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746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

《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docx

版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1年版)

方剂学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方剂学发展概况。

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七方”、“十剂”、“八阵”的理论、具体内容及实际意义。

4.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5.配伍的目的。

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

“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具体运用。

6.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

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7.常用剂型的概念、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8.临床常用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9.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1)解表剂: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2)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3)和解剂:

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5)祛暑剂:

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6)温里剂:

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7)表里双解剂:

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8)补益剂:

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

(9)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

(10)固涩剂:

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固冲汤。

(11)理气剂:

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12)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血府逐淤(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槐花散、咳血方、黄土汤。

(13)治风剂:

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14)治燥剂:

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15)祛湿剂: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连朴饮、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

(16)祛痰剂:

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17)消导化积剂:

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

(18)驱虫剂:

乌梅丸。

10.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1)解表剂:

加味香苏散、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参苏饮。

(2)泻下剂:

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

痛泻要方。

(4)清热剂:

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导赤散、苇茎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

(5)祛暑剂:

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6)温里剂:

吴茱萸汤、大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7)表里双解剂:

石膏汤、五积散。

(8)补益剂:

泰山磐石散、补肺阿胶汤、大补阴丸、虎潜丸、左归丸、右归丸。

(9)安神剂:

珍珠母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

(10)开窍剂: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紫金锭(玉枢丹)、苏合香丸。

(11)固涩剂:

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

(12)理气剂:

越鞠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橘核丸。

(13)理血剂:

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络效灵丹、大黄(庶虫)虫(14)治风剂:

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阿胶鸡子黄汤。

(15)治燥剂:

桑杏汤、增液汤、玉液汤、琼玉膏。

(16)祛湿剂:

甘露消毒丹、五皮散、萆(艹解)分清饮、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17)祛痰剂:

止嗽散、三子养亲汤。

(18)消导化积剂:

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醒汤。

(19)驱虫剂:

肥儿丸。

(20)其他:

犀黄丸、透脓散(《外科正宗》)、小金丹。

11.9、10两项所列方剂中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

 

更多内容请登录:

医学考试在线()

 

中医综合傲视宝典

一个久享盛誉的考研品牌

资深教师的认可

考生的喜欢

铸就了我们坚定向前的信心

一盏准确的考研指向灯

倡导快乐学习,享受学习乐趣

让考生在快乐复习中

准确把握考研的有效信息

一支值得信赖的编写团队

真诚、严谨、务实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汇聚众多考研经验

打造一条辉煌的考研之路

《中医综合傲视宝典》被评为2010年最受考生欢迎的中医综合考研书籍,可以说在考生的心中是相当的“火”,而他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本书的编写体例有别于其他辅导书,集考纲、教材、真题于一体,真正做到了:

一书在手,不愁中综!

更多内容请登录:

医学考试在线()

独创八个第一

1.第一本集考纲,教材,真题于一体的书

2.第一本比较,融汇新老教材的书

3.第一本细化考题到每个考点的书

4.第一本融入考研新的,介绍宝贵经验的书

5.第一本采用考点点拨,大胆预测来年考题的书

6.第一本灌注MP3的书

7.第一本于网络课程相配套的书

8.第一本采用全新的编写体例的书

独具三大特点

1.目的很明确:

就是为了帮助广大考研朋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顺利实现心中的考研目标。

2.编写团队很突出:

遴先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博士、硕士作为编写团队。

有曾经参与命题的专家,有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有考研成功的佼佼者。

3.功能很强大:

独一无二集考纲、教材、真题于一体,一书在手、中综不愁。

基本信息

  主  编:

刘应科

  责任编辑:

郝恩恩

  封面设计:

赵敏

  出版发行:

中医古籍出版社

  社  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100700)

  印  刷:

北京通州区京华印刷制版厂

  开  本:

850×11681/16

  印  张:

78

  字  数:

1075千字

  版  次:

2010年4月第2版2010年4月第2次印刷

  书  号:

ISBN978-7-80174-718-1

  定  价:

128.00元

 

修订说明

自中医综合傲视宝典出版以来,由于本书编写体例科学,内容重点突出,非常适合于考研应试复习,而得到了广大中医考研朋友的认可和欢迎。

今年,中医综合的考研大纲发生了较大变动,为适应最新考试要求,更好的服务于考生,本书编写组广泛征求意见,仔细研讨修订方案,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此次修订任务。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考研辅导用书——中医综合傲视宝典》做了如下修订:

  1.根据新版大纲要求,方剂学科目中增加了大陷胸汤、达原饮、参苏饮、葛花解醒汤4个方剂的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中医内科学增加了胸痹心痛、痞满两个病症的内容;针灸学增加了中府、商阳、偏历、解溪、盲腧、角孙、光明、夹溪、曲全、天突、至阳11个穴位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2.为方便考生朋友携带,新版图书特设计为上下两册分别出版,上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下册包括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3.随书赠送最新录制的MP3光盘,省去网络下载之烦,让你走到哪学到哪,轻松提升记忆效果。

  4.选择近10余年中医综合考试试卷的试题,按照科目、章节进行划分,在看书后进行同步训练,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边学边练,查漏补缺,实乃考研复习之秘籍!

最后,通过全真模拟考试系统,体验真题之精髓,把控考试之命脉!

详情请登录医学考试在线网站。

  综上所述,新版傲视宝典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使之真正成为中医考研复习之宝典秘籍。

甚感欣慰之余,需首先感谢我们强大的编写团队,感谢各位编者的辛勤撰稿、认真校稿,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的产生。

同时,感谢倍智教育集团和医学考试在线网站的鼎立支持与协助。

愿天下考研人梦想成真!

开卷必读

本书的编写,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朋友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顺利地实现考研目标,把心中的梦想变为现实。

  针对目前书市中中医综合辅导书良莠不齐、错误百出的局面,遴选了一批优秀的教授、博士、硕士作为编委团队,其中有的是曾经参与命题的专家,有的是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有的是考研成功中的佼佼者。

大家花费巨大时间与精力,冒着严寒,挑灯写作,争分抢秒,推出此书,旨在为广大考生考取一个好成绩。

  本书推出一年后,经全国各地广大考生的检验,本书的版式设计、体例编排、内容编写、配套mp3以及售后服务均获一致好评,同时部分考生还提出了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考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考研用书,编委会全体成员在采纳广大考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作了全面修订,并重新录制了mp3。

在此欢迎广大考生选用本书,并欢迎大家在使用本书后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让我们一起不断超越!

在开始本书学习之前,有必要为考研朋友介绍一下考情分析和本书编写体例,有利于大家宏观把握考研动态及出题方向,以便更好地使用本书。

一、考情分析

  中医综合总分300分,占考研总权重的60%,其重要性就不用再强调了。

可以说,中医综合是拉开差距的一门大课程,高低之间可以有100分的差距,因此,对中医综合的复习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开卷之前,还是大体来看一看中医综合的总体情况,了解一下中医综合的考查范围、考查目标以及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最后,根据历年真题的情况总结一下中医综合的考情。

下面以2010年的考试大纲为参考,结合对1991年到2010年真题的学习与研究的情况探讨如上提及的问题:

(一)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攻读中医药学各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之需要。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

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

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理,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

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   30题

    中医诊断学    30题

    中药学      30题

    方剂学      30题

    中医内科学    35题

    针灸学      25题

  4.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三)历年考情

  从对1991年到2009年的所有真题分析来看,中医综合总体上呈现一种稳定的趋势,不管是题型和题量,还是考试范围和出题风格,大体上是一致的,这是中医综合的传承性特点。

正是基于此,对中医综合真题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住真题,就是对来年考题的总体把握。

  从题量来看,总体是在150道题到180道题中间波动,从1991年到2004年的十四年中都是160道题,从2005年到2006年的两年中变成150道题,从2007年到2010年的三年中,题量陡增,跃至180道题。

