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4《新闻文体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
《0164《新闻文体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64《新闻文体学》期末考试指导.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64《新闻文体学》期末考试指导
0164《新闻文体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新闻文体学,是新闻传播学科的必修的、主要的课程之一。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无论是管理者、编辑还是记者,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有相应的运作能力。
它系统地阐述新闻文体的产生、发展概况,文体的分类、各文体的特征及写作要求等。
具体讲明四种媒介都通用的新闻标题的特点与制作技巧,主要文体消息、通讯、编者按、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的概念、功用、类别、写作方法与技巧等,既教理论知识,也培养写作能力。
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既要求了解、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也要求具备相应的运用、写作能力。
考试时是两者都有的。
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谋职本领和综合素质。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闭卷考试。
题型一:
名词解释题(共4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题型二:
简答题(共3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题型三:
论述题(共1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题型四:
写作题(共1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说明:
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讲新闻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属大众传播重要的一方面,大众传播具有三个要素:
传者(信息源)、媒介(通道)、受者(接收者)。
新闻媒体发展的四个阶段:
新闻媒体又称新闻媒介、新闻载体,从古至今分为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前属原始时期,即:
原始时期——①报业阶段(文字传播)——②广播阶段(声音传播)——③电视阶段(图像为主的传播)——④网络阶段(整合)。
原始的新闻活动是适应人类最初的生存活动而产生的。
在文字产生之前,是非文字传播,即没有文字符号和任何机械工具手段的传播。
形式有以下几种:
口头传播、烽火传播、击鼓传播、体态传播、旗语传播。
我国广播从1922年开始,美国人在上海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1923年开播。
1926年开始在哈尔滨有中国人自己办的“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电视第一次与公众见面是在1939年,开始于美国无线电公司。
我国于1958年5月建成试播,试播阶段名为北京电视台,9月2日正式开播。
网络传媒的优势与缺欠:
(一)优势
(1)时效快捷
(2)成本低廉
(3)信息量大
(4)全球发布
(5)交流互动
(6)高效检索
(7)多项整合(多媒体传播)
(二)缺欠(与传统媒体相比)
1、权威性低。
2、公信力弱。
3、网络新闻制造信息“垃圾”。
4、垄断性强(资本控制)。
5、载体形式的限制。
第二讲新闻文体学概述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性
新闻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层面是指:
事业、行业。
“我是搞新闻的。
”
第二层面是指:
未知的信息。
“你们那里最近有什么新闻吗?
”
第三层面是指:
新闻的文体形式或体裁。
与文学、应用文、法律文书等并称。
第四层面是指:
狭义的新闻,即等于消息。
“没有消息就不成其为新闻。
”
学者和教授们对新闻下的定义:
目前,较认同的是陆定一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新闻的特性:
1、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价值的来源。
2、新鲜性也就是迅速变动事实的最快捕捉和最快的报道。
3、公开性(包括内部公开)
公开性就是传播性,即发表,新闻的公开要以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为原则,可压发,淡化。
4、时限性发表的时间离新闻事件产生的时间越近越好,过时的新闻是昨日黄花,无价值。
5、其他派生的属性:
包括重要性、趣味性、可读性、接近性等。
二、受体就是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总称。
1、受众心理:
指新闻信息和由此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反映。
2、受众心理特点:
①交融性(包括a继时性,利用前边的积淀;b同时性,对新闻媒体中内容当时反馈c交互性)。
②随意性:
接受新闻信息是不固定的,有偶发性。
③互动性:
如报道好人好事——接受——争做好人好事。
传者对受者有所了解、适应、迎合,受者对传者有一定的期待和反应。
反应形式:
a、自由心态,如独白;b、动作表现:
关收音机、电视,扔报纸;c、拒绝接受,不看也不听;d、还有受众与受众的心理互动。
如新闻引而不发,点到为止,启发思考,作到人际新闻的扩散。
3、受众心理需求:
①期待心理:
期待报道、指导、解释、拿出措施。
