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5795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一课由《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和《赠刘景文》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七言绝句,两首诗中的深秋景象,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山行》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寒山深远,石径曲长,白云袅袅,人家暖暖,一驱深秋清冷之意。

后两句写出的枫林比二月春花还艳丽,使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前两句写景,虽“荷”已“尽”,“菊”也“残”,但傲然挺立的“霜枝”给诗中的秋添了一份无畏的气概。

后两句诗人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有别于前两首诗。

诗的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孤寂无奈。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三首诗语言凝练,用词精准,所以抓住关键词来学习这首古诗是上好这课的关键,也能凸显语文要素。

教学古诗时,主要是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促织”“篱落”等词的意思;同时还可以利用图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关键词“荷尽”“菊残”“雨盖”的意思;还需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动人的画面,帮助理解深远的诗意,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

  对于三上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几首古诗并不陌生,有很多学生都已经会背了,朗读时,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按照古诗特定的构词规律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在前两年的学习当中,学生们已经基本学会了利用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本课的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在本课的古诗学习中除了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之外,还需继续利用这些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识字时,可引导学生在初读时,标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如“径”“赠”“残”“橙”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多音字“挑”可以结合注释了解意思,复习另一个读音,组词识记;“君”则可以通过字理来进行识字。

这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3个,大部分可迁移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让学生谈谈写好这些字应该注意的要点即可。

这首诗需重点指导书写“盖”“菊”“残”和“寒”这四个生字,可以观察结构,说说关键笔画,教师范写等方式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一)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借助以往的写字经验,端正、匀称地书写13个字。

  

(二)正确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采用品读、齐读等朗读方式,感受诗中画面,感知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三)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教学重点:

  

(一)正确识字、写字,感情朗读古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诗。

  1.欣赏四季的图片,感受四季的景色特点。

  2.交流:

四个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3.谈话导入:

古代诗人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赠刘景文》。

  4.板书课题。

齐读。

  5.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再读诗题,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季节。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评一评。

全班齐读。

  3.讨论交流:

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个季节?

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4.引出生字教学:

残、橙、橘、君

  注意后鼻音,说说识记的方法,再一起读字卡。

  “君”:

先出示甲骨文的“君”,解释意思,组词。

看注释,了解现在这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知道古诗中的“君”指的就是刘景文。

  5.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6.学生按古诗的节奏齐读古诗。

  (三)品读全诗,理解诗意。

  1.诵读一、二两句。

  

(1)对对子,师生对读诗。

  师:

荷    生:

   荷尽    菊残

   已无    犹有

   荷尽已无   菊残犹有

   擎雨盖    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同桌对读。

男女生对读。

  

(2)读出景物,想象画面。

  【板块一】荷尽

  ①出示两幅图片:

“荷花盛开”图和“荷叶衰败”图。

  ②观察图片,想象说话:

  夏天来了,____________

  深秋已至,____________

  ③比一比,哪幅图是诗人苏轼看到的景象,并说说理由。

  ④顺势理解“尽”“擎雨盖”。

  看注释。

  联系生活。

“雨盖”就是雨伞

  引导:

下雨天走过荷塘边,你会用什么办法遮雨呢?

  懂得:

“擎雨盖”就是指“荷叶”

  ⑤学生再次欣赏图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惋惜。

  ⑥加上语气词,指导朗读

  唉——荷尽已无擎雨盖

  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菊残

  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

  ②对比图片“荷尽无擎盖”“菊残傲霜枝”,学生说两者的不同,理解“傲霜枝”

  ③再次体会诗人的心情——惊喜,加上语气词“呀”,指导朗读。

  呀!

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指名读,齐读。

  ⑤小结方法

  3.诵读三、四句

  

(1)读诗句,想像画面。

  

(2)体会诗人的心情,加上语气词,指导朗读。

  啊!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结合刘景文简介,交流讨论:

苏轼送给刘景文的仅仅是这首诗吗?

还有什么?

  (4)全班齐读。

  4.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5.诵读全诗,尝试背诵。

  ①师生配合,借助重要词语背一背。

  ②结合图片背一背。

  ③配乐背诵。

  (四)拓展积累,秋天的诗。

  1.出示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刘禹锡的《秋词》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读准古诗,读出节奏。

  3.选择其中的一首,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说说诗意。

  4.试着读一读,背一背。

  (五)自主辨析,规范书写。

  1.出示“赠”“刘”“盖”“菊”“残”“君”“橙”

  2.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重点指导“盖”“菊”“残”

  “盖”下边部分最后一横要写长,托起整个字。

  “菊”下边的“米”的左边部分要写外面一点。

  “残”右边的斜钩要写得舒展,右上角的点不要忘记写。

  4.教师范写“菊”“残”

  5.学生自主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方法,导入新诗

  1.复习背诵《赠刘景文》

  2.复习学法。

  3.明确任务。

  这节课就是按照上节课学会的方法,学习《山行》和《夜书所见》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读出季节

  1.借助拼音大声读两首古诗,要求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挑”字。

(看注释理解“tiǎo”这个读音的意思;再理解“挑促织”的意思“逗蟋蟀”;接着用这个读音组词;最后复习另一个读音,再组词。

  2.指名读,齐读。

  3.按2/2/3的节奏再读诗。

  4.猜猜这两首诗写的又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5.追问留疑:

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

  (三)运用方法,读懂古诗。

  【板块一】《山行》

  1.理解题目的意思:

在山上行走

  2.自由读古诗,圈出景物。

  3.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师生合作,学第一、二句。

  

(1)结合注释,借用图片理解“远上”“斜”“寒山”的意思。

  

(2)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说话训练:

“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词语。

  (3)指导学生串讲诗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教师点拨纠正。

  (4)再看图片,体会诗人的欣喜的心情,指导朗读。

  5.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1)出示图片,学生试说诗句意思。

  

(2)想象说话:

诗人看到这片枫林,会怎么赞美呢?

  (3)带着诗人喜爱赞美这片枫林的情感,再指导朗读。

  【板块二】《夜书所见》

  1.理解题目的意思:

把自己在夜里看到的听见到的写下来。

  2.继续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结合图片,发挥想象,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理解第一、二句

  

(1)学生试说诗句的意思。

  

(2)重点理解:

萧萧梧叶

  看图,想象画面:

梧叶怎么飘落,又发出了什么声音→诗人看着、听着这萧萧的梧叶感觉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3)重点理解:

江上秋风

  听风声,想象→走近诗人,诗人听到这风声,又想起了什么呢?

→指导朗读。

  5.理解第三、四句

  

(1)学生试说诗句的意思。

  

(2)重点理解:

“知有”

  结合画面,辩析“知有”能否换成“见有”?

  (3)引导体会:

诗人小时候也捉过蟋蟀,逗过蛐蛐,想到这些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

  【板块三】诵读两诗,尝试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欣赏图片,高声吟诵。

  (四)自主辨析,规范书写。

  1.出示“寒”“径”“斜”“霜”“送”“挑”。

  2.归类观察。

  3.说说关键笔画。

  重点指导“寒”,撇捺要舒展,三点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

  4.学生试着书写。

  5.同桌评价。

  6.再写两个

  (五)诵读两诗,默写《山行》。

  1.配乐再背两首诗

  2.试默写《山行》

  学生默写→对照屏幕批改→订正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