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536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河南省上蔡中学届高三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蔡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

1.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重农抑商政策出的主要背景是

A.私营工商业发展

B.秦朝统一全国

C.铁犁牛耕的普及

D.井田制的瓦解

【答案】A

【解析】材料“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出的主要背景是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加强中央统治,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时秦国还没有统一全国,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战国时期开始推广,还没普及,故C项错误;D项错误,当时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确立。

点睛:

材料“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是解题的关键。

2.商鞅指出:

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

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

这说明商鞅

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

”,说明商鞅认识到监察人员自身的监督问题,即监察模式尚有缺陷。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比较对普通官员的监督和对监察人员的监督孰轻孰重,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出问题,商鞅没有就此提出解决办法,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免职、不世袭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

4.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是根据统治阶层内部等级高低而进行区分的,整个社会各阶层并没有形成这种现象。

所以,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社会层次的划分和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据此可排除AB两项。

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的结合,也没有反映出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所以,本题就可以排除D项,选出C来。

【点睛】:

此类试题要注意对一些概念的正确理解。

如:

“社会层次”、“社会风气”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范围是整个社会,而材料只是讲到了统治阶层,明显与材料的意思是不相符的。

我们门辨析清这些概念就能够正确区分选项。

5.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税收目的是服务皇室经费开支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业贸易活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汉代除按人口征收的人头税之外,还有按照土地多少征收的田亩税,故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可知,税收目的并非是完全服务于皇室经费开支,故B选项错误;汉朝初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其经济形式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C选项错误;依据题干,汉代征收赋税大都规定交钱若干,迫使农民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换取货币,这在客观上推动了贸易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

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面值80分的纪念邮票,名字叫做《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庆祝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

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同时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

6.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挤身贵族。

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人仕者占55.12%。

这一现象有助于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答案】D

【解析】布衣人仕者占55.12%强调了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说明了科举制使传统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程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的是科举制度使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从而导致政治结构的改变。

7.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不抑兼并”

B.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过阅读上图内容可知,北宋时期的赋税结构中非农业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北宋时期的工商业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政策和农业税,故AB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8.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

这一现象说明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由于经济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政府在进行政策的调整,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中后而非早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洪武十七年即明朝早期白银尚未普通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政府仍然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早期罗马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按期还债,债权人有权将其拘禁、变卖为奴或处死。

公元前3世纪时,罗马帝国修订法律,规定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这一变化

A.旨在维护有产者的利益

B.体现了人文意识的增强

C.践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D.确定了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答案】B

【解析】不以“人”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是对人的尊重,体现的是人文意识的增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这一变化是在维护债务人的权益而非维护有产者的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依法治国的理念,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保护私有财产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体现的是对债务人的人文保护。

10.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C

【解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11.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这项法规

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

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C.破坏光荣革命果实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答案】C

【解析】材料“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说明英国光荣革命后,原有光荣革命的果实遭到了破坏,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错误,1689年《权力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材料“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说明D项错误。

材料“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是解题的关键。

12.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梅森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的动议,最后以10票反对、0票赞同的悬殊比例被否决。

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

A.民主力量比较薄弱

B.首要任务是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C.民众缺乏民主意识

D.各州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先要保障政府的权力而不是保障公民权利,即要任务是要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主力量一直强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提出制订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法案》说明民众并不缺乏民主意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政府反对人民拥有权利而是要先建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建国初期的美国需要加强政府的权力而非公民的权利。

1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它指哪本著作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南京条约》

D.《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A

【解析】《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

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等信息可知,此著作是《资政新篇》。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1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劳永逸。

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

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

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

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淸政府部分官员宁愿失去关税主权,说明了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损害更大的国家利益而非保全中国国家利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列强主导了中外谈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全免关税”意味着主权意识的严重缺失。

15.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

B.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轮船、铁路、公路等晚清中国交通不是独立自主发展的,即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而非西方控制中国近代运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文通发展而非阻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轮船、铁路、公路等的出现说明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并非缓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

材料“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是解题的关键。

16.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

“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后

A.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C.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

