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力

针对以上三大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力。

(一)绘画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意愿,使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尊重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绘画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一般都是配合主题活动而设,因此为了既能引导幼儿有主题地进行绘画,又能给幼儿的想象、创造留有空间,使幼儿自身的情感和想法得以充分展现,避免单一形象、简单模仿,可以让幼儿以主题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组织画面,表现一定的主题情节。

幼儿时期,由于孩子没有旧的知识经验的束缚,自由的空间比较大,想象大胆,并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

所以同样一个主题,由于幼儿各自的生活经验的差异,就会导致他们各自的想法不同,从而表达方式也各有特点。

如:

下面4幅图画是幼儿园小班孩子观察毛毛虫之后画的主题意愿画“毛毛虫”。

从四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画得方法都不同,表现的内容也不同。

这些作品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有的只是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表现方式,真诚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画和喜欢的画,画与别人不同的画。

千万不可以让幼儿模仿范画,或规定应该怎样画,这样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发展,长此以往,当幼儿一旦脱离教师的示范,便什么都不会画了。

此外,由于幼儿们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孩子最容易从同伴间获得学习,产生灵感。

因此每次绘画活动之后还应该让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这样比较有利于幼儿互相启发和互相学习,并且丰富幼儿的表现方式,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

每个阶段的幼儿对绘画都有不同需求和意愿,所以要顺着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选择难易适度的绘画内容来进行绘画教学。

涂鸦期的儿童只满足于“动”的快感,不在意自己画了什么,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所以对该阶段的幼儿应该以表扬为主,不能因为他们画得挫劣而批评他们,更不要试图干扰或改变他们的涂鸦。

这一时期,教师须重视幼儿的涂鸦,要像鼓励他们走路说话一样鼓励他们涂鸦,以激发幼儿对涂鸦的兴趣和愿望。

不要因为弄脏了衣服或是因为画得“乱七八糟”而指责制止他们的涂鸦行为,以免儿童丧失自信心和创造力。

因为这一时期成人的赞许和肯定是幼儿喜欢绘画的最重要情感源泉。

方式上要注重有趣性和游戏性,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幼儿的兴趣,以线和点的训练为主。

该阶段关键是要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

象征期的儿童已经不满足于“乱涂乱画”,他们想要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画的东西有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常常不能很完美表现自己所想的。

例:

一个中班孩子画了一个大圈把它涂黑,又在旁边画了很多小圈把它们涂黄,作为一个成人很难想象这个孩子要表达什么。

他跟老师说:

“黑的是老鼠,黄的是大米,这是老鼠爱大米,我要送给妈妈的。

”老师表扬了他很有想法,但是这个孩子却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觉得自己画的不好。

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一般应包括视觉与情感经验。

扩展幼儿有关几何形状储备,鼓励幼儿大胆命名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

创设良好宽松的绘画环境,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满足幼儿需要,而且提供各种必要绘画表现技能支持也应成为重要工作。

教师应将重心放在激发、维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与丰富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上,提供各种涂色材料。

图式期儿童已经能够以自我为中心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绘画方法,在造型、色彩和构图上较象征期有明显的进步。

这个阶段教师要多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概括,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有个性的创作。

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幼儿在绘画表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要及时而有差异的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应该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

要理解与保护他们的独特表现方式,保存幼儿富有童趣的绘画作品。

在绘画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各种绘画方式的结合和相互渗透,如:

可以尝试用儿童的特殊经历或特殊故事去引发儿童一种动感的感觉,尝试表现“流动”、“喷出”、“爆发”等形态;尝试处理形态和背景的关系,逐渐学习图形和背景的关联、构成及分化。

引导幼儿“一题多画,一画多变,一形多变”。

此外还要注重美的教育,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来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恰当处理幼儿绘画技能与幼儿自主创造的关系

在幼儿园阶段的绘画教学中,孩子应该要学会用点、线、面等绘画语言来把握和表现事物的形态、情节,并能用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

而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引导他们获得这些必要的技能。

1、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观察与概括,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观察是儿童进行创造表象的基础,这种观察与一般观察不同,它必须是一种审美的观察。

这种观察强调对被观察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形态、各部分的特征及结构变化的规律、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要素进行观察与感知。

观察后,需要引导幼儿把这些特征进行概括,并转化为绘画的符号。

(1)对个体事物的观察与概括

用简单的形状概括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将实物的观察转化为平面的图形,即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抓住最基本的形装和特征。

如,引导幼儿观察小鸡,不仅要观察小鸡长什么样,还要注意小鸡各器官是怎么分布的,各器官又有什么特点。

小鸡的头是圆圆的,头上两侧分别有两个圆圆的眼睛,前面长着尖尖的嘴巴;头下面是圆圆的身子,下面长着两只树杈一样的爪子……这样即使教师不做示范,幼儿也能用自己的想法把小鸡画下来。

对个体事物的概括,一般3-4岁左右的儿童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局部或物体的大致轮廓,在绘画作品上,大部分图像是在线圈上添加线条。

这时引导幼儿概括主要是用封闭的线圈或圆形概括事物的外形。

而4-5岁左右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比较全面,这时应该引导要他们进行相对具体的观察和概括,包括事物的各个部分。

