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7382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docx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从善良、丰富、高贵谈起

 发布时间:

2008-01-1005:

48 来源:

光明日报

  演讲人:

周国平

   演讲地点:

上海图书馆

  周国平,男,汉

族。

1945年生,上海人。

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

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6年以其怀念夭折女儿的《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并被列入畅销书排行榜。

现为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其中《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译著《尼采美学文选》、《人与永恒》、《爱与孤独》、《偶像的黄昏》、《只有一个人生》、《守望的距离》、《经典的理由》、《无用之学》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著有《周国平文集》,并和摇滚歌手崔健合著《自由风格》,引起较大反响。

  ■主持人开场语

  精神生活是人不可缺的,也与物质生活相辅相成。

有些人物质生活富裕却精神生活空虚,没有精神的追求,在生活里只注重物质享受,没有个人修养,不注重追求精神文明。

这似乎也成一种风气——贪图享乐,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念。

周国平先生对人生哲学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来听听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朋友们好!

我特别高兴能够回到我的老家来和大家交流,尤其是在上海图书馆这样一个地方,我对上海图书馆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我非常喜欢图书馆的氛围,大家安安静静地看书,周围摆满了书,给人的感觉十分神圣、高贵,这样一种氛围对我的感染是特别大的。

记得我是十一岁时开始来上海图书馆的,现在已经五十年过去了。

回过头去看,这五十年一路走来,我非常感谢上海图书馆,在这里我读了很多大师的书,从他们的书中,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通过读他们的作品,我觉得和他们的灵魂有一种交流,而他们的灵魂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今天我要讲的主题:

善良,丰富,高贵。

我决心要做像他们这样的人。

但从现在的社会来看,我们最缺乏的品质也是善良,丰富,高贵。

现在普遍缺乏善良,很冷漠,而且精神贫乏,人生追求非常单一,就是物质,还缺乏高贵。

如果从前的哲人复活的话,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们最怀念的品质一定就是善良,丰富,高贵,他们会为今天我们缺乏这些品质而感到遗憾。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对这三种品质的理解。

  一、善良——生命的同情

  第一点,善良。

善良其实就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同情。

无论是东方的哲学家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同情心是人和动物区分的开始。

有了同情心,人和动物就不一样了,同情心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

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指同情心,如果没有同情心就是“非人也”。

西方的哲学家也是这样看的,比如,亚当·斯密认为:

人有利己本能,生物总是趋利避害的,这无可非议,不管人类如何进化,还是属于动物;但人不光有利己本能,还有同情本能,能够推己及人,这就是同情心。

同情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

亚当·斯密说,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道德,正义和仁慈。

正义就是不可损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慈就是要帮助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两种最基本的道德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可以这么说,人和动物的区分是从同情心开始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是从同情心的丧失开始沦为“兽”的,一个人要是没有了同情心,那么,他什么坏事都能干。

所以,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非人也”。

如果一个社会普遍缺乏同情心、缺乏善良,或者一部分人邪恶、不善良,而又不受制裁,在这样的环境中,善良的人反而受害,于是不敢善良,这样的社会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个好社会和一个坏社会最基本的分别就是能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如果普遍没有善良,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安全感的。

一个优秀的灵魂,其最基本的品质就是善良,他对生命有一种感动。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孩子,那么他的人性就有问题;如果一个人看见孩子是喜欢的,但别的地方有问题,那么这个人还是有希望的。

很多大师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比如泰戈尔,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诗,“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在一个没有生命迹象的地方,突然发现生命,人都会感动的。

有一个著名的探险家,他在荒野上看到一朵野花,马上就跪了下来,说道,天主到这里来过。

  对生命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但又是很容易麻木的。

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过一个女孩的来信,她的信特别感动我,她说:

在我眼中,你不是一个学者,也不是一个散文家,你是一个生命,你是一个善于聆听其它生命的生命。

我读你的书,就感到是一个生命在静静地聆听另一个生命。

她最后没有落款,而是在落款的地方写了这么一句话: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

我看完这封信特别感动,就想找到这个孩子,我翻看信封,但信封上也没有她的名字、她的地址,邮戳是河北的一个小地方。

后来我写了一篇题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文章,其实,我文章的题目是抄她的,著作权是她的,但我没办法偿还她,因为我始终找不到她,到现在还是找不到她。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本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职务,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的。

