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56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七单元说明

自然,人类的母亲。

她以雄浑磅礴的气势震撼着我们,以清新幽雅的景致陶冶着我们,以神奇多变的现象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她无穷的魅力吧!

本单元以“锦山秀水”为话题组织材料,选编了3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文章,文辞优美而风格迥异。

《观潮》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浑磅礴,《听泉》让我们体会到鼎湖山泉的美妙多变,《三潭映月》则通过介绍“山潭映月”的来历,将我们带入一个自然之景与人造之物和谐统一的奇妙境界中。

抓住主要内容,从重点词句入手,感受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

这是学习本单元的目标。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

语文乐园“我来试试”这一板块,让学生在词语搭配的练习中体会近义词意思的异同,在趣味中积累词语,写一写、背一背名言警句,朗读《火烧云》片断,感受美丽的自然现象,增加积累。

“探究与发现”通过想象和朗读,让学生懂得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声的美。

美的感受孕育出了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赞美的话”,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特点,真诚地抒发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习作”的题目是“我爱我的家乡”,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观察和表达方法,有条理地写出家乡的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单元的各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本单元的话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思想,加强阅读与说、写之间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景物的特点,联系个人生活实际,也可以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音像资料,创设情境,展开想象,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1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19观潮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会本课12生字,认识6个生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法。

理解“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准备:

收集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9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整段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9、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时间顺序)

课后随笔:

3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20、听泉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

2、读准并理解“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湿漉漉、清纯、悠悠扬扬、安详、循着、繁花似锦、古树参天、借宿、万籁俱寂、聆听、雄浑、流连、孕育、蓬勃生机”等词语。

在学生过程中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感受泉声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揭题。

   

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

谁会用它来组词?

      

2、譬如说刚才有同学说到的“倾听”“聆听”这些词就非常好。

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来。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3、写题。

   

4、齐读课题。

   

5、师介绍:

鼎湖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

你想,既然是听泉,主要听什么?

   

6、检查预习:

预习了课文,你觉得鼎湖山的泉声怎样?

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

二、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我们来读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节和第四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那就是:

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三、讲读第二节。

  

(一)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作者白天听泉。

他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二)教师小结:

     

四、讲读第四节。

    

看第四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1、出示:

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2、请你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听听这是哪一种泉声?

(听泉声)   

3、作者主要写的就是这四种泉水的声音。

齐读这段话。

   

4、注意:

我们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

一会把你的

4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感觉告诉大家。

(师配乐朗读)

5、学生谈体会。

   

6、师相机播放乐器声,同时出示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7、读好这些词。

   

8、引说: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9、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

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10、把你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11、指读。

   

12、分角色读。

   

13、师通过提问总结“这小提琴是谁拉响的?

这琵琶是谁弹响的?

这大提琴是谁拨响的?

这铜管齐鸣是谁奏响的?

(大自然)   

14、引读:

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泉声——  

五、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

美吗?

妙吗?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

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

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听泉》(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

泉声是怎样?

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二、新授第二段——感受泉声多美响。

    

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这幅情景。

   

1、自读第二节。

   

2、交流各自想到的内容。

   

3、学生再读该节,作者看到怎样的清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画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师相机指导理解。

(1)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2)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

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

5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3)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

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4)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第三节起了过度作用,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都是因为什么呀?

(泉水的滋润)

三、教学第四节。

    

借宿在庆云寺,作者听到的泉声和白天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请大家自己读第四节,体会体会,并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

    

1、生自读并画出句子,师巡视。

    

2、交流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3.配乐齐读第四节。

  

四、教学第五节。

    

鼎湖山的清泉只是给人美妙的享受吗?

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问题。

(滋润树木)    

2、师小结:

是呀。

清泉让鼎湖山四季如春,绿树成阴,繁花似锦,让那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3、齐读第五节。

      

师相机板书:

泉水润物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擦去课题下的问题)

2、师:

同学们,大家爱泉吗?

作者也是如此。

这样的泉是多么美好啊,叫人看了不忍离去,难以忘怀。

我们希望泉常清,泉常鸣,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美好的大自然永远充满生命力!

  

板书设计:

                 20听泉

               泉声美妙 泉水润物

课后随笔:

6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21、三潭映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理解“亭台楼阁、杰作、造型、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3、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文章的介绍,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进行朗读训练。

2、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聆听了鼎湖山美妙的泉声。

今天,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游玩呢?

(板书“三潭印月”)   

2、读课题,注意“潭”的发音。

   

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4、现在就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学习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同位之间互读生字,把难读的字和难记的字形多读几遍。

   

3、教师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

  

三、解疑、朗读。

   

1、“三潭印月”在哪里?

     

指名回答,并朗读相关段落。

说说你的体会。

     

再指多名学生读课文,齐读课文,出示图画感受它的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的介绍,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回忆并朗读上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解疑,朗读。

   

1、“三潭印月”是怎样的景色?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

然后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面的部分,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这种结构。

   

2、为什么叫“三潭印月”?

