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7476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

《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中国文化史.docx

自考中国文化史

导论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2.文化的发展不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与经济土壤和社会土壤密不可分。

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文化发展的三维空间;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结构,三者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文化发展空间。

3.中国文化主要建立在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生产的土壤里。

4.中国古代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即土地神,稷为粮食,即代表农业之神。

5.中国古代社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赖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伦理观念而加以维系的。

6.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次序以及宗族成员各种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7.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国人的国民性格、社会心理、伦理型、中国文化都与此有密切关系,并直接导致专制政体的早熟和长期延续。

8.论述中国文化的特征

首先中国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宗法结构给中华民族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它导致了中华文化具有此特征;

其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

再次,中华文化具有务实的精神和崇尚中庸特征;

第四,中华文化具有延绵不绝,体系完备的特点;

第五,中国文化具有重人事轻宗教,重现实轻来世的特点。

中国文化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明历史悠久而辉煌,形成世界上仅见的延绵不绝、高潮迭起、不断创新的文化系统

9.宗法结构给中华民族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它导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10.儒学文化圈:

中国文化在古代长期领先于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汉子、儒学经典、礼法制度,以

及农业手工业技艺都曾久远的影响周边,东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被纳入“汉字文化圈”或“汉文化圈”的范畴;

11.简答中国文化务实特征的表现

务实是农人的基本特点,不务实则无以收获,在文化上自然强调实用,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学科受重视而发达,为纯科学性的玄想,比实用更深层次的探讨则薄弱得多;

12.论述中国文化延绵不绝、体系完备的原因

因为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农业——宗法社会具有坚韧的凝聚力量,伦理型范式具有强大的习惯势力,坚守自身传统和体系,使中国文化不断调节发展轨迹,顺应时势变迁并汲纳其他文化精华,因此,中国文化具有无以伦比的延续

13.简答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1)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包括制度、器用、思想、观念、农业和手工业技艺、文字等方面几乎无一不对周边各国产生巨大影响,东亚、南亚的日本、朝鲜、越南等毫无争议地被纳入“汉文化圈”的范畴。

(2)汉代开通“丝绸之路”,从此中西交通日盛,使者相望于道,中国文化传播到东亚、西亚,并通过它们进一步西传北播。

(3)唐宋以后,中国先进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制造术等传至西方,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为资本主义战胜

封建制度提供了武器。

对于中国的这些创造和贡献,无论什么样的评价都不为高。

(4)在制度层面,中国的官吏制度、考试制度、俸禄制度、兵制、岁时历法制度(包括天文学和阴阳历法)、赋役制度,甚至

货币、度量衡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风俗文化以及文学、史学、哲学、文化艺术领域的众多方面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原始文化:

中国文化的最初历程

14.东亚大陆是古猿类、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之一,在中国云南多次发现古人类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的遗骸。

15.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成就是农业的发明、石器的磨制和钻孔、陶器的制作。

16.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被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大特征,人们相信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并将其作为族

徽,图腾还被看做氏族的祖先、氏族的保护神。

17.图腾崇拜被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大特征。

18.灵魂不灭的观念是原始人朴素的生死观,他们相信万物有灵。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有意识的埋葬遗迹。

19.鬼神崇拜源于对血亲先辈的敬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祖先崇拜、生殖崇拜。

第二章先秦:

文明勃兴到百家争鸣

20.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中国古代有“仓颉作书”的记载。

21.甲骨文是指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以及一般兽骨和骨角器上的文字。

在已发现的甲骨文里,最重要的是殷墟甲骨文。

22.金文即铜器铭文。

由于金文多铸于礼器“鼎”和乐器“钟”上,所以又称“钟鼎文”。

23.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西省、北京市和陕西省的一些地方陆续发现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其中以周原的发现最为重要。

24.中国的早期阶级社会是与青铜时代相吻合的,夏、商、西周就是中国的青铜时代。

25.战国时代成书的《周礼·考工记》所载商周以降青铜冶炼技术“六齐(剂)”——六种合金比例的记载得到印证,表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已有理论指导。

