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题库.docx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题库.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题库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2、古文:
(教材295页)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3、唐代新乐府: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被称作新乐府运动。
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
“新乐府”,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
4、古诗:
即"古体诗",亦称"古风"。
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5、宫体诗:
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
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
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
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6、西昆体:
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
作诗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7、绝句:
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8、词调:
词调,现在一般指文词和音调,或诗和词的格调。
古代专指填词的格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每种格式有一个词牌名作为代表,如《浣溪沙》、《菩萨蛮》、《点降唇》等,作词时需要根据所选词牌的平仄格式进行,所以作词又称为填词。
9、近拍:
(教材163页)
10、慢曲:
戏曲名词。
以曲调舒缓得名。
如仙吕宫《八声甘州》、商调《山坡羊》等。
南曲联套方法,大多以慢曲在前,急曲在后。
《水浒传》第二四回:
“便是唱慢曲儿的张惜惜。
我见他是歧路人,不喜欢。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
“字头字尾及馀音,皆为慢曲而设。
”
11、敦煌曲子词:
(教材167页)
“敦煌曲子词”是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石室被发现的,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
这是词初期阶段民间创作的产物。
其创作年代多无定论,大体以晚唐五代居多;但可以确定其中已有初盛唐时期的词作品。
敦煌曲子词作者阶层众多,作品题材广泛,词体尚未定型,词风朴素率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稚拙,情调也相当健康爽朗。
12、慢词: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13、苏辛词派:
苏辛指苏轼和辛弃疾。
苏辛词的相同一面,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同样的运用口语,同样的新鲜活泼气息,同样的豪放主调,同样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把两位杰出的词人连在了一起,后人以“苏辛”并称,并推为豪放词风的代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14、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15、书:
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硬抄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这个装置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存在并使用形式。
16、论说文:
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
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
“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广义地说,论说文所回答的问题是无所不包的,大至宇宙天地、社会人生;小至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任何问题都可以“论”,都可以“说”。
17、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汉代的散体大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
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
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
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何为风、雅、颂。
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3、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古艳歌》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浪漫色彩。
比如:
(1)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2)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学常用的处理方式。
(3)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陈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4、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题乐府诗如何“讽兴当时之事”的。
主要体现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内容上,而杜甫创作大量的“行”体新乐府则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以《兵车行》为代表。
(2)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
(3)揭露安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5、简述五言古诗体制上的特点。
(1)句数不限;
(2)是否对仗没有严格要求;(3)不限平仄;(4)用韵自由。
6、简析庾信的五言古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材78页——79页)
7、简述五言律诗在平仄、用韵、对仗等方面的规定。
(1)每首诗在平仄上有固定格式。
五言律诗主要有四种基本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由此可以组成四种不同的平仄格式。
(2)讲究“黏”、“对”。
所谓“黏”,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
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
“失黏”、“失对”,都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3)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讲究拗救。
所谓“犯孤平”,是指除韵脚的平声字外,一句诗只剩下一个平声字。
所谓“三平调”,是指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
(4)二、四、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
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5)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8、举例说明孟浩然诗中有画的特色。
(教材113-114页)
9、简述苏轼与黄庭坚在诗风上的区别。
(教材149页)
10、简述杜甫七律创作的艺术技巧。
(教材124-126页)
11、举例说明敦煌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教材167-168页)
12、苏轼在题材内容上对小令进行了哪些开拓?
(教材184-185页)
13、简述柳永以后,慢词双线发展的过程。
(教材193页第二段)
14、与诗歌相比,散曲具有哪些特点?