使自己知情并能应对新的事实。
②求真心理:
希望自己看到、听到的都是真实的、无差错的,容不得虚假和受骗。
③求快心理:
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新闻信息。
④求新心理:
希望获得最新的事变信息,越新越好(材料新、角度新、观点新、写法新)。
⑤求近心理(年龄等):
希望知晓自己身边的,与自己关系近的新信息。
4、影响受众态度的因素
来自传者方面:
①增加权威性。
对材料来源和新闻评论,尽量采用权威人士的,这样受众易接受。
②增加可信度。
借他人之口为自己说话,正反面说明。
③增强喜爱性。
如著名主持人的播报,就能让受众喜爱,喜爱就愿意接受。
来自受众方面:
①选择性:
选择接受,选择理解,选择记忆。
②受众心理免疫:
对曾经接受过的类似新闻,会有一种免疫力——不惧怕,不抵制接受。
③人格变量:
智力、性格、气质不同会影响态度。
第三讲新闻的分类与体裁
现代新式分类:
(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事件性新闻:
指突发事件的报道,时效性强、内容集中、新鲜,现实价值高,是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
它告诉读者一个新鲜事,通常包括动态新闻和连续报道。
如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的动态报道和联合国专家组对伊拉克武器核查的连续报道。
非事件性新闻:
是指对某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内发生的许多事实经过的综合反映或是对某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内正在持续发展的事件总结情况、走向、经验的报道。
它与事件性新闻形成互补关系,它不但告诉发生什么事,还告诉为什么发生这件事,帮助认识事件发展的本质。
非事件性新闻写作起来需把握要求和特点:
①对许多事实进行综合归纳提炼概括以后的报道,突发性不强,但理论比较强。
②它的时效性较差,但比较厚重,篇幅较长。
③写作时点面结合,以面为主,以点证面,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④写作时夹叙夹议,兼叙述、描写、评论,一般包括综合消息,典型报道,新闻述评。
(一)新闻报道的典型体裁:
1、简讯
作用有三种:
1)预报式2)淡出式3)终极式或终结式
2、消息(新闻):
消息是新闻的主体。
这是主要文体。
消息最早为电报传递的新闻,没有消息就没有新闻。
消息是新闻中最正宗的写法。
表现在有特定结构,特有的写法,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能够代表其他新闻的写法。
新闻同非新闻区别主要靠消息。
3、通讯:
时效性较差,篇幅稍长,可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
①可详细地、想象地描绘事件发展过程和典型人物的重要事迹。
②结构层次多、起伏大,散文式结构。
③可叙事、描写、抒情、议论。
所以,通讯有时可当成散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有的重大事变,往往是先消息,后通讯,后深度报道或报告文学,后传记、专著等。
通讯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问题通讯、风貌通讯(就是游记)。
4、特写:
包括速写、小故事、采访杂记、访问记、随笔、巡礼。
特写过去用的很多,从苏联传过来,现在不常用。
5、深度报道:
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揭露性)、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计划性报道。
(二)通讯和消息的区别
(1)通讯比消息的时效性差。
(2)完整性强。
消息只提供事件的梗概,通讯需要提供完整事物或人物的报道,写作详细、具体。
(3)形象性强。
消息着重写事,通讯以事写人,通过记叙和描写写人的行为、思想、心理、语言等。
(4)灵活性。
消息多用叙述,结构上头重脚轻;通讯综合运用抒情、议论、描写等方法,讲究文章写作的方法。
(5)材料的丰富性。
消息的材料只限于事实本身和一些背景材料,而通讯科采用多种直接的、间接的、图表数据等材料。
(三)新闻评论的典型体裁
编者按:
叫编后语、编后记、编前话,它一般就某一新闻材料说话。
评论:
短评、本报评论员文章、观察员评论、署名评论。
评论可针对某些文章、也可不针对,必须是逻辑论证,重要性要高于编者按。
社论:
社论比较庄严,堂堂正正,代表层次高,代表后台。
如《人民日报》代表政府和党中央。
逻辑性极强,不带任何个人痕迹。
联合社论:
比一家社论更重要。
第四讲新闻标题的写作
一、新闻标题的定义:
在一篇或一组新闻的本文面前,将新闻的内容或主题加以概括以后单独标出的简短文字。
二、新闻标题的形式和种类
大题:
①大题是不常见的;②它包括整个版面或整个栏目;③是一组新闻的总标题,涵盖的是这个栏和这个版内容的总标题。
引题:
又叫肩题,放在主题的前面,作用是交待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
引题主要作用是引向主题。
光看引题有的不明白写什么,要看主题和副题的介绍补充。
主题:
又叫主标题,字号最大,位置居中,作用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是全部标题中最重要的。
副题:
又叫副标题,在主题之下,与引题一样,字号必须比主题小。
作用:
补充交待事实或问题,或者交待主题的来源与结果。
提要题:
又可叫摘要题或纲要题,用来概括事实、做法、经验、问题等,如人大召开会议,它把开会内容主要点写几句话,作为提要题。
类题或栏目标题:
类题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严格说不是典型新闻标题。
小标题:
又叫插题,只有它是文中题。
新闻标题应注意这几点:
1、对新闻稿件来说做几个层次题目不是固定的,取决文章的重要性和如何看待。
2、对做标题来说,要紧的是做好主题,处理好层次之间的关系。
3、虽然可有许多层次选择、但并不是标得越多越好。
能标两层次不要标成三层次,标一个就说清楚的不要标两个层次。
做到简洁。
三、新闻标题的功能:
1、提供信息(揭示内容)。
2、评价事实。
3、美化作品。
4、体现风格、展开竞争
