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30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30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30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30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考点一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读下面的景观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
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位置:
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1)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有利于风沙活动。
4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
→
→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
5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防治内容
(2)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温馨提示】 1.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的成因不同。
热带荒漠主要分布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及边缘,形成原因主要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导致降水稀少,其次,地形和洋流也对降水稀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温带荒漠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及边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深居内陆,再加上重重山岭的阻挡,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导致降水稀少。
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山脉东侧的背风坡降水少,并受焚风效应的影响,气候干燥。
2.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
3.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
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内容
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措施
点拨:
荒漠化的防治要结合荒漠化的原因分析。
如下图所示:
考向一 荒漠化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考题引领]
1.(2016·上海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
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解题关键】 一方面联系大气环流知识;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
【解析】 第
(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
第
(2)题,绿色长城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
北面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受东北信风的影响,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的范围。
第(3)题,绿化带所处的位置是热带草原气候区北缘,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向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的热带无法密集生长,旱季时树木落叶,不能遏制荒漠化的发展。
针对这些情况,应选用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可密集种植的树种,来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原因:
绿化带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
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便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变式训练]
1.(2018·天津河东区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
(1)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可判断答案。
第
(2)题,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0百万公顷。
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的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答案:
(1)B
(2)A
考向二 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
[考题引领]
2.(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
(1)~
(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题关键】 由题干中获取“过量开采地下水”这一关键信息并推导出地下水位下降是关键。
【解析】 第
(1)题,由题干材料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在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所致。
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自然植被变差,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
第
(2)题,树木生长耗用的水量较多,荒漠区水资源匮乏,不适宜植树造林,A项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项错误;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但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项错误;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
(1)C
(2)D
[变式训练]
2.(2018·天水模拟)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回答
(1)~
(2)题。
(1)A地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 )
①盐碱地面积较大
②土壤贫瘠,化肥施用量大
③降水量小,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2)B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解决的措施是( )
A.大规模植树造林B.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
C.营造草方格沙障D.发展地区特色旅游业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A地所在省区为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盐分聚集到地表,盐碱地面积较大,①说法正确;新疆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少,所以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说法正确;该省区地广人稀,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化肥施用量不大,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土壤盐碱化关系不大。
第
(2)题,由图可知,B地位于宁夏平原地区,降水较少,森林耗水多,因此不适宜大规模植树造林,营造草方格沙障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发展地区特色旅游业并不是针对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答案:
(1)B
(2)B
考点二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①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外力作用)形成的。
②沟谷发育,地表破碎,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外力作用)形成的。
③主要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3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①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农林牧综合发展。
②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
③以综合治理为手段
a.原则:
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b.目的:
改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
①工程措施:
固沟、护坡、保塬。
②农业技术措施
a.管理措施:
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
b.技术措施:
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
c.目的:
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发展生产。
③生物措施
(3)成功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
1.图解小流域综合治理
【温馨提示】 打坝淤地的作用
打坝淤地,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各级沟道中打坝拦截汛期洪水,这样既能利用拦截的水资源,又能使洪水携带的泥沙在沟内淤积,直至把整条沟淤积成小平原、小盆地。
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
(1)形成原因
地表起伏大,降水量大且时间长,水力侵蚀强烈,以降雨侵蚀为主;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农民乱砍滥伐;人多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陡坡开荒等)。
(2)危害
水土流失造成表层土壤侵蚀,红壤裸露甚至石质裸露,土地生产力大幅丧失,且难以恢复。
形成“红色荒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且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因而造成的损失大。
(3)治理措施
发展立体农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等,减少农村薪柴砍伐。
3.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1)原因和危害
山高坡陡,雨水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
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