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6965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5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

《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docx

天问教育考研零起点的复习规划与方法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

目录

 

第一部分考前篇1

第一章考研的决策——为什么要考研?

1

(一)走进考研与研究生1

1.为什么考研的人逐年增多1

2.读研究生的意义1

3.国家的最新考研政策2

(二)考研成本收益分析3

(三)给考研一个充足的理由4

第二章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4

(一)报考形势分析4

(二)学校、专业说明5

(三)如何确定报考志愿10

第二部分备考篇12

第一章心态调节12

(一)透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五大局限,树立超强自信12

1.硕士研究生考试的选拔性12

2.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方向性13

3.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自学性13

4.考生的生理局限性14

5.考生在考场的表现14

(二)认识的误区14

1.误区一:

考研很难14

2.误区二:

报考人数较多,竞争是激烈的14

3.误区三:

购买过多复习资料,看太多参考书,搞题海战术15

4.误区四:

经常逛书店以获得更好的辅导资料15

5.误区五:

每次背太多的参考书上自习16

6.误区六:

应试方法不重要16

(三)失败原因分析17

1.心态不好17

2.方法不当17

第二章策略方法论17

(一)具体科目分析17

1.英语17

2.政治23

3.数学27

4.专业课28

(二)得分策略30

第三部分附录——临考指导32

 

第一部分考前篇

第一章考研的决策——为什么要考研?

(一)走进考研与研究生

1.为什么考研的人逐年增多

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

近10年来,研究生报考与录取人数呈加速增长,尤其是近6年来(自2001年以来),增长比例远远高于以前。

同时可以看出,招生的人数在逐年增长,但报考的人数增长得更快。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考研呢?

一般来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激增,至少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1)教育体制方面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是严进宽出,它的直接后果是:

造成了许多学生或者知识结构不合理,或者无实践经验,或者综合素质不高,从而不太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常常需要用考研究生来弥补这个漏洞。

(2)人才竞争的压力与企业的非理性人才市场竞争太激烈,许多人不得不暂时选择考研来暂时推迟就业;另外,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许多企业的运作是非理性的,它们虽然宣称以人为本,但事实上并未做到,它们没有从长远出发来培养人才,往往只注重短期的效用最大化。

许多人不甘愿接受这种命运,从而选择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3)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为以发展教育产业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也鼓励研究生教育。

(4)考生本身的非理性许多人选择考研,并非有充足的理由,并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有盲目跟风的,也有迫不得已的,还有逃避现实的。

因此,目前考研人数的激增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因为很多人都在考研,所以我自己也应该考研。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应该考研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问问研究生是做什么的。

2.读研究生的意义

对于研究生,一般人可能有两种误解:

一种把研究生看得过低,认为本科生就已经够用了,要研究生做什么?

研究生只是一个文凭而已,实际上做不了什么;另一种则把它看得高不可攀,顾名思义的认为研究生是专门做研究的,因此只有立志做研究的而且也只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适合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

实际上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

研究生教育在几十年前可能还是一个新鲜东西,现在则已不再新鲜,各高校都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少数国内知名大学更在致力于建立发展研究型大学即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

种种迹象表明,研究生教育是因为适应了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对人才的知识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此它并不只是一个文凭。

另外,研究生也不是专门做研究的,目前的研究生专业是多层次的,有传统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实践倾向较强的专业,如市场营销、广告、MBA等等。

拿MBA教育来说,一般人认为做管理主要是实践经验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教育并不一定有效。

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实践性多强的工作也同样需要理论指导。

比如目前中国很多大公司的管理者,对目前公司的较低的管理水平不满,希望有所提升,他们选择的办法是通过读MBA或EMBA来积累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吸收新鲜的管理思想,从而使本公司的管理水平有质的提升,学校教育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用专门的时间、严格的训练、深厚的思想来锻造人、熏陶人。

调查显示,研究生毕业后可能的前途有以下三种:

(1)进入企业或机关,做高层次的技术或管理人员。

(2)更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继续攻读博士或出国留学。

(3)留在教育或学术机构,做教师或学者。

因此,只有建立了对研究生教育的正确认识,我们才能更加理智的选择是否考研。

目前有许多在读的研究生整天感到无所事事、无聊甚至后悔当初考研究生了,这正好说明了我们许多人在当初选择考研时对研究生是做什么的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

研究生绝不只是个文凭,研究生阶段可以学习的东西是很多而且对人生有深远影响的!

