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7362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中小学资料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昆明黄冈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

1.以下关于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主要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商周青铜铸造业的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唐朝出现五大名窑;宋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④汉代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③④

2.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

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

由此可见当时()

A.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

B.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

C.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

D.太学生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特权

3.学者许倬云认为: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统一

C.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并存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4.“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这份家训体现出()

A.尊崇儒家伦理道德B.主张家庭和睦

C.深受墨家兼爱影响D.强调乡里和谐

5.图6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A.列强侵略集中于南方B.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埠

C.列强势力深入中国腹地D.中国融人世界步伐加快.

6,罗荣渠指出:

“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

”据此推论,晚清“第一次现代化努力”()

A.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目标B.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

C.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D.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7.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8.(汉)《盐铁论·水早》中说: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

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

9.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回击”的措施是( )

A.实施马歇尔计划B.建立经互会

C.建立“北约”组织D.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10.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幕”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主要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坊和市的界限十分鲜明

C.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D.官府直接监管交易活动

12.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13.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4.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5.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6.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17.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8.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

“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20.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21.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湾同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2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

这最能说明()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3.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张安世传》:

“(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4.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必须做答。

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7月25日,宋子文、马克误分别代表中美双方,签署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以前进出口货物税率制度作废,翌年1月1目起中国实行关税自主。

1929年,国民政府就实行一系列税制改革。

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如火柴、水泥、玻璃、肥皂、毛织品等)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

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废除子口税,过境税、常关税,以促进国内贸易。

总的说来,1929年以前的关税率约为4%,1930年上升到10%;1931-1932年为15%。

关税收入(包括进出口)也大幅度增加;1928年为1.34亿元,1930年为2.92亿元,1931年为3.88亿元。

一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1930年5月,美国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的进口税水平均提高约40%。

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

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

此外,法国采取“输入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贷易贷”的外贸制度,为其他国家所效法。

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

一丹尼尔·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税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1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霍莱·斯姆特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贸易保护的看法。

(12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

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

这一表述,不是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

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

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

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

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28、29、30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27.(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统一以后,建立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掌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皇帝派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官吏。

但御史府不是独立的监察机关,它附设在九卿之一的少府衙内。

两汉时,中央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从原有的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行政系统平行、独立的国家监察机构,并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

唐朝时,监察体制呈现出系统化和完善化的特色,中央形成了一台三院制和谏官制度,在御史台下设台院、察院和殿院,分别掌管对中央官员的监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以及维护皇帝威仪和尊严。

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御史台和谏官系统合二为一,发挥着中央监察职能;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

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

明代废除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13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清沿明制,设都察院纠察百官,六科给事中为都察院的下属,从制度上改变了过去科道分设的体制,从组织上实现了科道合一;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变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监察制度变革的影响。

(7分)

 

28.(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日本经略中国的整个过程中,“文化侵略”作为侵略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与军事侵略、经济侵略相始终的。

16世纪末日本军事冒险侵略朝鲜并试图“直捣大明国”失败后,日本民间人士或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侵华意念,或通过学术研究方式为侵华出谋划策,提出系统的侵华理论和方略。

近代日本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福泽谕吉则打着“文明”论的幌子。

极力为对华战争寻找理论根据。

认为日本进攻朝鲜和中国是为了推进“文明”,因此日本发动的“文明”战争是绝对正确和必要的。

日本还有一种“怀柔形态。

的宣传,如19世纪90年代的樽井藤吉的《大东舍邦论》,强调黄种人与白种人的种族对立,认为亚洲黄种人是“单一种族”,应该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大东国”,实现中国与日本的统一。

到了20世纪初,日本通过学术著作的方式,大肆宜扬“支那必死论”和“西方列强分割论”,认为日本应该“保全”中国或独占中国的。

遗产。

日本在全面军事入侵中国后,明确提出所谓“对支文化工作”要着眼于对中国长期占领与统治。

为此,日本派遣“文化工作”特派员来华,对巾国上层特别是知识阶层进行利谤和劝降,对下层老百姓,进行以奴化为目的的宣传“安抚”活动和奴化教育。

他们凭借武力,扫荡、毁坏或占领中国的新闻宣传机构,扶植和建立自己控制的宣传媒体,通过新闻媒体、情报机构、日语教育、宗教信仰等推动所谓“在支文化事业”。

——摘编自王向远《日本对华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学者文化人在侵华战争中的作用。

