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520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 跳水教案.docx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跳水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7跳水

文本分析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

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得救。

文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

故事蕴含着这样的道理:

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果断采取相应的行为。

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记叙,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

教学这样的文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

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语文学习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人格魅力上。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重点理解“放肆、吓唬、哭笑不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场景,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分析船长的言谈举止,体会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性格特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到最终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把握船长这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了解次要人物水手在叙事中的作用。

2.感受故事的惊险,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肆、桅、撕”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帽”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肆”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划分层次,归纳段落大意。

3.初步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船长在紧急关头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性格。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弄清前因后果,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我国跳水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冠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观看,教师导入。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比赛吗?

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和跳水相关的惊险故事。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

跳水。

思考:

课文写的是谁跳水?

他为什么要跳水?

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他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峰,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主要作品有《幼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教师给出学习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给自然段标序号。

(2)边听朗读边将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3)分角色朗读后,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4)运用联系上下文推断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学习词语,做好笔记,举例运用。

(5)把好句、不理解的句子做上记号,小组内探讨交流。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sōuhánɡsìmàowéisīdòu

一艘帆船航行放肆帽子桅杆撕逗

hǔzīliěɡōuniǔcānɡōumiáo

吓唬龇牙咧嘴钩住扭着船舱海鸥瞄准

◆识字方法:

“艘、航、帽、桅、钩、舱、鸥”等字可结合图片来识记;“撕、扭、咧、瞄”等字可以结合其形近字来识记;“逗、唬”等字可以进行表演或联系生活实际来识记。

◆需注意的字音:

“艘”“肆”“撕”“舱”是平舌音;“桅”读“wéi”,不要读作“wěi”。

◆需注意的字形:

“艘”的右上部是“”,不要写成“申”;“帽”的右上部是“”,不要写成“日”。

(2)理解重点词语。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眼巴巴]①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②形容急切地盼望。

[吓唬]使害怕;恐吓。

[龇牙咧嘴]①形容凶狠的样子。

②形容疼痛难忍的样子。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教师课件出示,学生根据提示填写。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走上横木)→(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在一艘帆船上,一只放肆的猴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写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最后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写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熟悉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船长这一人物形象,也划分了文章的层次。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收获,拓展学习。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课外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孩子处境的危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方法。

1.把握故事的发展变化,体会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

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孩子的办法,体会船长的机智、沉着、果断。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游航行放肆哭笑不得吓唬顶端船舱瞄准心惊胆战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处境十分危险,这时候船长爸爸用枪逼着孩子跳水,船长是不是不近人情?

孩子最后跳水了吗?

孩子得救了吗?

这些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研读猴子的放肆。

1.引导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明确:

作者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

地点:

帆船的甲板上。

人物:

水手们和猴子。

起因:

大家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

(2)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这样的环境对情节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

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

正是因为海上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2.生齐读第2自然段,理解段落内容。

(1)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

预设:

引导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

明确:

猴子的动作:

跳、摘、戴、爬、坐、摘、咬、撕。

(2)写猴子的放肆行为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写猴子的放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孩子爬上桅杆想从猴子手里拿到自己的帽子作铺垫。

(3)在猴子放肆的同时,孩子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

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吓唬它,大喊大叫。

(4)什么是“哭笑不得”?

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交流示例:

生1: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生2: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3.再次引导学生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

思考:

文中描写水手有什么作用?

明确:

水手们大笑,拿猴子取乐,猴子似乎受到鼓励,因此更加放肆,摘下船长儿子的帽子,船长儿子哭笑不得,想去拿回自己的帽子,这样就有了下文爬上桅杆陷入危险境地的故事。

写水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作铺垫。

4.体会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小组互相配合表演出来。

(二)研读孩子的危险。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教师课件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1)这段话中描写孩子神态的词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2)孩子在追赶猴子的过程中,心里会想些什么?

(3)写孩子的行为表现有什么作用?

(1)这段话中描写孩子神态的词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明确:

“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①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

②水手们更大声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孩子在追赶猴子的过程中,心里会想些什么?

示例:

生1: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生2:

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写孩子的行为表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

孩子想夺回自己的帽子,结果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为下文故事进入高潮作了必要的铺垫。

过渡: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

让我们接着往后读。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孩子的危险处境。

(1)猴子的放肆衬托孩子的危险。

①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标出描写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的词语。

明确:

猴子的动作:

逗、爬、钩、挂、坐、扭、龇、咧。

孩子的神态:

气极了。

②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交流猴子和孩子的心中所想。

示例:

猴子心想:

帽子在这里,上来呀!

你敢来拿吗?

不行吧!

不如我吧!

孩子会想:

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

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③为什么继续写猴子的放肆?

明确:

正是猴子的放肆,进一步激起了孩子的怒气,他不顾后果,结果使自己的处境更加危险。

(2)直接描写孩子的危险。

①教师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A.学生齐读,在读中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

B.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当时的情形。

明确:

情况紧急、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C.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

孩子会不会失足?