可是后来,慢慢地,我们就不是作为一个生命来生活了,而是作为一个身份或者所谓身价。

而且往往也是把自己看成这样,很少去倾听自己的生命到底要什么东西,自己的生命过得舒服不舒服,这种敏感没有了,更普遍的是追求物质的东西。

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财富是最值得追求的,而全部的生活内容无非就是赚钱和花钱这样两件事,觉得这就是生活。

其实,中外很多哲人都认为,人的生命对于物质的需要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物质并不能让你的生命感到真正快乐。

我认为,物质的欲望是被社会刺激起来的,并不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但我们往往被这种物质的欲望所支配了,而忘记了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

一方面对自己的生命的感觉麻痹了,另一方面,相互之间也不是用生命对生命的态度来对待,往往是身份和身份之间、利益和利益之间的较量。

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不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关系,而是利益的关系,我觉得同情心的泯灭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生命感觉的麻痹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现状来看,人们善良的缺失和对于生命感觉的迟钝确实比较普遍,这是很可悲的。

我们的社会普遍有一种对他人的冷漠,对生命的冷漠,甚至是冷酷。

  我在北京看《新京报》,看到每天都有凶杀案,报上经常会报道发现无名尸体,而杀人的原因和杀人的行为之间极端不对称,很多情况下是为了一个很小的理由或者很少的钱而杀人,这说明对生命是非常麻木的。

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两篇报道,都是父母把孩子打死了。

一篇新闻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贪玩,没做作业,父亲就用铁杆打孩子,把孩子当场打死了。

另一篇是讲一个五岁的小姑娘和小朋友闹了点矛盾,人家告状到家里,她的母亲也是当场就把孩子打死了。

我是同一天看到这两篇报道,心里很难受。

  还有一件事情我想起来也很难受,据媒体报道,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个75岁的教授,带着他60多岁的妻子和15岁的女儿,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西单图书大厦给女儿买书,买完书坐车回家。

在车上,售票员说他们没有买票,其实他们买过了,就争辩了几句,女孩在旁边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事儿!

”这个女售票员就掐住女孩的脖子,女孩窒息了,当场昏迷。

女孩的母亲恳求司机快送孩子去医院,司机不理睬,两口子只好把孩子抬下车,在好心路人的帮助下,将孩子送到医院,但女孩很快就死了。

一个15岁的女孩,而且是老夫妇的独苗就这么没了!

前些日子法院判售票员无期徒刑。

  我现在不愿意看报纸,看了就难受。

前不久还有一件事情也让我很难受。

一个外来的妇女在北京借了间屋子,开了家裁缝铺,不过这间屋子是房东搭的违章建筑。

后来城管就来执法了,要把违章建筑拆了,来了很多车,当时这个女的一看,就特别着急,昏过去了,连小便都失禁了。

房东是学医的,一看情况就知道非常危险,房东就恳求城管把病人送医院,城管拒绝了,说自己是来执法的,不管这个。

后来,房东老太太上街拦出租车,一连拦了十辆都没拦下,直到第十一辆才成功,但送到医院时,这个外地妇女已经死了。

这么多司机连这个举手之劳的事都不愿意做!

  我相信,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善良的种子,但为什么这么多人的善良的种子烂在里面了呢?

很多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大家都不懂呢?

我想有必要追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个人分析下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我想追问我们的传统,其实儒家文化是很讲究同情的,孟子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是“非人也”。

“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可是,我们想想,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对生命是什么态度?

这种善良是不是得到了发扬?

没有。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于生命其实是很残忍的,基本上可以说,在专制权力面前,生命等于零。

“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大臣得罪了皇帝,往往是被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成百上千人被杀掉,人命是不值钱的。

  可是为什么儒家的仁义道德在政治上、在实践上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我觉得,儒家伦理是有问题的。

西方哲学家认为人有两个本能,一个是利己的本能,还有一个是将利己之心推己及人,知道其他人也是爱自己的,这就是同情。

而儒家伦理在这两点上都出了问题,第一,儒家伦理是否定利己的,儒家不让每个人爱自己的生命,那又如何能做到推己及人呢?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生命,那么他的同情心也是麻木的。

所以,同情的前提是爱自己。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利”是生物的本能,要生存,就必然趋利避害,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其实是不能否认的。

关键在于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而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

