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5965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大学》选读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

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第2课《中庸》选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

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

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二、中庸之道

三、课内阅读: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

《中庸》名言积累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3课《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

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五、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第4课《孟子》选读

教学目的: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法:

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介绍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五、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活动)

六、作业:

搜集关于《孟子》的内容与故事

第5课戒子歆书

教学目标:

1.了解《戒子歆书》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

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

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课外拓展

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要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58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四、小结

五、课外阅读

诸葛亮《诫子书》和司马光《训俭示康》。

6.《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

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

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身无长物》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桓子野吹笛》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身无长物》问题组:

(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积累几句身无长物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对于身无长物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

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桓子野吹笛》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

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

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

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7课祖逖传(节选)

1.理清结构:

      闻鸡起舞 年轻时胸怀大志

请缨北伐 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来源:

中.考.资.源.网]

      中流击楫 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

2.语言特色:

[来源:

中.考.资.源.网]

《资治通鉴》体例严整,文笔简洁流畅,内容博大精深。

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

《祖逖》一文在语言运用上很好的体现出了简洁流畅的特色。

[来源:

中.考.资.源.网][来源:

中.考.资.源.网]

3.把握重点: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第一段,闻鸡起舞,表现祖逖年轻时便胸怀大志。

古人有迷信说法,认为半夜鸡鸣是恶之兆;祖逖认为半夜鸡鸣正可以令人觉醒,振奋精神,所以说“此非恶声也”。

刘琨是祖逖的朋友,晋室渡江南迁后,任侍中太尉,一直坚守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因孤军无援,兵败遇害。

第二段,请缨北伐,表现祖逖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祖逖慷慨陈词,请求统军北伐 ,得到的却只有千人的军饷,连铠甲兵器都没有。

胸怀收复中原大志的祖逖与“素无北伐之志”的司马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来源:

中.考.资.源.网]

第三段,中流击楫,表现祖逖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

请注意,祖逖不是率领晋军北伐的,他只带着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他的胆识和志气,实在不得不叫人佩服。

4.攻克难点:

5.质询疑点:

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来源:

中.考.资.源.网]

由于皇族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戳中原。

任命将帅出师北伐,激起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的斗志,赢得天下英豪的响应,定能取得北伐的成功。

主干知识1.tì bù xiāo dí jùn kǎi mù zhù

2.⑴因:

于是,就。

⑵既:

已经。

⑶素:

从来,向来。

⑷将:

率领,带领。

⑸诚:

果真,果然。

3.⑴等到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⑵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然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

⑶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4.《资治通鉴》编年 司马光

5.略

第8课 狄青为将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第9课丁一士

[学习目标]

1、阅读《丁一士》,能够复述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概括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独立创新地解读文言寓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课。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丁一士》。

(二)、检索文学常识(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说说自己学过或读过的寓言。

二: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复述课文大意

三:

疏通文意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后应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提出自己的不明白之处,互相讨论解决。

2、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3、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4、(三)、交流合作、质疑问难。

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试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思考:

这则寓言分别通过什么内容揭示寓意?

四:

拓展延伸

2、改动寓言情节后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

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6分)

(1)可翩然越也     越:

 

(2)岸崩二尺许     许:

(3)素不习水       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

译:

3.作者年幼时见识的丁一士的本领是()(2分)

A、矫捷  B、多力    C、技击   D、超距

4.作者认为丁一士最终溺水而死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

(1)越过

(2)左右(3)向来,一向(共6分。

每个2分。

2、.大凡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有所倚仗更大的了。

(4分)

3、.D(2分)

4、.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3分)

 

第10课《十三经》

教学目标:

1.了解十三经是指哪13部儒家经典?

2.六经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讲究?

有哪两种不同的排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儒家经典呢?

二、学习内容: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

  《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三、拓展活动:

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就是根据《诗经》中《蒹葭》一篇改编的。

请你欣赏这首歌曲后,读读《蒹葭》一诗,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作业:

搜集《诗经》的优秀诗篇,体味经典的魅力。

第11课 《二十四史》

教学目标:

1.了解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2.知道二十四史发展的过程以及它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此后又出现了二十多部纪传体史书,它们和《史记》并称“二十四史”。

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二十四史”。

 

二学习过程

【二十四史的形成历史】

12.《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掌握《资治通鉴》的作者,年代,体例

2、了解《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

理解里面的经典故事难点:

了解《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

xml:

namespaceprefix=st1/>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三、 写作背景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

“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

《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四、地位与作用

     首先它建立了编年体通史的规模,重振编年史体,因编年体自《春秋左氏传》后,地位渐受断代史所挫。

《资治通鉴》不单改善了编年体的组织,增加了编年史体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把断代编年体改为通史编年体,这实在是史学史上一大创举,其亦是我国首部编年体通史。

后世仿效者亦众,如南宋末年金屐祥作《资治通鉴》前编、李焘撰《续资治通鉴后编》、朱熹着《资治通鉴纲目》、清人徐干学编写《续资治通鉴后编》、最后有毕秋帆(毕沅)之《续资治通鉴》。

13.类书与《永乐大典》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类书的概念并自己搜索一些类书。

2.    了解《永乐大典》的内容编纂过程和它的价值。

3.    通过了解《永乐大典》的遭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

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编撰百科全书了。

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些古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