(2)对同类事物的对比观察与概括

幼儿掌握个体事物观察概括之后,就要引导他们进行同类事物的比较观察和概括。

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观察,寻找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借鉴相同,变化部分的不同。

如:

小鸡、小鸭、天鹅、仙鹤等一些禽类动物,都可以互相借鉴。

小鸡和小鸭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外形都比较相似。

画小鸭,在绘画上只要把小鸡的尖尖嘴变成小鸭的扁扁嘴,小鸡的树杈脚变为小鸭的扁扁脚就可以了。

把小鸭的头画得离身体远一些,并画出弯曲脖子和大翅膀,小鸭就又变成了天鹅。

把天鹅的扁嘴巴变成长长的尖嘴巴,再画上尾巴和两条细长的腿,天鹅就又变成了仙鹤。

这样,只会画一种动物,抓住特征进行变化就能画很多同类的动物。

而这样的一次绘画活动,也可以让幼儿同时掌握几种同类事物的画法,达到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为幼儿进行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2、引导幼儿研究事物结构变化的规律,发现表现事物不同形象、不同形态的方法

(1)研究构成事物的主要部分的要素不变,突出特征,变化其要素的形状,掌握表现同一事物不同形态的方法。

如:

画金鱼,金鱼的关键特征是大眼睛、大尾巴,但是身体可以用不同的形状来画,画出的仍然是金鱼的形象。

又如:

随意变化鱼的身体、尾巴,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鱼。

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演示,可以开拓幼儿绘画的思路,使幼儿了解创新绘画形象的方法。

(2)寻找事物变化的规律,变化事物部分要素的位置,发现各种姿态和动作变化的方法

如:

天鹅,同一姿势的天鹅,身体部分不变,变化它的嘴和眼的位置,可表现不同的动作。

同一姿态的天鹅,身体不动,变化头、脖子的位置,表现不同的动作的天鹅。

通过这个“不同姿态、不同动作”的练习,幼儿在绘画中就能较自由、较自主地发挥,不必再拘泥于“像不像”、“对不对”的彷徨中。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比较独立自主地创造新的绘画形象,从而绘画表现力又进一步地提高了。

3、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积累各种体验和经验,促进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发展,从而提高创造表现能力。

绘画创造表现力的核心就是创造,任何创造都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

让幼儿多参与各种各样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活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及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样儿童的经验和情感积累多了,就会使一些有联系的经验和情感相互发生碰撞而擦出创造的火花。

如:

一个幼儿摸到一根黄瓜时,问他有何感觉,他可能说不出“粗糙”和“扎人”这样的词,但是他会说:

“像我爸爸用胡子来碰我的脸。

”这不也是一种创造吗?

儿童在掌握一定绘画技巧的基础上,一旦在经验和情感上得到共鸣,就能够通过想象,在绘画表现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场景和情节,而不仅仅只是角色形象的简单叠加。

例:

《丑小鸭》的故事。

从丑小鸭成长成天鹅这个过程中,丑小鸭的情感大致经历“自卑——孤单——羡慕——自信”这样一个过程。

丑小鸭的故事能引起大部分幼儿的情感共鸣,但每个幼儿的情感共鸣点是不一样的。

有的幼儿进入幼儿园集体后,得不到同伴和教师的认同,就会有自卑感,那么丑小鸭的自卑会引起他的共鸣;有的幼儿进入集体,一下失去了家中“中心地带”的感觉,就会觉得孤独,那么丑小鸭的孤单会引起他的共鸣;有些幼儿很羡慕别的比自己优秀的同伴,那么丑小鸭羡慕天鹅的情感会引起他的共鸣。

有了这个情感基础,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如果我是丑小鸭,我会怎么样?

”有的幼儿说:

“如果我是丑小鸭,我不开心,因为没有人陪我玩。

”有的幼儿说:

“如果我是丑小鸭,我多可怜呀,没人喜欢我。

”也会有幼儿说:

“如果我是丑小鸭,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丑小鸭会变成天鹅的。

”之后,教师就让幼儿把自己想象中的丑小鸭的故事画下来。

每个幼儿都“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以表现“孤单”的幼儿作品为例:

有的幼儿把丑小鸭画在一张纸的角落来表示孤单;有的把丑小鸭画得很小,别的动物画的很大来表示臭小鸭的不起眼;有的是色彩上的差异表示丑小鸭孤独。

总结这三点,基本解决了必要的绘画技能与幼儿自主创作之间的矛盾。

前两点是培养绘画创造能力的必要铺垫,第三点应该是培养绘画创造能力的落脚点。

(三)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促进幼儿绘画创造表现力

1、创设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材料的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

材料的种类要丰富,既要有绘画必须的各种纸张、各种画笔、颜色等;又要有各种辅助材料,由于幼儿小肌肉的动作还不灵活,制作细小、复杂的部分有一定的困难,多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有利于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启发幼儿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一颗小石子,一个粉笔头,甚至自己的身体和衣服都可能成为幼儿创作的对象。

但是材料的选择要适当,要丰富而不杂乱,并且与绘画所要表现的内容相配合,做到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让绘画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最佳效果,比如:

做浸染,不能选择一张密度很高的新闻纸和稀释度不好的水粉颜料来做,否者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情感环境。

绘画活动中教师不能只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我们组织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