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553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docx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实施合作

学习的误区与对策

提要:

当前由于合作学习创意独特,理论科学,对于弥补班级教学和个别学习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因此已成为当代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然而,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广大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诸如合作形式化、左倾化、狭窄化,忽视弱势学生参与度,评价整体轻个人等,这既不利于发挥合作学习的应有效能,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研究者针对误区进行了对象探讨,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师生正确的合作学习理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3)进行科学的分组;(4)精心设计学习内容;(5)将个人、小组、全班学生相结合;(6)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7)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以期能给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合作学习误区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上策略体系。

由于合作学习创意独特、理论科学,对于弥补班级教学和个别学习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成效的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率先对国外的合作学习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译释。

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合作学习的价值及运用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和探讨。

自此以后,我国的很多中小学校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这种被世界很多国家运用的教学理论和策略随之在中华大地广泛流传开来。

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已成为国家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无庸置疑,大量的教学实践已证明了合作学习的创新和先进性。

但是据笔者调查,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在实施合作学习时存在了许多问题,诸如合作形式化、左倾化、狭窄化,忽视弱势学生参与度,评价整体轻个人等,这既不利于发挥合作学习的应有效能,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截取一位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丝绸之路》(八年级上册)进行教学的两个片段进行分析:

教学片段一:

这位教师通过导课,引出了西汉时期一条重要的商路——丝绸之路,此时他想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首先出示了丝绸之路示意图,再设置了一个“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走的”的讨论题目,让学生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片段二:

  在进行丝绸之路的古代和今天产生的影响教学时,这位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丝绸之路沿途城市及风光图”,然后教师说:

“请前后两排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丝绸之路在古代和今天有什么重要作用?

”当老师的话音刚落。

A小组的情形:

小组每个人都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每个人都在张嘴发表,没有人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法听清。

看到有一学生甚至自己一懂,就不再参与讨论了;B小组的情形:

当老师一宣布合作任务,组内的一个学优生就将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而同组的另几个女生就坐在旁边听他说,看他做,一会儿,组内就没有其他人发言了;其他小组正在热烈的讨论着……大概学生讨论进行了3分钟后,这时候教师担心课堂余下的时间不够,就要求学生停下来,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汇报一开始,A组的一男生一开口就是:

“我认为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可以进行文化交流、贸易往来……”;而A组的另一男生又举手示意要求回答,老师叫了他,“我觉得现在的丝绸之路可以作为旅游路线”;而最后C组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

无庸讳言,在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的访谈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广大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来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存在着很多误区,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和解决,将使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会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误区

(一)误区之一:

小组讨论等同于合作学习

由于合作学习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很多教师只是在形式上认识和掌握了合作学习,并没有在深层次上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

在听课我们经常发现,当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往往前后4—6个学生围成一桌,讨论甚为热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有趣,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

教师、学生和听课都大都认为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其实不然。

我们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各不作声,既不查阅资料,也不参与讨论。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等着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

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讨论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

三是教室里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声,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

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比较差。

实践中有时一堂课上三种现象都会并存,无论是安静也好,热闹也罢,从实质来说,都不是一种真正的合作学习。

这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简单的四人至六人小组而已,追求的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摆“花架子”、“走过场”,徒有其形面不具其神,甚至只是某些教师上公开课、优质课用来表演的“道具”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

(二)误区之二:

合作学习“左倾化”

所谓合作“左倾化”,就是指一些教师把合作学习当成课堂教学创新的万能钥匙,他们认为合作学习可以运用于任何一个教学过程,而且都可以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于是,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三番五次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就连一些学生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要由小组讨论来完成。

如教学片段一中,教师提出的“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走的?

”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本来可以由学生个人就能回答的问题也作为了合作讨论的问题之一。

于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往往师生们在合作活动中的几乎淡忘了上课的目的是什么,只注重了过程的“假合作”而忽视了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实施必须根据学习内容来定,要与全班教学、个别教学相合。

(三)误区之三:

学生单边合作,忽视教师指导

受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的制约,当前一些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将小组合作理解成自由放任。

上课伊始,教师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退至教室的一边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

当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学习小组汇报。

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汇报完毕后,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全程放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状态,学习质量是根本不能保证的。

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既要发挥生生合作的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包括师生积极合作)。

(四)误区之四:

忽视弱势学生参与度

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是优秀生参与机会多,后进生只是坐在组内听,直接从优秀生那里获得信息而主要充当听众的角色,因而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其余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

此类小组合作学习,给优秀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对学习困难生来说,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益较少,合作退化为劳逸不均,例如,教学片段二中B组的情形:

当老师一宣布合作任务,组内的一个学优生就将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而同组的另几个女生就坐在旁边听他说,看他做,一会儿,组内就没有其他人发言了。

这类合作学习,不仅助长了学困生对优秀生的依赖心理,有碍于学困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而对于优等生来说,会使他们的自我优越感增强,不利于培养他们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他人的意识。

(五)误区之五:

评价重整体轻个人

小组合作学习重视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而忽略了对个体的评价。

其实,合作学习在强调整体评价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体的评价。

因为,评价整体是为了更好地评价个体,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也就是说,评价个体、促进个体的发展才是目的,评价整体是手段。

