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597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

《《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docx

《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同步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其他

1.《过秦论》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3.《过秦论》既然是指责秦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却用了一大半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旨?

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5.翻译下列句子。

(1)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二、选择题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

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

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敏、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泊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注],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笔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

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

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殿负:

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

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

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

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7.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孝公既没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倔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集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崤函之固

A.①③⑤⑧B.①②⑤⑧C.①③④⑨D.⑥⑦⑧⑩

8.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

吝惜。

B.委命下吏命:

    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

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

起事、首倡。

9.下列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D.以为桂林、象郡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以致天下之士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约从离衡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内立法度③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12.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⑥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⑦铸以为金人十二⑧蚓无爪牙之利

13.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

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

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

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陟叹曰:

“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

陟于鉴裁尤长。

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

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

“子能发陟罪乎?

吾以御史相处。

”豸之乃劾陟馈遗事。

陟贬桂岭尉。

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

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

“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

“皇天后土,实鉴斯言。

”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

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

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越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16.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楷,文中指书体。

汉字历史悠久,一共出现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官职的合称,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又因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

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

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就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

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弊端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

他因名声很大而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

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参考答案

1.对比内容: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始皇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之师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领袖出身、地位对比;军队装备对比;军队素质对比;指挥作战能力对比。

对比作用: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

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手法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对比”的概念,所谓“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然后到文中找到比较的双方,找到比较的内容。

如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秦自孝公崛起,到惠文、武、昭襄王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让其它诸侯国感受到了秦咄咄逼人的强大和吞并天下的野心。

但是,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与秦匹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

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

相比之下秦处于劣势,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

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

秦是“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九国之师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如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政策的对比:

秦孝公当政,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以法制国,保护农业生产,既积聚了实力,又顺应了民心,因而国家走向兴盛。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说明几代秦君采用的政策都是符合当时秦的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秦走向了强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本该休养生息,可秦始皇却采取了各种暴政:

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样的愚民、弱民、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