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959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

《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实验指导.docx

生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目录:

实验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实验2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3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4神经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5刺激强度-时间曲线

实验6ABO血型鉴定

实验7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实验8血液凝固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9蛙心起搏点

实验10蛙心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11某些因素对离体蟾蜍心脏的影响

实验12人体心音听诊

实验13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

实验14容积导体在心电图描记中的作用

实验15人体心电图的描记和分析

实验16减压神经放电

实验17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实验18胸内压的测量和气胸的观察

实验19呼吸运动的调节

实验20膈神经放电

实验2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实验22胃肠运动的观察

实验23基础代谢测定实验

实验24小鼠能量代谢的测定

实验25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实验26视敏度测定

实验27视野测定

实验28盲点测试

实验29视觉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实验30声音的传导途径

实验31动物一侧迷路破坏的效应

实验32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33去大脑僵直

实验34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

实验35小脑受伤动物运动功能障碍的观察

实验36大脑皮层诱发电位

实验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目的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与温血动物相似,而维持其离体组织正常活动所需的理化条件比较简单,易于建立和控制。

因此,在实验中常用蟾蜍或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与兴奋性、刺激与肌肉收缩等基本生命现象和过程。

故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sciaticnerve-gastrocnemiusmusclespecimen)是机能学实验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

本实验要求掌握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技能,并获得兴奋性良好的标本。

【实验材料】

蟾蜍或蛙;蛙板、玻璃分针、普通剪刀、手术剪、镊子、探针、玻璃分针、蛙钉、瓷盘、滴管、培养皿、锌铜弓;任氏液(Ringer’ssolution)。

【实验步骤】标本制作方法:

1.破坏脑和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左手握住蟾蜍,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右手持探针于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然后向前通过枕骨大孔刺入颅腔,左右搅动充分捣毁脑组织。

然后将探针抽回至进针处,再向后刺入脊椎管,反复提插捣毁脊髓。

此时如蟾蜍四肢松软,呼吸消失,表明脑和脊髓已完全破坏,否则应按上法反复进行。

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在骶骼关节水平以上1~2cm处剪断脊柱,左手握住蟾蜍后肢,用拇指压住骶骨,使蟾蜍头与内脏自然下垂,右手持普通剪刀,沿脊柱两侧剪除一切内脏及头胸部,留下后肢、骶骨、脊柱以及紧贴于脊柱两侧的坐骨神经。

剪除过程中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

3.剥皮左手握紧脊柱断端(注意不要握住或压迫神经),右手握住其上的皮肤边缘,用力向下剥掉全部后肢的皮肤。

把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将手及用过的剪刀、镊子等全部手术器械洗净,再进行下面步骤。

4.分离两腿用镊子夹住脊柱将标本提起,背面朝上,剪去向上突起的尾骨(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

然后沿正中线用剪刀将脊柱和耻骨联合中央劈开两侧大腿,并完全分离,注意保护脊柱两侧灰白色的神经。

将两条腿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图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5.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取一条腿放置于蛙板上或置于蛙板上的小块玻璃板上。

(1)游离坐骨神经将腿标本腹面朝上放置(如图1)。

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旁游离坐骨神经,并于近脊柱处穿线结扎神经。

再将标本背面朝上放置,把梨状肌及其附近的结缔组织剪去。

循坐骨神经沟(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的裂缝处),找出坐骨神经的大腿段。

用玻璃分针仔细剥离,然后从脊柱根部将坐骨神经剪断,手执结扎神经的线将神经轻轻提起,剪断坐骨神经的所有分支,并将神经一直游离至腘窝。

(2)完成坐骨神经小腿标本将游离干净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上,在膝关节周围剪掉全部大腿肌肉,并用普通剪刀将股骨刮干净。

然后从股骨中部剪去上段股骨,保留的部分就是坐骨神经小腿标本。

(3)完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上述坐骨神经小腿标本在跟腱处穿线结扎后,于结扎处远端剪断跟腱。

游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然后从膝关节处将小腿其余部分剪掉,这样就制得一个具有附着在股骨上的腓肠肌并带有支配腓肠肌的坐骨神经的标本。

6.检查标本兴奋性用经任氏液湿润的锌铜弓轻轻接触一下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迅速而明显的收缩,则表明标本的兴奋性良好,即可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以备实验用。

若无锌铜弓,亦可用中等强度单个电刺激测试神经肌肉标本的兴奋性。

【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勿污染、压榨、损伤、过度牵拉神经和肌肉。

2.经常给神经肌肉上滴加任氏液,防止表面干燥,以保持其正常兴奋性。

【思考题】

制备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兴奋性如何?

