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8897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本溪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本溪满族自治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承办单位:

本溪满族自治县林业局

1.1.3项目主管单位:

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1.1.4项目拟建地区和地点:

本溪满族自治县十一个乡镇、观音阁街道办事处、农牧场及十个国有林场。

1.1.5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研究工作单位:

本溪满族自治县林业局

法人代表:

孟庆伟联系电话:

6820277

1.1.6项目建设原则

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统一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原则;政府重视、全民参与、共同致富原则;长、中、短结合,有计划分步实施原则。

1.1.7项目建设的政策依据

1.1.7.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林业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1.1.7.2《辽宁省关于集体林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1.1.7.3本溪满族自治县《关于建设辽东农业特产县,加快实施农民小康工程的意见》

1.1.7.4《本溪市以林抵贷管理办法》

1.1.7.5《本溪满族自治县林业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1.7.6本溪市《关于切实加强森林经营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1.1.8项目建设地基本情况

1.1.8.1自然状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东部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山地海拔范围120米—1310米,海拔超过800米的高峰406座,受从东到西自中部横贯全境的千山余脉和太子河谷断裂带的影响,形成了境内自北向南的低山—河谷—中高山—低山丘陵的起伏地貌。

总面积3344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有满、汉、蒙、回等16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占65%,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本溪满族自治县。

全县有耕地30万亩,农业人口19.2万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5亩。

全县下辖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98个行政村。

本溪满族自治县区位优越,沈丹高速公路横贯全县,沈丹、溪田铁路在县境内站点12处。

县城小市距本溪市40公里,距沈阳100公里,距大连港340公里。

1.1.8.2社会经济状况

“十五”以来,本溪满族自治县坚持“一主三化”发展战略,提出了“突出工业、强化农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打造“工业强县、旅游大县、农业特产县”的发展目标,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加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林地经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全县GDP实现41.85亿元,同比增长15.6%,是“九五”末的1.85倍,年均递增13%。

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同比增长15%,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九五”末增长1倍,年均递增17.5%。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25元,同比增长9%,其中农民来至于林业的收入2465元,占总收入的57%。

据省财政厅统计,我县2005年度在全省44个县(市)中,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在第十位,地方税收排在第十四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在第十七位。

1.1.8.3森林资源状况

本溪满族自治县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结构合理,是全省九个有林重点县之一,通过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我县现有活立木总蓄积量1805万立方米,年生长量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6.8%;盛产常见名贵中药材300多种,年产量5000吨,主要品种有人参、辽细辛、辽五味、刺五加等;境内林木葱茏,盛产红松、山核桃、榛子等干坚果,是全国示范性红松良种基地;盛产山野菜150多种,是东北地区山野菜的主要产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中国林蛙的主产区。

充足的森林后备资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1.9项目编制的现实背景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我县人均耕地仅1.3亩,要通过耕地致富是很难的。

全县林地人均20余亩,是耕地的10余倍。

因此,全县农民致富的潜力在“八山”,希望也在“八山”。

“五个一”工程建设正是基于我县实际状况而提出来的。

我国《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中指出“新时期的林业建设,一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把改善生态放在林业建设的首位,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林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为生态建设进一步创造条件。

”体现了两大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新时期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也为“五个一”工程建设提出了要求。

辽宁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相关产业链条受到很大影响,为摆脱“天保”工程的困境,我省率先在本县实施了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到2006年底已经基本结束,全县农民都分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致富基地,他们发展林业产业的创富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个一”工程也正是基于此现状应运而生了。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1项目提出的理由和建设的必要性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现代林业是一项兼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产业和公益事业,保证三大效益的统一是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达到既保护生态,又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本溪满族自治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项目建设正是这三大效益的结合点,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进现代科技,发动社会力量等手段,以工程建设为载体,最终达到“兴林富民”的目的。

1.2.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决定》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摆脱因天然林禁伐后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就业压力,要使林业复苏,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真正做到“不砍树也能富”,把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增加林区经济收入作为当前工作重点。

