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9130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9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docx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三四教学设计

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折线统计图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借助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本21-22页例1及练一练,练习四第1、3、4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读懂折现统计图;能收集简单数据,并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

 2、使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收集数据、运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提高运用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数据的技能,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活动,形成相互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意识,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手机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课件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回顾: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大家回忆一下,统计有什么用处,我们都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2、引入: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种表达数据的新形式。

二、新授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

谈话:

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

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

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

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

4.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学生可能说到:

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

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

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5.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6.了解结构。

谈话:

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

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

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

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

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

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练习 

1、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阅读统计图,说说人的正常体温一般是多少。

明确正常体温在37摄氏度左右。

 

提问:

从统计图上看,他的体温大体是怎样变化的?

图上怎样看出体温的上升和下降?

 2、做练一练 

提出问题:

想知道你上小学后身高是怎样变化的,在哪个年纪身高长得最快吗?

 

哪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

怎样表达数据才能直接看出你在每个年级身高增长变化情况?

 

统计实践:

请你吧事先收集的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先填写在统计表里,再完成折线统计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

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想和大家交流?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P23-24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2题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收集简单数据,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一般情况或规律。

 

2、使学生感受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统计数据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并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提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的数据的技能;体会数据蕴含规律,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统计活动,产生对实验研究问题的兴趣,体会实验对于研究问题的作用;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或研究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回顾旧知 

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的,这样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为了进一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和反映数据的情况,今天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

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新知 

1、我们生活里经常使用保温杯,你知道保温杯的作用是什么吗?

你见到过哪些不同材质做成的保温杯?

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保温杯,保温时间性能会都相同吗?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出示例2的统计内容和统计表 

学生独立阅读例题、数据。

 

提问:

这里是哪两种保温杯保温性能的对比试验?

从试验数据统计表中,你知道李小洁是怎样试验的吗?

 哪些同学能说说统计表里的数据?

 

从试验统计表里的数据看,哪种保温杯的性能更好?

你是怎样知道的?

 

3、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导:

我们从试验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比实验时,每隔30分钟测量,记录一次数据,经过150分钟,一共测量、记录六5次数据。

通过比较每次记录的数据,可以发现陶瓷保温杯里开水温度下降速度要快的多,这说明不锈钢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好的多。

 

用怎样的折线统计图,能直观比较出这两个杯子的保温性能哪个好一些呢?

 

5、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导:

请大家观察这里的统计图,从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交流:

横向底线上分别表示的什么,纵向左边线上刻度表示的什么?

这里实线表示什么,虚线表示的是什么?

 

交流统计图,说说怎样描点,画折线的,画两条折线时要注意什么。

 

说明:

现在我们完成的折线统计图,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我们叫它复式折线统计图;上节课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中只表示一组数据,只有一条表示数据的折线,那是单式折线统计图。

为了在复式折线统计图里区分两条折线分别表示的不同数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要注明相应折线的图例。

一般折线图例都是像这里一样,以实线和虚线区分的。

 

提问:

和单式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 学生阅读练一练的习题,初步了解要求的是什么。

 

(2) 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做?

 

(3) 学生实验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1) 小组同学先讨论题里的两个问题 

(2) 交流:

你从图中了解了些什么?

 

(3) 在风信子发芽实验中,开始出现根和芽的情况个是怎样的?

 

(4) 能说说根和芽从出现开始的生长变化情况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都是通过实验的素材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通过学习,你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认识?

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P26-27练习四第3-7题,你知道吗?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能说

明折线统计图表示的统计结果;能根据数据用折线表示统计结果,能简单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反映的一般情况或规律。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提高用复式折线统

计图处理简单的数据的技能;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的实际情况,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 使学生积极参与数据表达和分析活动,产生对折线统计图表示

数据的兴趣,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隐含的信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引入练习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认识了但是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 统计图。

今天,我们练习这部分内容。

通过练习,要进一步 认识折线统 计图表示数据的方式,读懂折线统计图,掌握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 并能分析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说明折线统计图表示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况。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了解是什么内容的统计图,仔细阅读图中的数据,弄清数据的变化过程。

 

提问:

你从折线统计图里知道了什么?

折线直观形象地表示了电冰箱销售的哪些情况,能大体说说每月的销售台数和数据的变化吗?

 

交流:

让学生交流第

(1)题的具体情况。

 

图上看,销售台数五月份增长最快,十一月份下降最快,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

 

2、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观察图里的数据及数据的变化 

提问:

这幅统计图横向底线上表示的什么,纵向左边线上表示的什么?

 

让学生思考统计图下面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问题的结论。

 从图上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三、实践交流 

1、做练习四第6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说说表中的数据表示的是什么 让学生根据表里的数据,完成题里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

观察统计图,这两个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

最低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阅读“你知道吗” 

3、做练习四第7题 

引导:

你记录的这一周我们当地每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数据都准备好了吗?