26.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夏商西周经历了滥觞期和勃兴期,也就是第一个高峰。

到春秋战国发展至开放和新式期,即第二个高峰,以后已走向衰落。

27.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最发达,其它地区的青铜冶炼铸造遗址及遗物也时有发现,比较重要的发现如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青铜器物。

28.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制度,它们均基本建构和制定于商周时期,对中国文化的深化与进步起了关键的作用。

29.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其核心为

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宗法制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

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大宗为最大的族长

30.吉礼讲祭礼,敬事邦国鬼神;凶礼哀忧患,多属丧葬凶荒;宾礼讲会同,多属朝聘过从;军礼兴师动众,征讨不服;嘉礼为宴饮婚冠,吉庆活动。

31.有学者认为夏代是服从命定的“尊命文化”,殷代是崇尚鬼神的“尊神文化”,周代是礼乐刑政目标合一的“尊礼文化”。

32.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要铸造一件好的器皿,诚如《荀子·疆国篇》所言,必须“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33.夏代出现了自古以来就受称赞的“夏历”。

《夏小正》是中国一部最古老的农书。

34.简答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的原因与影响

1)社会变革需要大量的人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土壤和环境为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士的崛起:

其属于一个正在处于分化之中的阶层,士可食田,多为武士,为卿大夫家臣,或为自由职业者。

这一时期的士较少受到宗法关系的束缚,行动较为自由,与旧的士不同;

3)各大国都面临着内政外交的一系列新问题,在空前复杂的斗争中,如何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削弱以至消灭敌国,是各国关心的共同问题。

35.简答从“学在官府”到“学在私门”的影响和意义

1)学在官府的局面的打破,使学术下移,促使政与教的分离,官与师的分离,从而使教育成为一门专业,为教育的发

展创造了良机;

2)教育对象的扩大和知识的传播,使地方教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3)不同学派的产生吗,为这一时期收徒讲学,百家争鸣提供了前提。

36.稷下学宫:

以设在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它是世界上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官立学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当时著名的学

者如尹文,邹衍、孟轲、荀况等都到此讲学,其中不少人还被封为上大夫。

稷下学宫成为东方学者集中的中

心,堪称当时人才开发的中心。

37.简答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旧的思想观念的打破需要思想理论上的重新认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

史的、现实的问题的斗争的反映。

2)“学在官府”的局面的打破使得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得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3)各个国家的政治变革与相互竞争也需要理论指导。

4)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天文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论据,使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

38.墨子最主要的思想是“兼爱”和“非攻”。

39.简答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孟与儒家,儒家由孔子创立,以鲁国为中心,其后儒分为八,较重要的是“孟氏之儒”和“荀氏之儒”,孟子被称为亚圣,提出“性善论”,并且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子需要“爱民”、“利民”;

40.老子思想保存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41.法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前期代表人物为李悝、吴起、商鞅,后期代表人物为韩非子。

42.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

43.简答孟子的重民思想

孟子被称为亚圣,提出“性善论”,并且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子需要“爱民”、“利民”;

44.诗歌在战国时期有重大突破,楚国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会古代神话与传说,创造出新体诗——“楚辞”,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其最成熟的作品。

45.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分为两类:

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46.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应是《春秋》,《春秋》是鲁国的历史,叙述了242年以鲁国为主的历史。

47.《竹书纪年》:

是战国时魏国编年体的官史,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直到公元279年汲郡人盗发魏襄王墓时才被发现。

记有上起夏代,下迄魏襄王二十年(前229年的)历史。

48.《战国策》是一部关于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权变之事,按国别划分,是战国时代最基本的史料。

49.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一书对日月食的记录非常翔实,最著名的观测星象、研究天文的著作是《甘石星经》。

50.战国时有不少医学的专门著作,留传下来的有《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经》。

51.法家源于三晋,成于秦;儒、墨以鲁为中心,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一度在楚、秦产生影响。

52.春秋时,以周礼为代表的文化典章制度在齐鲁保存得最为完整。

53.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曾是盛开在长江流域的三朵上古区域文化之花。

54.“三晋”即韩、赵、魏三国,故地是原周初分封的晋国。

第三章秦汉:

制度文化的新纪元

55.制度文化:

史学界常用的制度是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选举制度等等。

56.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开创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7.论述汉代官吏选拔有哪些形式?

