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4930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docx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全

一、名词解释

1农业:

是指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物质生产。

2现代农业:

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3农学:

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4叶面积指数: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覆盖的叶片面积。

即:

叶面积指数反映了作物群体截取光能的能力。

叶面积指数大,截取的光能多。

5最适叶面积指数:

是指作物群体的净同化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因作物生产水平、品种、株型有很大关系,一般高产作物大多数的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6。

6发育:

是指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营养器官的分化转到生殖器官的分化这一质变过程,表现为生理和形态上质的变化。

7光能利用率:

是指一定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照到该土地上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

8光补偿点:

指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量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9光饱和点:

指光合作用开始达到最大光合速率值时的光照强度。

10积温:

作物一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称为某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生育阶段的积温。

活动积温:

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11有效积温:

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部分之和,即(逐日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累积之和。

12无霜期:

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所持续的时间。

13春化作用:

在作物某一期间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育现象称为春化现象

14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作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15营养临界期:

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临界期。

16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某一时期,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

此时使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果也最为显著。

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7光周期现象:

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或受昼夜长度的控制,作物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8土壤肥力:

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土壤能经常不断地、适量地给作物提供调节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19种植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

20混作:

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

21间作:

在同一田块内,同一生长期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22套种:

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23连作:

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

24轮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

25复种:

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茬或二茬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6单作:

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

27土壤耕作:

是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应用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28杂种优势:

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其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比双亲优越,这种现象叫做杂种优势。

29作物布局:

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的分布:

是指作物通过扩散,并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的空间配置情况。

30作物生长:

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作物育种:

是研究改良作物遗传性状,特别是改良经济性状,使之更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理论和技术。

二、简答题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概括起来:

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

1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2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3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

二、农学的性质(特点:

生物性、复杂性、实用性)

1农学是为发展种植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农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3农学是必须兼顾作物生产和环境安全的一门应用生态科学

三、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1人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2农业经营规模小,设备差,农业经济落后

3农村经济地区差异大4资源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频繁

四、作物生产发展对策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1)耕地资源

(2)水资源

2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复种指数,二是提高作物单产

3调整粮食发展战略

(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2)开发新的食物源

五、影响作物生育期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栽培措施

六、种子休眠及其解除

种子休眠:

是指具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而不萌发的现象。

休眠是作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休眠的种子对不良环境尤其是寒冷和干旱的抵抗力较强。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

1种皮厚,透气差由于种皮厚或构造致密,水分和氧气不易进入种子内,种子内的二氧化碳也不易排出,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例如,豆科作物中的蚕虫、绿豆等种子。

2胚未发育完全有些作物的种子在脱离母体时,胚发育尚不完全,这些种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贮藏,待胚完全长成后才能发芽。

例如人参、银杏的种子。

3后熟作用未完成有些作物的种子收获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生理上的成熟,这一过程叫后熟作用。

种子经过后熟作用以后,吸水量增加,各种酶的活性增强,呼吸作用加强,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含量下降或转化成其他物质。

需经后熟才能萌发的种子有茶、黄瓜、棉花、小麦等。

4抑制物质的存在种子在成熟过程中,产生一些抑制种子萌发的化学物质,例如有机酸、生物碱、酚类、醛类等。

这些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有的存在于果实的汁液中,如番茄、黄瓜、西瓜等。

有的存在于种子内。

如苹果、桃、李、杏等。

种子休眠的解除为了做到适期播种,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休眠。

对于厚种皮、透性差的种子,可采取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处理等方法,种皮破损后可提高种皮的透水和透气性能。

因胚发育不完全和后熟作用引起休眠的种子,常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解除其休眠,层积法主要用于林木和果树种子,是将处理的种子与湿砂分层堆积,温度保持在0~5℃,堆放1~3个月。

农作物常采用晒种或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促进种子后熟的完成。

对因抑制物质的存在而引起休眠的种子,采用水浸泡、冲洗、高低温和生长调节剂处理等方法解除其休眠

七、根的生长发育

双子叶作物根系为直根系、单子叶作物根系为须根系

八、产量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1、产量因素的相互制约2、产量因素的相互补偿

九、提高产量的方法

1适宜的光合面积2提高光合强度3有效的延长光合时间4减少消耗5提高经济系数

十、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是漏光损失2反射和透射损失

3光饱和现象4环境条件不适宜

十一、源、流、库理论及其之间的关系

1“源”是指光合产物供给源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主要指叶、茎为主体的全部营养器官

2流是指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它与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有关

3库是指光合产物的贮藏库和代谢库。

主要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及其接纳养料的能力。

也就是接纳或最后贮藏养料的产品器官

关系:

1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2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3库、源的大小及其活性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接力”和“推力”的作用。

4源、库、流在植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三者的发展水平及其平衡状况决定着作物产量的高低

十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光能利用率)

1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3、降低呼吸消耗

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十三、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栽培技术4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十四、提高作物群体内CO2浓度的途径

1改善群体冠层内的通风条件,加速空气CO2与群体CO2浓度的交换速率。

2土壤增施有机肥料或碳酸氢铵,增强土壤CO2释放量以提高冠层内CO2浓度。

十五、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增产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作具有增产的优势。

从自然资源来说,在单作的情况下,时间和土地都没有充分利用,太阳能、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有一定的浪费,而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

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我国人多地少,劳力资源丰富,又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集约、科技密度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用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间、混、套作是目前许多地区立体种植、提高种植业效益的技术手段。

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矛盾间、混、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间以及林果之间的的矛盾,促进多种作物全面发展。

十六、间、混、套种增产原理及技术

1利用不同作物的互补关系,充分利用了光热资源

2利用不同作物的互补关系,充分利用了土地

3利用时间上的互补,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4发挥作物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技术:

1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确定作物种类的原则是“生态上大同小异、生物学上互补有利、生产管理上方便容易”。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田间配置是间套种植方式中重要的技术环节,建立合理田间配置,必须坚持3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保证生产目标的完成,有利于解决作物争肥、争水、争季节的矛盾,有利于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3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

十七、轮作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1提高作物产量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还能错开农忙季节,均衡使用劳畜力,做到不误农时和精细耕作。

2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不同类型的作物轮换种植,能全面均衡地利用土中各种营养元素,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

3减少病虫害抗病作物或非寄生作物与容易感染病害的作物实行定期轮作,可以消灭或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从而减轻作物因病害所受的损失。

种植抗病作物或非寄主作物时,病菌没有寄主而减少或死亡。

4消除土壤有毒物质轮作能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消除有毒物质。

某些作物根系分泌物及作物残余物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引起自身中毒,而对另一些作物又可能无害,甚至成为其能量、养料的来源

5减少田间杂草为害作物的杂草,其生长季节、生态条件及生长发育习性,都与所伴生或寄生的作物相似,有时连形态也相似,不易根除。

十八、作物耕作的任务及作用

1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2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3清除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

十九 作物生产技术要点

1播种与育苗移栽2合理施肥3灌溉与排水4植物生长发育调控

二十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