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581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docx

教案第三章海水物理性质

第三章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

海水组成(ConstituentsofSeawater)

一、海水组成(ConstituentsofSeawater):

11种主要无机盐,占99.99%;

海水:

混合溶液=淡水+无机盐+有机物+悬浮质+……

二、海水组成恒定性原理(Principleofconstantproportion):

Marcet原理或Dittwar定律

无论海水所溶解的盐类的浓度大小如何,其中常量离子间比值总是恒定的。

海水的物理性质

一、淡水(Freshwater)

分子结构(Molecularstructure):

极性,分子缔合力

溶解力强:

水分子有很强的极性

密度变化异常:

不遵从“热胀冷缩”。

最大密度时温度是4摄氏度沸点(boilingpoint)和融点(meltingpoint)、比热(specificheat)、蒸发潜热(latentheatofvaporization)等热性质比氧的同族化合物高。

二、海水的热力学性质(Energeticpropertyofseawater)

1)热容(seatcapacity)、比热容(specificheat)

热容(heatCapacity):

海水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

(单位:

J/K)

比热容((specificheatcapacity)):

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

单位:

J/(Kkg)

定压比热Cp:

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

定容比热Cv:

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

二者皆是温(T)、盐(S)、压(P)的函数。

Cp在海洋学中较常用,比Cv值略大。

Cp值随盐度的增高而降低,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复杂,低温、低盐时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高温、高盐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热膨胀

热膨胀系数:

温度升高1K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

是T、S、P的函数。

海水的热膨胀系数比纯水的大,且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大气压力下,低温、低盐海水的热膨胀系数为负值,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

由正转负对应的密度最大。

3)压缩性(Compressibility)、绝热变化,位温(PotentialTemperature)

压缩系数:

单位体积海水,压力增加1Pa体积的负增量。

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

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称为绝热压缩。

海水的压缩系数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绝热变化:

绝热提升时,压力减小,体积膨胀,对外做功,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加,体积减小,对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期内能使温度增加。

位温(potentialtemperature):

某一深度海水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温度称该深度海水的位温。

比现场温度低

4)蒸发潜热(latentheatofvaporization)和饱和水气压

比蒸发潜热:

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以L表示,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或每克,记为J/kg或J/g。

饱和水气压:

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5)热传导(transmissionofheat)

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就是热传导。

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热传导,称为分子热传导。

主要与海水的性质有关。

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则称为涡动热传导或湍流热传导。

主要和海水的运动状况有关。

6)沸点升高、冰点降低

海水的沸点(boilingpoint)和冰点(freezingpoint)与盐度有关,即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冰点温度(freezingpoint)随盐度s的增加而降低。

三、海水的其他物理性质(Anotherphysicalpropertyofseawater)

1)粘滞性(viscosity):

当相邻两层海水作相对运动时,由于水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或者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湍流),在两层海水之间便有动量传递,从而产生切应力。

2)渗透压(penetrationpressure):

在海水与淡水之间放置一个半渗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但盐分子不能透过。

那么,淡水一侧的水会慢慢地渗向海水一侧,使海水一侧的压力增大,直至达到平衡状态。

此时膜两边的压力差,称为渗透压。

3)表面张力(surfacetension):

液体的自由面上,由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合力使自由表面趋向最小。

温、盐、密概念及之间关系

1.温度(Temperature)

描述物质分子热运动的量度。

2.盐度(Salanity)

1)盐度(1902):

1kg海水中将(Br-,I-)以氯置换,碳酸盐分解为氧化物,有机物全部氧化,所余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480度加热48小时)利用"海水组成恒定性",测定出其中某一主要成分的含量,便可推算出海水盐度。

2)氯度:

1kg海水中将(Br-,I-)以氯代替,所含氯的总克数。

转换为盐度的关系式为:

S‰=0.030+1.8050Cl‰

3)电导盐度

4)实用盐标PSS78:

为使盐度的测定脱离对氯度测定的依赖,JPOTS又提出了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thePracticalSalinityScale,1978),并建立了计算公式,编制了查算表,自1982年1月起在国际上推行。

建立实用盐度的固定参考点:

配制一种浓度为32.4356‰高纯度的KCl溶液,它在"一个标准大气压力"下,温度为15℃时,与氯度为19.374‰(盐度为35.000‰)的国际标准海水在同压同温条件下的电导率恰好相同,把这一点作为实用盐度的固定参考点。

3.密度和比容(Density&Capacity)

密度(Density):

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

比容(SpecificCapacity):

单位质量物体的体积是比容。

二者皆是温、盐、压的函数。

现场密度:

一定温、盐、压下测得的密度。

条件密度(ConditionalDensity):

g/cm3

密度超量:

kg/m3

状态方程(StateFunction):

描述海水温、盐、压、密等理化特征参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海冰(SeaIce)

1、Tf、Tmax与盐度关系(ConnectionbetweenTf、TmaxandS)

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前者比后者降的慢,当盐度为24.695时二者均是-1.33度。

2、结冰过程(Freezingprocedure)

淡水结冰:

表层开始结冰。

海水结冰:

大于24.695时结冰前一直对流混合,然后混合层都达冰点时一起结冰。

结冰条件:

冰点温度,结晶核

3、海冰分布(Distributionofseaice)

北极

南极

季节变化

4、海冰物理性质(Physicalpropertyofseaice)

盐度(salanity):

1kg海冰融化后海水的盐度。

密度(density):

与S有关,与冰内的气泡有关。

1/10在水上,9/10在水下。

比热(specificheat):

比纯水冰大,且随盐度增高而增大。

受卤水的影响,随温度有较大的变化,因其盐度值有很大差异。

低盐比热小,高盐比纯水冰大数倍。

热传导系数(coefficientofheattransmission):

比纯冰小,受气泡影响大大减小,天然保温层。

5、海冰与海洋水文状况的关系(Seaiceandhydrologicstatus)

1)对水文要素垂直分布影响:

同性成层:

丰富的渔业资源。

盐度跃层(halocline):

密度跃层(pycnocline):

融冰时表层会形成暖而淡的水层覆盖在高盐冷水上,形成密度跃层。

形成大洋底层水(bottomwaterofocean);

2)对海水运动影响:

潮汐(tide),海浪(seawaves)

3)对海洋热状况影响:

辐射(radiation),水温

冬季:

结冰,结晶热,冰盖,皮袄;

夏季:

反射,融冰,融结热

6、海冰的危害(Harmofseaice)

港口,航运,海上油气开发

 

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

海面热收支(Heatbudgetoftheseasurface)

一、太阳辐射Qs(Solarradiation)

1、辐射定律(lawofradiation):

1)、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以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它与绝对温度Tk的4次方成正比。

2)维恩定律:

辐射能量的最大波长与辐射体表面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总辐射能=直达辐射+散射辐射

2、影响因素(influencingfactors):

A、太阳高度h:

B、大气透明度

C、天空中的云量、云状

3、总辐射能分布(Thedistributionoftotalradiantenergy):

1)纬度(latitude):

A、随纬度升高而减小

B、除赤道地区外,夏半年均高于冬半年且差值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C、经向梯度夏半年小于冬半年。

2)进入海水中的辐射能:

主要被表层海水吸收,随深度增加指数衰减。

二、海面有效回辐射Qb(significantreradiationoftheseasurface)

1、定义(definition):

海面向大气的长波辐射与大气向海洋的长波辐射之差。

2、影响因素(influencingfactors):

A、海面水温(seasurfacetemperature)

B、空气中的湿度(humidity)

C、云量、云状(cloud)

3、分布(distribution):

表面水温和海洋上层的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度变化相对较小,则Qb随纬度及季节变化小。

三、蒸发潜热Qe(latentheatofevaporation)