官吏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1)汉代的官吏的选拔官吏途径很多,如军功、任子、赀选等,但主要是差察举和征辟。

征辟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名士任官,这些名士均是所谓志行高洁、博学多才或某一方面技艺卓越超群者,一般无需考核即被授予高官。

察举就是考察举荐,由皇帝下诏令三宫九卿,才干出众的平民和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由朝廷直接任官或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有时是皇帝亲自策问)

(2)汉代察举名目繁多,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明术”、“童子科”等,其中尤其以前两科最重要,所得人才也是最盛。

(3)汉代察举在经历了由最初的只荐不试、偶尔试之到所荐皆试,由一般性官府考试到皇帝亲自策问,由一次性考试(公府考试)到端门复试的发展过程,显示了汉代考试制度的逐步确立、全面推行的过程,发展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4)同时,其也部分满足了中下层地主分子和平民参政的意愿,对巩固政权有重大影响,“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58.汉武帝时,儒学的独尊地位确定,官学体制建立。

59.鸿都门学是中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开创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在鸿都门而得名。

四姓小侯学校为皇室及贵胄子弟创办的贵族学校,有称“宫邸学”,创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四姓”指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

60.汉代的地方官学有郡国学和县以下学校,郡国学由景帝时蜀郡守文翁首创。

61.简答秦王朝建立统一的文化共同体的内容及其意义

(1)措施——器械一量、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修秦律。

(2)意义——秦朝统一文化的举措,以强化君主专制为目的,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广阔地域的人们社会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同一性,从而为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庞大的秦帝国成为历史的匆匆的过客,只有到了汉朝,秦统一文化的许多措施才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考察,秦统一文化的措施怎样高的估计都不为过。

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弥合了政治上的分裂,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文化心理促进和巩固了统一;秦王朝以后,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这无疑是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事。

62.行同伦:

【就是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秦始皇以五行说,自以为得水德,因亥属水,便以亥月(十月)为岁首。

黑属于水,故衣服旌旗均尚黑,庶民以黑布裹头,称为“黔首”法律也从水德,所以崇尚严刑峻法,“以法为教”。

63.秦代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

64.公元79年由汉章帝直接主持的白虎观会议讨论经学,以“使诸儒共正经义”,使谶纬迷信合法化,会后整理出的《白虎通义》把儒学思想法典化,一时“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将“天人感应”学说与谶纬迷信融合在一起,加以系统化、神圣化,把一些自然现象、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问题牵强附会地拉扯在一起,作一番曲解和比附,为巩固封建政权和皇权服务。

65.桓谭:

著有《新论》,他攻击谶记纬书是“奇怪虚诞之事”,必须抛弃,他反对一切灾异迷信,认为“灾异变怪者,

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他还反对方生术士所宣扬的“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神仙思想。

66.东汉时桓谭反对方生术士所宣扬的“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神仙思想,认为服“不死之药”已可长生不死是根本不可能的。

67.中国道教产生于东汉时代,与佛教传入大致同时。

68.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汉赋在汉武帝之前流行骚体赋,其后流行散体赋,前者内容多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较有成就和代表的作家是贾谊、枚乘。

贾谊的主要作品有《吊屈原赋》,枚乘所作的《七发》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散体大赋把汉赋推向全盛,著名赋家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等,尤以司马相如最负盛名,其代表作为《子虚赋》、《上林赋》等。

69.《史记》是怎样一部史书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

部有52万字的巨著;

