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722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x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原教育部周济部长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适应新世纪的。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原教育部周济部长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已成为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由情景入手,从课堂常规、网络、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等几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所启发。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

  机房的利用率非常之高,可谓是川流不息。

机房内设施贵重,如果不好好爱护,很容易被损坏,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在每一届新生进入机房前,我们都要先对他们进行机房使用制度的教育。

课堂上,我给每位学生指定专门的座位,没有特殊情况不可以随便调换,做到责任到人,这样他们就会更加珍惜爱护自己使用的计算机。

另外要培养学生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下课后能做好下课的准备,将鼠标、键盘、凳子放回指定地点,自觉维护和保持学习场地的整洁,将不要的鞋套放进垃圾桶,处处体现主人翁的形象。

如何引导学生遵守机房规则,正确使用计算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正常开展非常的重要,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重要的不是“言必称网络”,更不是“谈网色变”,而是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

  1.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安装美萍安全卫士,网络爸爸等防护软件。

  2.大力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与过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抗诱惑能力。

  3.建立心理网站、学校论坛等形式,使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进行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网络心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学习问题。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学会与人合作。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完成。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一点是,学生的基础差异很突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展不平衡,家庭因素,学生个体差异等等。

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例如:

在学完Word后,结合今年的特大旱灾,要求学生利用Word做一份班级小报,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生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同学们有的画画,有的写感想,有的收集新闻,有的设计版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与时俱进、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使信息技术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二、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跨进了五彩缤纷的网络时代。

人们把它叫做“E时代”。

互联网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当无国界的信息共享给我们带来巨大方便与效益的时候,各种计算机犯罪也随之而来。

要预防和制止各种计算机犯罪,除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相关约束机制进行打击外,我认为还要从源头抓起,即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笔者认为,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是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而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些看来不相关的方方面面逐步培养起来的。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从第一课做起,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从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爱问好动,模仿性、可塑性极强,因此,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电脑课时,就要宣布学校电脑室的管理制度:

如要求学生进入微机室时用鞋套套在脚上;按照学号对应机号入座,每台机器配有一本登记簿,进入微机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机器是否正常;上课过程中责任到人,如因人为因素引起机器故障的则全校通报并照价赔偿;上课时对吃零食或乱扔垃圾的同学进行全校通报;上完课后正常关机并把板凳安放整齐;出电脑室时,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一起扔到果皮箱里。

然后,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讲计算机的作用,使学生知道电脑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爱”上电脑。

在电脑布置上,做到机器摆放整齐,地板干净,让学生感觉到环境的舒适,从而产生自觉保持机房整洁的心理。

进行法学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版意识和安全意识。

我国自1991年颁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来,已制定的有关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和《计算机软件条例》等,我国还加入了《世界版权条约》,法律规定对违反以上法律、法规的行为除了民事处罚外,还对著作权的侵犯者实施刑事处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将擅自拷贝、伪造软件、非法租用、利用电子公告板(BBS)盗版、利用只读光盘盗版等各种盗版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告诉学生,使学生加强计算机法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使用者有责任维护软件开发者的权益,自觉抵制盗版软件。

养成牢固的正版意识,成为忠实的正版用户,这对提高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对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电子表格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数据文件。

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

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利用局域网,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网德。

在信息社会里,为规范网上行为、减少计算机犯罪,去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打算在中小学中开设计算机品德课,以从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在该课程还未开设前,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品德的养成教育。

在局域网中,一台工作站往往有十多个人共用。

大家的文件都放在同一目录下,有时有的同学去打开别人的文件看,也有的同学去把别人的文件给修改了、甚至删除了。

这时应该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是未经同意不准随便打开别人的文件,更不允许修改、删除别人的文件,要有好的品德。

特别是讲到互联网知识时,有必要对学生做一些关于网络安全、互联网使用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

不轻易下载网上内容,不随便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浏览不健康网页内容,不该看的内容不能看,不能在网上乱发垃圾邮件,更不能利用计算机传播病毒进行犯罪行为等等。

做到上网要讲网德,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和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未成年人则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诱惑和影响。

目前,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作为新世纪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平时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好这门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本文正是从什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着手,并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来谈谈作者在平时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未成年人则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诱惑和影响。

目前,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全面素质教育。

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系统工程。

那么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自己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

本文作者就根据平时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积累的些小小经验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这个总题的看法:

(一)什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各自是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一个人品质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

品德是个体现象,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特征(潘菽.1980);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

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增强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核心位置;重视培养未成年人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良好的性格;加大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力度,培养创新精神;教育未成年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等。

总之,在当今世纪,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着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概括为: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国务院的指导思想我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

1、从增强爱国情操做起,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从确定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

增强未成年人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等。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基本特点:

1、工具性

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要使未成年人明白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个公民进行终身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未成年人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也应考虑到有人利用这一工具来进行破坏性工作,如黑客攻击、网络诈骗,在网络上发布不健康的思想、消极腐败的精神等。

在以下的具体实例中将要更加详细的讲解。

2、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

开放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

在人际交往方面,现在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网络教学中,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中,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又有欺诈,还有可能对未成年人形成“自闭症”等。

所有这一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都要渗透进去。

3、实践性(或创造性)

即要求未成年人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而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以操作训练为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培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勇于创新的精神。

4、知识的整合性

整合性即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还包括如审美、艺术、政治、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尤其突出的是internet网络内容讲解时,知识面很广。