1、对海气间热交换起重要作用(importanteffect)

2、影响因素(influencingfactors):

A.水汽温差

B.大气中水汽垂直分布

C.风速

3、分布及变化(distributionandchanges):

(a)经向(南北):

赤道蒸发量小(相对湿度大,风速小)高纬度海区小(温度低,水汽含量少)副热带和信风带海区大气流下沉,空气干燥,气温高,风大

(b)季节变化:

冬季最强(风速大,水汽压差大,水温高于气温,空气层结不稳)

四、感热交换Qh(exchange)

1、海气温度不等,通过热传导也有热量传递。

2、有两个影响因素:

海面风速和海气温差。

3、分布:

寒暖流区较强

4、季节变化:

冬季强,夏季较小

五、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变化

海洋内部热交换(Heatexchangeintheocean)

一、铅直方向上的热输运Qz(vertical)

二、水平方向热输送QA(horizontal)

三、海洋中全热量平衡(equilibrium)

海洋中的水平衡

一、影响因子(Influencingfactors):

1、蒸发(evaporation):

热量、水量消耗的过程。

44万立方千米。

124—126cm/a

2、降水(precipitation):

41万立方千米,113.7cm/a。

各大洋分布不均匀。

与大气环流有关。

3、大陆径流、地下水(runoff&groundwater):

2.92万km3,大西洋最多,亚马逊(第一径流),密西西比(第二大河),刚果(第二大径流),全部注入大西洋(Atlantic),可使海面上升23cm/a.印度洋(IndianOcean)次之,太平洋最少。

长江(第三径流)只及亚马逊18.9%。

全部注入,使太平洋(PacificOcean)海面上升7cm/a。

4、结冰与融冰(icingandmelting):

局地影响

5、海流(current):

整个大洋是可逆的,局部海区有影响。

二、水平衡方程(Equationsofhydrologicalcycle)

1、方程(equations):

对整个世界大洋、全年或多年平均

2、水平衡对盐度的影响(effectonsalinity)

1)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取决于蒸发和降水量之差。

2)(E-P)~S

3)低纬度海区(lowerlatituderegion):

降水大于蒸发,P-E>0,S低。

4)副热带海区(subtropicalregion):

蒸发大于降水,P-E<0,S高。

5)副极地海区(subpolarregion):

多云带,蒸发少,S低。

3、局部地区各大洋的情况(localregions)

北冰洋(ArcticOcean):

径流大,蒸发量小,水量盈余,盐度低,冰点升高,易结冰。

太平洋(PacificOcean):

降水最多,降水+径流>蒸发,水量盈余,平均盐度低。

大西洋(AtlanticOcean):

降水少,蒸发>降水+径流,导致水位损失12cm/a。

平均盐度高。

 

世界大洋及中国海温盐密分布及变化

一、概述(Summary)

1.对整个世界大洋

75%的水体温度(watertemperature)在0-6°C,50%在1.3-3.8°C,整体水温平均3.8°C。

其中太平洋(thePacificOcean)3.7°C,大西洋(theAtlanticOcean)4.0°C,印度洋(theIndianOcean)3.8°C。

表层海水平均温度17.4°C,其中太平洋19.1°C,大西洋16.9°C,印度洋17.0°C。

(太阳辐射入海的光能被表层海水吸收,因此表层海水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高于海洋内部。

2.大西洋表层水低于太平洋的原因:

1)两大洋拥有的热带海域面积;

2)与北冰洋(theArcticOcean)水交换

3.热赤纬:

最高温出现的位置。

平均在7°N左右。

热赤纬不是在赤道的原因:

1)大洋环流系统(oceancirculationsystem)的配置

2)与两极水交换

二、分布(Distribution)

(一)水平分布(horizontaldistribution)

1.表层(surfacelayer):

等温线(isotherm)成条带状,沿纬向逐渐减小东、西边界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反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径向温度梯度(meridionalthermalgradient)冬季大于夏季。