2)全书共130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组成,“本纪”记载的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表”是各个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时代专史;“世家”是指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为历代有影响的人物传记。

3)这五种体例,相互补充配合,构成《史记》全书的整体。

4)《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0.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7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72.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兵马俑重见光明。

73.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堪称中国古代帛画中之极品。

74.简答秦汉天文历法发展概况

1)有记载秦汉之际70年间木金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规律的《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汉书五行志》中有举世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载。

3)浑天说把整个天比作一个鸡蛋。

张衡是其代表,主要作品为《浑天仪图注》,另一著作是《灵宪.》。

4)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成帝时期,刘歆将其略加调整为,《三统历》,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

75.记载秦汉之际70年间木、金、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规律的《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

《汉书·五行志》中有举世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载。

76.秦汉时期最主要的有两种学说:

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大斗笠,浑天说则把整个天比作一个鸡蛋。

77.张衡的《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他在另一名著《灵宪》中表达了宇宙无限观念。

78.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太初历》,原著已失传。

成帝时,刘歆将《太初历》略加调整为《三统历》,流传至今,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

79.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是集战国、秦汉以后医书之大成,后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分论伤寒等急性传染病和包括外科、妇科的内科杂病。

80.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来成为中医学的医疗原则,为历代中医所遵循,被奉为“医圣”。

81.东汉名医华佗创作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的“五禽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

82.简答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意义

1)在汉匈之战过程中,汉朝的使者多次出使西域,足迹达西亚、中亚的广袤地区,传播了友谊,了解了情况,更重要的

是打通了丝绸之路,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诸国。

2)汉代以前,通过西域联系中西的道路已经出现,汉朝中叶以后,与西域各族的贸易日渐发展,汉代修筑道路,形成通

往中亚、西亚的两条商路,汉朝以丝绸为主的各种商品运往西域,中国的掘法、炼钢技术也由思路传入欧洲。

3)南亚印度的佛教首先通过丝路传入西域,在那里传播后才传到中原,伴随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83.长城:

长城既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界线,又起到保护丝绸之路这条对外交通线的作用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沉默和曙光

84.鲍信激烈地主张“无君论”。

85.名词玄学:

1)玄学起于:

魏齐王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2)“玄”有深奥、玄妙之义,《老子》、《庄子》、《周易》总称三元,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依据。

倡言“贵无”,认为儒同道、名教与自然同。

3)论魏晋的玄学始于何晏、王弼,必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刘伶--酒德颂、王戎、山涛、向秀)。

86.“竹林七贤”中刘伶曾作《酒德颂》。

87.简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社会的动荡,生死难料、富贵无常的现实,儒学的式微,另一个原因统治者的提倡,即所谓的胡汉之争有直接的牵连。

88.魏晋至唐五代大规模的灭佛发生过四次,即“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朝武帝,一宗即五代时的后周世宗。

89.魏晋时期真正从理论上给佛学以致命打击的是范缜,其代表作为《神灭论》。

90.道教:

1)道教的教义理论比较复杂,远不如佛教系统、完善,其影响和势力也不如佛教大。

在其形成的过程中,

以道家思想为主,吸取了儒家、墨家、杂家等思想;主旨是成仙,以长生不老为主要追求的目标。

2)道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不同,它抗争自然,讲究归本还朴的养气健身之术,求神祛灾病都是为了求生的需要,

而其他宗教所追求的都是人死后如何,信徒的命运由神主宰。

(魏晋时期,道教一方面吸收佛学,一方面又与

儒学糅合,逐渐完善自己的体系。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就显得完善和具有生命力了。

91.著名的《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是建安文学的奇珍。

92.晋宋之际以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给人一股清新的感觉。

陶诗朴实亲切,充满生活气息,其《桃花源记》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虚构出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型。

93.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是魏晋文史资料的重要补充。

94.裴松之《三国志注》弥补了陈寿原书过简的缺憾,且补缺漏,正谬误,也为注史著作开了一个好头。

95.简答绘画、造像发展的原因与特点(此时艺术发展的原因)