有哪些操作体会?

实验2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目的和原理】

一条坐骨神经干是由许多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所组成的。

保持足够的刺激时间不变,刚好能引起其中兴奋性较高的神经纤维产生兴奋,表现为受这些神经纤维支配的肌纤维发生收缩,此时的刺激强度即为这些神经纤维的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具有此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thresholdstimulus)。

随着刺激强度的不断增加,有较多的神经纤维兴奋,肌肉的收缩反应也相应逐步增大,强度超过阈值的刺激叫阈上刺激。

当阈上刺激强度增大到某一值时,神经中所有纤维均产生兴奋,此时肌肉做最大的收缩。

再继续增强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反应不再继续增大。

这种能使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最适强度(optimalintensity)。

具有最适强度的刺激称为最大刺激(maximalstimulus)。

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骨骼肌收缩力的大小决定于刺激的强度。

不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神经时,肌肉会产生不同的收缩反应。

若刺激频率较低,每次刺激的时间间隔超过肌肉单次收缩的持续时间,则肌肉的反应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twitch);若刺激频率逐渐增加,刺激间隔逐渐缩短,肌肉收缩的反应可以融合,开始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tetanus),以后成为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tetanus)。

本实验目的在于观察刺激强度和肌肉收缩力量及刺激频率和肌肉收缩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机体在自然状态下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其生理意义。

【实验材料】

蟾蜍或蛙;蛙类手术器械、SMUP-PC生理信号处理系统、肌动器(肌槽)、张力换能器;任氏液。

【实验步骤】

l.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任氏液中浸泡10~15分钟。

2.实验装置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股骨固定于肌槽插孔中。

坐骨神经放置在刺激电极上,将腓肠肌肌腱上的丝线系于张力换能器(全量程100克或50克)的着力点上,调节肌槽与换能器之间的位置和距离,使丝线垂直、松紧度合适,并令肌肉处于自然拉长的长度。

图2-1仪器连接示意图

按图2-1连接实验装置,打开微机、四路放大器的电源开关,指示灯亮,在菜单条目中选择“骨骼肌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程序,打开信号处理系统主界面,点击显示屏上快捷方式图标(也可运行中设置直接进行处理系统程序)。

肌肉收缩信号由压力放大通道输入处理系统。

四路放大器D/A-1或D/A-2输出接刺激电极,D/A-1或D/A-2的输出幅度,由电位器顺时针方向调节,强度在1~5V的范围内连续可调,也可由主界面右侧灰色三角按钮调整各项参数,上下三角表示设置量的增大或减小,数值由三角旁的数值框显示。

【结果整理及分析】

程序参数设置如下:

扫描控制触发扫描;扫描速度调节由“《”或“》”改变X轴的坐标时间。

一般0.4s/Div~0.8s/Div。

刺激器控制根据需要设置前延时,脉冲宽度为0.1~0.3ms、调节脉冲强度、刺激时间。

1.不同刺激强度对腓肠肌收缩的影响按键盘空格键或单击“刺激”按钮,刺激脉冲输出,屏幕显示收缩曲线,改变脉冲强度,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力量之间的关系。

(1)确定本组所制备标本产生兴奋收缩所需阈强度,并辨认肌肉收缩的三个时期。

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是收缩。

肌肉收缩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等长收缩,另一种为等张收缩。

给活着的肌肉一个短暂的有效刺激,肌肉将发生一次(等张或等长)收缩,此称为单收缩。

单收缩的全过程以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其具体时间和收缩幅度可因不同动物和不同肌肉及肌肉当时的机能状态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蟾蜍腓肠肌的单收缩共历时约0.12秒,其中潜伏期0.01秒,收缩期0.05,舒张期0.O6秒。

(2)逐渐增大脉冲强度,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力量之间的关系。

找到最适强度和最大刺激。

2.不同刺激频率对腓肠肌收缩的影响

将刺激强度固定在最适强度,调整频率、刺激时间,给肌肉相继两个有效刺激,且使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小于该肌肉单收缩的总时程,则引起肌肉的收缩可以总和起来,出现一相继连续的两个收缩,称此为复合收缩。