D.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一信息说明欧洲普通百姓都在谈论瓜分中国的事情,反映了在这场战争后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因此,我们知道这次战争应是甲午战争。

“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可排除A;C说法不符合史实;“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出现的,可排除D;所以本题选B。

17.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布特赏,专利5O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O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lO年。

据此推断,该章程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涉及到晚清政府关于专利保护的介绍,但是不足以说明相关制度是“完善”的,故A项错误;材料“给工部郎中实职”“给工部主事职”表明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深的现实,中国民族资本提出实业救国,清政府此举顺应了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虽然材料表明清政府对技术发明的支持,但从当时背景考虑,清政府主观上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以缓解财政危机的,“立国”说法不当,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实业救国

18.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

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状况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内地经济发展

B.迫使政府举借外债

C.导致金融机构破产

D.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表明不可能促进,故A项错误;政府举借外债,与材料中“城市金融机构”给“工商企业贷款”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表明金融机构利润高,有利于金融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贷款平均年利率……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表明工商企业成本太高,故D项正确。

考点: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19.农会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建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权。

1927年中共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

它推翻了地主阶级政府,成为新的政权形式。

这说明当时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性质变化

B.土地革命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乡村民众政治追求高于经济诉求

D.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格外注重开展农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国民革命运动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地主阶级政府建立新政权,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此时的革命性质依旧是反帝反封建;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突出这种比较。

20.在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写道: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一文件内容最能表明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B.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等,可知,中国共产党取消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政策,采取团结地主的土地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因此,此时期应是抗日战争的国共合作期间,故D项正确;A项是国民革命时期;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说明B项错误;C项是指1936年的西安事变。

点睛:

首先从材料“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中判断出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即可。

21.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反对私营工商业者不法行为的“五反”运动中,提出了“违法不违法,对资产阶级是一个政治标准”的口号。

这类口号的贯彻

A.易导致经济问题的政治化

B.扩大了新生人民政权的统治基础

C.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特征

D.会阻塞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渠道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这类口号反映了本来是经济问题却被政治化了,即这类口号的贯彻易导致经济问题的政治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统治基础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不是什么新特征而是经济问题却被政治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和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渠道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2.马克思说:

“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

”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

A.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

B.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C.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

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监督和罢免

【答案】B

【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应是:

虽然公社被搞垮了(此次革命失败),但是“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革命斗争会坚持下去。

所以本题选B。

A不是主要原则,C、D是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而不是原则,据此可排除A、C、D三项。

23.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于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

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

C.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

D.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答案】C

..................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十月革命开创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24.“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此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二月革命时期列宁没有提出新经济政策,故A选项错误;十月革命时期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也没有利用资本主义提高生产力,故B选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排斥商品经济,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利用资本主义”,可以据此推理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同时,对于苏俄历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熟练掌握其重大事件和阶段特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5.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的变化:

新政以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只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对新政后政府职能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社会经济事务最好不受国家权力的干预

B.国家权力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C.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完全颠倒

D.政府除保护企业外,还增加了宏观干预企业的职能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中的“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说明政府除保护企业外,还增加了宏观干预企业的职能。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国家权力是“看得见的手”,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境污染是各国历史上都曾面临过的大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

但人口增长过快,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

,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

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材料二19世纪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既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效应,其中大气污染就是代价之一。

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污染事件,就是最为惨痛的教训一因此,他们也强烈要求对大气环境进行治理。

1819年,英国政府召开讨论烟害的第一次委员会,并于1821年制定了《烟尘防止法》。

1853年到1856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年)、《河流防治法》(1876年)。

——摘编自王肃之《英、美、日等国依法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对策以及保护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出现严重烟雾污染的原因,并概括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

【答案】

(1)背景:

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严重。

对策:

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政府颁布环境立法。

原因:

列强加紧侵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政府腐败,立法有限,执法不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对落后;民众环保意识薄弱。

(2)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或答新能源的使用如煤和石油的使用量大增);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较为集中。

特征:

依法推进;先污染后治理;随着污染的严重,治污日趋系统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