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622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3.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docx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整理版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务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是教学活动主体)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选择和试用教育媒介的依据,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构成三对基本矛盾。

其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教育中最基本、决定性的矛盾。

 

四、教育功能分类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代表朱熹)

(2)生物起源说教育来自动物本能。

(忽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代表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这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心里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教育的生物化,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是不科学的,联想记忆著名演员梦露,演员擅长模仿)。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内容: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是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5)交往活动起源说教育产生于交往活动,在交往中产生思想意识、认识情感的影响,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一)非形式化和形式化教育

非形式化是指在劳动生产中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

形式化教育是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指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

(二)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即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是对组织机构以外的所有从事教育活动的统称。

(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四)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

 

第三节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学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使教师获得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促进教育思想的成熟的观念更新)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给予教师策略、方法、技巧的指导,提高教师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养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培育坚定的专业理想。

4、有利于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一、教育学发展概况☺(书本P18)

13页起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编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段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

(4)教育理论发展阶段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

(2)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化和现实化

(3)教育与社会生产更加紧密联系

(4)终身教育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5)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

(6)教育技术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势头日益强劲

(8)更关注全球命运和未来发展

(9)现代教育日益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五)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l)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学校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

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人的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

二因素论

(1)遗传

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成熟

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意义:

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人的闲谈素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为一定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成熟在高级心理活动中起到作用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一定的标准,可以对环境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环境性质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对人的影响更直接)

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还具有延时的价值。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其原因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

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二)教育方针

一、教育方针

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施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知道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守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二、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的根本性质、总的知道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关系: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捉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目的有时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由党和政府提出,对教育有强制性

(三)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它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学校、不同专业方向上的具体化。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区别在于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教育目标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体现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三、课程目标

是学校培养目标在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他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它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四)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一切教育活动都具有知道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效果的根本依据。

1.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它调控年轻一代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社会要求健康成长。

2.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知道哦,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

3.保证了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二)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它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也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培养目标。

2.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待,是人们的需要和愿望的反映。

它能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活动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教育目的。

(五)教育目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罗杰斯福禄培尔、佩斯泰洛齐)

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

③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

①教育目的由社会需要决定。

②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个人发展要服从社会发展。

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制定往往依据自身国情,把社会最教育最迫切的需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矛盾最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反映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新人的主观形象。

(四)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2.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为我们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2)指出人的发展的必然性,为社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内容

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德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要求主要是:

向学生传授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兴趣和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体育:

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教育。

任务是培养学生争取的审美观,使它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艺术活动技能,发展它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心灵美和行为美。

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具内在联系,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育针对人身心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作用和教育方法,不能相互代替。

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及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l)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令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我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培养目标

(1)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诚实、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演变(书P43)

(五)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素质教育的内容

民族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

4.、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②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从指导思想看,素质教育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反映了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

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是选拔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教育。

(2)从教育目的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为目的的。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国名素质的教育。

(3)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面向少数人,重在英才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通才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教什么,是片面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

(5)从课程结构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只重视少数主科,轻视副科。

素质教育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

(6)从师生关系看,应试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是管与被管,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

素质教育强调尊师哀声,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

(7)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死扣书本,脱离实际。

素质教育重视发展智力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发展。

(8)从评价方式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学生。

五、国外有关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

(1)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

(2)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3)有独创性;(4)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5)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美国国会1994年的教育目的如下:

(1)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

(2)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3)所有完成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学业的学生都要有挑战教材的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与政治、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而且每一所美国学校都要确保学生学会思考,为做负责任的公民或进一步学习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准备。

第二节教育功能观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行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①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②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①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教育的普及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弘扬优良道德促进社会政治变革;教育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②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教育通过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教师再生产科学知识,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保存文化、融合文化的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演变

(1)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中国的封建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指向为政治伦理服务。

“学而优则仕”。

西方古代社会以伦理教化为教育的主要功能。

(2)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观

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教育论》中集中论述了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观的变革。

其主要论题如下所述:

其一,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不重实用的弊端;其二,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作准备,认为为个体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应尽职责;其三,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道德教育最普遍的原则就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与成长。

(3)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观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在《学校与社会》和《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两本书中系统地阐述这样的功能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所述如下:

其一,肯定教育着眼于儿童个体的进步是对的,但认为教育的眼界需要由此扩大;其二,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其三,从着眼于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