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897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docx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2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人民日报》(2011年05月31日11版)

  116 严意娜

  117 宋卫东

  118 张子玉

  119 张玉贵

  120 张宝艳

  121 张俊兰

  122 张莲云

  123 李秀芹

  124 李国武

  125 李森

  116 严意娜

  严意娜,女,汉族,1984年2月生,中共党员,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职员。

  她在甘肃黄土高坡支教,为孩子们募集爱心物资,帮助结对贫困学子,实现了为孩子建造爱心桥的承诺。

她用执着传扬心中的激情,一次次走进贫困山区,谱写了一曲奉献西部的长歌。

  2009年,严意娜主动申请,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第四批赴甘肃省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屲小学的支教老师。

宏伟乡是甘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严意娜在这里教三年级以上4个班的英语和音乐课。

当谈起支教经历时,她说:

“这次经历很珍贵,让我更珍惜以后的生活,感恩我所拥有的一切,并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严意娜在宁波东方论坛的爱心专版发帖,公布自己的支教日记,平实的记录打动了众多网友。

宁波民间公益组织“爱心同盟”、分享爱心俱乐部等组织发起了“帮扶甘肃孩子”的捐赠活动,几天时间就募捐了上万件衣物和学习用品。

这些爱心物资运抵陇西后,分发给了辖区内15所学校的1000多名孩子。

支教结束后,严意娜带回了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名单,在她牵线下,100多名孩子被结对帮扶。

  贾家屲小学附近有一条大沟,为了上学,孩子们每天要从对面山顶沿着山壁走到沟底,趟过沟底的河流,再沿着另一边的山壁爬到山上来。

支教期间,严意娜萌生了修桥的想法,发起爱心捐助行动,在克服困难和波折之后,募集了造桥初步预算的57万元。

但设计施工图和最终预算出来之后,却比原先预算多了50多万元。

严意娜没有气馁,她执着造桥的故事引起宁波和陇西市民的高度关注,两地的人纷纷以各种形式对她进行了支持,更多的人加入到捐款的行列中,当地村民为支持造桥,拔掉了华尖河路边的庄稼。

一年后,终于建成一座跨越大沟的便民桥坝。

严意娜用她的爱心圆了当地群众数代人的造桥梦想。

  严意娜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

她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当选2010年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宁波志愿者形象大使。

  117 宋卫东

  宋卫东,女,汉族,1955年8月生,民盟盟员,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金湖东社区绿园关爱中心工作人员。

  金湖东社区“绿园关爱中心”是对药物滥用人员提供行为干预与关怀帮助的服务机构。

出身医学世家的宋卫东退休后,放弃安享晚年的生活,毅然接受邀请来到关爱中心工作,以母亲般的慈爱之心,帮助药物滥用者重拾信心、找回自我,感受社会温暖关怀。

  工作期间,她精心护理、热心关爱服务对象,悉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家庭,像母亲一样和他们交流、谈心,帮助许多药物滥用者、脑疾患者树立起面对生活的信心,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2005年6月,一位艾滋病毒感染者不堪压力,蒙生自杀念头。

他舍不得平时开导过他、帮助过他的宋卫东,来到关爱中心准备与她“告别”。

宋卫东了解情况后,耐心开导他,并劝导他的家人多给予他关怀和理解。

最后,在宋卫东和他家人共同努力下,这位艾滋病感染者打消了轻生念头,重新融入了家庭生活。

2006年7月,个旧市传染病院一个艾滋病人在弥留之际,提出想见宋卫东一面。

得到消息后,宋卫东匆忙赶到医院,那位病人紧紧握住她的手,断断续续说:

“能见到你,我死而无憾。

”病人对于宋卫东的深厚情谊,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多年来,宋卫东用自己的真诚奉献赢得了关爱中心同事和服务对象的尊敬,大家对她的称呼也由“宋医生”变成了“宋妈”。

有人问道,本可享受生活的她为什么选择这项工作?