四、新闻标题的特点:
①准确②鲜明③简洁④审美。
四、新闻标题的写作要求
准确:
文题、事实评价准确。
文题要相符,不能文大题小,也不能文小题大。
《美天文家发现一颗最大的星体》应改为:
《美天文学家发现至今所知道的最大的一颗星体》。
前一标题就是极不准确的。
五、新闻标题写作方法
1、通读全文。
从文章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出发,挑出最精彩、最重要、最有价值和吸引力的新闻作为标题写进去。
2、考虑是不是要表达倾向和如何表达。
是借文中的话,还是超越文章,另外措词语。
3、跳出本文,考虑标题准确度、思想力度、潜在读者和导向。
4、考虑标题的层次。
根据需要,决定用几层次的标题。
5、考虑虚实结合。
《中国青年报》做的比较好。
打捞中山舰事件有一标题:
“打捞一段辉煌的历史一代名舰中山舰出水”,前虚、后实。
虚实结合,鲜明,有深度。
6、先起草,再修改。
在比较中按标题要求反复修改,有的内容并不是重大
六、新闻标题写作技巧
(一)严密逻辑关系
1、指标题和文章对应,不要错位。
2、标题本身不要出现逻辑错误。
3、多层标题之间逻辑关系要严密。
多层标题之间的关系:
目的关系。
②后续关系。
③因果关系。
④条件关系。
⑤并列关系。
⑥转折关系。
(二)讲究修辞技巧
第五讲消息
(一)
一、消息的定义:
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载就是消息。
二、消息头
1、消息头的定义:
消息头是文章标题下面正文前面交待性字样。
包括:
媒体单位,名称,地点,时间等消息方式。
2、消息头的作用。
(1)使消息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文体。
(2)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
不许修改,不许增加,可删节。
(3)表明消息来源,有利于读者判断,特别是把不同国家同一事件报道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不同报道的倾向性。
(4)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连在一起,一方面有品牌效应,建立信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加强责任感,文责自负。
三、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仅次于标题,是消息独有的特点,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之一。
1、定义:
新闻开头用最简省的文字将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价值的事实或主题报道出来,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阅读兴趣。
2、导语的沿革和三代导语
19世纪上半叶导语还未出现,报业较发达的是欧洲的德国。
很多文章是作家、旅行家写的(散文、游记)。
第一代导语:
导语应运而生,这也是倒金字塔的来源,五要素(5w),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事,加结果是六要素。
第一代导语的特色要素俱全,写法呆板。
有人批评说它是一个公式——“晒衣绳”。
影响了记者的创造性,无视消息的丰富性。
第二代导语的特点是(废除五要素、六要素、公式性写法,因为太罗嗦、太累赘,无法与广播、电视竞争)。
将要素中最有概括性,感染力的写出来,其他放入主体中写,最主要的两个要素应该是“时间”和“事情”。
第三代导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导语分为单因素、双因素和多因素,分出了直接导语和延续导语直接:
把要点说出。
以上三代不是取代式的,而是积累的、丰富的。
今天三代导语并存,根据不同的消息内容、意图,记者风格,越来越多样化。
第六讲消息
(二)
一、背景材料的运用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材料
狭义:
某一新闻赖以产生的历史环境、原因和空间条件等方面的相关事件。
广义:
①上述狭义,再加上:
②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不见得写出来,但要知道)。
③向记者提供消息的人的背景情况。
(二)背景材料的作用
广义的不指消息里的背景,可单独做成一篇新闻。
(1)体现新闻的价值,决定消息的成立。
(2)扩大和广延中心事件的内涵。
(3)加深主要事件的意义、深化主题。
(4)补充和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读者的知识,解题析难、说明诠释。
二、消息的主要类型及其写作
(一)简讯
又叫“快讯”,“要闻简报”、“简明新闻”、“一句话新闻”,属动态新闻的范围,称作简讯是一种方法,不是事实简单。
(二)动态消息
(三)综合消息:
含义是把发生在不同地区或单位的,具有类似性质又各有特点的事综合起来,阐明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映一个时期带有全局性的情况、问题、趋势、动向的新闻报道。
与动态消息不同,总揽全局、报道面广、声势较大、印象完整。
(四)人物消息
第七讲通讯
一、含义及地位
1、含义:
通讯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主要文体之一,是新闻的基本样式。
2、重要性:
通讯这种文体是记者必备的常规武器。
许多新鲜的事件靠它来传播;许多重要的典型人物靠它报道;许多精彩的场面靠它反映;许多迫切的问题靠它来提出和讨论。
二、通讯的几种主要写作手法的特点:
l、叙述的直接性
2、描写的直观性
3、抒情议论的实在性
4、对话的实录性
三、通讯叙述方法的表达要求
1、从头至尾,由浅入深
2、头尾倒置,中心开花
3、中断过程,穿插材料
4、夹叙夹议,边述边评。
四、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
(1)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报道来龙去脉,从中引出经验教训。
(2)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见事也见人。