当给肌肉一连串有效刺激时,可因刺激频率不同,肌肉呈现不同的收缩形式。

如果刺激频率很低,即相继两个刺激的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总时程,肌肉出现一连串的在收缩波形上彼此分开的单收缩。

若逐渐增大刺激频率,使相继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小于单收缩的总时程,而大于其收缩期,肌肉则呈现锯齿状收缩波形,此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再增大刺激频率,使相继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小于单收缩的收缩期,肌肉将处于完全的持续的收缩状态,看不出舒张期的痕迹,此称为完全强直收缩(如图2-2)。

强直收缩的幅度大于单收缩的幅度,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当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不变时,肌肉的收缩幅度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高。

在体骨骼肌的收缩都是强直收缩。

图2-2骨骼肌单收缩和复合收缩曲线

①单收缩;②不完全强直收缩;③完全强直收缩

【注意事项】

1.每次刺激后不管肌肉有无收缩,只要有刺激,都需要记录。

如有肌肉收缩,则待肌肉收缩完全恢复至基线后,再进行下一次刺激,使每次肌肉收缩的曲线起点均在同一水平上。

2.每两次刺激之间要让标本休息半分钟,并用任氏液湿润标本,以保持良好兴奋性。

【思考题】

1.骨骼肌的收缩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2.为什么在达到最大刺激之前,骨骼肌收缩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幅度?

3.为什么刺激频率增加时,肌肉收缩幅度也增大?

4.如果刺激直接施加在肌肉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为什么?

实验3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学习神经干(nervetrunk)复合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extracellularpotentialrecording)方法,观察动作电位的一些特性。

有生物活性的神经纤维具有一定的兴奋性,当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stimulation)后,其膜电位会发生改变而产生动作电位,这是神经纤维兴奋(excitation)的标志。

在刺激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刚好能引起神经纤维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神经纤维的兴奋性高低与阈值之间具有反变关系,即兴奋性=1/阈值。

将两个引导电极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干表面,当神经干一端受刺激兴奋后,兴奋波(动作电位)会向未兴奋处传导,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时,便可记录到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此称为双相动作电位(diphasicactionpotential)。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要求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的,如果将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组织损伤(或麻醉、低温处理等),即破坏了神经结构上的连续性或功能上的完整性,可以阻滞动作电位的传导,兴奋波只能通过第一个引导电极,不能传导至第二个引导电极。

这样就只能记录到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此称为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actionpotential)。

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现象,而神经干是由许多粗细不等的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组成,故神经干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与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不同,它是一种由许多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合成的综合性电位变化,是一种复合动作电位。

如果神经兴奋性较高,扫描速度快,则可在显示器上出现Aα、Aβ、Aγ、Aδ纤维的波形。

另外,本实验采用的是细胞外记录动作电位的方法,与细胞内记录也不同。

所以,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动作电位的传导有一定速度(velocity),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其传导速度(v)不同,这与神经纤维的直径、髓鞘的厚度及温度等有密切关系。

蛙类坐骨神经干中以Aα类纤维为主,传导速度大约为20~40m/s。

测定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的传导距离(s)以及通过这段距离所需要的时间(t),即可根据v=s/t,求出动作电位在此神经干上的传导速度。

当人的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时,其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会减慢,因此测定人体的神经传导速度对神经纤维病变的诊断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实验材料】

蟾蜍或蛙;SMUP-PC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神经标本屏蔽盒、蛙类手术器械;任氏液。

【实验步骤】

1.蟾蜍坐骨神经标本制备

制备过程与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作过程相似,游离并取下坐骨神经和与之相连的腓神经。

在分离神经时用玻璃分针沿神经走向撕开周围结缔组织,用眼科剪刀剪断与主干相连的神经分支。

切忌用力牵拉和钳夹神经。

神经标本尽可能长些。

标本制成后,浸于任氏液中数分钟,使其兴奋性稳定后即可开始实验。

将神经干置于神经屏蔽盒的电极上,盖上盖板,以防神经干燥。

2.仪器连接按图3-1,本试验只用其中一对引导电极。

图3-1仪器连接示意图

①第一对引导电极;②第二对引导电极

信号由生物电放大通道输入处理系统。

生物电放大的时间常数置0.2s或0.02s,高频滤波置1kHz,时间常数0.2~0.02ms。

四路放大器D/A-1或D/A-2输出接屏蔽盒刺激电极接线柱,D/A-1或D/A-2的幅度调到最大(5V)。

打开显示器上快捷方式,进入处理系统主界面,在菜单条目中选择“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程序。