从题量来看,应该说难度是有所增加的。

  从题型来看,从1991年到2004年的十四年中有四种题型,分别是A型题、B型题、C型题、X型题。

2005年开始,取消了C型题。

2007年,标新立异,试卷最后30道题目分为基础部分和临床部分两种选做题,即报考基础专业的考生只要求做基础部分的30道题,报考临床专业的考生只要求做临床部分的30道题目。

2007年试卷结构的设立可能给阅卷带来了麻烦,于是在2008年又做了很大的变动,尽管题型还是三种,但是多选题陡增至120分,考试难度也陡然增加。

据说,增加难度是为了使每年的中医综合的平均分数和西医综合的平均分数相持平。

数据显示,当年的平均分大幅度下降,看来这个难度系数一直会延续下去。

目前看来,2009年也是基本维持2008年的特点,至于考试情况有待统计。

从题型和各题型的题量分布来看,中医综合的难度是有所增加的。

  从考试科目来看,1991年到2007年的十七年中,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五门课程,从2008年开始增加了《针灸学》这门课程,从复习难度来看,中医综合的难度也是有所增加的,增加一门课程,自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从考纲来看,中医综合考查三方面的能力,一为熟悉记忆,二为分析判断,三为综合运用。

三种考查的能力中,我觉得以记忆为主,记忆当然不是要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记忆考点,最终,在记忆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综合运用。

六个科目在考试中的权重基本上是一致的,《中医内科学》稍微多一点,复习时应该考虑多花点时间,新增加的《针灸学》可适当少花一点时间,其他四门课程应该等同视之。

当然,时间的安排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根据自己在本科阶段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定。

二、编写体例

  本书的编写体例有别于其他辅导书,集考纲、教材、真题于一体,真正做到了一书在手,不愁中综。

现对编写体例做一简单介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本书,应用好本书。

  【全科领航】该内容放在每一科目内容之前,是对该科目的总体介绍,是编者对该科目的总体把握,对该科目历年所有考题做出的总结分析以及来年出题情况的大胆预测。

内容包括:

该科目的知识体系的特点,学习该科目的良好方法和特殊注意,宏观把握全科在整个中医综合中所占的权重。

分析点出重要的考点,总结归纳出题思路和出题风格,使考生在总体上能对该科目有一个把握,分清重点与非重点。

  【考纲详参】该内容系把2010年该科目的考试大纲摆出来,供考生参考阅读。

据历年的规律来看,我们可以预测2011的考试大纲跟2010年相比不会有很大变化,只会在局部做一些小调整,因此,考生朋友在考试大纲还没有出来之前,参照2010年的考试大纲复习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

等2011年的考试大纲出来,考生朋友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及时登录医学考试在线()把大纲下载下来,然后把有差异的考点进行修正。

这个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有变动的考点往往很有可能出题,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这样补充完善过的考纲,使这本书运用起来变得更加方便。

“考纲详参”还可以为后面的每一个考点做出例证,为“打靶法”学习提供靶点。

考生朋友还可以根据这些考点进行发散式复习,提纲挈领,效率极高。

  【考点击破】在每一章节的编写中,首先列出每一个考点,比较新旧两版教材,详细匹配出该考点的知识点,使考生朋友能够明确考点,各个击破,对考点进行咀嚼消化,达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这种方法叫“打靶法”,又叫“印证法”,通俗的称法为“对应法”。

  【考题例证】研究该科目考研以来的历年真题,分别找出对应考点的考题,做到搜索全面,匹配准确,使考生对来年的考试知识点有一个心理准备。

高频考点可能是来年出题的重点,从未出过题的考点也有可能会出题,应引起注意。

总结列出所有的真题,省却了考生朋友买真题的烦恼,也避免了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

真正地做到:

一书在手,中医综合复习资料全矣,足矣。

  【考点点拨】针对历年来考试情况,点拨分析该考点知识、学习的难点之所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各种细节以及历来考题情况,包括考题思路、考题风格,并大胆科学地预测来年考试情况,但所有预测仅供参考。

