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8136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

《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docx

会计学毕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完整版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题目名称: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立题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及措施。

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条件与要求:

技术要求:

1.选题适当,符合本专业的研究范畴。

2.论文内容充实、论点论据充分、英文摘要准确。

3.逻辑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字简练、术语规范、数学模型(案例分析)运用适当,图表形式正确。

任务内容(包括内容、计划、时间安排、完成工作量与水平具体要求)

工作计划:

1.指导教师做论文撰写讲解,审定题目,制订资料的收集计划。

2.实习期间指导教师通过电话、互联网与学生随时沟通,了解论文资料收集和提纲写作情况。

3.返校后论文质量监控小组做开题审查。

4.指导教师对论文进行审阅和修改,推荐优秀论文。

5.论文质量监控小组做论文定稿的审查。

6.评阅教师做论文评阅。

7.学院答辩委员会组织论文答辩。

时间安排:

2011.12.29-3.4 审定毕业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拟订毕业论文提纲。

2011.3.5-3.30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阶段。

2011.4.1-4.10  向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进行反复修改。

2011.4.11-4.1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2011.4.15—5.17对毕业论文的审查、结题、整理、打印阶段。

2011.5.18—5.30毕业论文答辩。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愈来愈复杂,特别是加入WTO后,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理论界、企业家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

但是我国一些公司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

迫切要求我国的公司要健全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们知道,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

从目前我国公司管理的现状来看,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基于此,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建立完整、科学的内控体系及监督、反馈体系,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保证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发展。

同时结合某上市公司业务流程的实际案例具体说明其内部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做出评价并提出改善建议。

对于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内部控制;现状;措施;案例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1国外研究现状……………………………………………………………………………2

1.3.2国内研究现状……………………………………………………………………………2

1.4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3

2企业内部控制概述…………………………………………………………………………4

2.1内部控制定义与特征………………………………………………………………………4

2.2内部控制的内容……………………………………………………………………………4

2.2.1控制环境…………………………………………………………………………………4

2.2.2风险评估…………………………………………………………………………………5

2.2.3控制活动…………………………………………………………………………………5

2.2.4信息与沟通………………………………………………………………………………5

2.2.5监督……………………………………………………………………………………6

2.3内部控制的目标……………………………………………………………………………6

2.4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7

2.4.1完整性……………………………………………………………………………………7

2.4.2合理性……………………………………………………………………………………7

2.4.3有效性……………………………………………………………………………………7

2.5内部控制的意义……………………………………………………………………………8

3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成因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现状………………………………………………………………………10

3.1.1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10

3.1.2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差…………………………………………………………………10

3.1.3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欠合理……………………………………………11

3.1.4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11

3.1.5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11

3.2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12

3.2.1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理解存在偏差………………………………………………12

3.2.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13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及建议…………………………………………………………16

4.1建立完整科学的内控体系………………………………………………………………16

4.1.1注重“软控制”的作用………………………………………………………………16

4.1.2建立风险评估制度体系………………………………………………………………16

4.1.3实现组织规划控制……………………………………………………………………16

4.1.4强化职工素质的控制…………………………………………………………………17

4.2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及反馈体系…………………………………………………………17

4.2.1实施全面预算控制……………………………………………………………………17

4.2.2健全文件记录控制……………………………………………………………………17

4.2.3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18

4.2.4建立内部控制报告及审计体系………………………………………………………18

4.3加强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机制……………………………………………………………19

5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20

结论……………………………………………………………………………………………23

致谢……………………………………………………………………………………………24

参考文献……………………………………………………………………………………25

附录……………………………………………………………………………………………26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前,随着我国加入WTO,来自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的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是我国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实迫切要求我国的公司要健全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但是我国一些公司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

按照美国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简称COSO)的报告,公司应建立一个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评审的内部控制的理想框架。

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也明确要求各企业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从目前我国公司管理的现状来看,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保护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障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得以遵循和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们知道,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建立完整、科学的内控体系及监督、反馈体系,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保证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发展。

同时结合某上市公司

业务流程的实际案例具体说明其内部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做出评价并提出改善建议。

对于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1992年,应Treadway委员会要求,由五个职业会计团体联合并潜心研究近四年时间的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终于诞生,它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权威、应用最广泛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旨在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这三类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2002年,由于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影响,美国国会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

该法案由国会民主党议员萨班斯和共和党议员奥克斯利共同起草,2002年7月30日由布什总统签署生效。

新法案强调完善上市公司的内控治理结构,加大了公司管理层的责任。

1.3.2国内研究现状

2004年4月,美国COSO委员会针对国际企业界频繁发生的高层管理人员舞弊现象,在广泛吸收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公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Framework)。

该框架在1992年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进行扩展研究建立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企业管理的重心由内部控制转向以风险管理为中心,新增了三个风险管理要素——“目标制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并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风险组合观”,要求企业从总体的、组合的角度理解风险。

风险管理框架的范围比内部控制框架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是一个主要针对风险的更为明确的概念。

我国内部控制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均起步较晚,1986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首次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1997年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以便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

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的

法律。

2000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招股说明书中专设一部分,用来说明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做出报告。

2001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规定会计师必须出具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在审计规范中明确了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要求。

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2002年12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

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用以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1.4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论文在大量参阅内部控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从事会计实践的经验,在对公司内部会计控制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的前提下,本文运用COSO委员会的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

通过对内部控制内容的深入剖析,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原因,提出完善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2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2.1内部控制定义与特征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工作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内部控制的涵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为达成某种或某些目标而实施。

其二,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某个或某些目的而进行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使企业的经营依照既定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它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