林业产业“五个一”工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2.1.2发展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前农村的各项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我县地处辽东山区,人均耕地不足1.5亩,人均林地却高达近20亩,80%的农民其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林业,农民收入中有57%来自于林业。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现实,决定发展林业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为全县20万农民拓宽致富渠路,发展林业产业“五个一”工程是实现我县农民“生活富裕”的必由之路。

1.2.1.3发展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是谋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谋求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一直是我县县委、县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发展林业产业已成为政府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

林业产业的产品均为森林食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逐渐深入人心,市场对山地药材、干坚果、山野菜等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辽东地区盛产的林下参、辽细辛、辽五味、刺五加、红松籽、榛子、山核桃、板栗、刺龙芽、大叶芹、林蛙、鹿、山鸡、野猪等都备受市场青睐,有的品种还漂洋过海,受到国际市场的追捧,这些都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我县目前的林业产业项目比较分散、开发程度低、发展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未来一段时间必须大力发展各项林业产业,增加林业产业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占领市场。

1.2.1.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的发展带来发展契机。

林改以后,大部分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山林,营林积极性普遍提高,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逐渐升温,这为我县开展“五个一工程”创造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002年以来,为了应对天然林禁伐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县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八山”资源,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干坚果经济林、林地药材、山野菜、林蛙等产业,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林地经济的发展;各乡镇也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林农免费提供苗木、技术等措施,鼓励其发展林地经济。

到“十五”末期,共发展速生丰产林72万亩,发展干果经济林32万亩,林地药材27万亩,山野菜(人工管护)26万亩,林蛙放养面积70万亩。

上述产业的发展,为该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县林地经济不断发展,林业产业经营技术不断成熟。

形成一系列可行的经营模式,例如:

速生丰产林精细化管理模式;红松、刺龙芽混交模式;红松、落叶松混交模式;红松、草本山野菜间作模式;红松嫁接模式;天然林、人工林冠下发展林下参模式;天然林、人工林冠下发展大叶芹、刺五加模式;红松中龄林截干增产经营模式;刺龙芽反季节水生模式;大叶芹反季节栽培模式;辽细辛冠下床式栽培模式;核桃冠下大叶芹模式等。

涌现了一大批致富典型和农民企业家。

这些成功的范例,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思路。

我县林业战线科技人员408多人,拥有技术员职称137人,助理工程师159人,工程师98人,高级职称14人,其中教授级高工3人,这些优秀人才分布于林业产业的各个领域,这为项目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优势;同时,省森林经营、清河城实验林场位于本溪县境内,先进的林业技术试验大都分布在本县境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能够第一时间获得。

全县区域性产业初见规模,例如清河城林场在干果经济林发展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农牧场、碱厂林场、蓝河地区在发展中药材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国有林场、草河城镇在营造速生丰产林方面也掌握了较高的技术,东片山区、清河城、草河口在林蛙养殖方面也走在全省前列;各地区经过摸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例如小市镇红松嫁接与刺龙芽混交模式,草河掌地区林下大叶芹模式,东部地区林下参模式,东营房地区红松、落叶松、刺龙芽复合经营模式,清河城林下细辛模式,草河口、东营坊地区林蛙半人工养殖模式,小市、连山关地区林地综合立体开发模式,这些模式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1.3项目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为了适应天然林禁伐的林业政策,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八山”资源,每年从县财政列支60余万元,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到林业产业项目中,近三年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同时,省林地经济项目也下拨扶持资金,重点对干坚果经济林的榛子园垦覆项目、红松果材兼用林项目进行了资金扶持;各乡镇也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无偿提供苗木、技术等方式,鼓励林农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干坚果经济林、林地药材、山野菜、林蛙等产业。

上述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县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使林农的经营理念有了进一步转变,逐步由单纯的林木利用向立体经营模式发展。

截止“十五”末期,我县已发展速生丰产林72万亩;发展干果经济林32万亩,其中红松果材兼用林面积达29.9万亩,进入结实龄的红松12余万亩;发展林地药材27万亩;发展山野菜(人工管护)26万亩;现已开发利用林蛙放养区70万亩,沟谷680条,梅花鹿放养区0.3万亩。

