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55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

《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docx

志愿填报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

志愿填报:

不同批次报考技巧及常见问题

  志愿填报堪称人生的“第二次高考”!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距离2019年高考还有67天的时间里,关于报考的准备工作你都做了哪些?

  今天为家长们整理了不同批次设置填报志愿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年高考各省批次设置情况

  目前,高考录取批次设置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那么,志愿填报有哪些常用词?

平行志愿是什么,怎么录取的?

志愿填报常见的风险有哪些?

  不同批次设置情况该如何填报志愿?

  分段录取

  (适用:

浙江)

  01理清志愿填报的思路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既要从现实依据出发,又要参考历史数据。

现实依据主要包括:

高考总分、考生位次和选考科目一分一段表等;历史数据主要包括:

近三年的院校投档分数线及相应名次、各专业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及相应名次等。

在现实依据和历史数据的共同框架下,考生基本可以厘清志愿填报的总体思路。

  首先,从院校平行到专业平行。

  传统高考实行“院校平行志愿”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学校+专业”志愿考生可填报不超过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可填报不超过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

考生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专业调剂”,也就是投档后将可能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志愿。

  新高考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学校”志愿,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

更大的变化体现在志愿数量上,80个志愿既赋予考生更大选择权,也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其次,从考生名次到考生位次。

  传统高考对所有考生分科类、分批次按照总分进行排序,每个考生都取得一个“名次号”。

新高考实施后,普通类考生不分文理、不分批次、按照必考+选考的总分进行排序,每个考生取得一个“位次号”。

考生的总分相同时,按文化总分、语文数学总分、语文或数学单科成绩等高低依次排序,全部相同者为同位次。

  需要考生特别注意的是,位次号是在不分文理、不分批次、分段填报志愿、分段投档录取等规则基础上形成的,位次号不能等同于名次号,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和对比。

当然,高校历年录取最低分、平均分所对应的名次号,仍可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大致的定位参考,特别是2017年新高考首年的录取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参考价值。

  再次,从分数导向到兴趣导向。

  填报志愿时,考生应从自身特质出发,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专业选择。

但在实际操作中,考生与家长大多抱着“一分都不能浪费”的想法,更多地以分数为导向选择院校和专业。

家长往往基于生怕分数被浪费的心理,严重忽略甚至无视考生的自身特质,扎堆报考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做出看似没毛病、实则非理性的志愿决策。

  新高考背景下,在填报志愿之前,考生有必要全面地认识影响个人发展的所有要素,包括身心状况、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和发展机遇等。

其中,与专业选择高度相关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考生的自身特质,包括特长、优势、兴趣、能力、潜力等,可以借助相对权威的职业测评软件,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等进行评估,再给自己划定目标专业的范围。

  02确定专业选择的导向

  按照新的志愿填报模式,考生实际上要完成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80个组合。

在填报志愿时,考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依据要从“哪所学校好”向“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好”转变,要从“多少分能上哪所学校”向“多少分能上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转变,要从“某个专业是第几批的”向“某个专业的办学实力、就业前景”转变。

在组合每一个志愿单位时,考生都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要结合院校特色筛选专业类别。

  选择院校时,要重点关注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社会评价、录取分数、所在城市等因素,依次选定目标学校。

同时,要注意区分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在培养理念、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专业实力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要透过专业名称辨析专业内涵。

  选择专业时,要重点关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及就业前景等,大体判断目标专业学什么、怎么学、是否适合学、学完干什么。

根据历年录取情况,剔除录取可能性小的专业和不喜欢的专业,根据个人专业偏好和录取概率,划定目标专业的大致范围。

  第三,要根据个人偏好锁定目标志愿。

  根据院校偏好优先、专业偏好优先、院校偏好和专业偏好并重等类型,沿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最终确定志愿顺序。

具体来说,考生可以把前20左右的志愿作为冲击志愿,填报录取有希望、优势并不大的志愿;把中间20至30个志愿作为稳妥志愿,填报个人最喜欢、录取有优势的志愿;把最后20个左右的志愿作为保底志愿,填报自己不排斥、录取有把握的志愿。

  03把握志愿决策的重点

  志愿填报是考生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之一,它不仅关系到考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体验,更会对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考生应从分数和位次出发,坚持兴趣与爱好导向,实现学校与专业的最优化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和家长普遍纠结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其一,选学校VS选专业?