2.深层(abyssallayer):

表层以下太阳辐射(solarradiation)直接影响减弱,环流情况与表层不同,所以水温分布与表层不同。

500m,水温经向梯度减小,南北温差减小。

西边界(westernboundary)出现明显高温区。

1000m,经向变化更小,大西洋、印度洋高温区是高温高盐地中海水溢出形成高盐中层水。

4000m,温度分布均匀,整个大洋温差不过3°C。

底层,南极底层水(Antarcticbottomwater)影响,性质均匀,约0°C左右。

(二)垂直分布(verticaldistribution)

表层高,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各纬度分布不同:

1.低纬度(lowlatitude):

表层温高的均匀层(100m左右),下面强大温跃层(主温跃层)。

主温跃层(mainthermocline,又称永久性温跃层):

不随季节变化。

在纬向上,赤道(equator)附近的主温跃层较强、较薄,深度大约在300m左右;在副热带(subtropical)海域下降,深度加深,厚度加大。

高纬度)区域,强度增大,厚度减小,水层变浅。

极地(polarregion)水域不出现永久性跃层。

2.中纬度(mid-latitude):

上为均匀混合层(mixinglayer),其下季节性温跃层(seasonalthermocline)。

3.高纬度(highlatitude):

极锋(front)向极一侧,不存在永久性跃层,冬季在上层出现逆温现象(暖中间水),深度100m左右;夏季冷中间水。

季节性温跃层生消规律:

三、水温的变化(Changesofwatertemperature)

(一)日变化(diurnalchange):

很小,变幅不超过0.3°C。

日较差:

最高温与最低温之差。

1.影响因素:

主要因子是太阳辐射(solarradiation)、内波(internalwave)等。

2.表层:

相比之下,晴天比多云大;无风比有风大;低纬比高纬大;夏季比冬季大;近岸比外海大。

主要受

云(cloud)、风(wind)、潮流(tidalcurrents)影响。

3.深层:

表层水温的日变化,通过海水内部的热交换(heatexchange)向深层传播。

变幅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位相则落后。

(二)年变化(annualchange):

表层受制太阳辐射(solarradiation)年变化。

最高温与最低温差为年较差,赤道和极地海域年变幅小于1°C,最大值出现副热带海域8-9°C,寒暖流交汇处可达14、15°C。

北半球(theNorthernHemisphere)变幅大。

近海大于大洋。

表层以下水温的年变化,主要靠混合(mixing)和海流(oceancurrents)等因子施加影响。

(三)非规则变化(irregularchange):

西班牙圣婴ELNino现象。

盐度分布及变化(DistributionandChangesofSalinity)

一、概述(Summary)

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meansalinityoftheworld'socean)以大西洋最高,为34.90;印度洋次之,为34.76,太平洋最低,为34.62。

二、空间分布(Spatialdistribution)

空间分布不均匀。

(一)水平分布(horizontaldistribution)

1.表层(surfacelayer):

总特征,基本上具有纬线(woof)方向的带状分布特征和经向分布呈鞍马状;

寒暖流交汇区和径流(runoff)冲淡海区等盐线(isohaline)密集;某些海域达0.2/km。

盐度的最高与最低值多出现在大洋边缘的海盆(oceanbasinsaroundtheedgeoftheocean)中;地中海(Mediterranean)、波斯湾(PersianBay)、红海(RedSea)达39-43,波罗的海(TheBalticSea)北部最低时只有3。

冬季盐度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

平均各大洋表层盐度(meansurfacesalinityofeachocean),北大西洋(NorthAtlantic)(最高(35.5),南大西洋(SouthAtlantic)、南太平洋(SouthPacific)次之(35.2),北太平洋(NorthPacific)最低(34.2)。

大西洋盐度高于太平洋盐度的原因:

(1)大西洋沿岸无高大山脉;

(2)洋流影响

2.深层(abyssallayer):

盐度差异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500m,整个大洋盐度水平差异约2.3,高盐中心移往大洋西部。

1000m约1.7;至2000m,0.6;深处几近均匀。

(二)垂直分布(verticaldistribution)

1.赤道区:

(equatorzone)

均匀低盐层、盐度最大层—盐度跃层(halocline)—盐度最小层,缓慢增加。

南强北弱

2.副热带海区(subtropicalzone):

均匀高盐层、盐度最小层.