  【考研宝鉴】作为过来人,作为成功者,与考生朋友分享考研的经历,传授考研经验,不光只是中医综合,政治、英语都有涉及,考研过程中的生活注意事项也在分享范围之内,还有几篇怎样复试的文章,真真的是考生朋友的心灵小贴士。

这些心得分为六个期,即决心考研期、开始复习期、全面复习期、临近考试期、考场注意、复试注意,按顺序插入每一个章内容后。

  【实战演习】一味地记忆知识点可能有点单调,因此,整理编排出历年真题,尽管所有的考题已经包含在“考题例证”的栏目中。

对真题的编排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每道题目前面有两个括号,好让你能够做两遍题,一来,可以把两次的做题情况作一比较,了解自己的进步变化;二来,可以节省掉另外买一本真题的钱。

可谓用心良苦,希望广大考生朋友利用好。

如果你上网方便的话,还可以直接登录医学考试在线()进行历年真题测试和分科同步训练。

目录

上册

接触真题

中医基础理论

全科领航

考纲详参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

第三章藏象

第四章气、血、津液

第五章经络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第七章病机

第八章防治原则

中医诊断学

全科领航

考纲详参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问诊

第三章望诊

第四章舌诊

第五章闻诊

第六章脉诊

第七章按诊

第八章八纲辨证

第九章病因辨证

第十章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一章脏腑辨证

第十二章其他辨证方法

中 药 学

全科领航

考纲详参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解表药

第三章清热药

第四章泻下药

第五章祛风湿药

第六章化湿药

第七章利水渗湿药

第八章温里药

第九章理气药

第十章消食药

第十一章驱虫药

第十二章止血药

第十三章活血化瘀药

第十四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五章安神药

第十六章平肝息风药

第十七章开窍药

第十八章补益药

第十九章收涩药

第二十章涌吐药

第二十一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二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下册

方 剂 学

全科领航

考纲详参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解表剂

第三章泻下剂

第四章和解剂

第五章清热剂

第六章祛暑剂

第七章温里剂

第八章表里双解剂

第九章补益剂

第十章安神剂

第十一章开窍剂

第十二章固涩剂

第十三章理气剂

第十四章理血剂

第十五章治风剂

第十六章治燥剂

第十七章祛湿剂

第十八章祛痰剂

第十九章消食剂

第二十章驱虫剂

第二十一章痈疡剂

中医内科学

全科领航

考纲详参

第一章感冒

第二章咳嗽

第三章肺胀

第四章哮证

第五章喘证

第六章痰饮

第七章血证

第八章心悸

第九章胸痹

第十章不寐

第十一章郁证

第十二章癫狂

第十三章痫证

第十四章胃痛

第十五章痞满

第十六章呕吐

第十七章泄泻

第十八章痢疾

第十九章腹痛

第二十章肺痈

第二十一章肺痿

第二十二章肺痨

第二十三章自汗盗汗

第二十四章厥证

第二十五章噎膈

第二十六章呃逆

第二十七章便秘

第二十八章胁痛

第二十九章黄疸

第三十章积聚

第三十一章鼓胀

第三十二章头痛

第三十三章眩晕

第三十四章中风

第三十五章痉证

第三十六章瘿病

第三十七章疟疾

第三十八章水肿

第三十九章淋证

第四十章癃闭

第四十一章关格

第四十二章腰痛

第四十三章消渴

第四十四章遗精

第四十五章耳鸣、耳聋

第四十六章痹证

第四十七章痿证

第四十八章颤证

第四十九章内伤发热

第五十章虚劳

第五十一章痴呆

针 灸 学

全科领航

考纲详参

第一章腧穴总论

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刺灸法各论

第四章治疗总论

第五章治疗各论

实战演习

2007年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2008年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2009年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参考答案

更多内容请登录:

医学考试在线(

更多内容请登录:

医学考试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