程序参数设置:

扫描控制自动重复扫描,调节“《”或“》”设定扫描速度,一般2ms/div~4ms/div。

刺激器控制根据需要设置一段前延时,脉冲宽度0.1ms

3.逐渐加大刺激强度,在屏幕上可以看到动作电位的幅度逐渐增大,观察双相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时程以及该电位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单击“储存”按钮将所需信号储存。

单击“浏览与测量”按钮,选择储存内容,屏幕显示所储存的动作电位波形(图3-2)。

图3-2双相动作电位

单击“电极距离”框,输入神经屏蔽盒刺激电极负极与记录电极R1之间的距离(程序默认20mm)。

在信号显示区按下鼠标左键,屏幕出现一垂直光标,按住左键不放,滑动到刺激伪迹开始处并放开鼠标左键,然后再点鼠标左键出现第二条垂直光标,并将其移动到动作电位起始处,放开鼠标左键。

即可显示传导速度的测量结果。

【自选项目】

观察离子对动作电位有何影响在刺激电极和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干上,放一个浸有2%氯化钾溶液或2%普鲁卡因的小棉球,刺激参数固定不变,观察用药后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消失后,立即将神经干放入任氏液内浸泡10~20min,必要时要反复更换新鲜任氏液,然后重新将神经干置于标本槽内,观察动作电位的恢复。

用同样的方法将浸有0.69%氯化钠溶液的小棉球放在神经干上,观察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注意事项】

1.分离过程中避免对标本过度的机械牵拉,以保持其良好的兴奋性。

2.实验过程中不断滴加任氏液避免神经干燥。

【思考题】

1.如何鉴别刺激伪迹?

为什么会有刺激伪迹?

2.双相动作电位的上、下两相幅值是否相同?

为什么?

3.本实验所测出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能否代表组成该神经干的单个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为什么?

实验4神经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在一次兴奋之后,其兴奋性要经历一个规律的时相变化。

在神经依次经历绝对不应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超常期和低常期。

然后再恢复到正常兴奋水平。

在绝对不应期内给予刺激,即使加大脉冲强度,细胞也不发生兴奋;在相对不应期内给予阈上刺激,细胞可产生兴奋,但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较低。

而在超常期,较小的刺激可使神经兴奋。

兴奋性的高低或有无,可以通过测定阈值来确定。

兴奋不应期的测定一般用前后两个刺激,前面的刺激称为“条件性刺激”,用来引起神经的一次兴奋;后面的刺激称为“检测性刺激”,用来测定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调节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过程中,观察“检测性刺激”所引起的动作电位幅值的改变,以测定神经兴奋不应期的变化。

【实验材料】

蟾蜍;实验器材和药品与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测定相同。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标本。

2.仪器线路连接同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测定,在菜单条目中选择“神经干兴奋不应期测定”程序。

程序参数设置:

扫描控制自动重复扫描,扫描速度根据需要设定,一般2ms/div~4ms/div。

灵敏度根据生物电放大器的增益设定为0.1mv~0.5mv/cm

刺激参数脉冲宽度0.1ms,强度0.2mv~1.8v范围内。

3.加大脉冲强度1,在屏幕上可看到动作电位的幅度逐渐增大,等幅度增至最大时停止调节脉冲强度。

4.使脉冲强度2等于脉冲强度1,改变脉冲间隔,观察第二个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化情况。

可观察到第二个动作电位逐渐向第—个动作电位靠近,越靠近,第二个动作电位的幅度越低,直至消失,即使增加脉冲强度,也不能再引起第二个动作电位,表明第二个刺激落在前一刺激的绝对不应期内。

单击“储存”按钮将所需信号储存。

5.测量第二个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幅度开始减小时,两脉冲间隔时间记为t1。

继续减小两脉冲间隔,第二个刺激引起动作电位消失,加大脉冲强度也不再出现时,两脉冲的间隔就是前一刺激的绝对不应期,记为t2。

t1-t2就是第一个刺激的相对不应期。

【注意事项】

同“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

【思考题】

1.根据上面实验的结果,能否求出此神经的最大兴奋频率?

2.绝对不应期是等于前后两刺激的间隔时间,还是第一个动作电位的起始转折点到第二刺激波之间的间隔时间?

为什么?

3.神经一次兴奋后兴奋性改变的离子基础是什么?

