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政治练习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政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政治练习题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政治练习题及答案
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贯穿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对哲学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区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要素包括:
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3.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它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4.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结合。
5.商品(P20)
是用来进行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6.货币(P23)
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全形式。
(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飞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
7.剩余价值(P26-27)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
8.可变资本(P28)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由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叫可变资本。
9.实践(P11)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
10.理性认识(P149)
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1.党的三大优良作风(P125)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这三大作风是共产党人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12.主要矛盾(P154)
是指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他的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13.自觉能动性(P151)
自觉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人的自觉能动性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两个方面。
自觉能动性有两种,一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的自觉能动性;一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自觉能动性。
14.民主集中制(P123)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是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的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这就是要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保证党在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使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
15.文化产业(P363)
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答:
正确。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
答:
错误。
根据辩证的否定观,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
(P21)
答:
错误。
具体劳动指不同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指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
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答:
正确。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5.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
答:
错误。
发展是指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答:
正确。
第一,认识是在实践中发生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是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把辩证法和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不仅解决了正确地说明世界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7.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P319)
答:
正确。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8.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P197)
答:
正确。
因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9.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
(P201)
答:
错误。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P206、295)
答:
正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实行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P294)
答:
正确。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当前体制转变和社会转型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坚持党的领导,对于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过程中,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的有形式就是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P62)
答:
正确。
判断任何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实践。
实践是区别真理和谬误的惟一标准,从根本上说是确定不移的,是绝对的。
但是,每一具体历史阶段上的实践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理论。
即使是已为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符合也只具有近似的性质。
因此,实践标准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1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
(P205)
答:
错误。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4.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
(P274)
答:
正确。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个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15.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答:
正确。
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也更为繁重和紧迫。
这就要求我们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是什么?
(P3)
答: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黑格尔和费尔马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P1-P2)
答:
首先,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再次,工人运动的兴起。
3.简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P5-P6)
答: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第二个伟大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4.简述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论述。
(P34)
答:
(1)它们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2)它们互为媒介。
(3)它们互相转化,每一方都把对方不断地创造出来。
(4)它们互有决定作用。
5.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
(P65)
答:
列宁认为,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根本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哲学唯心主义根基于人类认识之树。
其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质本身就包含着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列宁深刻地指出,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也就是说,哲学唯心主义是由于不懂得辩证法或不能把辩证法正确地运用于人类认识过程而造成的。
6.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
(P26)
答: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商品的价值所决定的。
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7.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
(P62--P63)
答: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的看法不同。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从抽象的同一性出发,认为事物运动变化完全是由外因引起的,看不到事物的质变,看不到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把运动仅仅看作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
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运动是自身运动,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引起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事物的运动变化不是单纯的数量上的增减和空间位置上的移动,而是进化和飞跃的统一,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是渐进性的中断。
形而上学是僵死的,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只有辩证法才能提供说明事物运动本质的钥匙。
8.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P102)
答: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相适应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相矛盾,因为不断改变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9.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
(P27-28)
答: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要点: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10.简述毛泽东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论述。
(P151)
答:
毛泽东指出,自觉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人的自觉能动性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两个方面。
自觉能动性有两种,一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的自觉能动性;一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盲目的自觉能动性。
我们要发扬的是前一种自觉能动性,对后一种,不仅不能发扬,而且要坚决反对。
11.毛泽东是如何阐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工作方法的?
(P156)
答:
毛泽东指出,“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都必须采用的方法。
一般号召具有普遍性,它可以使领导的意见、方针、政策迅速地直接与广大群众见面,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可以广泛地普遍地动员群众。
在一般号召之后,还必须进行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个别指导,一是可以检验、修正和丰富一般号召;二是可以取得与个别相结合的具体经验。
1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P178)
答: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邓小平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P182)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国情。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P197)
答: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
(3)实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P330)
答:
一是必须坚持以本为本。
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P23-P24)
答:
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价值规律的作用,从它内含的经济机制和直接的经济功能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在商品生产中,有一系列经济规律,如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规律等,而价值规律是其中的基本经济规律,即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发展商品生产,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2.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P29-31)
答: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从再生产过程和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剥削关系,着重阐明了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确立的。
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使之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并把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随着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越来越社会化,这主要表现在:
在规模日益扩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里,生产资料成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生产资料,产品也变成了许多人共同协作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协作关系日益密切;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又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为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这样才能适合生产的社会性质。
但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了
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
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成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P168)
答: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成果。
邓小平理论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而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4.论如何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P274)
答:
第一,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第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个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5.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P155)
答:
毛泽东指出: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
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
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
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
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
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贯穿于矛盾学说的各个方面,只有真正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才能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毛泽东关于矛盾的精髓的概括对学习辩证法、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对唯物论为基础的。
因此在运用辩证法时切忌把辩证法的原理、范畴当作公式去套用,必须从实事出发,调查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P355)
答: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
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