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9737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拔罐法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拔罐法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拔罐法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拔罐法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拔罐法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拔罐法教材.docx

《拔罐法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罐法教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拔罐法教材.docx

拔罐法教材

拔罐法

拔罐法简介

一、定义

拔罐法,或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加热、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的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瘀血,促使经络畅通,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恢复生理状态,祛除疾病的一种物理性治疗方法。

二、历史发展

拔罐疗法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逐渐总结和发展起来的。

据专家们考证,大约在公元前第三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拔罐治疗疾病的方法,在长沙马上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了对于角法的记述。

在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中,已明确记录了角法的用法以及角器的制做方法。

至唐朝(公元752年),在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已明确记录了拔罐疗法在外科之中的应用,同时还绘制了彩色经络穴位图《明堂孔穴图》,第一次将拔罐疗法同经穴联系在一起。

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中,专列了《火气罐》一节,明确说明了:

"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倾,火力尽自落,肉上红晕,罐中有水气出。

同时,对火罐的形状,火罐的应用范围,火罐的出处,火罐的大小,火罐的适应症,火罐的使用方法等,都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在书中还指出火罐可治风寒、头痛及风痹、眩晕等症。

这是第一部对于拔罐疗法有了比较详细、完整的医学论著,使拔罐疗法得以总结规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拔罐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同疾病的斗争中,经过不断总结、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颗明珠。

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容易操作、适应广泛、疗效稳定、设备简单、对周围环境无特殊要求的特点,是一种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很有前途的一种单纯物理疗法。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拔罐这种毫无化学疗法副作用的物理疗法,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使其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我们相信,只要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和治疗体系,拔罐疗法一定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三、临床上常用的火罐种类

1、竹罐:

选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

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

竹罐的优点在于取材较容易、经济易制、轻巧而不易摔碎。

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现在市面上有成套的成品出售。

2、玻璃罐:

用玻璃加工而成,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现在市面上有成品出售。

也可用广口玻璃瓶代替。

玻璃罐的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的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随时调整。

缺点是容易破碎、损坏。

此外,还有陶罐、铜罐、铁罐、抽气瓶等。

四、拔罐的方法

1、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大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具体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滴酒法、贴棉法、架火法,最常用的方法是闪火法。

闪火法:

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一个酒精棉球,用火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将火退出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吸附在皮肤上。

2、抽气法:

即将青霉素等药瓶磨制作成的抽气罐紧扣在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就能吸住。

或采用市场上有售的配套抽气罐,将罐扣在要拔罐的部位上,用配套的抽气筒,抽去罐内空气,使之产生负压,吸附于皮肤上。

五、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1、留罐:

即将罐拔住后,在治疗部位上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一般留罐10~15分钟,吸力强的可以留罐时间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时间长些。

2、闪罐:

即将罐吸住后,立即拔罐,多次重复地将罐吸住拔起,再吸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

3、走罐:

又称“推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一般选用口径较大的罐,最好用玻璃罐,罐口一般要平滑。

先在罐口上涂上一些润滑油或凡士林等。

再将罐吸住,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慢慢向前推动,推时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左右来回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对风寒湿痹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具有较好疗效。

4、刺血拔罐:

又称刺络拔罐,即在应拨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梅花针在局部扣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此法适用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等症。

5、针罐:

根据病情需要,先在体表的施治穴位上用针刺入。

“得气”后(有针感后),随之在此穴位带针拔上火罐,把针扣在火罐中。

这种同时实施针刺、拔罐的治疗方法叫针罐疗法。

六、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

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

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峰处拔罐等。

2、多罐:

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

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多个罐,称为“排罐法”。

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

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七、拔罐法的作用机理及作用

1、中医作用

(1)拔罐法可以升泻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

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

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通,六腑不运等。

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2、物理作用

(1)负压作用: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

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

通过检查,也观察到:

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

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

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机体免役力和促使疾病好转。

3、西医作用

(1)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2)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3)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

(4)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八、常见病的拔罐疗法

1、感冒:

拨太阳、印堂、合谷

2、头痛:

拔大椎、太阳。

3、百日咳:

拔身柱。

4、哮喘:

拔大抒、肾俞、身柱、气海。

5、胃痛:

拔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

6、呃逆:

拔大抒、肺俞。

7、呕吐、泄泻:

拔天枢、气海、关元、三阴交、脾俞。

8、痢疾:

拔左天枢、中枢。

9、腹痛:

拔天枢、气海。

10、肋痛:

拔疼痛背部。

11、腰痛:

拔肾俞、腰俞。

12、肩背痛:

拔大椎、身柱、大抒、肺俞。

13、腿股痛:

拔肾俞、环跳、血海。

14、大腿难伸曲:

拔环跳、委中、肾俞、足三里。

15、手不能举:

拔大抒、曲池。

16、风寒痛:

上肢部拔大抒、曲池、外关、合谷、局部。

      下肢部拔环跳、足三里、悬钟、局部。

      腰背部拔大椎、环跳、肾俞、命门、委中。

17、小腿抽筋:

拔承山、委中、三阴交。

18、经痛:

拔气海、中极、关元、天枢、肾俞。

19、外伤腰痛:

拔腰眼、肾俞、环跳、委中。

20、关节扭伤及跌打损伤:

拔局部。

九、拔罐适应症

拔罐方法一般适用于风湿痛、腹痛、胃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痛经、目赤肿痛,毒蛇咬伤及丹毒、红丝疔、疮疡初起未溃时和运动系统、软组织病变等。

十、拔火罐后留下的罐斑的意义

拔罐疗法,利用罐具通过排气产生负压吸拔于体表后,皮肤对这种刺激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主要是颜色与形态的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罐斑”。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

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

  有时拔后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明患者患有风症。

  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拔罐法操作程序及规范

一、闪火留罐法

程 序

规  范

摆好体位

清理应拔部位

准备器具

闪火法排除罐内空气

留罐

起罐

起罐后处理

要求舒适、持久,便于操作。

腰背部、下肢后侧部拔罐宜采用俯卧位;胸腹部及下肢前侧部拔罐宜采用仰卧位;胸、背、髋及下肢侧面拔罐宜采用侧卧位;颈部、肩部、上肢、头宜采用坐位。

若拔罐部位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应用消毒的湿毛巾擦拭,以减少漏气和烫伤;若拔罐部位凹凸不平或有多头疤、溃疡等宜采用面垫;用水调和面粉,制成长约10厘米,粗似粉笔样的面棒一根,围成小于罐口的圆圈。

用面棍压成内缘小于罐口,外缘大于罐口的面垫圈,垫在应拔的部位。

拔罐时,将罐口准确地垫在面垫圈上;若患部因疮疡而干燥者,宜先用消毒湿热毛巾浸软再拔,以免拔罐时疼痛,而且能吸拔得深入,微底。

如果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应预先剔除毛发,然后在拔的部位涂适量的凡士林或采用面垫。

给小儿拔罐时,必须在应拔部位涂一层凡士林或湿布片,以免损伤皮肤。

但一般拔罐应选择肌肉丰厚部位,尽量避免上述几种情况。

根据拔罐部位的大小,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多个(应准备备用罐,以便在罐口灼热时及时更换)。

在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的情况,看有无缺口,罐口不平整、不光滑、罐裂、漏气等情况。

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从酒精瓶中用止血钳取出一小团酒精棉球,稍稍拧干,摄紧棉球,锁紧止血钳,迅速点燃酒精棉球,快速、敏捷地伸入罐内绕一圈,抽出,迅速将罐子轻轻扣在应拔部位上,如果酒精棉球的火焰还很好,则可继续拔第二个、第三个……

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但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调整留罐时间:

1、感觉舒适、吸吮力度适度,时间可稍长;感觉拔罐处灼痛、过紧、吸吮力度强,时间应短些。

2、疼痛症的时间宜长,麻庳证的时间宜短。

3、病重的时间可以长些,病轻的时间可以短些。

肌肉肥厚部位宜长。

4、肌肉枯瘦部位宜短。

5、出现瘀血现象较快时,宜短,出现瘀血现象较慢时,宜长。

6、天冷时宜长,天热时宜短。

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右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1、出现瘀血、潮红现象,取下火罐后,用手或罐身轻轻揉压局部;

2、出现小水泡,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但应尽量避免此情况;

3、出现大水泡,则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但应尽量避免此情况。

二、推罐法

操 作 程 序

操 作 规 范

摆好体位

涂抹润滑剂

准备器具

闪火排除罐内空气

推罐

起罐

起罐后处理

见闪火留罐法操作规范

选择局部皮肤,在罐口及应拔部位涂一些润滑剂,如刮痧油、乱痧乳、凡士林等。

根据拔罐部位的大小,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最好选择玻璃罐。

见闪火留罐法操作规范

罐具吸拔住后,用手扶住罐底,用于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动。

推拉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略提起,以另半边着力。

一般腰背部宜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肋部宜沿肋骨方向平行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为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

需要加大刺激量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进行提、按。

见闪火留罐法操作规范

在推罐部位涂抹一些润滑剂。

 火罐服务程序

1、当技师接到上岗通知时,应立即起身,穿戴整齐,佩带好工号牌,携带好火罐篮、酒精棉花瓶、镊子等工具,3分钟内轻轻敲门后进入相应按摩室,随即将门关上,并面带微笑说:

“您好,很乐意为您服务!