(9分)

 

29.(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陆贽(754—805年),浙江嘉兴人,十八岁登进士第。

唐德宗时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

针对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都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陆贽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

他指出把国家兴衰说成由于天命是荒谬的,治乱由人,不在天命,他还劝诫德宗只要“勤勉不息,足致升平”,充分肯定了人在治理社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他还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他还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居重以驭轻,本大而末小,所以能固”的道理,他认为,唐太宗由于妥善处理了朝廷与地方的关系,内重外轻,“举天下不敌关中”,处于“居重驭轻”的有利地位,因而能够保持安定统一的局面。

为了能够合理地发现人才,他提出了“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谏而能从,过而能改”是“帝王之大烈”,皇帝要保持谏路畅通,要善于纳谏,必须克服堵塞谏路的弊端。

他认为政府应限制土地兼并,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贫富悬绝”的巨大差距。

陆贽认为要想治国,“未尝不文武并兴,农战兼务”,军事上要善择将帅,奖惩分明,注重军粮的贮积、借给和运输。

《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多达39篇之多。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称“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隋唐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陆贽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陆贽的思想主张。

(6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5BBDAC6-10DACBB

11-15ADDAC16-20BBBDD21-24BCAA

25.

(1)(13分)背景:

形式上完成统一;长期战争,国库空虚;实现关税自主。

(每点2分,6分)

影响:

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加快国家主权独立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答出两点得5分,答出三点得7分)

(2)(12分)影响:

引发关税贸易战;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国际贸易下降,瓦解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加重经济危机。

(任答三点即可,6分)

看法:

关税自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遭到迫害或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必须学会妥协和保护;过度的贸易保护会破坏世界贸易体系,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6分)

26、观点: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传统民族主义转型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引进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论证:

在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里,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清末民初,这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主要力量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为主。

第二,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在思想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多次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于是,从文化上入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代表。

第三,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高涨阶段。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

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结论:

总之,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不断裂变,外来民主思想和观念不断冲击下形成的以发展民主政治和谋求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国家观念,适应了近代化的要求。

(二)选考题(15分)

27.(15分)

(1)(8分)特点:

历朝历代都重视监察制度建设;设专门的监察机关负责对中央和地方的监察;监察机关逐渐从行政体系中分离,形成独立的监察机构;注重监察法规的制定和发展完善;监察制度日益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任答四点即可,每点2分)

(2)(7分)影响:

有效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巩固统治;有利于防范和惩治官员腐败,保障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集权;但古代监察制度仍未形成严密而有效的分权监督体制,仍是皇帝强化统治的工具。

(答出两点得5分,答出三点得7分)

28.(15分)

(1)(6分)特点:

民间人士的理论研究为侵华服务;战争形态与怀柔形态相结合;民间与政府相互推进;利诱与奴化教育相结合;强化媒体宣传、情报搜集、宗教信仰的作用。

(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

(2)(9分)作用:

学者文化人的研究为日本侵华出谋划策;学者文化人的“文明”论和“种族”论通过宣传为广大民众和政府所接受,对侵华战争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学者文化人在侵华战争期间成为媒体宣传、情报搜集、文化教育、宗教入侵等文化侵略的主体。

(每点3分)

29.(15分)

(1)(9分)思想主张:

国家兴衰关键在人和民心;政府应力行节俭,减轻赋税,赈救灾民;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注重人才选拔并提高吏治水平;皇帝要善于纳谏,广泛听取意见;要限制土地兼并,缩小贫富差距;注重军事发展。

(也可以分政治、经济、人才、军事等方面作答,8分,任答四点即可)

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国家统治面临严峻的形势。

(1分)

(2)(6分)评析:

陆贽的思想主张适应了当时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府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推进经济发展;其思想具有很强的“资治”借鉴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每点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