     

指名说说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读一读。

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活动提示:

(1)西湖是一个文化味道很浓的自然景观,“三潭印月”更是承载了许多的

7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文化内涵,所以,配乐朗读应该注意语调舒缓,乐曲以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等舒缓的乐曲为宜。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要注意使用口语,注意使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注意调动游客的兴趣……比如把问题提给游客,与游客互动,注意语言要幽默生动等。

可以对照景点示意图,先对景点进行一个大体介绍,然后按照游览的顺序,一一介绍景点。

(3)如果以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身份介绍三塔,要提示学生最好有示意图或实物模型,这样介绍更清楚明白。

介绍时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交代出石塔的位置、建造的意义;第二,说明石塔的样子。

(4)以一名游客的身份介绍“三潭印月",要说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苏轼的身份介绍“三潭印月”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更具挑战性,需要创造性思维。

(5)无论以哪种方式介绍西湖的“三潭印月”,都要以课本为依托,注意参考课文的内容,表达方式,积累文章中优美的语句。

三、创设情景,以读悟情。

   

1、天上有一轮明月,水中15个月亮,那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2、出示夜景图,教师根据图画内容相机解说。

   

3、指导朗读。

   

4、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5、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

  

四、拓展延伸,指导运用。

   

1、美丽的西子湖不仅有“三潭印月”这一景观,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

   

2、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

   

3、仿照第2、4段的格式介绍自己的资料。

板书设计:

21、三潭印月(人间仙境)

深水立石塔

挖泥堆堤、岛

课后随笔:

8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古诗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

2、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3、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潋滟”“空潆”的风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

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小组练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重点指导:

潋滟、空潆)

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

4、诗句我们读通了,你们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把诗句读懂呢?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

1、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

(1)选择合适的方式理解题意、诗意。

(2)提出自学中的疑问,小组内合作解决。

2、学生自学。

3、小组互学。

4、全班进行学习汇报:

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师小结)

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

(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边读边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诵读体会诗歌意境美。

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

4、全班反馈:

哪一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1)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小结:

西湖美得那么动人。

(2)读了诗句,你们仿佛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生交流)

①(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

②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

(生交流并朗读诗句)

(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

9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情。

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齐读全诗。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学生自背。

2、全班交流,多种形式背诵。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潋滟好

总相宜

空濛奇

课后随笔:

10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语文乐园(七)

教学目标:

1、区别近义词,在词语搭配练习中了解它们的差别。

2、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两句古人的名言警句。

4、通过朗读描写景物,的短文,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自然之美。

5、通过朗读短文,探究与发现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区别近义词,在词语搭配练习中了解它们的差别。

2、通过朗读短文,探究与发现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语文游乐园又增添了很多有趣的游戏,你们想去玩玩吗?

看哪些同学最勇于尝试、最聪明!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赶快到游乐园里去吧!

二、学习“我来试试”。

1、“读一读”——找伙伴。

(1)看看谁能读准这些词。

(2)看看谁能最先发现每一组词中有什么共同点。

(3)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说说各自的看法。

(学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

同学们发现每组词中都是一对近义词,它们意思相近,但还是有差别,因此与它们在一起的好朋友是不一样的。

(4)同学们赶紧在“词语小树林”里找找它们的好朋友吧,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学生找出与之正确搭配的词语)

(5)全班齐读。

2、“读一读”——变魔方。

(1)(小黑板出示出现“山水、天地、讨论、思想”四个词语。

)让学生读一读。

师: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奇妙的变化?

(2)请同学点出另外几组词。

指名读成语,要求读出这些成语包含的感情,也可以让学生简单说说成语的意思。

(3)拓展练习:

你只能看前面的词语,就能说出含有这两个字的成语吗?

说的不是书上的成语也行。

学生自由练习后比赛,看谁记得又对又快。

3、“写一写,背一背”——名言休闲厅。

(1)(出示两句名言)名言是名人的思想和智慧,看看谁读得准,写得漂亮,背得熟。

(2)这两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呢?

联系实际说一说。

(学生自读自悟,感受句子的内容)

(3)学生抄写名言,把字写正确,写美观,注意行款整齐。

(4)作品展示。

11

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

王清云总第课时

动态栏

(5)书写也是帮助背诵的一种途径呢。

(6)学生背诵名言,同桌互查互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还有更多的惊喜在等待着大家呢!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的,可要继续努力哟!

二、美文廊——“读一读”。

在“找伙伴”和“变魔方”游戏中,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汉语的神奇魅力,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它无穷的魅力吧!

(小黑板出示《火烧云》片断)

1、自由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2、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

(生交流)

3、大自然真神奇啊!

老师也想读一读这美丽的火烧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配乐朗读这段话。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指名说。

5、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大家评一评。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着音乐,美美地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火烧云图片,在音乐背景下朗读短文)

7、师总结:

同学们说得好,读得也美。

老师真为你们自豪!

三、探究园——“探究与发现”。

1、师:

读了《听泉》一课,同学们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

它是怎么写的呢?

出示短文,学生品读后自由讨论。

全班交流反馈。

我们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你觉得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2、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和发现,感受泉水声音的美。

探讨这样的描写有什么特点,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体会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3、学生再读短文,深入体会语言的美。

4、拓展训练: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用以上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就会好一些。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方法试着写一段话。

5、指名学生全班交流。

四、总结。

汉语是最美的语言!

只要同学们用心去读、用心去品味,你们就会发现它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