3.国家的最新考研政策

决定考研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国家的最新考研政策。

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从2002年起,研究生报考的热度持续升温,每年的报考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都在呈加速度猛增。

为方便广大考生报考,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为更好的选择优秀的人才,考研政策也在这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2002年至2006年,考研政策的主要变化如下:

(1)年龄放宽,报考跨度增加在报考年龄方面,国家计划内招生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在跨专业报考方面,非医学专业本科生也可攻读中医学研究生。

(2)手续简化,在职报考更宽松考生报考时不需要出示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报名登记表中不再要求考生所在的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产生问题由双方依法自行处理。

(3)科目调整,应届在职同等对待入学考试中的初试科目由5门改为4门,保留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满分值各为150分,将体现招生单位特色的专业课调整到复试中进行。

另外,初试的政治理论不再分文、理两种试卷,英语听力、口语从2005年开始放到复试时考查。

教育部队参加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与非应届毕业生制订同样的进入复试最低分数线,各招生单位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需要,自主确定应届毕业生与非应届毕业生复试分数线是否有所差别。

(4)复试权重加大,报考单位自主性加强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34所高校,进行由招生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给各校的招生规模和考生成绩,自主确定报考本校的考生参加复试分数线改革试点。

加大差额复试的力度。

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效,参加复试的考生总数原则上为本校招生规模的120%左右。

2006年教育部首次明确了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

(5)体检更灵活,保护残疾考生利益将体检标准由统一指令性要求改为招生单位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本单位体检要求,并明确要求依法保护残疾考生的合法利益。

(6)同等学力考生一律加试对以同等学力资格(报名时为准)报考的考生(不含MBA和法律硕士联考的考生),一律加试。

复试时,要进行本科主干课程和实践技能的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每门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7)少数民族考生报考西部院校可照顾

(二)考研成本收益分析

考研对于个人来说是一项风险投资,对于风险投资来说,一个理性的人就必须考虑它的风险、投入及所获得的效益,这将是决定我们是否选择考研的关键因素。

1、一般收益分析——考研是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

选择考研,意味着选择了一种不太悠闲的生活方式。

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青春时光,要去挤那考研的独木桥,之后再经历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书斋生活。

而别人则可以拿这段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去赢得收入,掌握技能,了解社会,品味生活,为日后生命的成熟阶段打下坚实的根基。

那么这般辛苦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考研当然是有所裨益的。

所谓殊途同归,对于有的人来说,比如社会实践能力极强的人,早些参加工作可能更适合他;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比如立志做学问的人,考研可能是一条更适合他发展的路。

所以,考研是为了求取那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变成了第一生产力,教育本身便是一种投入、一种生产力。

更多的教育,便意味着更多的收入,更有趣味的事业,更好的生活,正所谓厚积而薄发。

在收入方面,有资料显示,硕士生的平均收入比本科生多2/3左右。

另外,在高端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硕士学位后的收入更是远远超过本科生。

在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获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往往满意度与舒适度更高。

其原因和表现在于:

第一,大多数人选择的考研专业都是他们比较有兴趣的(特别是有很多换专业考研的人,其考研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换一个自己更感兴趣、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第二,读完硕士后一般能找到本专业内相对高层的工作,比如高层技术和管理工作、进入大学教育系统或者继续深造;第三,较高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较高知识水平和修养,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和促进生活品味的提高。

可见,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考研,实在也是因为考研的诱惑很大。

对于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人,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2、特殊收益分析——对于许多人来说,考研还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考研,对于以下几类人来说,还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首先,对于很多高考失利的人来说,考研可以说是“第二次高考”。

如果说高考是命运安排每个学生不得不经过的一道门槛,那么考研就是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命运的一次主动选择。

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高考中成为幸运儿,只有少数人能通过这座独木桥,更多的人则上不了大学,或者只能上一个不理想的大学。

因此,上不了大学的人可以通过自修取得大学文凭,然后通过考研再次进入大学;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只上了一个不理想的大学的人,则可以通过考研进入一个更理想的大学,从而,这两种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对于许多希望改变工作和生活现状的人来说,考研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的企业往往都没能实质性地建立起完善、宽泛的人才培养机制,这造成的结果是:

一个在某单位工作久了的人,如果不满于现实工作和生活环境,想跳槽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在工作时很少受到过宽泛的职业培训,而工作之外留给他们自己学习的时间又非常少,因而他们的工作技能往往除了在本企业内发挥作用外,走出去后便难以发挥用处了。

所以,在目前的中国,对他们来说,如果对现在的环境不满了或生厌了,大概也只能通过考研而有所改变(另外,对于希望换一个城市生活或者换一个学校继续学习的人来说,考研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再次,对于希望换一个专业的人来说,考研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事实上,在考研大军中,特别是在应届生中,很多人都是为了换专业而考研,从而使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

中国教育的应试体制使我们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很少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灌输式的不注重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模式又使我们从小缺乏自主精神。

因此,我们许多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根本就不知道专业意味着什么,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最后随便填一个算了,其结果是,在大学里,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毫无兴趣可言。

但是,当这些学生到毕业或工作时,随着思想和性格都慢慢成熟起来,开始意识到如果他们一辈子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那不仅是一种苦刑,而且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而只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才会既快乐,又有成就。

这时他们也逐渐发展起自己独立的个性,而且经过长期的摸索,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于是这一次也是第一次,他的命运应该开始由他自己来大胆地选择和决定了。

最后,对于许多立志从事学问研究工作的人来说,考验既是必须的步骤,也是最好的捷径。

大学中这样的人只有极少数,他们爱好学问,希望将来从事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要求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方法训练,因此读硕士甚至博士对他们来说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三)给考研一个充足的理由

综上所述,考研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考研还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人生中的这种机遇并不多,人生中关键的路也只有那么几步,对于有些人来说,错过了这一次,可能就错过了一辈子。

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

但考研绝不是一种时髦,也不应该是迫不得已,考研的人数虽然越来越多,但里面有太多的盲目跟风者,这是不正常的。

所以,考研需要一个充足的理由,因为考研是一次对人生的严峻考验,它最大的压力不只金钱,还有我们对青春的态度。

问问自己:

我是否已经为未来制定出了清晰的蓝图?

