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351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docx

平寨煤矿物探报告物化探总队

一概述

1.1工程概况

平寨煤矿是贵州青利集团有限公司荔波分公司下属的一个生产矿井,该矿位于荔波县立化镇平寨村,矿井距立化16千米,立化至荔波39千米,从广西河池立化现有运煤铁路专用线从井田内通过,并设有平寨车站,交通方便。

矿区交通位置详见交通位置图。

 

根据黔煤呈[2006]29号文《关于批复黔南州荔波县等十一县(市)煤矿整合、调整布局方案的请示》,其调整后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08°05′25″~108°07′38″,北纬25°21′45″~25°23′50″。

平寨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

5200000721707。

调整后矿区范围由22个拐点控制,拐点坐标为:

表1-1矿界拐点坐标

拐点编号

X

Y

拐点编号

X

Y

1

2803690

36510808

2

2803365

36510357

3

2802665

36510371

4

2802835

36509395

5

2803108

36508814

6

2803575

36508130

7

2804110

36508195

8

2805915

36508915

9

2806673

36509198

10

2807100

36509356

11

2806943

36509560

12

2806685

36510040

13

2806578

36510352

14

2805796

36510352

15

2805590

36511000

16

2805400

36511005

17

2805390

36511360

18

2805130

36511358

19

2805125

36511265

20

2805035

36511050

21

2804565

36511260

22

2804150

36511089

矿区面积8.469km2,准采标高+650米~+0米。

物探勘察范围由业主方圈定,由12个拐点控制,拐点坐标为:

表1-2物探范围拐点坐标

拐点编号

X坐标

Y坐标

A

2806806

36510000

B

2806578

36510352

C

2805796

36510352

D

2805304

36509930

E

2804447

36509589

F

2803315

36509250

G

2802980

36509273

H

2803237

36508623

I

2803500

36508725

J

2804106

36509000

K

2805000

36509323

L

2805500

36509404

面积约1.10km2

1.2任务来源、探测目的

受荔波县贵州青利集团有限公司平寨煤矿的委托,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接平寨煤矿的工程物探工作。

本阶段的勘察目的是在详细收集矿区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物探工作,为矿山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探测勘察范围内采空区的垂向及平面分布情况;

2)进一步了解矿区布设的测线范围内隐伏的不明岩溶构造,如隐伏断裂、地下暗河、岩溶空洞或溶蚀破碎带;

3)大致查明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及厚度变化特征;

4)并了解含水断裂构造的分布特征。

1.3工作方法、依据、起讫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针对上述探测目的,本阶段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成像系统法(EH-4)进行探测,外业工作于2010年10月19日进场,2010年10月20结束,共完成了矿区范围内18条控制性物探测线的测试工作,物探工作布置详见附图《荔波县平寨煤矿物探成果及平面布置图》,主要完成外业工作量见表1-2:

表1-2主要完成外业工作量表

工作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实测地形断面图

m/条

14120/18

EH-4测量

724

工作中严格按照《煤田电法勘测规范》(MT/T898-2000)以及相关技术与质量要求进行。

本次勘察所用的地形图、设计图及测量使用的控制点资料均由平寨煤矿提供。

现提交本阶段工程物探成果报告,主要成果有:

1、物探成果及平面布置图(1:

5000)1张

2、EH-4探测成果图(1:

5000)20张

4、物探报告1份

二矿区自然地理、工程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

2.1气象

矿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内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8.3°C,最高气温38℃,最低-6.7°C;年日照时数1272.8小时;年无霜期达316天;年平均降雨量1320.5mm。

每年的4~8月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3﹪;十二月至翌年三月为枯水季节,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5﹪。

