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6329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传播学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传播学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传播学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传播学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docx

《传播学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docx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概念

1.传播: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时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3.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

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存在的状态与扩充性。

信息的特征有:

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扩散性;信息的传递性;信息的扩充性;信息的浓缩性;信息的替代性

2.社会信息:

是指人类社会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即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

信息的本质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1.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这些系统成为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1)人内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运行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

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3)群体传播:

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阶层世代等更大的系统内的信息传递

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

是伴随着近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及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的传播。

特点:

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作用:

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大众传播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大众传播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大众传播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3.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社会信息系统具有双重偶然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2)双重偶然性:

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人类的活动既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又会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的制约,使得社会信息系统成为多变量的系统,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1)传播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2)传播隔阂: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存在众多变量,系统更复杂,更具不确定性,加之系统的参与者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写,因此产生了传播上无意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即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隔阂,成员与组织之间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

传播隔阂的存在时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1.动物传播:

信号: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

局限性:

先天本能行为而不是后天系统学习;基于条件反射原理而不是复杂的思维和精神活动;只是一种对自然界的被动适应、

2.人类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语言的产生式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1.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2.局限性:

人体能量限制,口语职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播和交流;口语记录性较差;

二、文字传播时代

1.意义:

能够长期保存;;打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扩大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2.局限性:

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属政府,统治阶级的特权。

三、印刷传播时代

1.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使文字机械化生产和复制成为可能。

2.意义: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

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印刷事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它本身也日益成长为一种规模宏大的产业,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电子传播时代

1.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

第一条电报内容是《圣经》中的:

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2.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是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3.意义: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子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1.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

口语,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

2)再现的媒介系统。

绘画,文字,印刷。

对信息的生产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接受者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

电信,电话,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

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

这是人体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2.传播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

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个时代具体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三.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1)概述: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

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2)产生:

A.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D.贝尔,《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

他把人类社会进程分为:

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信息)

B.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A。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冲击:

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第二次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

3)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四.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1.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

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报刊、广播、电视得到高度普及,单一功能的个人媒介和家用媒介日趋多样化,社会信息量的倍增素的骤然加快。

高度信息化阶段(20世界80年代末直到今天):

大众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步骤

指导方针:

统筹规划,国家主导,同意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接

两步目标:

第一步:

在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际信息化体系。

第二步:

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本章名词解释总结:

1.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指的是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

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形态,并推动者信息社会的到来。

2.信息过载(信息超载)

是指在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系统接受到太多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意义确定处理时,发生的信息饱和甚至于信息过载的现象。

信息的意义确定是一个过滤过程,把关过程。

当信息被传播、被表现史,受传者需要对他所接受到的信息流进行判断和评价,确定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与自己无关无意义的信息。

无意义的信息表现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组织处理。

如果接受的信息流量太大,太乱,针对某个受者而言,会出现信息过载的可能。

3.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时一种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是一种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

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总统在1992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倡议者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将永远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产生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影响。

4.古登堡

古登堡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了可能,标志着人类进入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5.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尼福利亚州未来研究生所长保尔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在过去5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迅速那么顺利。

他往往至少需要30年的事件,即所谓的30年法则。

 

第四章:

人类传播过程和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讯息、媒介、反馈

二.几种重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直线模式:

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

A.基本内容:

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要素构成的过程。

这五要素及“5W”:

who,say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

B.意义:

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由5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分析的出发点;勾勒出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C.不足:

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解释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一.定义: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特点:

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6.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与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

赖特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中,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四种社会功能:

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功能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概括。

施拉姆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他们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项功能: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以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报刊诞生为标志。

廉价报纸出现的标志:

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先驱报》的创刊

2.大众报刊也称为便士报,廉价报纸

与此前政党报刊不同,有以下特点:

价格低廉,一般人都有能力购买;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人生活;发行量大;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广泛的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3.从政党报刊到大众报刊,报纸的两个转变

1)由“观点纸”向“新闻纸”转变

2)由政党经费运营向企业化经营转变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电报诞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本身不属于大众传媒,但推动了通讯社的产生

电影出现于19世纪末

广播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商业化进程,成为大众传媒,

三、电视媒介

德国社会学家W.林格斯把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

20世纪20年代进入试验是波阶段,40年代出现商业电视

电视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由信号模拟到数字化变革。

四、互联网

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用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

特点:

信息形态的实时性;信息内容海量性;信息检索便利性;信息过程交互性;传播范围全球性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两种观点:

1.乐观主义:

布莱士,塔尔德,库利

怀疑主义:

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之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倾向

二、大众传播,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

 

相关名词解释

1.社会雷达(环境监视)

是对大众传播环境监视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

环境监控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报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监控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人们察知和掌握内外环境的变动,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确定应变之策提供帮助。

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社会雷达功能是其首要功能,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

2.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

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机构。

媒介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3.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媒的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4.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的一个重要概念。

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

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

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食物都保持经验性的接触。

对超出自己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

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已不在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立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1.技术与传播技术:

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三中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

3.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其含义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媒介:

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觉和器官的扩展和延伸。

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报刊,书籍,广播,照片等;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

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

2)局限性:

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麦克卢汉的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1.电视人

1)电视人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的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2)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光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2.容器人

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室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3.媒介依存症:

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例现象,其特点是:

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4.他律性欲望主义:

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

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的趋势及社会意义

1.当代新媒介技术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

1)领域:

A.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

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方式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数字化以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更高,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电波频率资源。

2015年,我国将全面关闭模拟电视,完成向数字化的全面转变。

B.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

C.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

多媒体(multi-media):

最早是一个名为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队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使用的。

所谓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媒介连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D.实时传播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

2)4C趋势:

关于媒介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参与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鲁塞尔纽曼在1991年语言了他的4C趋势,即:

Contr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