侧重写事的要写好事,但事是人做的,也要写人。
(3)叙事要清楚,交代明白,不要以为自己懂的,读者也懂,造成叙述盲点。
(4)描写要生动、抓住矛盾,突出重点,写好场面和细节。
第八讲编者按
一、编者按的定义:
新闻媒介的常用的一种文体。
是新闻媒体的编者对新闻稿件、文字、图片、摄影、数据所加的说明、建设性、评论性文字,是依附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简短的新闻评论。
严格地说,不是典型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价、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
二、按语的形式
(一)文前按语
又叫“题下按语”“编前话”,与文中按和文后按相比,地位重要、位置显要。
(二)文中按语
随行文的需要,有时加括号,插入的编者按语。
与文章是配合和渗透的关系。
(三)文后按语
又叫“编者附语”“编余”“编后话”“新闻点评”。
三、编者按的写作要求
(一)根据所按的新闻材料的内容和性质,决定写成什么样的编者按。
(二)依附而不拘泥于新闻报道,但不需重复,有时为了挂钩,只用一句带过。
(三)鲜明、活泼又讲究分寸,快刀斩乱麻,不要吞吞吐吐。
(四)充分发挥灵活、简便的优势,不要面面俱到.讲究鲜明、泼辣、讲究力度、犀利.
第九讲新闻评论
一、定义及地位:
定义:
针对当前的重要新闻事实,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直接阐明编辑部或作者的意见与态度,从而引导舆论,影响受众思想行为的论述性文体。
地位:
(1)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可以看作是新闻的一体两面,如果问新闻的文体有哪三种:
消息、通讯、评论。
(2)从新闻史来看,显示了评论的重要地位。
(3)从新闻实践看,评论担负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社论。
(4)轻视评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强烈的新闻性
(二)鲜明的政治性(三)广泛的群众性
三、新闻评论的选题
(一)选题和立论的含义
1、选择所要评论的事物,论述的问题即评论的对象和范围。
选题是立论的前题,保证写作方向和目标.
2、立论是确立评论的主要论点、中心思想,选题好是立论的基础,但不能保证立论一定好,同一个选题可以做出不同的立论、评论。
(二)选题来自何方
1、来自上头的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各级领导部门)
2、来自下头的实际
3、来自报道
四、新闻评论的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
以事实说话的方式,又叫实证法。
举出几个事实,归纳出一个道理,论点。
从个别到一般。
(二)事例推演法
挑出例子,推演其道理。
用事实来分析,拓宽受众的视野、增强思辩性。
(三)引证法
引用被证明了的某些原理、准则进行逻辑论证。
(四)类比法
运用某些属性相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
(五)对比法
与类比法的区别是,类比求同,对比求异。
(六)反证法
通过反面论点的否定,证明自己的正确。
(七)喻证法
用比喻来论证。
用人们新知的某些事物的特点来比喻另外的事物,有同样的特点。
(八)归谬法
第十讲深度报道
一、产生和含义:
(一)含义:
深度报道是全面系统地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问题,并具备解释揭露、预测、服务等功能的一种高层次的深刻的报道方式。
关于深度报道国内外有争议,有人说是一种观念;有人说是一种方式;有人说是对过去新闻写作的一种整合。
二、深度报道
(一)客观报道的局限性:
①孤立、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这样就有一个局限,新闻自主性不强,不能冲破政府的“新闻发布网”。
②被动报道限制记者积极性,束缚记者手脚。
③这样的办报思想在电子时代已经过时。
客观一事一报已不能与电台、电视台竞争。
于是深度报道应运而生。
(二)深度报道特点
1、题材的重大性。
写进新闻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或是当前未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具有宏观性、代表性。
2、材料的详尽性。
除了主要事实外,还需要相关事实、背景材料。
3、内涵的深刻性。
对大量素材进行加工,有事实、有思辨、有揭露,有预测。
4、体裁的综合性。
它可以综合运用消息、通讯等体裁的写法,具有多种题材的综合性。
5、述评的综合性。
有客观报道,有主观评价。
三、深度报道的主要方式
(一)解释性报道(又叫分析性报道),它的对象和范围是朝着过去,主要是过去的材料,揭示事物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
含义: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分析性报道,是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报道方式。
(二)调查性报道(揭露性或揭丑性报道)
(三)预测性报道
定义:
当新的事情将要发生,或已发生的事情将要长期化的时候;对它的情况、发展方向、未来结果进行预测所写的报道就是预测性报道。
写作要求:
①开门见山,直接拿出预测结果,满足大家的求知欲。
②适宜采用消息结构,叫三度反复,标题、导语、正文重复。
③尽可能提供预测的来源。
④尽可能写出预测根据。
有数据,有迹象。
⑤提供分析和解释。
(四)服务性报道:
过去新闻也不把它划为自己的范围,有些也就是登登广告而己,现在报纸不仅如此,有很多服务性的深度报道。
四、解释性报道的含义: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分析性报道,是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报道方式。
三、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预测性报道
2、编者按
3、导语
4、新闻评论
二、简答题
1、新闻的特性有哪些?