她总是微笑着说:

“帮助他们是我作为医生的责任,当他们向我倾诉的时候,当他们喊我‘宋妈’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幸福,这就是我坚持的理由。

  在做好帮教工作之余,宋卫东积极帮助服务对象申请低保金、困难补助金、医疗救助款,充分利用“绿园”这个平台,多次到各社区做“减少歧视,预防艾滋病”的专题知识讲座。

在她的积极呼吁下,个旧市农村感染者的低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郊区也开始使用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

  宋卫东被评为云南省禁毒先进个人、红河州禁毒先进个人、个旧市社区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被云南省民盟评为优秀盟员。

  118 张子玉

  张子玉,男,汉族,1959年4月生,山西省吕梁市泰化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拼搏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张子玉致富思源,不忘责任。

十几年来,他扶贫助困、捐资助学、赞助社会事业,帮助过的人难以计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企业家倾心公益事业、真情回报社会的博大情怀与崇高境界。

  他乐善好施、济危解困。

创办企业之初,得知田家会的17岁少年吴伟伟患上了白血病,家里非常贫困,他主动赶到医院为吴伟伟垫付了住院费用。

村民贺国芳患上了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后转为尿毒症,无奈的母亲四处求助,张子玉知道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他先后救助过20余名这样的重症患者,给几十个家庭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张子玉一直把教育看作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大力量,尽己所能支持教育事业。

他先后为10多所中小学捐赠了校服、课桌、教材、学习用品和现金,出资新建可容纳500余名学生的七里滩村小学。

因吕梁撤区建市,离石城区规模迅猛扩张,基础教育资源紧缺,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更为突出。

2004年,张子玉投资创办了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的学校,提出了“企业办学,回报社会,育人教书,永不取利”的办学宗旨,在把学校无偿交给政府接管后,继续出资补贴办学经费与资助特困学生、奖励优秀师生。

为了不让品学兼优的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2006年起,他每年资助一批特困大学生,迄今已资助了100多名学生。

  张子玉还把博大的爱心送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03年非典肆虐,他捐助15万元。

2008年5月汶川地震,他很快将30万元捐助给灾区。

2010年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他在第一时间捐款50万元。

多年来,他连续出资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为乡村公路建设、城乡绿化、荒山治理和残疾人事业捐资。

  张子玉被授予第三届山西省道德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19 张玉贵

  张玉贵,男,汉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东城办事处双月社区居民。

  2005年下岗后,张玉贵以擦鞋为生。

6年来,他坚持每个月用10天时间免费为群众擦鞋,每逢重大节日免费为军人、老人、残疾人服务。

他把义务擦鞋作为弘扬雷锋精神的一种方式,他说:

“人下岗了,但雷锋精神永远也不能下岗!

  在张玉贵的擦鞋摊点后面,摆放着一幅雷锋画像。

他组建了“雷锋义务擦鞋班”,凡是自谋职业的人加入,他都赠送一个工具箱。

这些箱子是张玉贵夫妇俩自己加工的,加上擦鞋用品,每个箱子成本100多元。

他计划在菏泽的8县1区赠送100个工具箱,为100名残疾或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找到出路。

目前,张玉贵已向76名残疾人赠送了这样的箱子。

他每月从擦鞋的收入中拿出20元资助患病下岗职工李法民,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8000元。

  2008年3月,张玉贵开始万里义务擦鞋迎奥运的旅程,途经23座城市,历时193天。

看到义务擦鞋,有些市民不好意思,张玉贵就说:

“我义务擦鞋是为了学习雷锋,支持奥运,你来擦鞋就是对我的支持!

也是对奥运的支持!

”途中,他向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作了《弘扬雷锋精神,迎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先进事迹报告,感动了众多学子。

大学生小邢当即拜师学艺,并表示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以张玉贵为榜样,时刻不忘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2010年,张玉贵和妻子前往上海,开始“学雷锋世博行”活动,在世博园附近为市民和游客免费擦鞋146天,被誉为上海世博会的“编外志愿者”。

  张玉贵这一简单持久的行动感动了许多城乡居民,也受到媒体的热切关注。

他获得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第二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120 张宝艳

  张宝艳,女,汉族,1962年8月生,吉林省通化市“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

  张宝艳体会过儿子走失的心急如焚,因此特别关注被拐儿童。

2007年,她与丈夫自费创办“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被拐卖、被遗弃、走失的、流浪乞讨儿童回家。

她以微薄之力,织就大爱之网,使数百个家庭重获团圆。

  网站开通不久,张宝艳毅然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她每天早上六七点上线,维护网站内容,搜集发布求助信息。