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发展,绘画、雕刻、书法、歌舞、杂技等都有新的内容出现,其原因是旧的专政秩序被打乱,然门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去思考和创作,受到的限制较少,同时也由于异族异域新文化的影响和彼此交融的促进。

代表:

绘画走出宫廷,走出帝王将相、忠臣烈女的圈子,是这一时期在美术上的重大突破;山水画随着江南的开发而出现,与山水诗相配合,其后山水画,花鸟画,实现人物画成为绘画的重要内容而为人们所接受所喜欢;由于佛教的兴盛,石窟寺的大量开凿,壁画的大批绘制,南亚、西亚的绘画雕刻技术的传入,为绘画艺术的进步注入了活力。

96.大同云岗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迁都之后。

97.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父子的行书创作的最高成就,《兰亭序》、《快雪时晴》可谓千古珍品,被誉为“书圣”。

梁朝庾肩吾著《书品》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评论各家书法的文章,将书者列为上中下三大等九小等。

98.北朝书法最重要的是北碑,北碑中最多的是魏碑。

99.简答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的状况

1)政权更迭频繁,南北长期对峙,社会矛盾尖锐,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等呈现出不同于汉代的特点。

在动荡的时代,官学时兴时废,私学昌盛发达。

2)由于玄学风行,佛道大兴,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挑战,玄、道、佛、儒在争鸣中相互吸收和改造,这些都对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产生影响,但根深蒂固的儒家教育理论、方式方法仍占主导地位。

3)三国时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衰兴无时,呈萎缩状,考课也基本上荒废,西晋初,随着经济政治一度的安定恢复,官学得到重视。

但由于士族子弟享有做官的特权,九品中正只重门第,对才能学识并无特殊要求,所以官学松弛,时废时兴。

学子普遍对读经不感兴趣,即使孝廉试经、秀才试策也大多水平较差。

十六国大都国运短暂,只有少数几个国重视教育,运用考试在太学中选拔人才是常用的方式。

4)南朝宋文帝在建康开设单科性的研究机构——玄学、文学、史学、道学四馆;宋明帝时立总明规,征学士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分,进行教学与研究。

梁武帝设五馆,皆引寒门俊才,不限贵贱门第,不限人数。

北朝总的情况不如南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

100.魏文帝时以朝廷选用人才不尽而立九品中正制,到正始元年(504年)取消各郡中正官,反映九品中正制已穷途末路。

101.东晋虞喜发现春分、秋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称魏岁差。

刘宋时祖冲之第一个把岁差用到历法制定上,体现在《大明历》中

102.《齐民要术》:

农业技术的发展集中表现在魏齐时人贾思勰锁所著的《齐民要术》中,他所总结的是北方地主经营庄园经济

的经验,也可以说其是一部反映庄园经济面貌的书。

全书共19卷,92篇,包括土壤的整治和休息等诸多内容,可谓农

业生产技术的大成。

103.简答简述魏晋南北朝胡汉文化的冲突和交融的情况

胡汉是指少数民族和汉族。

1)这一时期,活跃的民族如匈奴,鲜卑,氐、羯族等,其中前五个的民族先后在这一时期建立20多个政权,相互之间以及与汉族都有较多或十分密切的联系。

2)汉族是中原政权的建立者,经长期的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都已相当发达,典章制度齐全完善,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比较落后。

3)各族与汉族的融合,走的是自然同化的道路,北魏孝文帝更主动的自觉推进汉化,他的第一个汉化措施就是把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中原文化的中心地洛阳,随后,改革官制,禁止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一系列强行改变原来的风俗习惯的措施和法令出台以后,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04.简答简述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我国最深的外来文化,是天竺佛教文化,把天竺佛教文化介绍到我国来的,大都是西域人或者天竺人。

他们当中很多人通晓汉语、汉文、又晓通天竺梵文。

2)译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史上的大事,大量的经典著作翻译成了汉文,进入了我国。

佛经在东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