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650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全卷满分5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闭卷形式。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

”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如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群居生活;他们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选择答案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陶器上的稻穗纹②鱼纹彩陶盆③半地穴式房子④干栏式房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今天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

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住干栏式的房屋,开挖水井,过着定居生活。

①④符合题意,②③属于半坡原始居民,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的生活

3.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的()

A.黄帝B.炎帝C.禹D.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黄帝相关的知识点。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4.张亮同学在学习公元纪年法时,对年代尺非常感兴趣。

他要计算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朝)的建立距今(2016年)已有多少年?

他计算的结果应该是()

A.4084B.4085C.4086D.4087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为了维护统治,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2016+2070-1=4085年,故选择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5.右图器物在湖南宁乡出土,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樽,它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

C.大孟鼎D.铜象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商朝的青铜器文明。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商朝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图片是四羊方尊,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商朝的青铜器文明

6.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

A.夏朝B.商朝C.战国D.东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的相关问题。

按照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表,夏商之后相继经历的是西周、东周两朝。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7.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战争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

诸侯纷纷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出自春秋争霸战争,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故答案为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8.史书记载:

“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

”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A.李冰B.李世民C.李春D.李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9.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人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可见B符合题意,因此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10.给以下示意图起一个标题,恰当的是()

A.战国七雄B.秦的统一C.秦的暴政D.大一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有关知识。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促进文化的交流,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统一推广使用,后来又推广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

ACD和题干图片无关,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1.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

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

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2.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

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

这反映了汉朝()

A.实行冶铁官营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答案】A

【解析】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3.与右图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活动是()

A.国人暴动B.尊王攘夷C.焚书坑儒D.光武中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东汉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刘秀的贡献,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事迹,根据所学知识,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被称为光武中兴,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4.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

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

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人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A.秦朝末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西晋末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

佛教的发源地是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并开始传播。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5.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扁鹊B.张仲景C.华佗D.苻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华佗有关知识的认识。

东汉华佗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16.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知识点。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在长江沿岸。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根据三国鼎立示意图,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

故答案为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7.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以下战役,正确的是()

①长平之战②淝水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巨鹿之战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③④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役的有关知识。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6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是①④③②,故此题答案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江南经济的发展;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8.史书所载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现象以及“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经济景象出现在()

A.西晋B.东晋C.南朝D.北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东晋的有关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19.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游牧民族内迁”、“十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特点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十六国”,反映出政权分立;“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20.假如夏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

A.《本草纲目》B.《水经注》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故正确答案是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北魏《齐民要术》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21.得益于甲骨文的发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西周开始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对后世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汉字的最为重要的源头。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明的勃兴

2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的变革,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这种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百家争鸣。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所以本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23.以下是某同学史论结合正确评价了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正确认识。

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和开凿灵渠都证明中央集权制度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所以本题说法正确,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4.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发生官渡之战,曹操采用了火烧军粮的计策,打败袁绍,曹操取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曹操和袁绍发生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采用了火烧战船的计策,曹操失败,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本题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5.下图作品系曹魏时期同锺繇、胡昭齐名的、被后人誉为“书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所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

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王羲之与曹魏时期不符合,因此,本题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26.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

其中最著名的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石窟艺术知识点。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留下了许多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故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6空,每空1分,共6分)

27.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在位时期,实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答案】郡县制;推恩令。

【解析】

试题分析:

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8.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术,便利了文化的传播;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答案】蔡伦;祖冲之。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古代科技相关的知识点。

在东汉时,蔡伦把麻头、树皮、破布、鱼网等原料加工制造了纸,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南朝宋、齐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求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1100年。

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29.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晋惠帝时期,手握重兵的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答案】文景之治;八王之乱。

【解析】

试题分析: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

它引起战乱,耗竭了西晋国力,使中央政权被削弱。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晋惠帝在位时。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四、材料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

【商鞅强秦】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魏晋融合】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并据此指出秦国变法的特点。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2分)

(3)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迁都”的作用。

(2分)

【答案】

(1)有利条件是:

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1分,意思相近即可)。

特点:

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也可以概括为:

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1分,任答一点即可)。

(2)史实:

建立县制;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

(2分,任答2点得2分)。

(3)原因:

更好的推行汉化改革。

(1分)作用:

改变陋俗;减少改革阻力;便于接受中原文化等。

(1分,任答1点即可)

【解析】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农天下。

—南朝《宋书》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1分)

(2)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连接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名称。

(1分)

(3)比较材料三、四,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三到材料四这种变化的原因。

(2分)

【答案】

(1)开汉朝与西域之间往来的先例。

(1分)

(2)丝绸之路。

(1分)

(3)从贫穷落后到经济富足(2分,言之有理即可)

(4)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北方战乱,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条件的优越等。

(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开汉朝与西域之间往来的先例,因此,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2)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

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汉朝与西域交往从此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

(3)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我们可判断出江南贫穷落后;材料四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说明江南经济富足。

(4)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的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秩序较为稳定;统治者的重视等。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选自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司马迁采访史迹》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原因;并指出在争鸣的各学派中,其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先贬后崇,最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派别名称。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主张;并指出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史学家司马迁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完成的巨著名称;并指出该史书的历史地位。

(2分)

【答案】

(1)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1分)儒家。

(1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君主专制。

(1分)

(3)《史记》(1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材料一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可以概括出引起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因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急剧变化。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打击。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材料二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是汉武帝为了加强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