请大家先把你的记录和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是否基本一致。

指名学生说说这一周每天的最高、最低气温。

学生制作统计图表。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这单元学习的折线统计图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对于统计及这节课的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综合与实践蒜叶的生长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验、统计,了解蒜叶根须和叶片的生长情况,认识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生长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能正确地收集数据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通过调查、记录、比较数据获得问题研究的简单的结论。

 

2、使学生经历蒜叶头发芽实验和测量、统计、数据分析等活动,体会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统计活动的过程,以及统计数据的作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认真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获得成功发现结论的体验 

教学重点

蒜叶生长的实验和统计 

教学难点

蒜叶生长的实验和统计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3个种植蒜头的盆(两个放土、一个放水),若干饱满的蒜瓣。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提出问题 

出示蒜头和蒜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各是什么?

 提问:

你对蒜头、蒜苗的种植、用处有哪些了解?

 

引导:

同学们已经对蒜有一些了解,知道蒜的一些种植情况、生长期的时间,以及食用调味、杀灭病菌等作用。

但你注意过蒜头发芽情况和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蒜的生长过程?

) 

要知道蒜叶的生长过程,就需要通过发芽实验来了解。

哪具体怎样研究呢?

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就能观察到蒜叶的生长过程?

 

交流:

发芽实验可以怎样做?

怎样知道它的生长情况?

 

二、观察记录 

1、种植蒜头 

引导:

要知道蒜叶的生长情况,就需要通过蒜头的发芽实验,观察它的生长情况。

所以首先要种蒜头。

现在请小组组长负责,互相配合,一起来种蒜头。

 

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些粗壮、饱满的蒜瓣分别种植在三个盆里;种在土中的蒜瓣把尖的一头朝上,蒜瓣尖头可以稍微露出土壤一点。

 

种植完成后,要求把种在土壤中的两盆分别放在阳光下和屋子里,注意放的位置便于观察和测量;种在水里的放在容易观察和测量的合适的地方。

 

2、观察记录 呈现要求:

 

(1) 观察、记录根须的生长 

(2) 各人注意观察自己小组种在水中蒜瓣的根须生长情况 

(3) 从第2天起个小组每天测量根须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4) 一星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3、交流结果,分析数据 

在学生按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收集、记录数据,并制成统计图后,组织交流和分析 

三、回顾反思 

引导:

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了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

回顾这一段时间观察、记录的过程,看看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你有哪些体会和大家交流?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因数与倍数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课时安排

13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

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

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点

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借助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同桌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

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

你有哪些拼法?

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

我们先看4×3=12。

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

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

(如果交流中出现除法算式,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除法算式说一说因数或倍数关系)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2)启发:

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

同桌互相说说看。

交流:

根据6×2=12可以怎样说?

(指名多人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根据12×1=12呢?

要求学生看后两个算式集体说一说因数和倍数关系。

(3)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

[在课题下面板书:

(指不是0的自然数)]

追问:

想一想,上面12的因数都是怎样找到的?

你能根据上面的想法说说12的因数一共有哪几个吗?

说明:

从上面算式可以看出,如果要找12的因数,只要想哪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

因为1×12、2×6和3×4都等于12,所以12的因数有1、2.3.4、6、12这6个。

(板书:

12的因数有:

1,2,3,4,6,12)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提问:

能单独说8是因数,72是倍数吗?

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

乘法和除法是有联系的算式,根据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都可以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根据整数乘法或除法算式确定的,表示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应该表达清楚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

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

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

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

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

为什么?

追问:

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说明:

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

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

为什么?

)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

中间还有吗?

(结合说明板书成:

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追问:

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

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

(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

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

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

(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

16呢?

(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引导:

请大家观察这里写出的12、36、15和16的所有因数,找找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能不能发现有什么特点?

和同桌一起观察、交流。

交流:

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归纳,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启发:

除了最小的因数都是1,还有什么共同点吗?

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那因数的个数会有什么特点呢?

指出: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个数是有限的.书呈现)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

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

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

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交流:

你找到的3的倍数有哪些?

说说怎样找的o(根据交流,板书学生找到的3的倍数,并发现可以写出很多很多)

你认为哪个找倍数的方法比较好,是怎样找的?

说明:

3的倍数是3和一个数相乘的积,我们可以从3的1倍开始按次序列举出3的倍数,3×1=3,3×2=6,3×3-9,…这样3的倍数有多少个?

为什么会有无数个?

那要怎样表示呢?

(板书:

3的倍数有:

3,6,9,12,…)

提问:

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为什么会有无数个?

说明:

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