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690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

《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中考语文 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docx

吉林省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第一段:

用景春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说:

“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便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

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他改移节操,威胁暴力不能使他屈服意志,这就叫大丈夫。

第二段:

从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全文中心】此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

“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有节操的俊杰的尊称。

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正义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

【现实意义】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它更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社会的事情。

第一篇《孟子》三则(其一)富贵不能淫

 

版本导航:

人教版: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通,意思为

2.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古义:

今义:

女子的配偶

3.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惑乱,放纵,在文中意思为

(2)贫贱不能移

原意为改变,在文中意思为

(3)威武不能屈

原意为屈服,在文中意思为

4.一词多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2)戒之曰

必敬必戒

(3)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5.重点实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

(2)一怒而诸侯惧惧:

(3)安居而天下熄熄:

(4)父命之命:

(5)往之女家往:

(6)必敬必戒敬:

(7)无违夫子违:

(8)以顺为正者顺:

正:

(9)与民由之由:

(10)独行其道独:

行:

道:

二、内容探究

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2.孟子对大丈夫阐述的精髓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1.孟子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2.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你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第二篇《庄子》一则(北冥有鱼)

版本导航:

人教版: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kūn)。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鲲的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他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就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齐谐》中说: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振翅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鹏在天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第1层:

描写了神奇莫测的鲲和鹏的形象。

第2层:

引述《齐谐》的记载,来证明鹏南飞是可信的。

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的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类比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文章中心】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

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

通,意思为

(2)其正色邪

通,意思为

2.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

今义:

生气,发怒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泛指海上运输

(3)天池也

古义:

今义:

高山湖泊名

3.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原意为方位名词,与“下”相对,在文中意思为

(2)形容词作名词

志怪者也

原意为奇怪,在文中意思为

4.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垂: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

(3)志怪者也志:

(4)水击三千里击: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

(6)去以六月息者也去:

二、内容探究

1.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第三篇《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版本导航:

人教版: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yuè)命》曰:

“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1层:

用类比手法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第2层:

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它们的相互作用。

第3层:

引用《兑命》中的话,得出结论:

教学相长。

【文章中心】本文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现实意义】“教学相长”对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通假字

《兑命》曰

通,意思为

2.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困难;疲乏

3.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弗学,不知其善[F]也

原意为好的,在文中意思为

4.重点实词

(1)虽有嘉肴嘉:

(2)不知其旨也旨:

(3)虽有至道至:

道:

(4)然后能自反也反:

(5)然后能自强也强:

(6)教学相长也长:

(7)学学半学:

二、内容探究

1.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作用?

2.“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4.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第四篇《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版本导航:

人教版: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lín)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zhé)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擅长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聆听琴声。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

“好啊!

高耸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好啊!

宽广的样子像江河!

”伯牙心中所想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得到。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岩石下,(他)心中十分悲伤,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出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支乐曲,钟子期总能悟透其中的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感叹地说:

“好啊,好啊!

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第1层:

总写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原因。

第2层:

写钟子期每次都能够理解伯牙的琴声中蕴含的意思。

【文章中心】本文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人物形象】钟子期:

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伯牙:

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通假字

卒逢暴雨

通,意思为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伯牙善鼓琴

原意为一种打击乐器,在文中意思为

3.一词多义

伯牙善鼓琴

善哉

4.重点实词

(1)志在高山志:

(2)钟子期必得之得:

(3)乃援琴而鼓之援:

(4)更造崩山之音造:

(5)钟子期辄穷其趣辄:

穷:

趣:

(6)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

(7)吾于何逃声哉逃:

二、内容探究

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

 

三、拓展延伸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

版本导航:

人教版: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016A】。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016A】。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第1层:

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山川之美”,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第2层:

作者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第3层:

以感慨收束全文。

【文章中心】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

作者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谢灵运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1)古来共谈[F]

古义:

今义:

谈论

(2)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

休息

(3)猿鸟乱[F]鸣

古义:

今义:

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4)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

消沉,萎靡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古义:

今义:

参与

2.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F]者

原意为奇丽,在文中意思为

3.重点实词

(1)答谢中书书[F]书:

(2)山川之美[F]美:

(3)五色交辉交辉:

(4)四时俱备四时:

(5)晓雾将歇[F]将:

(6)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

(7)自康乐以来[F]自:

二、内容探究

1.“猿鸟乱鸣”一句中“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第六篇河中石兽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第①段:

交代石兽落水,数十年后寺僧到下游打捞没有找着的背景。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②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第②段:

写讲学家的分析。

他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③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

“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第③段:

写老河兵认为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并推出遇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人的形象

寺僧——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文章中心】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而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时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通假字

不亦颠乎

通,意思为

2.古今异义

(1)求石兽于水中

古义:

今义:

设法得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一种学科,物理学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棹数小舟

原意为船桨,在文中意思为

(2)动词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F]携之去

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在文中意思为

4.重点实词

(1)沧州南一寺临[F]河干临:

(2)山门圮于河圮:

(3)二石兽并沉焉并:

(4)阅十余岁阅:

(5)竟不可得竟:

(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

(7)尔辈不能究物理究:

(8)湮于沙上湮:

(9)凡[F]河中失石凡:

(10)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11)转转不已已:

(1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

溯:

(13)如其言如:

(14)但知其一但:

(15)可据理臆断欤臆断:

二、内容探究

1.课文对讲学家和老河兵这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这句话是针对和说的。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变式提问: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

1.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

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参考答案】

第一篇《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一、1.女汝你

2.成年男子

3.

(1)使昏乱

(2)使改变(3)使屈服

4.

(1)能,能够;实现

(2)告诫;谨慎(3)居住;居所,住宅

5.

(1)确实,的确

(2)害怕(3)指战争平息,天下太平(4)教导(5)去,到(6)恭敬(7)违背(8)顺从;正理,原则(9)遵从,遵照(10)独自;坚守;原则,行为准则

二、1.“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2.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三、1.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2.示例: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第二篇《庄子》一则(北冥有鱼)

一、1.

(1)冥溟海

(2)邪耶语气词,呢,吗

2.

(1)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2)海动(3)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3.

(1)向上

(2)怪异的事物

4.停歇;气息

5.

(1)悬挂

(2)迁移(3)记载(4)拍打(5)环绕而上(6)离开

二、1.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

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

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第三篇《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一、1.兑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不通,理解不了

3.好处

4.

(1)好、美;

(2)甘美(3)达到极点;道理(4)反省

(5)勉励(6)增长,促进(7)教

二、1.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2.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类比论证。

因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教人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

教人与学习互相促进。

4.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第四篇《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一、1.卒猝突然

2.弹奏

3.擅长,善于;好

4.

(1)意念,心意

(2)了解,体会(3)拿,拿过来(4)创作

(5)就;穷尽;旨趣,意旨(6)丢开,停止(7)隐藏,逃过

二、①“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逐步展开。

②“知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承接上下文。

③由对“知音”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抒发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

三、句子: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和“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理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

一、1.

(1)称赞,赞叹

(2)消散(3)此起彼伏(4)坠落(5)参与,这里指欣赏

2.奇丽的景色

3.

(1)书信

(2)美景(3)交相辉映(4)四季(5)将要(6)指人间(7)自从

二、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热烈欢跃的气氛。

“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写出了“跃”的状态,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第六篇河中石兽

一、1.颠癫疯狂

2.

(1)寻找

(2)事物的道理、规律

3.

(1)划船

(2)洪水,大水

4.

(1)靠近

(2)倒塌(3)一起(4)经过,过了(5)终于,到底(6)讲学,教书(7)推究(8)埋没(9)凡是(10)侵蚀、冲刷(11)停止(12)于是;逆流(13)依照

(14)只(15)主观地判断

二、1.语言神态

寺僧讲学家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方法。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三、1.“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2.事例:

刻舟求剑,盲人摸象。

体会:

我们做任何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己主观臆断。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深思,注意寻求不同事物的特殊规律,不要拘泥于一般的道理就主观臆断。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XX文库是XX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XX文库的文档由XX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XX的审核才能发布,XX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XX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XX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XX文库是XX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XX文库的文档由XX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XX的审核才能发布,XX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