平时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使未成年人自主的利用这些整合性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服务,并能正确的区分鱼龙混杂的信息知识。

(三)在了解了以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教师再结合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应该好好的思考平时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全面的贯彻素质教育。

下面就是作者本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些做法:

(1)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操:

例如:

在讲信息处理技术的工具——计算机的系统结构时,讲到了硬件结构中的核心部件(CPU),对它的发展史作一简单介绍,并说明我国计算机绝大部分CPU都是来自美国,而我国自主研究的商用CPU到九十年代才真正拥有,就可以深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更好的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贡献,只有拥有技术,拥有科学才能改变我们上面遇到的这种尴尬局面。

当然这里可以引到各行各业,让学生从心中激起一种自己的学习不但是为自己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为祖国,为社会的发展。

(2)未成年人的规范意识渗透:

例如在讲解网络知识时,当教师讲到Internet应遵循的TCP/IP协议时,在讲解完该协议的具体含义及作用后,接下来可以引申规范意识的讲解。

规范意识在社会过程中,既是手段也是内容。

人的规范意识一方面受到活动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能动地参加到活动中,作为活动系统的组成要素而调节活动的进行。

因此可以对学生讲解为什么要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班规,及其重要性。

只有遵守学校纪律的过程中形成纪律意识才能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同样从具有开放性的Internet的内容讲解,网络上的信息可谓是丰富多彩,通过Internet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余生活,但这些信息都是未进行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与信息大潮汹涌而来。

中学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未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思想单纯的他们难辨真伪,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Internet网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

因此,教师可以据此对未成年人进行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从道德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等。

从而规范未成年人网络行为。

(3)未成年人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

如,可以从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良好习惯引申平时生活、学习当中去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如讲解VB程序设计的计算机指令时,学生首先知道计算机执行的每一条指令,只要一句出错,则整个过程就没办法正常执行。

据此,教育他们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应认真对待自己犯的小错误、小毛病、坏习惯。

让他们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

(4)培养未成年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讲解计算机常用的实践技能——搜索引擎时,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实用技能时,同时可以教学生自主学习。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很多知识靠自我获取。

因此可以渗透终身学习良好品质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机械接收者。

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获取新知识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

(5)未成年人思想觉悟的形成:

学生对于参加浙江省信息技术会考来说,有些学生往往已经形成了心理定势,总以为信息技术非高考科目,只要追求60分足矣。

针对这种心理定势,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60分固然重要,因它关系到学生的高中毕业,但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拿一些毕业证,而是真正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学习怎样去学习的本领。

让他们明白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自已的将来负责,对社会负责,是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从而提高了未成年人的思想觉悟。

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当中,不但要对未成年人进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更应巧妙地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去进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然后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特征与研究

[摘要]

教学设计是泊来之物,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

本人根据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概念、特征、研究对象以及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一些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征教学设计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自80年代传入我国,就以它独特的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现代教学技术的魅力,在教育技术领域独领风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传统经济型教学受到挑战。

但是,不论教学设计怎样受人推崇,它毕竟是飘洋过海的泊来之物,要做到“洋为中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还必须经历本土化过程。

为此,在研究教学设计时,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各地区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在平时教学科研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研究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实际实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国情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模式。

下面笔者从教学设计概念、特征、研究对象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四个方面来谈谈教学设计怎样应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

回答这个问题,属于学科本体论研究范围,目的是正本清源,避免概念上的岐义,带来研究上的困惑。

“自60年代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概念本应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实则不然,从已经出版的教学设计著作和已发表的有关文章中,可以看出对其概念的界定,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差别。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说法:

一是“计划”说。

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计划过程或系统规划。

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他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

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

二是“方法”说。

把教学设计看作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而这种方法与过去的教学计划不同,其区别就在于“现在说的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三是“技术”说。

鲍嵘在《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一文中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四是“方案”说。

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这种观点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面,代表人物是乌美娜。

五是“操作程序”说。

认为“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可见,关于教学概念的界说观点并不一致。

造成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就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关注的视角和取向的不同。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教学设计的:

一是从教学设计的形态描述来界定,如“计划”与“方案”说。

二是从教学设计的功能来界定,如“方法”与“操作程序”说。

三是从揭示教学设计本质来界定,如“技术”说。

确切地说,从某一方面、某一视角出发,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所构建的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概念。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目标、制定决策计划的教学技术学科。

从以上几种教学设计的说法,我们得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目标、制定决策计划的教学技术学科。

(二)教学设计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三)据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整体思路

那么对于浙江省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版中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对它作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要分析教学问题,而后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如操作系统的应用与操作;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交流、发布等;通过基本应用软件的学习,能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

通过学习EXCEL,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数据进行处理,数据排序、数据筛选,数据分类汇总等;并能通过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学习能编写简单的程序。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实现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的实施。

可以实例教学法,学生探究法,兴趣小组讨论法,选修课研究性学习法,网络学习法等。

当然学生学了以后,我们还应思考怎样来评价教学效果。

就目前来看,从省里来看主要是会考形式,市里主要是通过平时的FLASH动画制作等小作品形式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当然这都要视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知识点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价系统。

因此,只有明确理解什么叫教学设计,才来在教学之前对你所教学的学科,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甚至是教学主体进行详尽的分析,进行整体的设计,而后对你所教的章节进行设计,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

根据我们对教学设计学科概念和性质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教学设计至少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1.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因此,教学过程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

其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主要因素,而教师与学生又是主要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

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确定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在教学设计研究中,抓住了这一本质关系,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