通过发展林地经济而致富的典型比比皆是,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而意义深远。

1.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该项目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明显,是一项利国富民工程,但是,有些农民还没有真正掌握最新的技术;该项目投资较大,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方能解决;该项目建设需要增加一定的采伐限额,主要用在红松上层抚育、冠下造林、林下产业抚育等,经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县抚育年采伐限额3.5万立方米,“五个一”工程实施后年需采伐限额6.5万立方米,缺口3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会产出大量的产品,需要深加工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技术培训、资金扶持、采伐限额、产品加工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二部分市场预测分析与销售方案

2.1市场调查及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同时人们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纯天然保健食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而红松仁、山核桃仁、山野菜、林蛙是纯天然保健食品,它们的保健作用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

目前世界木材需求极为紧张,我国每年进口各种木材1万立方米左右,红松果仁世界年需求量在50万吨左右,而年产量只在20万吨左右。

红松生长由于受地域的限制。

主产在我国东北、朝鲜和俄罗斯,俄罗斯年产12万吨左右,我国年产量不足6万吨,其他国家2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山核桃世界年需求量150多万吨,而年产量80万吨,我国年产量20万吨,产量世界第二,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山野菜、林蛙也是国外消费者追逐的热点,市场已多年供不应求。

因此,发展该项目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2.2产品供需预测

我国是木材销售大国,市场供不应求;红松果仁、核桃等保健作用高,市场需求量较大;林下参、辽五味、辽细辛等中药材均为地道药材,市场极度缺乏;山野菜大部分是药食两用,深受人们的青睐;林蛙、鹿等均为高级营养保健品,深受人们的追捧,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上述产品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大。

2.3价格预测

主产品价格木材600—1000元/m3,松籽1.2万元/吨,果仁4万元/吨,核桃0.2万元/吨,核桃仁5万元/吨,林下参(鲜)1.8万/市斤,辽五味80元/市斤,辽细辛40元/市斤。

山野菜平均0.8万元/吨,林蛙3000元/公斤。

由于全世界产量少,产品市场广阔,呈现长期供不应求的状态。

因此市场价格会长期稳定,价格只能上升,不会下降。

2.4竞争力分析

我县的落叶松、刺槐木质坚硬,广泛用于建筑、能源领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松籽系列产品加工起源于我国,基地在吉林省的梅河口市,俄罗斯等红松产地国现在还没有开展松籽加工业,因此果仁系列产品无论在技术和市场占有率方面我国起步早,属独特地位,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林下参、辽五味、山核桃、林蛙和山野菜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极强。

2.5市场风险分析

以落叶松、刺槐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在市场上的销售风险较小,而且即使市场不好,它还具有生态作用,并且可以进行大径材培育;目前红松果是供不应求的现状,国内外缺口在30万吨左右。

由于红松的生长受地域限制,并且达到结实年限在25年左右,一时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市场达到饱和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我们通过采用嫁接的技术可以提前10年左右结实,这样就可以提前占领国内外市场。

即使红松果仁销路不好,红松木材还可以创造很高的经济价值;山核桃不仅果仁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果皮还可以加工成商品价值很高的艺术品,山核桃也是优质的木材;林地药材远销日本、美国尤其是我省的地道药材,市场上供不应求;山野菜、林蛙、鹿产品等早已走出国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客商,近年来也纷纷在我县建加工厂,山野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由此可以见此项目市场风险极小,是个可行的项目。

第三部分建设条件分析

3.1资源可利用量

本溪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属于长白山植物群落,适于落叶松、刺槐等速生丰产林的生长,迹地更新地块每年2万亩左右,这些地块又有50%以上可以发展速生丰产林;我县是红松生长的故乡,适宜红松的发展。

天然红松有零星分布,现有红松林大多是解放后营造的,红松人工林总面积29.9万亩,进入结实龄的红松12万亩,尚有10余万亩幼龄红松,可以进行嫁接,红松嫁接有充足的接穗和砧木资源,目前全县还可以栽植红松的地块在150万亩左右;山核桃分布16.5万亩,有15.4万亩可以改造成核桃园,有6万亩核桃园林下可以发展林下参、大叶芹;全县尚有150多万亩林地适宜发展林下参、大叶芹等山野菜;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草丰盛,适于林蛙放养区120多万亩。