(教材224页)
15、简述《晏子春秋》的材料来源。
(教材266页第二段)
16、简述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宗旨和影响。
(教材296-297页)
17、简述就内容而言,韩愈论说文的分类。
(教材297页末)
18、简述就内容而言,柳宗元论说文的分类。
(教材298页末)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为什么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诗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传统。
(教材28-29页)
2、简要论述楚辞的体制特征及在后世的发展。
(教材39-40页)
3、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教材44-45页)
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
①《诗经》以抒情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②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辅以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
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
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
(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
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
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答:
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
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美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
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
虽然很多民歌是翻译作品,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南朝偏于柔弱的诗风所缺乏的。
这位后世诗人集南北之长、开拓新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5、结合作品,论述陶渊明田园诗包含的三重境界。
(教材74页第二段)
6、粘对是律诗平仄规则的一部分,说明何谓“粘”、何谓“对”。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
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
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
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
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7、“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说明什么是拗救。
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8、请举例论述词的起源。
(教材158-160页)
9、请举例论述唐宋词调的来源。
(教材161-162页)
10、简述辛弃疾与苏轼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教材208页)
11、简述《战国策》在艺术风格上的独特之处。
(教材263-265页)
12、请简要论述古文运动的背景。
(教材296页第一段)
13、简述韩愈、柳宗元在理论主张、创作实践等方面的异同。
(教材302页倒数第二段)
14、请简要说明你对台阁派作家的身份意识的理解。
(教材330-331页)
15、请简要论述秦汉派失利的三个原因。
(教材336-338页)
16、简述晚明八股文的新变。
(教材390-391页)
四、赏析题
1、赏析《木兰诗》分析其中的主要特点。
(教材59-60页)
2、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
附汉乐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
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答:
(1)思想内容:
《江南》这首民歌通过对莲叶和鱼的动态描写,表现了江南采莲的男女青
年欢乐嬉戏的劳动情景。
(2)艺术成就:
①诗里洋溢着欢乐与青春的美好之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总写,一开篇就把读者引入江南水乡一片碧绿的湖塘水泽之间。
“鱼戏莲叶间”以下五句是分写。
表面上是写鱼戏,但实际上是写采莲人的劳动或嬉戏惊动了鱼。
可以想象平时沉寂的莲塘今日突然热闹起来,未受过惊吓的鱼在喧闹中惊而四散,但在心情欢快的采莲人看来,鱼是在与自己嬉戏。
②“鱼戏莲叶间”以下五句回还往复,音节轻快流宕,形象鲜明生动。
③全诗把人的欢乐与自然景物的秀丽融为一体,物我交融,情景谐合,构成一幅无比生动,无比形象,无比流畅的《江南采莲图》,而那轻快的音响节奏,流动着的诗的意境更是图画所难以表达净尽的。
3、试鉴赏李煌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
答:
(1)思想内容:
词通过词人对现实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词人深切沉痛的故国
之思和亡国之恨。
(2)表现手法:
①上阙前二句写梦醒之时,再倒叙入梦中情景;②上阙写现实,下阙是对“无限江山”的追忆和由此引起词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追悔;③词的语言平白如话,而意蕴深长,有无限的言外之意。
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两句就不仅指春天的归去遥远,而且也比喻着过去的帝王生活的不可复返,同时也象征着人生如流水,生命如朝夕的感悟。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试题
2012年7月
一、选择题
1、下列论说文中属于韩愈的作品的是A)
A、《马说》B、《捕蛇者说》C、《六国论》D、《贾谊论》
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七古的是(B)
A、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B、杜甫《石壤吏》
C、高适《燕歌行》D、杜甫《兵车行》
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苏轼的(D)
A、《和子由涌池怀旧》B、《日喻》C、《荔枝叹》D、《黄州快哉亭记》
4、唐代诗人(A)擅长创作七言绝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其代表作之一。
A、王昌龄B、李白C、王之涣D、杜牧
5、下列作品不属于骈文的是(C)
A、《滕王阁序》B、《与宋元思书》C、《与高司谏书》D、《玉台新咏序》
6、下列词牌中不属于令词的是(B)
A、《浣溪沙》B、《兰陵王》C、《菩萨蛮》D、《如梦令》
7、五律名篇《使至塞上》是诗人(A)的作品,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充满画意,是其诗歌的长处。
A、王维B、孟浩然C、杜甫D、陈子昂
8、著名赋体文《洛神赋》的作者是(C)。
A、江淹B、曹丕C、曹植D、司马相如
9、著名的乐府诗《木兰诗》属于(B)。
A、汉乐府B、北朝乐府C、南朝乐府D、唐代新乐府
10、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律诗规则的句子是(D)
A、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D、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二、填空题
11、刘兰芝是著名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
12、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名作《报任安书》抒写自己的屈辱和痛苦,《古文观止》评价说“大有燕赵烈士之风”。
13、《秦中吟》十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讽喻诗代表作。
14、唐初诗人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提出了以汉魏风骨为典范、复归风雅的诗歌主张。
15、为汉代大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作品是《七发》,这篇作品在体制上确立了大赋问答体、铺叙展衍、曲终奏雅等特征。
16、在《诗经》的风雅颂三体中,被认为是朝廷正乐的是雅。
17、明代作家袁宏道在山水游记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满井游记》是其山水游记的代表。
18、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令词堪称两宋令词的典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即是其名作《临江仙》中的名句。
19、《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慢词代表作之一。
20、著名的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作品。
三、简答题
21、《离骚》是如何“寄情草木”的?