2、确认宾客做火罐项目后,委婉询问宾客哪里不舒服,有无不适宜拔罐的病症(问禁忌症),如有则向其解释清楚,委婉拒绝或推荐其它适宜项目。

帮助宾客选择正确体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从酒精瓶中钳出酒精棉花拧干,点燃,选择合适的火罐,按拔罐程序、规范进行操作,将火罐拔到宾客皮肤上,一般留罐10~15分钟(但是,要因情况不同酌情减少留罐时间),起罐,起罐后处理,放下捋起的衣服。

在拔火罐过程中,应关注宾客冷暖及有无不适反应,如有则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耐心解释宾客提出的问题,询问其是否还需增加其他服务项目,如增加则应通知楼层领班或接待员,同时,还应观察接待员的服务(茶水、毛巾等)是否到位;如没到位,及时通知接待员补上。

3、做完拔罐疗法后,扶宾客坐起来,帮其穿好袜子,将鞋子、衣服拿到其跟前,再告知宾客:

“火罐项目已做完,欢迎您多提意见。

”并提醒宾客携带好自己的物品,然后携带好火罐篮,将门轻轻带上走出按摩室,将所用火罐篮放回原处,再到相应楼层领班处填结算卡。

4、在整个过程中,应适当多做一些其它项目的推荐工作,努力做到多用一些礼貌用语,多做一些服务工作,多体现一些对宾客的关心。

 拔罐法注意事项(禁忌症)

1、拔罐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暖,避免受术者着凉。

2、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以及皮肉有皱纹或松弛、疤痕等处,火罐易脱落。

3、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拔罐多少也由罐的大小、所拔部位面积决定,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罐具牵拉产生疼痛,同时因罐互相牵扯,也不易拔牢。

4、用火罐时切忌灼伤或烫伤皮肤。

严禁因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导致皮肤起水泡,但如果出现水泡情况,小水泡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水泡较大则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5、各拔罐法的注意点:

用火罐时,棉花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烫伤皮肤;在应用刺血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不超过10毫升;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肌肉深处,造成损伤,尤其在胸背部要慎用;走罐时不宜在有皮肤瘦薄和有骨突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火罐漏气脱落,当罐具吸拔住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是否拔住,因证实拔住后再推拉就难以移动,用力拉会造成皮肤损伤,推拉旋转速度宜缓慢,否则易疼痛。

6、头部、心脏处慎拔。

7、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的情况,以免因罐口不光滑、裂口、缺口而损伤皮肤;避免因罐开裂,拔罐时漏气,吸附不住。

8、拔罐所用罐具应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9、拔罐用闪火法时,火源不应停留在受术者身体上方位置,应偏离受术者,在其身体一侧,避免因操作不当燃烧的酒精棉球落到受术者身上;另外将燃烧的酒精棉球伸入罐内燃烧罐内空气时,动作应迅速,切勿让罐口或罐烧热,烫伤受术者皮肤。

10、拔罐过程中,受术者应选择适当的体位,不能移动以免火罐脱落。

11、起罐时,注意起罐方法不可蛮拔。

12、拔罐禁忌症

(1)表皮破损处(刺络拔罐时,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击出血除外)、疮疡、痈疽等部位慎拔;

(2)癌变的局部、烧伤、烫伤等开放性外伤禁拔;

(3)有出血倾向或血栓静脉炎患者,以及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病的人禁拔;

(4)月经期、妊娠妇女慎拔;

(5)神志不清或意识模糊的人、高热抽搐者禁拔;

(6)皮肤过敏、大血管部位慎拔;

(7)患有活动性结核病、梅毒、淋病、艾滋病、法定传染病的人禁拔;

(8)患有严重心、脑、肺、肾、肝疾患者、高血压患者禁拔;

(9)其它严重疾病经不起拔罐者或诊断不明的较严重疾病。

(10)过于瘦弱、过饥、过饱、情绪激动的人慎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