2.2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中部高东西两侧低。

最高海拔高程900m(矿区西部山顶),最低海拔高程650m(高望南河流出口处)。

最大相对高差250m。

矿区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峰丛洼地地貌及侵蚀低中山地貌两种类型。

区内岩溶个体形态主要有溶沟、溶槽、石芽、溶洞、落水洞、暗河等,在茂兰一带还可见多层溶洞发育。

2.3地层岩性

矿区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中统黄龙组、大埔组,下统大塘组、岩关组,煤层在矿区东部出露。

其地层层序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岩关组(C1y):

下部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细一中晶灰岩,夹泥灰岩和燧石结核及条带。

上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细至中粒石英砂岩夹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并构成不等厚韵律旋回。

其间夹不可采煤层和煤线2l—26层。

地层厚约340一500m。

大塘组(C1d):

按岩性可分三个岩性段:

黄金段、寺门段和罗城段。

黄金段(C1d1):

为深灰、灰黑色泥岩夹少量泥灰岩及钙质泥岩。

地层厚约60—100m。

寺门段(C1d2):

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五个岩性层。

寺门段第一分层(C1d2

(1)):

为深灰、灰黑色薄层状泥岩、钙质泥岩为主,薄层泥岩、泥质灰岩,往井田南部多为灰岩。

顶部夹中厚层砂岩、泥质砂岩1~3层。

厚0.2~1.6m,一般厚0.4~0.6m。

地层厚约>100m。

寺门段第二分层(C1d2

(2)):

下部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夹厚层、中厚层砂岩、石英砂岩,往南有碳酸盐质岩石,且含量增多。

其主要煤层1、2产于该部位。

1煤层往上6~8m的泥岩中夹一层含菱铁矿质白云岩,厚0.8~1.5m,产出稳定。

1煤层往上12~17m为2煤底板,该段岩性以石英砂岩、砂岩夹泥岩组合为特征,砂岩2~4层,厚0.30—3.64m,一般0.40—0.8m。

中部深灰、灰色厚~中厚层砂岩、石英砂岩夹砂质泥岩、泥岩和薄煤2~3层,薄煤厚0.3~0.4m,其底部有一层厚4~5m的含菱铁矿结核泥岩。

上部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条带状砂岩,泥岩夹菱铁质结核,含薄煤1~2层。

全层厚约65—80m,一般厚74m。

寺门段第三分层(C1d2(3)):

下部深灰、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砂岩、石英砂岩、钙质砂岩夹泥岩、砂质泥岩。

含菱铁质结核。

中部以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夹泥灰岩和钙质砂岩,后者含菱铁质结核及生物碎屑。

顶部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砂岩、局部为钙质砂岩。

全层厚约38—46m,一般厚42m。

寺门段第四分层至第五分层(C1d2(4—5)):

第四分层:

为深灰、灰黑泥灰岩为主,夹泥岩、钙质砂岩及灰岩,往南底部为砂、泥岩,夹薄煤一层。

第五分层:

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上部夹1~2层燧石灰岩,下部泥灰岩增多,夹薄层泥岩。

顶及底为钙质砂岩、砂岩。

地层厚约160—185m,一般厚169m。

罗城段(C1d3):

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三个岩性层

罗城段第一层(C1d3

(1)):

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夹数层瘤状泥灰岩,局部地段其底部时见钙质砂岩或石英砂岩。

厚约41一71m,一般厚62m。

罗城段第二层(C1d3

(2)):

为浅灰色薄层一中厚层细晶灰岩,夹少量泥灰岩,紫红色泥岩及钙质粉砂岩等,其顶部局部地段夹若干层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

厚约50—120m,一般厚76m。

罗城段第三层(C1d3(3)):

为灰、浅灰色泥质细晶灰岩与泥质灰岩层构成不等厚韵律旋回,其间时夹2—3层杂色泥岩。

厚约50—80m,一般厚60m。

大埔组(C2d):

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细晶至中晶白云岩夹少量灰岩或白云质灰岩。

上部为灰白色厚层块状中部为粗晶白云岩。

厚约230—330m。

黄龙组(C2h):