答:
以草木构建比喻高贵品格的意象系统。
(1)以香草作为主人公的配饰,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质。
(2)以香草象征古代三后身边的君子。
(3)以培植的香草象征培养的人才。
22、简述欧阳修古文创作的成就。
答:
(1)议论文长于立论,观点新颖;
(2)亭台记文多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兴昧无穷。
(3)语言平易、行文婉转。
23、举例说明《庄子》和《韩非子》在寓言运用上的不同。
答:
(1)《庄子》的寓言多虚幻的想象和神话,与要表达的哲学思想间的关系比较隐秘。
(2)《韩非子》的寓言多以较为平实可靠的历史事迹或现实生活为题材,与要表达的哲学思想间的关系比较直接。
四、论述题
2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苏轼词和辛弃疾词的不同之处。
答:
(1)词风不同,苏词偏于放,辛词偏于豪。
(2)情感内涵不同。
苏轼多出世之思,表现为空灵超旷;辛弃疾多人世之情,表现为悲壮慷慨。
(3)表现手段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苏轼运哲思入词,辛弃疾则善用比兴。
25、为什么说杜甫的七律达到了集大成的境界?
答
(1)大规模地扩充了七律的表现内容。
(2)以组诗形式拓宽了七律的表现力。
(3)对声律、格调、意境等做了创造性发展,实现了技巧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4)风格多样,或沉郁顿挫,或清新畅快。
《诗经》与楚辞部分
1、风骚传统: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
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风骚”传统。
2、献诗说:
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
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刺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3、采诗说:
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4、孔子删诗说:
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5、四家诗:
所谓的四家诗指的是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
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毛诗晚出,创始人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是四家诗中唯一的古文经学。
6、今文三家(三家诗):
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
今文三家已失传。
7、六义说:
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六义”说源自《毛诗序》。
《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即风、赋、比、兴、雅、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8、四始说:
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四始”指《风》、《小雅》、《大雅》、《颂》为首的四篇诗,即“风”的首篇《关睢》,“小雅”的首篇《鹿鸣》,“大雅”的首篇《文王》,“颂”的首篇《清庙》。
旧时认为将此四篇诗置于各部分之首含有微言大义,实不过是曲为解说而已。
9、二南独立说(四诗说):
“二南独立”说也称“四诗”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
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
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
10、风雅颂:
《诗经》的分类。
风,又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所管辖地域的民歌土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地方小调。
《诗经》共有15国“风”,160篇。
雅是周天子直接统辖的王畿附近的音乐歌曲,其中有一些民歌,但大多数是贵族文人的创作。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歌舞,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11、《七月》:
《七月》是《诗经》“国风”中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当是西周初期豳地未沦陷时的作品。
该诗基本上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农奴们的劳动和生活,反映了当时农奴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奴社会的阶级压迫的画面。
但同时也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
该诗可能是周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一首代言体诗。
12、燕飨诗:
指《诗经》中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礼仪诗或宴饮诗。
根据内容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小雅•鹿鸣》是著名的燕飨诗。
13、讽喻诗人:
“讽喻诗人”即《诗经》中箴诫规谏诗和讽刺批判诗的作者。
这些作者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14、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