其三,内部控制不是某个事件或某种状况,而是散布在企业作业中的一连串行动,是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使经营过程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监督着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

其四,内部控制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企业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其五,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

其六,所有的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人而设立和实施的,企业内部会因此形成一种控制精神和控制观念,其直接影响企业的控制效率与效果。

2.2内部控制的内容

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虚假财务报表事件时有发生。

为此,美国成立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way委员会)。

COSO从属于Treadway委员会,专门致力于内部控制研究。

COSO于1992年提出了题为“内部控制--一体化结构”的研究报告,这就是著名的C0S0报告。

根据COSO理论,内部控制体系由下述五个部分组成:

2.2.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整体框架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也是反映政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生产性企业的各级管理层对内控的要求。

控制环境中的要素有价值观、激励与诱导机制、精神指导、员工能力、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

主要的问题是管理层要充分说明内控的完整性:

公司要有积极的控制环境,使整个组织中的员工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特别是高级管理层要积极地进行控制;员工的能力与其责任要相匹配。

2.2.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识别及分析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风险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在风险评估中,应识别和分析对实现目标具有阻碍作用的风险,明确在重要会计科目、披露事项和相关财务报告认定中产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风险评估中的要素包括:

对整体目标和业务活动目标的制定和衔接、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化的认识和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的调整。

2.2.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高层检查、直接管理、信息加工、实物控制、确定指标、职责分离等等。

在控制活动中主要关注控制与风险评估过程的联系、控制活动的适当形式及其实施、对执行政策和管理指令的保证、控制活动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信息系统的控制)等等。

有关控制活动和职责分离的原则包括:

(1)控制活动应当是公司日常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建立适当的控制结构,明确定义各经营级别的控制活动。

(2)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适当分离职责,人员的安排不能发生责任冲突。

要识别和尽力缩小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地方,并遵从谨慎的和独立的监督评审。

2.2.4信息与沟通

是指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必须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过程中所需的信,并交换这些信息。

它存在于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使员工得以搜集和交换为开展经营、从事管理和进行控制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包括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业绩的经常性评价。

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

有关的原则包括:

(1)一个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充分的和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和遵从方面的数据,以及关于外部市场中与决策相关的事件和条件的信息。

(2)有效的内控需要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涵盖公司的全部重要活动。

这些系统,

包括那些以某种电子形式存储和使用的数据的系统,都必须受到安全保护和独立的监督评审,并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充分安排加以支持。

(3)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坚持现行的政策和程序,影响他们的职责,并确保其他的相关信息传达到应被传达到的人员。

2.2.5监督

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

主要应关注监督评审程序的合理性、对内控缺陷的报告和对政策程序的调整等等。

在监督评审活动和缺陷的纠正方面应当遵循下述原则:

(1)应当不断的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总体效果。

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公司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并且各级经营层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定期予以评价。

(2)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

内审要独立进行,应得到适合的培训,并配备称职和得力的人员。

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并向高级管理层直接报告。

(3)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发现了内控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

应当把有关物质的内控缺陷报告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

2.3内部控制的目标

1992年发表并于1994年修订的《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被世界上许多企业采用。

2004年10月,Treadway委员会针对国际企业界频繁发生的经营管理人员舞弊现象(内部控制风险强调不够),废除了原用很久的企业内部控制报告,颁布了一个概念全新的COSO报告,即《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nterriskmanagement,简称ERM)。

新的风险管理框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范围上都有所扩大和提高。

具体表现在:

(1)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风险组合观。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风险管理要有效,则其设计必须包括所有的要素并坚决执行。

(2)增加了战略目标。

在原有的经营、财务报告和合法性目标基础上,提出比原有三个层次更高的战略目标,并扩大了报告目标的范畴。

(3)增加了三个风险管理要素,即“目标制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

把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订、风险评估、事项识别、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主要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2.4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时,应在深入研究国际最前沿的内部控制理论,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内部控制范例,同时遵循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

管理当局在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4.1完整性

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

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控制都己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自终的控制。

若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完整性标准还要求对内部控制以不同方法进行评价时,都能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如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应建立人力资源控制系统、物力资源控制系统、财力资源控制系统、信息资源控制系统。

从经营环节看应有供应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和销售环节控制系统。

理解内部控制的完整性,还要认识到内部控制本身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活动,也不是所有管理制度或管理活动的综合体,当然也不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方法或所有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其实质上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2.4.2合理性

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同样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指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二是指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经济性。

如果内部控制不具有完整性、则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同样,若只追求全的各种内部控制措施、方法等,而忽略设计和执行中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即忽略了合理性,其结果只能是完全背离实施内部控制的初衷,甚至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负面影响,有效性也同样成了无稽之谈。

在合理性的两层涵义中适用性是首要的。

它是指企业所建立的内部控制适应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内部控制的适用性要以经济性为限制条件。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控制要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

一方面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应有重点,对企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和环节应实施强有力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在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即因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就得不偿失。

2.4.3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

考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时,第一层涵义即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前提,只有满足了这一点,才能考虑其执行的效果。

而第二层涵义对企业来说则是根本性的,也是企业的追求目标。

如果只满足了合法合规的前提,而在实际中根本不予执行或执行起来达不到预计效果,则内部控制对此企业来说就相当于不存在。

有效性要求内部控制能有效地防止错误与弊端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

这不仅仅需要内部控制总体上是有效的,而且需要各项具体制度也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因此,内部控制系统要相互协调,决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任何制度都要有利于管理者和员工的理解和执行,因此要简明扼要、方便易行、讲究实效。

2.5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