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处理这种关系。

上述列举的只是在课堂合作学习实践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实际上,在合作学习的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远不止的这些。

例如:

小组内学生合作不够主动、各小组的小集体主义倾向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要进行有效调控。

三、对策探讨

(一)培养正确的合作学习理念

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正确的合作学习理念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

对教师来说,除了自身努力研读有关著作外,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组织相关的培训,使其深切领会合作学习的内涵,以提高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对学生来说,教师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来培养其正确的合作学习理念。

第一,通过思想教育及合作学习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本质意义,逐步养成合作意识和能力。

第二,教师通过合作学习实践,通过学生共同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或组织一定的活动,使小组成员对本组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第三,教师要设计一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

例如在教学中,完成一个单元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份单元测试卷。

在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共同协商,确定本单元重点,然后围绕重点,参考教师的课堂讲评内容、书后练习题或课外的习题,挑选适当的题目作为检测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是有效组织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

(2)引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技能;

(3)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

(4)培养并善于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5)培养学生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6)引导学生学会讨论问题;

(7)注意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

(8)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能的策略。

(三)科学地分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合作学习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

科学、合理的分组,能使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避免组与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因为,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班级内原来的那种共同值日、共同学习的小组,而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的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在竞争中充满合作气氛,同学间彼此共同提高的小组。

因此,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并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分组形式,但是科学的分组一般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合作学习小组规模一般为4-6人。

2、组内异质。

即小组成员在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年龄、性别、个性等方面应具有差异性。

具体地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别。

每个小组都应包含学习业成绩高、中、低的学生,也就是说,要保证同一合作学习小组内混合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使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

(2)能力差别。

要将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如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确保组内互助学习的效率及收集资料与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性别差异。

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家庭背景差异。

学生的家庭可能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或阶层,而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这些学生应对来真实的社会生活。

3、组间同质。

要求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在成绩、能力、性别等各个方面大致均衡。

由于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可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智慧,来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4、根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

在不同的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它所能起到的辅助教学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

一是切忌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切忌处处小组合作,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篮”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那么,历史与社会在哪些情况下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是在进行类比学习,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组织“母亲河”教学活动时,就长江与黄河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如在教学“丝绸之路”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过去和现代的影响,我们可以设置“古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是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的”这样的讨论题。

三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助,从而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

如在教学“区域的故事”后,归纳深圳、古楼兰、锡尔城活动的关系时,也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四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5、将每个学习小组成员进行不同的分工,并适时进行角色互换。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例,承担的角色有组长或召集人:

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

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

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时员:

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语言霸权现象,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

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内部认定。

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成效。

以“来自家乡的报告”为例,首先要确定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为组长,来统一组织、安排整个活动,其余几位资料收集员分别负责调查收集家乡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经济发展方面的资料、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料、旅游方面的资料;然后,由组长兼任资料整理员,负责将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撰写调查报告,还可以请一位组员兼任打字美编人员,统一编辑打印调查报告;最后由推荐的成果展示员(或集体协作)进行成果展示与介绍。

小组一经确定,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记录本,在封页上统一编号。

(四)精心设计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要真正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讨论话题的设计。

一般来讲,教师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钻研教材和学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还要吃透学生,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2、讨论题数量要合理。

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题的数量要适度,不宜太多,更不能散,要避免随意设题。

3、讨论题的难易要适度。

教师提出的讨论题要遵循:

”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

4、讨论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

5、讨论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以保证所学知识的完整和系统。

6、在设计问题时各门学科都可以结合社会现实来设计。

7、设计问题要有的放矢。

不能为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8、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设计问题中的作用。

(五)将个人、小组、全班学习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将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大量的研究表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互动,仍需要有全班教学的补充。

比如,当各小组出现比较共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进行全班性的讲解、讨论、分析。

同理,由于每个学生在发展的速度,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观要求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人性特点。

因此,在班级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必须纳入个别教学,允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学习不同水平的单元知识。

例如,定时统计每个小组共通过了多少学习单元,并根据小组成员完成的质量不同给予额外成绩,这种方法不仅将个体责任与集体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且吸取了个别化教学的优点,做到了因材施教。

(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对小组集体的合作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正确评价,会对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一种激励作用。

哪怕是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积极性。

如何才能有效地启动这一激励的方法呢?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评价理念,掌握新的评价方式,采取恰当的评价方法。

1、从评价观念上着,要树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理念。

在传统的竞争性评价的理念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取得所谓的成功。

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显然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因此,必须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过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2、从评价对象上看,评价既要重视对小组的评价,又应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当然,无论对小组评价还是对个体评价,都要从团结合作、文明守纪、积极发言、勇于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评价的侧重点应是学生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3、要采用尊重个体差异的多元、全面的评价方式,要采用客观记录和教师评价、组内和组间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个人成绩和小组总分相结合,学业成绩和合作态度等品质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而且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七)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后反思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就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教师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气氛,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与综合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坦著:

《合作学习_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_基础课将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3、庞国斌、王冬凌编著: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4、刘吉林、王坦: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一)》,《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第2627页。

5、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八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