实验5刺激强度-时间曲线

【目的和原理】

测绘刺激强度-时间曲线(intensity-durationcurve),加深对强度阈值和时间阈值理解。

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刺激,一般具有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以及一定的时间-强度变化率。

用方波刺激细胞,相当于固定了刺激时间-强度变化率,在此情况下,可研究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两个参数的相互关系。

【实验材料】

蟾蜍;实验器材同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步骤】

1.制备一条坐骨神经标本。

仪器连接、生物电放大设置和D/A输出调节同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测定。

在菜单条目中选择“刺激时间强度曲线”程序。

程序参数设置:

扫描控制触发扫描,扫描速度根据需要设定,一般2ms/div~4ms/div。

灵敏度根据生物电放大器的增益设定

2.脉冲宽度0.1ms,调节脉冲强度,使其引起的动作电位达到合适的幅度作为对照。

储存数据。

3.依次增加脉冲宽度为0.2ms、0.3ms、0.4ms、0.5ms、0.6ms、0.7ms,递减脉冲强度,使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对照基本相等,电脑扫描并储存不同强度和波宽的数据。

4.曲线拟合选择相应7组数据,单击曲线拟合按钮,屏幕显示双曲线和有关数据(如图6)。

图5刺激强度-时间曲线

【注意事项】

1.记录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不同强度、波宽条件下应基本相同。

2.要注意经常加任氏液以保护神经标本的兴奋性。

【思考题】

分别改变刺激强度和波宽结果有何改变?

实验6ABO血型鉴定

【目的和原理】

血型(bloodgroup)就是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有A、B抗原而分为A、B、AB、O型。

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型血清(standardserumA)(含足量的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standardserumB)(含足量的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上有无A或/和B抗原。

交叉配血(cross-matchtest)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为确保输血的安全,在血型鉴定后必须再进行交叉配血,如无凝集现象,方可进行输血。

若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实验材料】

人;显微镜、离心机、采血针、玻片、滴管、1ml吸管、小试管、试管架、牙签、消毒注射器及针头、碘酒、棉球、消毒棉签;标准A、B型血清、生理盐水、75%酒精。

【实验步骤】

1.玻片法

(1)将标准A型与B型血清各一滴,滴在玻片的两侧,分别标明A与B。

(2)用75%酒精棉球消毒左手无名指端,用消毒采血针刺破皮肤。

滴1滴血于盛有l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混均制成红细胞悬液(浓度约5%)。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滴一滴于玻片两侧的血清上,用两支牙签分别混匀(注意严防两种血清接触)。

(4)15分钟后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根据图40判定血型。

图6ABO血型检查结果判断

2.试管法

取小试管2支,分别标明A、B字样。

分别加入A、B型标准血清与受试者的红细胞悬液各1滴,混匀后离心1分钟(100转/min)。

取出试管后用手指轻弹试管底,使沉淀物被弹起,在良好的光源下观察结果。

轻弹管底时,若沉淀物成团漂起,表示发生凝集现象,若沉淀物边缘呈烟雾状逐渐上升,最后使试管内液恢复红细胞悬液状态,表示无凝集现象。

【注意事项】

1.试管法较玻片法结果准确。

2.吸A型、B型标准血清及红细胞悬液时,应使用不同的滴管。

3.肉眼看不清凝集现象时,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4.红细胞悬液及标准血清须新鲜,因污染后产生假凝集。

5.红细胞悬液不能太浓或太淡,否则可出现假阴性反应。

【思考题】汇总本班同学ABO血型的分布情况,此结果有否统计学意义?

实验7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学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出血时间(bleedingtime)是指从小血管破损出血起至自行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实际是测量微小血管口封闭所需时间。

出血时间的长短与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粘着、聚集、释放以及收缩等功能有关。

出血时间测定,可检查生理止血过程是否正常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凝血时间(clottingtime)是指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纤维蛋白细丝所需的时间,测定凝血时间主要反映有无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

【实验材料】

人;采血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秒表、滤纸条、玻片及大头针等。

【实验步骤】

1.出血时间的测定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末节指端后,用消毒后的采血针快速刺入皮肤2~3mm深,让血自然流出。

立即记下时间,每隔30秒用滤纸条轻触血液,吸去流出的血液,使滤纸上的血点依次排列,直到无血液流出为止,记下开始出血至停止出血的时间,或以滤纸条上血点数除以2即为出血时间。

正常人约为1~4min。

2.凝血时间的测定操作同上,刺破耳垂或指端后,用玻片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