每天接打几个小时的电话,每个月电话费少则四五百元,最多达2000多元。

四年来,仅网站维护就投入了8万余元。

她与丈夫先后60余次南下北上,奔赴解救孩子第一现场,为残疾孩子募集救助善款。

2008年1月,张宝艳夫妇在通化注册了民间公益组织“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现有志愿者3万多名,遍布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瑞士、荷兰、日本等国家。

  张宝艳与丈夫在广大志愿者的协助配合下,积极核实搜集信息,对家长进行防骗指导,及时向公安部门反馈情况,提供线索千余条,成功解救被拐及走失儿童207例。

其中,找到并解救被拐儿童109名,解救被勒索绑架儿童3名,找到走失儿童40名,找到离家出走的儿童25名,找到被送养儿童22名,帮助4名被遗弃的儿童找到亲人,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4名。

207例中,黑龙江省一位当事人走失长达31年。

3名儿童被外国人领养,“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为他们在国内找到了亲生父母。

多起积压多年的拐卖案件告破,不少儿童结束流浪乞讨生活,回到亲人身边。

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为18名孩子提供了医疗救助,累计帮助筹集医疗费80余万元。

  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推动下,社会对失踪儿童的关注度极大提高。

2009年3月,“宝贝回家”针对被拐及流浪乞讨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及相关建议,以社情民意形式递交到两会。

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张宝艳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入选2009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

  121 张俊兰

  张俊兰,女,汉族,1962年5月生,天津日报社编辑、记者。

  张俊兰被凉山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妈妈”,14年里,19次深入凉山山区寻访资助孤儿。

受社会各界委托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建立了39个孤儿班,努力帮助1500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她用点点滴滴的忘我付出成就了一份超越血缘、地域、民族的大爱。

  1997年,张俊兰参加“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采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目睹令人心碎的贫困后,她把全部感情集中在采写上,系列报道“凉山纪行”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读者们纷纷将钱款寄往报社,希望能够帮助山区贫困儿童。

张俊兰与报社商议,决定在凉山建一座希望小学。

1998年8月,一座崭新的校舍矗立在凉山2800米的山地上,300多个穷苦的彝族孩子告别昔日四面透风、随时可能倒塌的教室,坐在了温暖明亮的教室里。

  此后,张俊兰一次又一次走进凉山。

帮一个,是一个,张俊兰想趁着自己还没有老,多走一些路、多做一些事。

“我在这里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没有父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放弃他们。

”凉山高山险壑,一年四季自然灾害不断。

张俊兰在奔赴凉山工作途中时常遭遇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路基塌方。

有一次,冒雨进山途中汽车失控,险些跌下悬崖。

2005年秋天,母亲患膀胱癌晚期,女儿高考进入冲刺阶段,当时她正全力以赴在凉山创建孤儿班,此时面对慈母、面对女儿、面对凉山亟待救助的孤儿,她选择了大爱,昼夜忙碌在凉山,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在母亲患癌症的两年多时间里,她6次往返于凉山和母亲的病榻间,与海外慈善家一起创立了19个孤儿班。

慈母去世之后下葬的第二天,她又匆匆踏上了凉山路。

  无数受到关怀的凉山孩子已经长大成才。

他们有的成为人民教师,在凉山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有的成为公安干警,正奋战在凉山禁毒防艾的前线;有的加入国际慈善组织,正在家乡救助艾滋孤儿;有的已经毕业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正怀着感恩心和回报心面对他人、面对社会。

  张俊兰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122 张莲云

  张莲云,女,汉族,1964年5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爱心妈妈协会”会长。

  她是下岗女工,靠400元低保金维持每月生活。

她也是许多留守儿童和失足少年的妈妈。

她用爱除去问题少年心灵上的尘垢,让一颗颗受伤的心温暖起来,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责任之歌、奉献之歌、爱心之歌。

  2006年7月,张莲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呼市25中与内蒙古未成年犯管理所举办了一个互动联谊活动,同学们和失足少年就少年犯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展开了讨论。

失足少年小平说“我们身上都有污点,出来以后家人和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我们”,让她感触颇深。