下部为浅灰一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细晶灰岩,含不规则燧石结核和条带。

上部为浅灰一灰白色厚层细晶灰岩,质纯,其内含不规则燧石团块和条带。

厚约350一420m。

2.4地质构造

煤田构造主要发育了NE向褶皱及NNE、NWW向二组断层。

现将区内构造特征简述如下:

1、褶皱

茂兰向斜:

走向NNE向,轴长>30Km,宽约17Km,出露地层为石炭、二叠系。

东翼地层产状倾向南东东,倾角15~25°;西翼地层产状倾向北西西,倾角5~15°。

为本区主要构造,两翼发育次级褶皱。

十二索—打油寨背斜:

轴向25°,长度>8Km。

轴部出露下十炭统地层,两翼地层被断层切割,产状较陡。

铅场—大草坪向斜:

位于茂兰向斜北东,轴向25~40°,长度7Km。

东翼地层产状25~65°,西翼地层倾角13~30°。

洞闷向斜:

位于茂兰向斜西,与茂兰向斜平行展布。

轴向35°,长3.5Km。

东翼地层倾角20~50°,西翼地层倾角10~15°,为一宽缓的不对称向斜。

瑶六向斜:

位于洞闷向斜北侧,轴向25~35°,长3Km。

东翼地层倾向15~35°,西翼10~15°。

更昔背斜:

位于洞闷向斜东侧,平距0.5Km,与之平行。

长>4Km。

东翼层倾角20~30°,西翼20~50°

2、断层

NEE向断层:

该组断层为区内主要断层,规模大小不等,多数为正断层,破坏了煤层的完整性。

NNW向断层:

主要分布于茂兰向斜北部转折端及西翼。

规模较小,对煤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2.5水文地质特征

2.5.1地表水

矿区位于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五级支流大环江上游的茂兰地下河系统与伍家河次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

矿区内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多为山区雨源泉型溪流,流量变化大,水量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明显,流程短,多在枯季断流。

常年流水水系仅为发源于洞湖、高坡一带的下寨河,呈东西展布于矿区北部,向西地表迳流约4km后潜入地下形成伏流,受茂兰河侵蚀基准面控制,于茂兰河左岸拉窝集中出露地表,调查流量0.087m3/s。

2.5.2地层含、隔水性

各地层含水性、隔水性、透水性等特征如下:

岩关组(C1Y);为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发育岩溶管道水,为区域性的含水层,其含富水性强。

大塘组黄金段(C1d1)—极弱裂隙含水层(隔水层)

为深灰、灰黑色泥岩夹少量泥灰岩及钙质泥岩,由于岩石泥质成分较高,胶结程度好,裂隙很不发育,岩石含水性、透水性很微弱,可视为一隔水层。

大塘组寺门段(C1d2)—弱裂隙含水层

由细粒砂岩、石英砂岩、泥质砂岩、泥灰岩、砂质泥岩、钙质泥岩、泥岩及泥质白云岩、煤层等组成,岩性种类较多,岩石结构多样,岩层交替出现。

由于本段地层以碎屑岩为主,岩石含泥质成分多,因而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含浅层风化裂隙潜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仅含微弱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该组为一弱含水层。

大塘组罗城段(C1d3)—中等碳酸盐夹碎屑岩岩溶含水层

岩性上为薄层一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夹数层泥灰岩、泥岩及钙质粉砂岩,局部地段见钙质砂岩或石英砂岩,含岩溶裂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富水性中等。

大埔组(C2d)—强岩溶裂隙溶洞含水层

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细晶至中晶白云岩夹少量灰岩或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块状中至粗晶白云岩。

由于岩石岩溶裂隙较发育,地表又分布许多落水洞、溶洞,大气降水极易入渗,含裂隙溶洞水,富水性强。

黄龙组(C2h)—中等岩溶裂隙溶洞含水层

下部为浅灰一灰白色中厚一厚层细晶灰岩,含不规则燧石结核和条带,上部为浅灰一灰白色厚层细晶质纯灰岩,岩石岩溶裂隙较发育,大气降水容易入渗,含裂隙溶洞水,富水性中等。