  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两难选择。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是专业发展的平台,好的专业不可能脱离学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选学校、选专业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其二,省内院校VS省外院校?

  相比之下,省内院校招生计划更多、分数预估更准、录取机会更大、求学成本更低、职业发展更优。

因此,考生应兼顾内外、省内优先,在“稳、保”梯队中更多地配置省内院校。

  其三,兴趣导向VS分数导向?

  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是更高的起点,考生应兴趣优先、兼顾分数,可借助于测评软件,根据身心状况、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等,缩小目标专业的范围。

  其四,志愿梯度VS志愿顺序?

考生可沿用“冲、稳、保”策略,自主调节志愿梯度的比例,比如80=30+30+20。

同时,参考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投档分数由高到低、专业实力由高到低、录取机会由低到高等因素,合理确定志愿顺序。

  本科批次合并

  (适用:

北京、山东、上海、辽宁、广东)

  01弄清自己可以填报几个志愿

  无论是批次合并还是取消批次,都会对考生填报志愿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志愿设置的变化最为明显。

  以北京本科二批、三批合并为例。

北京市本科二批志愿设置就有所增加,2017年本科二批可填报10所平行志愿高校,每所志愿高校设置6个志愿专业及是否服从院校专业调剂。

批次合并后,本科二批志愿院校数量增加,考生可选择的院校、专业也相应增加。

  除了搞清楚自己可以填报几所高校、几个专业以外,还要知道你的填报科类、填报时间、填报方式和录取规则。

不同志愿的填报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你属于哪一类,在什么时间段填报等。

  02关注提前批,打好前瞻一站

  提前批一般是作为冲高院校填报,合理利用,确实能使高考分数最大化,尤其本科批次合并后,更加凸显提前批的价值。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提前批很容易“高分低就”,历年考生中不乏有学生被提前批“截胡”。

所以需要仔细斟酌,看好再报。

  03参考位次,合理知分填报

  批次合并,意味着之前我们习惯于参考的老一本线不见了,失去了一个参考依据。

但我们说,老一本线没有了,志愿填报的主要参考数据还在,我们可以重点参考2018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位次,录取计划变化,判断录取的稳定性,大小年情况。

往年大小年明显的院校,宜以大年计,可以赌它小年,做冲高。

但是,绝对不能用来保底,不宜报在兜底志愿,应考虑它大年的可能性。

  理性看待优势学科、专业排名。

宜将专业放在院校里来看,比如财经类专业,是在财经类院校里选报,还是传统理工科院校里的财经专业。

  专业梯度要拉开、填满,避免专业调剂。

院校内专业录取位置的高低,可以通过专业录取分数、报考热度来确定,喜欢的专业更靠前,避免截录。

有分数级差的院校在专业报考中尤其要注意往年的录取分数,慎重填写专业的报考顺序。

  04提前了解院校

  这算是个特别提醒,直接合并了本科一批、二批,这就意味着一大堆本科院校在同一个批次招生,而很多院校的名字特别容易误导人,在报考时就一定要充分了解院校的办学性质。

  在2017年浙江新高考,就有考生考了646分(这个分数只比浙江大学低4分……)结果被属于三本批次的独立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录取!

只因该同学在填报志愿时误以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上海同济大学在浙江的分校区,酿成大错。

  05“不服从调剂”的风险大

  因为原来一二本为两个批次时,等于有两次服从调剂的机会。

如果在一本没有服从调剂,因为分数、专业、身体条件不符被退档后,还可以等补录;补录不上,还可以等二本的录取。

但一二本合并后,只有一个志愿组的录取,就等于只有一次“服从调剂”的机会了,一旦不服从,从某个志愿院校中被退档,会直接掉到本科的补录,这个的风险相当大。

  分本一、本二批次

  (适用:

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贵州、重庆、四川、西藏、内蒙、天津、安徽、江苏、云南、海南、新疆)

  合并之后老的三本考生也可以归入二本类,当然学费和教学教研实力并无太大变化;那合并后,有什么的好处呢?