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预设: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示例:

生:

孩子会失足的。

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生:

因为横木很窄,所以他即使拿到帽子后,也很难转身。

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木上摔下来。

生:

孩子的两条腿已经不由得发起抖来,因为紧张,体力不支,孩子极有可能从横木上掉下来。

(3)侧面描写孩子的危险。

过渡:

仔细读读这段话,会发现,还有两句写到了甲板上的水手。

找出这两句话,想想它们在段落中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出示描写水手的语句,引导学生思考。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思考:

写水手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孩子已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而且众人无能为力。

从句中的“吓呆”一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的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进一步表现出孩子的处境的危险。

(三)研读船长的机智。

过渡: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

(教师板书:

船长。

1.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看到身处险境的孩子,船长是怎么做的?

从中感受到船长怎么的特点?

预设:

找出第⑤段中描写船长的词句,把握船长的言行,思考船长的特点。

明确:

船长立刻举枪瞄准孩子,逼迫他跳到海里去。

从船长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出判断时间短、速度快,体会到他的果断、机智、镇定。

(2)在危急的时刻,船长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示例:

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缓冲可能有生还的机会。

②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③要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3)拓展:

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

预设:

放救生垫、让不恐高的船员爬上去救、叫孩子慢慢沿原路返回……学生充分讨论后,认为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可行、最好。

加深理解船长在短时间内想到最佳办法,从而体会到其机智、果断的品格。

2.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1)教师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理解。

A.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

理解示例:

生:

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可想而知如果落在甲板上一定会死。

由此更反映出船长机智、果断。

生: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孩子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

从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生: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落入大海时的状况——孩子像一颗炮弹落到水里。

炮弹的比喻说明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因为孩子是从大船的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的。

B.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理解示例:

生:

40秒钟虽然不长,但水手们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生: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心情。

生:

40秒钟非常短,但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因为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的安危。

(2)事情的结果如何?

由此可以看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孩子最终成功获救,人们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从这个让人欣喜的结果中,我们感受到了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挚爱孩子、具有丰富的航行经验和超越常人的人格魅力。

三、回顾课文,拓展提升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跳水”这个故事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正往回航行的帆船上,船上有船长、水手、孩子和猴子。

由于水手拿猴子(),使猴子很()。

猴子()孩子,孩子就去()猴子,一直追到了(),处境非常危险。

船长看到后,()孩子跳水,使孩子脱险,最后得救了。

2.延伸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你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示例:

遇事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2)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示例: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示例: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

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示例: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3.学习课文的写法。

(1)课文的题目是“跳水”,可文章前面大部分内容都与跳水无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由于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事件。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

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

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出船长的机智果断。

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种写作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关键情节写作的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①比较:

在孩子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众人是怎么做的?

父亲是怎么做的?

明确:

周围人的反应:

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船长:

镇定、果断地作出了决定。

②教师总结写法:

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描写船长,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这就是侧面描写。

通过其他人与船长表现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3)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预设: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对刻画人物所起到的作用。

4.教师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小练笔:

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

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把握精彩情节,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人物性格

师:

快速浏览,思考:

文章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生1:

孩子遇险的部分。

生2:

我认为是孩子得救的部分。

师:

对文中的精彩部分,同学们可以见仁见智。

现在我们就从前往后梳理,看看孩子遇险的部分。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在书上做批注。

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1.学生自主读书;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

师: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生:

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大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孩子去追赶猴子,才一步步走上了横木。

师:

谁能来读读作者描写猴子的句子,你们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

用了很多动词。

师:

这些连续使用的动词,对文章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很生动地把猴子气孩子的样子描写出来了。

师:

猴子的举动激怒了孩子,这时孩子会怎么想?

生: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师:

这时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

气极了。

师:

文章中用的是“气极了”,为什么不用“气急了”?

生:

“气极了”表示孩子生气已经到极点,而“气急了”虽然也表示很生气,但是没有“气极了”表示的程度深。

师:

这时候孩子的处境怎样?

能找出文章的句子来读读吗?

生: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

生:

万分危急、危在旦夕、千钧一发……

师:

看到这里你感到紧张吗?

你想救他吗?

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

(学生各抒己见,想出很多办法,但都被学生自己当场否决了。

师:

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生:

父亲逼迫孩子跳水。

师:

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1:

不会。

生2:

船长只是吓唬孩子。

师: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父亲的话,为什么父亲这样说呢?

生:

如果不这样说,孩子可能会马上失足掉到甲板上。

师:

你对船长的举措有什么想法?

生1:

船长太聪明了,他急中生智,是一个机智果断的父亲。

生2:

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危险,却没有害怕,想到了办法,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经验丰富的父亲。

生3:

船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孩子了。

师:

正是船长临危不惧,才让孩子得救了。

现在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感悟,探讨了孩子遇险时的情景,以及父亲的表现。

在老师积极的启发下,学生分析了关键人物的心理,明确了船长父亲遇事冷静、处事果断的性格特点。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要内容,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归纳、感悟的能力。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情节曲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探究感悟。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产生波澜,感悟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体会到他极大的人格魅力。

五年级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学生都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但个别同学的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得有动力,有热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