我是愿意活在当下,顺其自然;还是希望用今天的汗水培育出明天的理想之花?

当我们为考研找到了充足的理由,我们才会有拼搏的激情和持久的动力。

考研的理由是发自一种内心的冲动,但这种冲动不是一时的,而是持久的。

如果你考研的愿望发自内心的,那么经历多久,它都不会熄灭。

尽量让它沉淀,越是沉淀,便越持久,当你把最后一丝怀疑都赶走后,你将迸发出巨大的潜能。

因此,一个考研的人必须能够对自己说:

我将慎重地作出我的选择,而一旦选择了,我将无怨无悔!

一旦有了这种清醒的认识,再加上勇气和决心,你就已经踏上了考研成功的征途!

第二章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一)报考形势分析

全国每年的研究生报考格局呈现一种“畸形”分布格局,下面分学校、专业和地区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2002年至今报考人数最多的50所高校

目前全国共有969所研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将近50%的考生报考了其中的前50所研招单位。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2、2007年全国报考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

全国每年将近20%的同学报考了694个研招专业中的前十大热门专业。

MBA、法律硕士、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内科学、金融学、英语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外科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3、报考地域集中度分析

在我国的研究生报考中,位列前10位地区的考生近3年占到了报考总人数的70%左右,地域集中程度非常高。

北京18%上海9%江苏8%

湖北8%陕西5%辽宁5%

山东5%广东5%四川4%湖南3%

(二)学校、专业说明

1.学校与研招机构分类说明

(1)34所自主划线的研究生招生大学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东北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考

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

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2)2007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名单(共18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理学第一名、工学第二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经济学第一名、哲学第一名、历史学第一名、文学第二名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工学第一名、管理学第二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农学第一名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医学第一名、文学第一名、法学第一名、理学第二名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管理学第一名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教育学第一名

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

医学第二名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法学第二名、经济学第二名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农学第二名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工学第三名、管理学第三名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理学第三名、文学第三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理学第四名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医学第三名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工学第四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工学第五名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工学第六名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工学第七名

(3)一级学科评估排名

学科评估2003-2006年排名前5名统计结果

评估机构已于2003年至2006年完成了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0个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

现将各参加评估的单位所获得前五名学科个数统计如下表,供万学·海文学员了解各学位授予单位拥有高水平学科数量的情况。

名次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获前5名学科数

1

北京大学

29

2

清华大学

25

3

浙江大学

24

4

复旦大学

16

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5

6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

8

南京大学

9

9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8

13

武汉大学

7

14

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6

19

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5

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

34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

3

44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2

57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包头钢铁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大连水产学院,沈阳药科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工程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学院,成都理工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原四川师范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学院,陕西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扬州大学,青岛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解放军军需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1

2.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分类说明

(1)普通硕士专业设置情况

    首先,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

    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也就是专业)。

至2006年共有88个一级学科,382个二级学科。

目前报考研究生的专业一般都指二级学科。

每个学科都有一个6位数的代码,其中前两位表示“学科门类”,如“工学”、“理学”等,3、4位表示一级学科,5、6位表示二级学科。

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

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是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进了校门就可以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

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

但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就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的多少。

我国高校学位点(硕士)的申报一般是依托二级学科来进行的,学位点申报成功后,也多设在二级学科之下。

重点学科基本属于二级学科范畴。

    其中,除军事学外,其他11学科门类均设有研究生专业。

    法学:

包括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公安学等5个学科类,共有12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法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3.67%,授予的法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6.86%,法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3.56%。

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37078名博士生导师中,有1404名是法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3.79%。

法学是成长中的学科。

2006年,开设法学专业的大学共468所。

    工学:

包括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2个一级学科,共有116个二级学科。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工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44.95%,在1999~2003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工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37.70%,工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39.92%。

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2003~2006年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30586名博士生导师中,有11825名是工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38.68%,位居各学科第一位。

2006年,有权授予工学博士学位的大学有162所,有权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的大学共299所。

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管理学:

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共有15个二级学科。

管理学虽然是近几年增设的学科,但竞争激烈、发展速度很快。

在1999~2003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管理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9.18%,管理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4.64%。

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2003~2006年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30586名博士生导师中,有1755名是管理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5.74%。

目前,管理学已经成为文科第一大学科。

2006年,有权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的大学有110所,有权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大学共297所。

    教育学: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3个一级学科,共有17个二级学科。

据国务院学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