3.极地海区(polarregion):

层状分布的原因,大洋表层以下的海水都是从此海区表层辐聚(convergence)下沉而来的。

三、盐度的变化(Changesofsalinity)

1.日变化(diurnalchange):

表层很小,变幅通常小于0.05。

下层,受内波(internalwave)的影响,常有大于表层的。

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最低盐度之差。

2.季节变化(seasonalchange):

由蒸发(evaporation)、降水(precipitation)、径流(runoff)、融冰(icemelting)结冰(icing)及大洋环流(oceancirculation)等因素制约。

有年变化的周期。

但各海区不同,无普遍规律可循。

3.不规则变化(irregularchange):

(1)径流(runoff)

(2)地震(earthquake)

密度分布及变化(DistributionandChangesofDensity)

一、分布(Distribution)

(一)水平分布(horizontaldistribution)

是T、S、P的函数

1.表层(surfacelayer):

取决于温度(temperature)和盐度(salinity),沿经向从赤道(equator)向两极(poles)逐渐增大。

2.深层(abyssallayer):

密度(density)水平差异减小。

(二)垂直分布(verticaldistribution)

主要取决于温度.

1.随深度(depth)增加而不均匀的增大。

2.低纬(lowlatitude)与主温跃层对应,出现密度跃层(pycnocline)。

3.沿各纬度分布与主温跃层相应。

热带表面密度(surfacedensityoftropicalzone)小,密度跃层强度大,副热带表面密度增大,密度跃层强度(intensity)相对减弱。

极锋(front)向极一侧,不存在跃层。

(表面密度大)个别海域形成浅而弱的密跃层。

(降水、融冰)在浅海,随着季节性温跃层(seasonalthermocline)的生消也会存在密度跃层的生消过程。

二、变化(Changes)

1.日变化(diurnalchange):

微不足道。

深层有密度跃层存在时,受内波(internalwave)影响会有波动,但无规律。

2.年变化(annualchange):

与温度、盐度年变化有关,综合作用也导致了密度年变化的复杂。

中国海温盐分布及变化(DistributionandChangesofTemperatureandSalinityinChinaSea)

季节性温、盐跃层

温、盐日较差

温、盐年较差

观测手段(Measurements)

一、传统:

颠倒温度计(Deep-seareversingthermometer)

二、电子(electronic):

CTD

三、红外(infrared):

热电偶、热敏电

海水混合(MixingofSeaWater)

一、混合概念、形式(Definitionandtypes)

(一)定义(definition):

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向均匀的过程。

(二)混合形式(mixingtype):

分子混合(molecularmixing),涡动混合(turbulentmixing),对流混合(convectivemixing)

分子混合(molecularmixing):

分子的热运动与相邻海水进行交换,只与海水的性质有关。

涡动混合(turbulentmixing):

海水微团的随机运动与相邻海水进行交换。

与海水的运动状态有关。

对流混合(convectivemixing):

热盐作用引起,主要是铅直方向水体交换。

(三)海水混合具有区域性(localcharacter):

界面混合(interfacemixing)和内部混合(interiormixing)。

1、界面混合(interfaceblending)

海气界面:

强烈的动力和热力过程。

风混合;热力对流混合。

海底层混合:

主要由海流、潮流等动力因子引起,自海底向上发展。

海洋锋区:

不同水团相交汇的海区,有水平和垂直混合。

2、海洋内部混合(interiorblending)

海洋内波引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