2、新闻标题有哪些功能?
3、受众的心理需求有哪些?
4、简述深度报道的特点。
5、简述导语的沿革过程。
6、受众心理的特点有哪些?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网络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2、结合实例,谈谈通讯和消息的区别。
四、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将它改写成一篇事件性新闻,标题自拟;同时配发一篇新闻评论,评论字数不少于500字。
昨天,崇文城关大队直属队的队员在执法时遇上一件新鲜事:
一名重庆司机竟驾驶着自己的黑摩的驰骋2000多公里来北京拉活。
而刚到北京,他就在拉活时被城关队员查获。
昨天,城关队员们在北京南站巡视时发现,一辆摩的司机正在与一名乘客讨价还价,便立即上前进行询问,在证实其为非法经营客运业务后即立案调查。
经调查得知,该司机姓王,是重庆人,今年已50多岁了,在家乡时听说北京的摩的拉客是个能赚钱的好营生,因而萌发了到北京的念头。
然而,王某考虑到自己的摩的不方便长途运输,就将车进行了改装,然后一路风餐露宿地把摩的从重庆开到了北京。
2100多公里的行程,他走了十余天,千心万苦好不容易来到了北京,直奔北京南站准备“开张”。
可没想到的是,刚刚拉了一个活儿就被崇文城管队员查获。
执法人员依照规定将其摩的和备用的汽油做了先行登记保存。
此案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王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这辆摩的全是自己在重庆本地通过捡废料拼装起来的,因此看起来十分破旧。
他说道,自己是贫苦农民出身,在路上也确实吃了不少的苦,吃住全在这不足两平方米的狭窄车厢内,总行程共耗时16天。
王某称,这也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下策,就是为了能够省点钱。
一名城管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规定应对王某处以最低1000元的罚款。
而且,这辆拼装的黑摩的的存在较多隐患,因此须对此车暂扣。
但王某因交不起罚款,而不得不弃车而走。
四、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预测性报道
答案要点及指导:
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它是对长期存在的事情的情况、发展方向、未来结果进行预测所写的报道。
2.编者按
答案要点及指导:
是新闻媒体的编者对新闻稿件的文字、图片、摄影、数据所加的说明、评论、建议性文字,是依附于新闻文稿或报道的新闻评论。
3.导语
答案要点及指导:
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开头用最简省的文字将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价值的事实或主题报道出来,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阅读兴趣。
4、新闻评论
答案要点及指导:
是针对当前的重要新闻事实或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直接阐明编辑部或作者的意见与态度,从而引导舆论、影响受众思想行为的论述性文体。
答题指导:
《新闻文体学》的名词解释题考查的都是一些重点的名词概念,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准确掌握这些重点概念就可以准确回答。
二、简答题(各点均需展开说明)
1、新闻的特性有哪些?
答案要点及指导:
(1)真实性。
(2)新鲜性。
(3)公开性。
(4)时限性。
(5)其他派生的属性。
2、新闻标题有哪些功能?
答案要点及指导:
(1)提供信息,揭示内容。
(2)评价事实。
(3)美化作品。
(4)体现报纸风格,展现竞争。
3、受众的心理需求有哪些?
答案要点及指导:
(1)期待心理;
(2)求真心理;(3)求快心理;(4)求新心理;(5)求近心理。
4、简述深度报道的特点。
答案要点及指导:
(1)题材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