第四系(Q))—弱含水层

仅残留于山谷、溪沟、洼地及山间斜坡一带,厚度一般小于5m,仅含微弱孔隙潜水,总体上该层为一弱含水层。

2.5.3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充水水源

1)地表水

区内冲沟发育,并呈树枝状分布,雨季溪水暴涨,枯水季节流量小至干枯,流量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

未来矿井大面积采煤,顶板岩层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岩层移动及变形,引发地裂缝、地面塌陷坑;雨季,地表水将沿此薄弱处汇入地下。

因此地表水对矿井充水有一定影响。

2)第四系孔隙水

矿区内覆盖的第四系,含水性弱,加之厚度不大,蓄水量有限,加之矿区地形较陡,有利于地表水排泄,故对煤矿开采影响小。

3)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

由于含水层与隔水层相互互层,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差,但煤层开采后形成采空塌陷、冒落等,将破坏各含水岩组之间的隔水层,各含水岩组间的地下水将通过冒落裂隙、断层破碎带等进入矿井,对矿床充水影响大。

地下水有可能沿层间裂隙、构造裂隙等涌入矿井,对矿坑的影响较大。

4)采空区积水

区内有小煤矿分布,目前已被关闭。

老窑采空冒落造成地表开裂、塌陷,致使地表水及降雨由裂隙渗入老窑蓄积。

老窑大多有积水。

因此,开采浅部煤层时,应预防老窑水涌入。

(2)充水通道

1)岩石天然节理裂隙

矿区内煤层上覆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而深部发育成岩层的构造节理、裂隙,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通道,并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

2)人为采矿冒落裂隙

采煤活动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均为软硬岩层互层,岩石力学差异大,矿井及采空区易坍塌,地压对围岩破坏严重,易诱发突水通道。

3)断层破碎带

矿区断层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连续性,降低了岩石的力学强度,塑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含水性和导水性不强,刚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有一定含水性和导水性,可能连通含煤地层上部的中强含水层或地表水,加之未来矿床开采中,人工采矿裂隙大量出现,改变了断层带附近应力场和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地表水、地下水更可能沿断裂带进入矿井。

4)老窑采空区

矿区内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采空区积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

5)岩溶管道

矿区内各组灰岩含水层局部地段可能发育岩溶管道,当它们被断层沟通与下伏煤层联系时,也会成为矿井充水通道。

(3)充水方式

充水通道主要以岩石原生和采矿节理、裂隙及地下岩溶管道(暗河)导水为主,有可能遭受底板岩溶突水的可能性,因此在开采煤层时应尽量不要破坏其底板地层的原生结构。

此外,在未来开采过程中,受断层、采矿及局部地应力的影响可能会产生顶板冒落、裂隙,届时顶板岩溶水将可能通过断层、采矿节理、裂隙及地下岩溶管道(暗河)导水,故有可能遭受顶板岩溶进水的可能性。

2.6工程地球物理条件

地球物理条件是指应用物探手段解决地质问题的各种充要条件。

地球物理勘探的前提或依据是被探测体的物性差异,常表现为岩体的电、磁、弹性波速等物性参数。

本次勘探目的主要是初步查明煤矿矿区布设的测线范围内隐伏的不明岩溶构造,如隐伏断裂、岩溶空洞或溶蚀破碎、地下暗河、充水溶洞等异常。

本次EH-4测试采用的物性参数为视电阻率值,通过对矿区内岩(矿)石和部分异常体的电性参数进行测试,各目标类别的电性参数见表2-1。

表2-1          煤矿岩(矿)石电性参数表

电性参数

目标类别

标本数

电阻率

(Ω·m)

电阻率平均值

(Ω·m)