为此,她联系身边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姐妹组成“爱心妈妈”团队。

“爱心妈妈”团队同未成年人管教所签署了帮教协议,与未管所的管教人员结成对子,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意念,实行里面教育、外面帮扶,让孩子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出来以后好好做人。

每逢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爱心妈妈”团队都要给服刑期间的未成年人送去饺子、月饼、衣物等生活用品。

每个周末,都要派出团队人员对协议帮教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减轻他们对社会的陌生感,降低他们在狱中改造的压力,增添他们重新回到社会的信心。

张莲云还积极做好出狱孩子的跟进工作,经常一次次地上门沟通、多方协调,帮他们解决生活、就业等各种问题,使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新的生活。

  在张莲云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这项爱心事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鼓励。

随着爱心妈妈队伍的不断扩大,她于2010年8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了呼和浩特市“爱心妈妈协会”。

同时将救助城乡留守儿童、单亲问题孩子列入帮教体系之中,前后陆续帮教了10多个孩子。

在她们的帮教下,有的孩子考取了市重点高中,有的孩子从成绩倒数、不合群、不自信变得自信开朗、成绩名列前茅,一位智障孤残儿童还在她近半年的悉心照料下,慢慢转变成了想学习、懂礼貌、能自理的孩子。

她的事迹多次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感召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之士向留守儿童和失足少年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

  张莲云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23 李秀芹

  李秀芹,女,汉族,1955年9月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三利市场公共厕所管理员。

  李秀芹是一名公厕管理员,当初她的儿子靠着社会资助上了大学。

当儿子大学毕业后,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反哺社会。

6年来,她几乎倾其所有,先后资助3名贫困学生步入大学校门。

接受、回报、延伸,她在帮助他人中演绎人性的崇高,在贫苦的生活中收获精神的富足,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感恩与回报。

  2004年,当得知市场内一位低保业主的女儿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时,李秀芹送去了1000元。

2006年,听说贫困家庭的孩子小孙因交不起学费没去大学报到,她上门劝说小孙复读,坚持每月资助他100元,并在小孙考上大学后四处求援,争取爱心人士的资助,圆了小孙的大学梦。

2008年,李秀芹从电视节目中得知幼年丧父、母亲出走的高二学生小吕即将辍学,于是每月寄去300元钱资助他继续学业。

2010年,小吕考上大学后,她寄去了2000元。

当小吕到双鸭山市拜访恩人,看到李阿姨是一名月收入仅600元的看厕工时,不由失声痛哭:

“您就是我的亲妈!

  李秀芹不仅资助困难学生,在遇到其他有困难的人时,也总是出手“阔绰”。

2006年底,李秀芹在家门口看到一个捡破烂的老太太,她掏出50元交到老人手上,叮嘱老人买点肉过年。

2008年底,李秀芹遇到两位乡下来的中年妇女,得知她们的生活窘境,毫不犹豫地给了她们50元。

李秀芹却对自己格外苛刻,每天早餐是5毛钱的馒头,中午随便吃点别人送来的饭菜充饥,晚上六七点钟才能回到姐姐家寄居。

生活的重担、常年营养不良导致她疾病缠身,但她舍不得看病吃药,所用的衣物也都是亲友和好心人赠送的。

  新闻媒体专题报道了李秀芹的事迹。

她感恩回报社会的事迹,不仅感动了亲朋好友,也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的善举中来。

  李秀芹被评为2010年黑龙江省感动龙江人物。

  124 李国武

  李国武,男,汉族,1969年12月生,民进会员,湖南省十三村食品公司经理。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是李国武的人生追求和行事准则。

1993年以来,他先后帮助过近500位老人、200多名贫困学生、400多名少年儿童、300多名身陷困境的人士,资金超过350万元。

许多人说,对于一名企业家来说,向社会捐一点钱不难,难的是长期身心投入,用情入微。

李国武就是这样的人,除了用钱资助需要的人,他更多的是在用心帮扶他人。

  李国武有个笔记本,密密麻麻记载着当地光荣院里老人们的生日、生活喜好等。

10多年来,老人们过生日,只要不出远门,他都会买生日蛋糕和鲜花为老人祝寿;老人病了,他会亲自到医院去看望;老人节到了,他包租一辆大巴,请老人们去旅游;春节来了,他总是先陪老人们吃过年夜饭,递上“红包”,再赶回家陪父母过年。

