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7506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案

6 敬业与乐业

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对本文的观点与材料做出区分。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摔跤吧!

爸爸》这部电影中,男主角阿米尔·汗为塑造形象先增肥28公斤再暴瘦25公斤,只为了拍好适应不同年龄的角色。

不过,为了一部电影付出如此努力,你们觉得是否有此必要呢?

(引导学生稍做讨论)

是的,有必要,因为这正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正是他的敬业精神,让他的电影一次次取得成功。

敬业,不仅是阿米尔·汗独有的话题,在近代,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就已经很深入地探讨了敬业甚至乐业的重要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思想家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目标导学二:

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明确: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

【学法指导】

如果在一段当中出现这样几个词语,如“总之、总而言之、所以说、归根结底”等,这些词语所引出的那句话很可能就表述了作者的观点。

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

明确: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

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

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4.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

本文行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总——分——总”为结构模式。

先在第一段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重要,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目标导学三:

分析论据,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分析有业之必要

读文章3—5段,找出与“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有关的名言与故事。

明确:

名言:

(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故事:

百丈禅师的例子。

提问1:

从这些名言和故事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明确:

名言

(1)

(2)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对于一切无业游民,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都对他们无可奈何,由此看来,有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必要。

百丈禅师的例子强调每天都要有事可做。

【教学提示】

这是一篇演讲词,可以虚拟现场,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去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另外,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不必说得过深。

(二)分析敬业之重要

提问2:

读6—7段,用原文中的话说说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提问3:

在6—7段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名言和例子?

明确:

名言:

(1)主一无适便是敬。

(2)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4)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故事:

佝偻丈人承蜩。

(三)分析乐业之重要

提问4:

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明确:

首先反驳“做工好苦”的言论,然后抛出自己的观点:

“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最后从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四个方面阐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道理。

思考:

无论是论证“有业之必要性”还是分析“敬业之必要性”,作者都引用了名言或小故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明确:

无论是名言还是故事,都是为了阐述“有业之必要性”与“敬业之必要性”的道理。

名言和故事是证明观点的论据,引用的名言就是道理论据,引用的故事就是事实论据。

实践:

文章第8段作者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出示IT精英比尔·盖茨、科学巨匠居里夫人、掏粪工人时传祥、档案管理员刘义权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

三、板书设计

业有业(前提):

引孔子和百丈禅师

敬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四个理由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个课时,我们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出发,理清了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式,对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探究“敬业乐业”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理解“敬业乐业”,培养健康劳动价值观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业”的含义?

明确:

这里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止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等。

2.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3.作者在阐述什么叫“敬”时说: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根据这个解释,你是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达到“敬”的标准了呢?

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敬”的理解。

明确:

学习过程中,并未能在课堂上将心思毫无旁骛地用到学习上,这便是对当前学业的不敬。

需对自己严加约束,明确己任,才算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敬”。

4.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明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

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5.文中说: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

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提示:

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了,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例,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进行反思,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敬业”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

品味演讲稿的语言特色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九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做的一次讲演,结合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口语和演讲特色的。

明确:

①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如课文第3段,引用孔子的名言之后,又做了饶有趣味的讲解:

“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

”②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如课文第8段说道: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③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

如演讲到最后,他说:

“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这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理诉求。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教学思路明晰,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不足之处

  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本次教学只局限于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理解本文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圆明园被毁视频(视频资源见光盘)。

同学们刚刚所看的是圆明园被毁的视频,在英法联军的大肆抢掠中,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作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

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

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

目标导学二:

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观点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

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5—9):

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

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

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目标导学三:

了解作者心中的圆明园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1.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

明确:

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宝石,绸缎,神殿,后宫,城楼,神像,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

正如他所说“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2.作者认为这座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明确:

作者认为,圆明园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此外,这座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而建,是属于人类的。

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3.作者是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

明确:

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圆明园劫掠的强盗行径。

4.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

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

如“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教学提示】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目标导学四:

提升思想境界,学习作者人道主义思想

1.思考: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圆明园劫掠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

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3.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作者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三、板书设计

板书一:

园总评:

“世界奇迹”

分说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

亚洲文明杰作充满赞美之情

板书二:

可取之处

  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注重对作者强烈爱憎情感及其人道主义精神的解读

不足之处

  由于相关历史事件距学生生活年代较远,课上补充不够充分,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较缺乏。

8 论教养

1.把握作者观点,思考“教养”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

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

第一部分(1—2):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

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

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

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

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确: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

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

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

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最后得出结论:

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

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

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

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目标导学三:

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明确: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目标导学四:

小结整合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又运用了许多格言式的句子,论述充分,引人深思。

目标导学五:

学以致用

1.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三、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1—2)提出问题:

“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

(3—1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18)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

可取之处

1.重视学法的指导,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特点。

2.注重让学生结合本文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品读的时间有些少,部分问题,老师讲授代替了学生思考。

2.关注文本多,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渗透道德修养的方面仍需加强。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

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

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7—8):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

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

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

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

第1—3段:

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

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

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

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

明确:

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

“鸠”指的是什么?

“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地,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明确:

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6)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目标导学三:

品味文本特色语言,体会文本艺术特征

探究一:

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做简要分析。

探究结论一:

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说理形象,文辞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