备注

地下水、浮土

6-100

灰岩

5

600-2800

1500

含黄铁矿铝土质粘土岩

4

75-86

82

4

105-260

150

伪煤

1

220

220

断层、破碎带

100-250

180

空洞或溶蚀破碎带

800-3500

2200

含水溶洞或含水破碎带

50-300

150

由上表可知:

测区内地下水、浮土、灰岩、含黄铁矿铝土质粘土岩、煤以及断层、破碎带、岩溶等异常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具备EH-4探测工作的地球物理前提。

三 工作方法及技术

3.1EH-4勘探技术方法

3.1.1基本原理及仪器设备

根据电磁学理论可知:

地层中的视电阻率由下式求取:

…………………………

(1)

而勘探趋肤深度可由下列公式给出:

…………………

(2)

式中,ρ为地层的视电阻率,f为可控电磁频率,Ex为电场分量,Hy为磁场分量,δ为勘探趋肤深度。

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勘探基本原理就是基于以上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建立电磁场系统,改变电磁频率,在一定距离的远场区观测Ex、Hy或Ey、Hx的变化,绘制测区内视电阻率等值线图,根据测区内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以达到探测地下目的体的一种勘探方法,其勘探深度可达1000m。

本次工作所用仪器为美国Gemotric公司和EMI公司联合生产的EH-4双源电磁系统。

3.1.2野外工作方法

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勘探野外装置包括场源和测站。

数据采集分两部分采集单元(即人工场电磁波采集和天然场电磁波采集)。

进行人工场电磁波采集时,首先在远离测线300~500m左右(测线中心的垂直方向上)布设场源,发射人工电磁场,然后通过采集布设在地面上相隔一定距离、两个正交的电磁场信息,即在测线上以一定的点距测量Ex、Hy或Ey、Hx两参数。

而在进行天然场电磁波采集时,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电磁场,无须布设人工场源,仅在测线上进行采集即可。

本工区工作点距为20m,控制勘探深度在800m范围内。

3.2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布设电极、磁探头,保证电极与磁探头互相垂直;单点观测过程中重复观测误差小于正负10Ω·m。

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为:

视电阻率随频率变化曲线圆滑、不突跳、无断点;相位曲线圆滑、不突跳、无断点;且相位在20°~80°之间变化。

3.3地质意义

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EH-4)测试得出的结果为二维平面内物体或目标体视电阻率数值大小的数值图象。

根据每一象元视电阻率数值大小进行着色,便于人的视觉感官。

一张图象有如下几个概念要了解:

视电阻率数值、背景值、异常值。

视电阻率数值表示一条测线上一定深度内岩层的视电阻率值;背景值表示一张图象中无异常的区域(即完整岩体)视电阻率数值;异常值是指图象上某处高于或低于背景值的异常视电阻率数值,异常值的大小与该处岩体的风化、溶蚀、破碎、裂隙、构造等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四异常特征与成果分析

野外观测数据经过初步整理,采用专业软件反演成电阻率—深度数据,再经过地形改正,绘制成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然后根据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的变化特征,结合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等特征及煤层开采情况对异常进行解释推断,圈定异常范围。

4.1异常特征

根据一般规律,高电阻率地质体的视电阻率等值线呈现圈闭的高值异常,如果高电阻率地质体埋藏较浅或规模较大,则等值线圈闭明显、圈闭范围较大、等值线浓密;反之,埋藏越深或规模较小,则等值线圈闭不明显、圈闭范围较小,等值线稀疏。

高电阻率地质体异常一般由致密坚硬的灰岩体、溶蚀空洞或溶蚀破碎所引起。

低电阻率地质体的视电阻率等值线往往呈现圈闭的低值异常,如果埋藏较浅或规模较大,则等值线圈闭明显、圈闭范围较大,等值线浓密;反之,若埋藏越深或规模较小,则等值线圈闭不明显、圈闭范围较小,等值线稀疏。