  另外一点,我觉得儒家伦理在推己及人方面也有问题。

孔子说“能近取譬”,就是要从自己身边开始推己及人,但是,“推”的范围局限于宗法关系之内了。

于是,这种“仁”、“同情”就变成了“孝”,而把“孝”放到国家的层面上来看,就变成了大臣要把皇帝当作父母一般来孝顺,于是就有了“忠”。

本来是一个好端端的“仁”,结果蜕化成了“孝”和“忠”,全国百姓都忠于一个人,这个人有绝对的权力,于是就造成了其他人的生命都是不值钱的。

  让善良的人得到保护,不善良的人得到惩罚,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只有一条路,就是建立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出发点就是保护生命的权利,即保护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损害别人的利益,损害别人的权利,法律就要惩罚。

如果社会保护“利己”,惩罚“损人”,那这样的社会绝对是给人以安全感的社会。

我这样来解释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当然,我们正在朝建设法治社会的方向走。

  而走这条道的必经之路就是市场经济。

我不认为现在的很多问题是市场经济造成的,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能产生很多好东西。

我们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经济不是无序状态,它应该是有序的。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善良。

有时候,我们不敢善良,做了好事往往倒霉。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报道,一对夫妻吵架,后来那个妻子想不开,自残了,用手敲打玻璃窗,结果玻璃碎了,把动脉割断了。

丈夫这时急了,没想到会这样,就抱着妻子上街拦车,但很多出租车都不停,虽然最终还是拦到了。

现在的问题是,人们看到这种情况都喜欢躲。

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现在人们不敢善良,因为经常有一些坏蛋利用人们的善良来设陷阱。

所以,我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

  公交售票员李素丽用她的善良和爱心帮助了无数的乘客

  南京市的小学生在街头宣传“五讲四美”

  二、丰富——精神的财富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下“丰富”。

“丰富”是指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这是人和动物更重要的区别。

人有精神能力,而动物只有生存本能。

“丰富”就是要让人的精神能力生长、开花、结果,每个人都要如此,这就是精神上的丰富。

  人有哪些精神能力呢?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人的精神能力分为三种,智、情、意。

“智”是指思考能力。

“情”就是情感,人有情感生活,有对爱的体验,有对美的体验。

“意”是指意志,就是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按照道德做事,也就是对“善”的追求,这可以说就是信仰。

所以,“智”、“情”、“意”就是人的智力生活、情感生活和信仰生活,这三种生活组成了人的精神生活。

所谓的“丰富”就是指人应该过这三种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人应该过智力生活,头脑是上天给人的一个恩赐,因为人有头脑,所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充满兴趣,能够进行独立思考。

这是人类最可贵的禀赋,在运用这种能力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一般我们会误认为,人有头脑、会思考是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等生活问题和对物质的欲望,似乎人类头脑的价值就在这里。

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了。

其实,从人的享受来说,精神能力的运用和得到满足是更高级的享受,思考问题的过程充满着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任何物质享受不能比的。

我相信,任何一个优秀的人都是这样的,把精神能力的满足当做更高级的快乐。

我特别喜欢一个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他认为,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生存的欲望,但人的精神能力是更高的快乐。

如果人们只是体验物质的快乐、身体的快乐,而没有体会过精神的快乐,那他就不知道后者的快乐之于前者是更甚的。

今天,我们很多人就是只是沉湎于身体、物质这样低层次的快乐中,而觉得世界上没有更快乐的事情了。

但只要享受过两种快乐的人,都会得出精神快乐是更快乐的结论。

约翰·穆勒就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快乐,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快乐。

每个人的天性里都有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但很多人的这个“苏格拉底”是沉睡的,甚至再也醒不过来了,这就很可悲了。

  我想强调一点,人的智力生活的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价值,我们不要用物质成果来衡量它。

社会也是如此,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富裕,人就幸福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真正幸福的生活是人们精神上非常自由,非常发展,有大量的精神财富。

每个人都对世界有好奇心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好奇心会降低的。

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是神圣的,因为有好奇心,人和神就很接近了。

但爱因斯坦又说,教育没有把我们的好奇心完全扼杀掉,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来说,更是这样。

我觉得,智育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和鼓励好奇心,培养人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当今的教育往往把功利放在第一位,所谓的知识是很狭隘的,只是为了谋生学一点东西。

大学只是一个职业培训场,中小学就是为了高考而准备。

中国的孩子很苦,被沉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很少有玩的时候。

孩子的天性是需要玩的,只要我们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他自然会学习的。

  这一点,我从自己孩子的身上看得很清楚,我女儿刚满八岁,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已经能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了。

我没有刻意去教她,也没教她认过字,只是在每天睡觉前,妈妈都会给她念童话,当时她感到奇怪,说:

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里呢?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她自己翻开童话书,自己在念,她识不了几个字,在那里蒙呢。

但时间长了以后,我发现她总是可以翻到昨天妈妈给她讲的地方,看来大致能读了。

有一天,她对妈妈说:

妈妈,你不要给我念了,不然我自己看就没意思了。

原来她都能看懂了,这个时候,她还没上学呢。

孩子的兴趣其实是自发的,只要保护好、引导好,自然会发展得很好。

如果强制孩子学习,这就会让孩子感到反感,怎么可能学的好呢?