李国武还建立了数十个“助老点”,捐资百万余元。

  1995年,他听说当地一个拾废品的孤寡老人收养了一名弃婴娟娟,生活非常艰难,立即前往看望,并承担起“爸爸”的责任。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李国武先后将她送往岳阳、长沙的学校学习,每个月都要前往探望。

一段时间,娟娟沾染上了吸烟、打架等恶习,李国武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关爱、呵护。

面对“爸爸”无微不至的关爱,娟娟醒悟了,认真读书,以优秀成绩圆了大学梦。

  2006年3月,李国武听说桃林中学初二学生李亮身患白血病无钱医治,便立即赶到李亮家里送去现金1.2万元,并将李家因病致贫的状况拍下来,在县城开办了义募摄影展,仅三天时间就募集善款3万多元。

2009年,在黄盖湖边看到一对老渔民夫妇坐在被焚为灰烬的窝棚边嚎啕大哭。

他第二天便将2万元现金送到老渔民手中,并用相机将茅草棚渔村的艰难生活场景拍摄下来,举办了“渔村生活场景摄影展”。

这一举动不仅为渔民筹集资金近10万元,而且引起了岳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渔民解困工程”纳入政府10件实事。

10多年来,李国武用手中的相机,开展了30多次类似爱心救助活动。

  2008年冰灾,他带着“十三村爱心小分队”把棉被、开水、食品送上京珠高速公路,连续3天3夜为滞留的1000多名旅客送去温暖,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引起腰椎病突发而住进了医院。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国武在第一时间带领员工为灾区捐款捐物20万元,并亲自到灾区慰问,帮助13名灾区儿童完成学业,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对待需要帮助的人,李国武毫不吝啬;对待自己,却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

他没有小车,没穿过名牌,更没有别墅,至今仍住在普通宿舍楼里。

有人说他不懂得生活,他却说: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我在乎的是让自己每天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帮助他人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李国武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湖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25 李森

  李森,男,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电信广州有限公司客户经理。

  李森担任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队长,以助残扶弱为荣,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10年来累计志愿服务超1.5万小时,引导3万多名市民参加志愿服务。

他所带领的启智服务总队提供志愿服务时数超过50万小时,个人投入经费超过5万元,以自己的真心付出为城市添彩。

  李森志愿服务的对象大多数为独居老人。

孤寡老人刘姨因中风瘫痪,终日坐在轮椅上,由一名保姆照顾着,病痛、孤独折磨着她。

李森经常上门探望刘姨,陪她聊天、看电视、读报纸。

刘姨的电灯坏了他帮着换上新灯泡;刘姨的助听器坏了,他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跑修理店修理;刘姨坐着轮椅下不了楼,他背她下楼去医院;他还经常推着轮椅上的刘姨去茶楼饮茶、去游览市区风光……这使长久蜗居的刘姨格外开心。

  李森还照顾过许多患有脑瘫或智障孩子。

这些工作,绝不是几天数月能够奏效的,必须是长期的、耐心的、不厌其烦地重复。

有一位脑瘫儿童原本不会说话,经过李森半年多的康复辅助治疗,慢慢地他会开口了,会对他说“谢谢”了。

李森的心灵仿佛受了幸福的一击,这种快乐比吃了蜜还甜。

  小文炬是一位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孩子。

2006年4月,小文炬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广州沿街乞讨求助的消息在媒体上刊登。

李森向小文炬妈妈了解情况后,得知手术需要25万元,而小文炬家里一贫如洗。

看到妈妈求助的眼神,李森与一名民间歌手发起了街头义演募捐活动。

五一假期、周末,李森与志愿者们在街头义唱,呼吁路人捐款,这样连续半年开展了100场义演,终于筹够了小文炬的25万元手术费用。

  2010年2月,李森承担起50万亚运城市志愿者的组建、培训和管理工作。

为全面展示广州的志愿服务工作,李森加班加点,组织编写《亚运城市志愿者手册》、《亚运城市志愿者骨干人员手册》等志愿服务规范,认真准备培训方案、亲自制作培训课件,不辞劳苦深入12个区县开展志愿培训,为亚运会志愿者服务成功圆满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森获得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志愿者和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