对于直立的或倾角较大的板状低电阻率地质体,视电阻率等值线往往呈向上凸起低值异常,如裂隙异常带等。

低电阻率异常一般由节理、裂隙、地下水、硅质岩及含煤岩系粘土岩层引起。

异常下限没有固定的数值,它是根据观测数据在异常体上的变化特征,结合地质规律和工作经验综合分析后确定,它只是反映了地质体分布的大致位置和形状;同时,本次成果图中对岩溶空洞、破碎区、老窑采空洞、含水构造的推断及圈定只针对位置,不代表规模。

4.2异常分类

根据异常的不同特征,将矿区的异常分成以下六大类:

1、第四系浮土异常;

2、裂隙异常带;

3、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

4、岩溶空洞或溶蚀破碎异常;

5、坑道及采空区异常;

6、煤及含煤岩系异常;

根据本次勘察工作的目的和任务,裂隙异常带、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岩溶空洞或溶蚀破碎异常、坑道及采空区异常、煤及含煤岩系异常是推断解释的重点。

4.3成果异常分析解释

4.3.1第四系浮土及强风化岩层异常

矿区近地表存在厚1~26m的第四系覆盖层或强风化层,其反映在剖面综合成果图上,有一层低电阻率异常带,其视电阻率值一般在1~150欧姆·米。

4.3.2裂隙异常带

根据物探勘测成果和野外实地调查,该矿区推测有裂隙异常带3个。

其位置见图WT-01~WT-18。

这些异常走向大体为北东向,异常倾角比较陡,异常特征明显,部分异常有圈闭的低电阻率等值线存在,推测与地下含水岩溶管道有关,向下进入到含煤岩系后,受含煤岩系低电阻率屏蔽的影响,异常特征减弱,各个裂隙异常带特征见表4-1所示。

表4-1      裂隙异常带特征表          

异常编号

异常位置

异常特征

解释推断

J1

经过(WT1-WT1')观测桩号250m处,详见图WT-01。

视电阻率呈低阻板状体异常,

走向北东、倾向南东。

推测为裂隙

异常带。

J2

经过(WT10-WT10')观测桩号280m处,详见图WT-10。

视电阻率呈低阻板状体异常,

走向北东、倾向北西。

推测为裂隙

异常带。

J3

经过(WT13-WT13')观测桩号250m处,详见图WT-13。

视电阻率呈低阻板状体异常,

走向北东、倾向北西。

推测为裂隙

异常带。

4.3.3含地下水岩溶管道、有积水采空洞异常

根据物探勘测成果,该测区推测有岩溶管道异常4个,有积水采空洞异常28个,其位置见图WT-01~WT-18。

岩溶管道异常与裂隙异常带关系密切,特征表现在裂隙异常带带中有低电阻率圈闭的异常存在,视电阻率值相对较低,一般为1~300欧姆·米,其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

能够产生物探异常的原因大致是岩溶管道、有积水采空洞中存在有地下水或充填淤泥物质。

各个异常的特征详见表4-2、表4-3所示。

表4-2     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特征表          

异常编号

异常位置

异常特征

解释推断

G1

位于(WT11-WT11')桩号366m处,详见图WT-11。

视电阻率等值线呈低阻圈闭,形状近似椭圆,异常标高约为553m。

推测为岩溶

管道异常。

G2

位于(WT13-WT13')桩号338m处,详见图WT-13。

视电阻率等值线呈低阻圈闭,形状近似椭圆,异常标高约为556m。

推测为岩溶

管道异常。

续表4-2     含地下水岩溶管道异常特征表 

G3

位于(WT15-WT15')桩号330m处,详见图WT-15。

视电阻率等值线呈低阻圈闭,形状近似椭圆,异常标高约为483m。

推测为岩溶

管道异常。

G4

位于(WT18-WT18')桩号305m处,详见图WT-18。

视电阻率等值线呈低阻圈闭,形状近似椭圆,异常标高约为471m。

推测为岩溶

管道异常。

表4-3     有积水采空洞异常特征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