所以我很担心,觉得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单调的、不丰富的人。

目前,我想写一本书,对教育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智力生活。

  另一个是情感生活,人应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爱、对美的体验,这个我就不详细说了。

还有一个是信仰生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我们可以看到,智力生活与“真”相对应,情感生活对应的是“美”,信仰生活对应“善”。

所以,我们讲的真善美,实际上最早是柏拉图提出来的。

从人类精神领域来说,“智”与科学相对应,“情”对应于艺术、文学,“意”对应哲学、宗教。

人类应该去享受这些东西,而不是单纯地生活在外在世界上。

我们的社会是非常浮躁的,人们总是生活在外在世界,而没有自己的内在世界,或者内在世界很单薄。

我觉得这是很可悲的,人们的全部生活仿佛就是挣钱和花钱。

这就是贫乏,是与“丰富”相反的。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是这样过的,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纵使他再有钱,我都会说,他是度过了贫穷的一生。

  当然,我们可以去争取做一个物质上的富翁,这也是对的,但同时,精神上的丰富是更重要的。

只要成为了精神上的富人,即使物质上贫穷一点,我觉得,你还是幸福的。

如果把全部的幸福寄托在外在物质上,这是很不可靠的,一旦财产、地位没有了,人就垮了,因此,精神上要有自己的家园,即使外在再变化,都有着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我对“丰富”的要求。

  怎么样去“丰富”呢?

我觉得有三个途径。

首先,要养成独处的习惯。

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忍受独处的人越来越少了,往

  往把独处看成一种痛苦、一种惩罚,仿佛一个人呆着,日子就没法过了。

其实,根据我的体验和与精神大师的交流,他们都认为独处是一种特别的快乐,能够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流,是很快乐的。

这个过程就是自己过内心生活的过程,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立足于人生的全局给自己一个坐标。

我认为,哲学就是起这个作用的,哲学是一种分身术,可以把一个人变成两个人。

肉身的自我可以在社会上奋斗,但一定还要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每个人的身上都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自我。

怎样才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呢?

首先,就是要有独处的习惯,经常反思一下自己。

  我承认,能说会道是一种能力,其实,我的口才是不好的,我也很害怕做讲座。

但是我觉得,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能力,那么他丢掉的是灵魂,会变得浅薄。

如果没有交往的能力,丢掉的是利益,那么,我宁可丢掉利益,而不愿丢掉灵魂。

尼采说,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所以总是要逃到别人那里去。

那么,尼采就问,这样的人对别人有价值吗?

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到别人那里无非是对他人的干扰。

一个人必须丰富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价值,有了独处,有了内在的东西,然后才能有高质量的交往。

如果大家都有内在的丰富,那么这样的交往是高质量的交往,否则的话无非是利益的交换。

  第二,通过读书来形成更高的自我。

读好书的过程就是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自己的灵魂也会越来越充实。

所以我强调,一定要读好书。

现在外面的书太多了,但很多是“垃圾书”,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

我的主张是少看一点畅销书,多看一点经典读物,虽然经典书大部分是不畅销的,但的确受益无穷。

我认为,人的趣味很重要,趣味要高。

而现在“快餐”太多,追求感官刺激,但读过就完了,对于人的精神是毫无帮助的,这样就没有读书的必要了,还不如去卡拉OK。

其实,阅读本身就应该是精神生活,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启迪,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灵魂提升的过程,多和大师们交流,慢慢地,读者和大师的精神就接近了,能从大师的角度去看世界了,这是多大的愉快啊!