因此,我县发展该项目的资源可利用量较大。

3.2资源赋存条件

3.2.1项目关键技术成熟适用性强

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在我县已经使用多年,技术成熟,许多农民都已经掌握;红松嫁接引用的关键技术是我省森林经营研究所的技术成果,试验地在我县草河口地区和清河城地区,目前最早嫁接的红松已硕果累累,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各乡镇已形成专业的嫁接队伍,技术成熟;红松栽植技术,通过多年完善,同时我们推广的示范园建设工程,使大多数的农民掌握了这一技术,该技术越来越精细;核桃园与林下参、大叶芹混交技术,经我县山区开发办多年研究,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明显;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在我县已经推广多年,技术成熟。

3.2.2群众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较高

由于技术成熟,效果明显,其示范作用已经辐射到全县各个乡镇,很多林农和基层干部已经自发组织发展。

只要政府正确引导,给予一定的经营政策,项目再有一定的资金扶持,该项目很快就能付诸实施。

红松、核桃的经济、生态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林农栽植速生丰产林、红松、改造核桃园、发展林蛙、鹿等特种动物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县财政每年还给予一定的补贴,这就更加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的积极性。

3.2.3产品加工技术和销路通畅

我县现有各类木材加工企业68家,红松果仁加工厂1家,年加工松籽能力500多吨,核桃仁及皮加工厂2家,山野菜加工厂3家,药材深加工企业6家,林产品饮料加工企业3家,林蛙深加工企业2家,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加工技术先进,销路广阔。

3.2.4资源载体丰富

目前,全县林地400万亩,适于发展速生丰产林的面积40多万亩,适于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地块80多万亩,适于林地药材的面积150多万亩,适于特种动物养殖的面积120多万亩。

可同时发展干果经济林、林地药材的地块70多万亩,可同时适于林地药材、山野菜发展的地块100多万亩,可同时发展速生丰产林、林地药材、山野菜的地块30多万亩,可同时适于干果经济林、林地药材、山野菜、林蛙养殖的地块50多万亩。

3.2.5政策保障有力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天然林禁伐政策的实施,在天然林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本溪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近三年来县政府尽管财力十分困难,但每年从县财政列支60余万元,投入到发展红松栽植、红松嫁接、核桃园改造等项目中,三年累计投入200余万元。

县政府还把发展林地经济列入各乡镇党政一把手考核的重要指标,也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各乡镇也将为该项目的发展出台相应的政策。

3.3资源开发价值

通过栽植速生丰产林、干果经济林可以增加有林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发展果材林复合经营还能充分利用资源,做到了“上有果,中有材,下有菜”的立体经营模式,发展林下参、大叶芹、特种动物养殖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增加林地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和效益,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3.4建设区域的自然状况分析

本溪满族自治县地理位置属北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7.7℃,≥10℃的年均积温3024℃,年均日照总时数2411小时,无霜期120—155天,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

土壤为微酸性的森林棕壤土和沙壤土,腐殖质含量较高。

适于该项目的发展。

辽宁的三大水系之一,太子河发源于此,境内五条主要河流全长273.5公里,流域面积3550平方公里,水源充足,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小型水库12座;境内风景优美,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结构合理,我县是辽宁省的天然绿色屏障,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发展林业产业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

第四部分项目建设方案

4.1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

4.1.1项目建设地区的特点:

本溪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属于长白山植物群落,适宜速生丰产林、干果经济林、林地药材、山野菜、特种动物养殖项目的发展。

4.1.2建设范围:

草河城镇、草河掌镇、清河城镇、东营坊乡等十一个乡镇、一个农牧场、一个街道办事处、十个国有林场。

4.2建设规模及内容

4.2.1建设规模

项目总投资844800万元,年均收益119454万元,年均投入9687万元,带动8万个就业岗位。

本项目到2015年共建设速生丰产林、干坚果经济林、林地药材、山野菜、特种动物驯养繁育各100万亩。

将使本溪满族自治县在400万亩的林地上,实现立体地、更高的林地利用价值。

4.2.2建设内容

本溪满族自治县现代林业“五个一”工程建设,以现代林业经营理念为指导,采取科学手段,结合各项新技术,拟到2015年底(“十二五”期末),发展以下产业项目:

4.2.2.1发展以日本落叶松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迹地更新、刺槐改造、低产林改造等项措施,到2015年发展面积累计超100万亩。

2005年以前速生丰产林面积已达72.1万亩,计划2006-2010年完成16.2万亩,2011-2015年完成15万亩以上。

具体规划详见附表一。

4.2.2.2发展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经济林工程建设,通过红松新植、冠下造林及嫁接;核桃园改造与新植;榛子垦覆与新植等措施,到2015年发展面积累计达100万亩。

2005年前已发展红松29.83万亩,计划发展红松新植18.11万亩,冠下造林23.94万亩;全县可进行核桃园改造的地块累计16.5万亩,2005年前已改造1.11万亩,计划再改造15.39万亩;可垦覆的野生榛子累计10.13万亩,2005年前已垦覆完成1.83万亩,计划再垦覆完成8.3万亩;可供发展板栗园的地块1.86万亩,2005年前已建板栗园0.6万亩,计划再发展板栗园1.261万亩。

具体规划详见附表二。

4.2.2.3发展以林下参为主的林地药材工程建设,通过人工栽植及人为保护、诱导常见三十多种野生药材等措施,到2015年发展面积累计达100万亩。

2005年前已发展林地药材27.4万亩,而野生资源分布多达150万亩,2006年又发展了4.95万亩,计划2007-2015年人工新植38万亩,野生资源保护32万亩。

具体规划详见附表三。

4.2.2.4发展以刺龙芽、刺五加、大叶芹等为主的山野菜工程建设,通过划分山野菜保护区对野生山野菜进行管护,实行有计划生产,或通过人工栽(种)植、诱导等方式,到2015年发展面积累计达100万亩。

2005年前已发展山野菜26万亩。

计划通过人工新植完成山野菜面积39万亩,天然保护完成35万亩。

具体规划详见附表四。

4.2.2.5发展以林蛙为主的特种野生动物繁育驯养工程建设,通过林蛙半人工养殖、林地圈养山鸡、野猪、鹿及封山保护等手段,到2015年发展放养面积累计超过100万亩。

从2007年—2015年,在原有林蛙核心放养区70万亩、梅花鹿放养区0.5万亩的基础上,选择自然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的乡镇,再继续拓展林蛙放养区50万亩,梅花鹿放养区0.5万亩。

使野生动物驯养农户增加620户。

4.3技术方案

4.3.1速生丰产林

4.3.1.1造林技术

⑴树种选择:

根据本县自然条件特点和造林目的,以适地适树为原则,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规划的造林树种选择为日本落叶松和刺槐两个树种。

⑵整地:

通过整地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水热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为苗木成活和幼树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践证明:

整地时间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季提前进行为好,与不整地直接造林相比,平均造林成活率能提高20%以上。

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50×50×30cm。

⑶种苗和栽植:

选用良种壮苗,根据墒情适时栽植,大力推广浸浆造林和使用苗木保湿剂等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

实施春、秋两季造林,并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操作,所谓“三埋两踩一提苗”:

即用镐刨开以整好的坑,深度超过苗的主根长,将苗放入坑中心,先回埋2/3的土,然后轻轻提一下苗,使苗根系舒展,之后踩实,再将剩余的土回埋至坑中,再踩实,最后覆上一层浮土,以防止水分蒸发或表皮干燥后龟裂。

埋土深度最终达到根颈以上约2厘米处即可,

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活率。

⑷栽植密度及混交比例:

营造落叶松或刺槐纯林初植密度为:

株行距1.5m~2m×1.5m~2m

大力营造混交林,以充分利用光、热和地力,提高生物质积累,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有效改良土壤,保持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