对三本高分段考生而言,按原来二本、三本分别划线,只能上三本的考生,由于二、三本的合并,现在就有机会读公办的好一点的二本院校。

  二、三本合并最直接的影响是会增加填报志愿的难度。

合并后,二本分数线会规模化下降,三本并入二本,原有的三本和二本的批次分数线就不存在了,随之而来,会出现一个新的“二本线”。

  为了使二本和三本考生都在这个线内,这个新的“二本线”会低于原二本线,实际上无形中现在的“二本线”是老的三本线;但是三本院校会因为批次调整的问题提高录取分数,那么老的二本院校是否也会提高录取门槛,理所应该,会提高;那么这批院校的录取门槛就变成了隐形的二本线;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计算来预判这类院校的录取区间;具体情况为以下几种:

  01对二本踩线生而言

  二三本合并,上二本线的考生数量将扩大,原来略高于二本线的考生受到冲击最大。

这部分人在分开招生的时候,有机会录取到二本院校,合并后这部分人再想上原来的二本院校就变得困难,即使在原来的三本院校里也未必会读到好学校、好专业。

  02对家长和考生而言

  往年的分数线将失去参考价值。

家长和考生选择院校时,最大的参照物就是:

往年录取分数线。

但高校的录取分数线还受招生人数和计划的影响。

二、三本合并之后,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将会呈现与往年极大的不同。

将有一大波考生放弃三批民办学院,和二本考生争抢公办院校名额,这也导致部分院校被扎推报考,其录取分数线也将水涨船高。

如果家长还参照往年录取线,将会有较大风险。

  03三本并入二本

  院校范围更大,体系更庞杂,地域分布广泛,办学特色各异,好多学校从名称上相近或相似,难以区分。

这对缺乏院校常识的考生家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分本一、本二、本三批次

  (适用:

甘肃、宁夏、陕西、青海、吉林、湖南、黑龙江)

  01选大学

  全面分析考生个人及家庭的特征和需求

  学习基础

  兴趣

  活动经历

  对未来求学的地域偏好

  职业兴趣

  毕业期望

  父母对子女未来学历期望等

  了解目标高校及目标专业

  不要盲信大学排名,尽可能开展实际调研。

如果条件允许,可提前到目标高校实地考察,了解目标专业的招生标准、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毕业去向等信息,同时感受一下校园氛围。

联系目标高校的在校生、毕业生,了解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评价和感受,分享他们对母校的印象。

  02选专业

  弄清楚专业“学什么?

将来干什么?

  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等了解专业内涵,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研究领域等。

  课程设置情况,各专业的学习年限。

  专业的就业方向,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可以在那些行业发展。

毕业生就业情况,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

高校开设情况,了解那些学校开设这个专业,是否在本省(市、区)招生等情况。

  03参考往年分数

  分数资料哪里找?

  高校招生网。

一般会公布往年的录取情况,数据比较准确。

  高校招生宣传材料,一般会包含招生计划及往年的录取分数等信息。

省(市)招办提供的报考志愿相关材料,比如北京市招办每年给考生发放的《录取分数分布统计》(俗称“大本“)。

有些省(市)招办提供的数据里面可能会有包含一些特殊类型学生的录取分数,要注意筛选。

  注意大小年现象

  大小年现象是指上年报考人数多录取分数高,而使当年考生报考人数减少录取分数下降。

实行平行志愿后,大小年现象减弱,但仍有影响。

研究大小年规律,有利于把握和预测今年的录取投档线差。

  依分择校

  第一步:

对比省级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科类一般分为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批次为提前批、本科一批、(俗称一本)、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专科一批、专科二批等。

各批次各科类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招生录取的重要指标。

考生将自己的高考成绩来对比,达到了那个批次分数线,才能选择对应批次的大学。

  第二步:

对比相应批次大学的往年录取分数线

  详细了解大学当年的招生计划和录取情况。

可将感兴趣大学近三年的录取情况汇总制表,一目了然。

  关注俩个分数差:

一是大学往年录取线与省批次控制录取线的分差;二是考生高考成绩与省批次控制录取分数线的分差;二者结合可以预测高校录取线,衡量和评估考生实力。

  第三步:

对比本省(区、市)和本中学考生的位置

  高考成绩体现出考生的竞争实力和在博弈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因此,考生不能单纯以大学往年的录取分数生搬硬套,还要关注自己在全省(区、市)的排名情况及相对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