所以我认为,读书的品位要高,这样才有意义。

我们这个时代看重享受人类的物质财富,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但在书籍中,积累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果不阅读,这笔财富是不会属于你的。

事实上,这些财富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但很多人并没有去享受这笔财富,我觉得这是很可惜的。

  我很庆幸自己发现了这么一个宝库,我要感谢上海图书馆,让我感受到书籍的魅力。

于是,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爱读书了。

上高中时,我住在黄陂路,在上海中学读书,坐50路车,那时的车费是5毛钱。

我一周回家一次,父亲只给我5毛钱的车费,是单程的,但我还是舍不得坐车,靠步行上学放学,一次要走一个多小时,把省下来的车费买书。

高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高尔基的一段话,他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当时就是这样的感觉,感受到莫大的快乐。

我的主张就是,不要光享受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享受得越多,越占便宜。

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养成过智力生活的习惯,让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另外,要有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所有的大科学家、大学者始终保持着智力活动的习惯,这是一种高品质。

第三,是通过实践完善人的社会性。

人首先是动物,所以会有食欲、性欲、自我保存能力等自然属性。

同时人又生活在社会之中,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又要表现出社会性。

在哲学上,通常把一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社会性,如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

当然于此相对还有反社会性,如为了利己损人、损害公众、损害社会等等。

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都会对其社会成员的社会性提出很具体的要求,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次序;西方资本主义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规则。

要做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就要尽量完善自身的社会性。

怎样做呢?

当然是通过实践。

形象些说,医生治病、演员表演、运动员比赛等都是实践;抽象些说,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等等也是实践。

在实践中,人的社会性可以不断完善,还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心灵丰富起来,脱离纯粹物质的需求。

  此外,还要保持心灵生活的习惯。

我把“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区分开,前者是指动脑子,后者是情感的体验、信仰、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一个人的人生目标首先应该是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我们这个时代注重成功,把成功看成是第一位的。

我觉得成功应该是“优秀”的“副产品”,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智力生活要始终是活跃的,情感生活要始终是丰富的,只要给予一个合适的环境,这样的人迟早会成功的。

如果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只是工于心计,拍马奉承,那么这样的成功是非常平庸的,这对于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不成功,但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你的人生仍然是成功的、充满意义的。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现在我有了点小名气,有读者爱读我的书,看似成功了,但是,我觉得这种东西是很表面的。

我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广西的小山沟里,在那里差不多度过了十年的时间。

我喜欢读书、写作,而那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我在当地的县委做宣传干事,我的工作就是给县委常委“讲课”,所谓的“讲课”就是读报纸,把中央的政策宣传一下,是很没有意思的工作。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我想出人头地应该怎么做呢?

当然是好好工作,让领导喜欢我。

当时有60多个大学生和我一起被分配到这个只有10万人口的县里,而这些大学生中,只有我一个在县政府里工作,所以很多人都很羡慕我,如果我好好做下去,可以走升官这条路。

这也是那个情况下唯一的出路,那时也没有从事科研的可能性,因为所有的研究机构都瘫痪了。

但是我发现,这条路不适合我,比如说,遇到某些问题,我自己的看法和领导相左时,我会忍不住说出自己的意见,这就让领导很不高兴。

另外,我读书的习惯也改不了,那里书也不多,我就从县中学里找书来读。

县委的宣传部有一套《马恩全集》和《列宁全集》,我把这两套全都通读了一遍,读完之后没有书读了,我就到县中学里,当时,我的同学正好被分配到县中学,我在他们的阅览室里发现了一套不全的《万有文库》,那简直是如获至宝啊!

因为我爱读书,我的上司就找我谈话,说我太脱离群众了,应该和群众打成一片。

他们都喜欢打牌,而我不喜欢,他们就说,周国平哪会打牌呀,他就会读书。

他们特别看不起我,这样,我就觉得自己仕途是走不成了。

这不适合我的性情,那我就按照自己的性情来做吧,所以,最后我也坚持读书和写作,尽管写的东西是不可能发表的,包括写诗、写散文和有关学术方面的。

当时根本想不到“四人帮”会倒台,我以为自己就是一辈子待在那里了,我写的东西也就是自娱自乐而已,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因为我觉得这是在这样环境中所能过的最有意义的一种生活了。

我本来是作为唯一的苗子被选到县政府,结果是没有培养前途,最后被放到了离县城很远的县党校里,我反而很高兴,因为那里没有人打扰我,我可以整天在屋子里看书了。

而原本在我下面的其他同学却开始升官了,但我很安心,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想过这样的生活。

如果从成功的意义上来说,我那时是很不成功的,但我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我在实现内心的东西,尽管没有在社会上成功。

后来考上了研究生,能够写一点东西了,我觉得和我那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