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5694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

《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docx

13高三学生版第十三讲

教学内容:

高考对材料的要求选材的标准选材的方向材料从哪里

来材料的运用材料的语言表述技巧材料类型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选材,拥有充足、顺手的材料

 

内容

基本要求

高考对材料的要求

看到社会积极面、多探究、少批判,多憧憬少悲叹,多建立少打倒;用我们的心去看的、去赞叹、去欣赏、去评判、去参与的”材料。

选材的标准

1、现实生活性原则2、准确典型性原则3、独特新颖性原则4、文体特征性原则

选材的方向

1、面向积极的人生2、面向深厚的文化3、面向广博的知识

材料从哪里来

从生活中来从书本中来  从试卷中来  从背诵中来

材料的运用

1.深入挖掘材料2.选好角度  3.处理主次与详略  4.显示情调与色彩

5、注意点面结合6、注意正反结合7、注意大小结合8、注意虚实结合

材料的语言表述技巧

第一,话题材料的表述要符合科学,符合事实,合乎情理。

第二,在材料的叙述上要讲究文采,不能平平淡淡的叙述,使文章毫无生气。

第三,话题作文在材料使用上,要针对话题选择最佳角度,展现材料的魅力.

第四,话题作文在材料使用上,要围绕话题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作用.

材料类型

人生哲理(冷热、快慢、远近……)

2.话题:

人生观、价值观(生命、幸福、奉献……)

3.话题:

人与自然(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

4.话题:

学会认识(自己、社会、人生……)

5.话题:

为人处世(宽容、理解、助人……)

6.话题:

传统美德(礼貌、孝顺、谦逊……)

7.话题:

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家庭教育……)

8.话题:

直面现实(贫富、生存、奋斗、挣扎……)

9.话题:

道德法制(公德、平等、反腐……)

10.话题:

集体观念(团结、统一、合作精神……)

11.话题:

心理健康(自卑、孤僻、承受力……)

12.话题:

人文关怀(老人、残疾人、关怀人的情感……)

13.话题:

与时俱进(观念、创新、表现自我……)

14.话题:

感情或理性(人性、理智、自我……)

15.话题:

读书做人(成熟、情操、品位……)

16.话题:

时尚热点

把握好高考作文中对材料选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性

写好高考作文是语文成功的关键,而写好作文的关键是什么呢?

应该是有充分、有效、恰当、精准的材料运用,就像建造一座房子,没有好的材料,想写好一篇文章无疑是天方夜谭。

那么怎样把握高考作文中材料选择这个“重弦”,从而弹出“优美的乐章”来呢?

首先我们就要弄清楚一篇好的文章中什么样的材料是比较好的,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去接受的标准。

一篇记叙文需要的材料可能是一些好的角度、好的细节、好的片段和好的环境,还有形象、具体、细腻等,但是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议论文的材料要求。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的正确性、深刻性,一种做法的可行性等,讲究议论的深刻、独到和说理的层次,因此议论文的材料的要求应该:

首先是恰当,合理,也就是能证明文章的观点、道理、观念、做法;

其次是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也就是能够很简洁明了证明论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还要新颖、独特,没有新颖就没有办法让人“侧目”,没有独特就不可能让人内心“震撼”,在高考中就不能真正打动老师。

明白了写好议论文的材料的要求,我们就有了选择的尺度,但是我们只是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高考。

高考的作文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要求、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内容,这就注定高考作文中对材料的选择更严格,或者说更有方向性;另外高考作文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考生必须在较短的篇幅中、较短的时间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对问题认识的深度。

这些对材料的要求都是和平时不一样的。

如何做好高考作文的材料选择,应该要注意下面两个要求。

一是我们必须知道高考考什么。

也就是说高考考什么我们就选择什么。

高考考什么呢?

概括起来是“人生”和“社会”,也就是“一个人怎么做好自己”和“一个人怎么和周围相处”,具体说前者如理想、抱负、目标、自信、自强、奉献、帮助、修养、宽容、真诚、青情、友情、价值观、人生观等,后者如尊老爱幼、知恩图报、交流互助、辩证发展、创新和谐、平等坦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等。

这些内容是高考中必需要的,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首先就要把这些作为首选,这样在高考中才能够做到心不慌,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而不会去盲目的一味求新,甚至是漫无边际的读美文,要知道不是所有好的东西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比如《读者》的好多文章都非常好,如如何做好一个领导等方面的内容,在高考中就不一定用得上。

二是我们还要知道高考要求我们什么样的思想。

高考承担选拔人才的作用。

高考中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健康向前、真切向善、诚实向真、现实向美的思想价值和情感倾向,高考需要体现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

在高考中那些真实但不切实际的、那些另类但不关冷暖的、那些现象但不涉本质的、那些热点但无己无关都应该是要舍弃的,如“创新”要弘扬,但“创业”可以不提倡;同时考生必须选择更多的是“看到社会积极面的材料”,这些材料要本着告诉人们什么而不是时刻批判什么,要本着去描绘什么而不是否定什么,要本着去憧憬什么而不是悲叹什么,要本着去探究什么而不是论述什么,要本着去建立什么而不是去打倒什么;更多的选择“用我们的心去看的、去赞叹、去欣赏、去评判、去参与的”材料,而不是更多选用“那些没有自己的热情活力,竭尽全力的情感角度的”材料。

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我们的高考既是对我们语文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但更是对我们高中学生思想的一次评判,所以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实际上是展示我们自身的思想高度,或者说我们选择了“给自己人生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定位”,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更应该选择好,不仅是为了考试。

知识点一明白选材的标准

1、现实生活性原则

选材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

只有这样,作文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震撼力。

当然,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并不是意味着不可以使用历史材料。

使用历史材料关键在于给它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从现实的意义来重新解读。

例如:

2005年广东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

选取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苏联斯大林格勒、中国东北某个村庄三个历史画面作为材料,其意义就在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2、准确典型性原则

所选取的材料应该紧扣文章中心,准确无误的表现主题,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不能搞同类材料的堆砌,坚决去除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例如:

2004年江苏满分作文《稳中求胜》。

作者选取宋江和刘备的“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来论述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可说是选材准确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独特新颖性原则

“文贵于新”,这“新”不仅指立意,也指选材。

这里,新颖的材料并不是仅就时间而言,它有三层含义:

①当今时代刚刚出现的材料;②一些鲜为人知的旧材料;③溶进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所共知的材料。

选取新颖的材料能使文章增色、引人入胜。

4、文体特征性原则

不同的文体对选用材料有不同的要求。

议论文要求列举引用材料简明扼要,不纠缠于个别事例,不陷入对具体人事的叙述和描写;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在表象和过程上多做详细刻画。

需要指明的是,目前高考作文淡化了文体要求,但淡化不等于可以无视文体的区别,相反,我们还应加强文体特征。

知识点二认准选材的方向

1、面向积极的人生

分析多年来高考作文的题目,“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与铭记”、“位置和价值”。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将话题置于人生的大背景下,考查着考生的生活态度、生活信念、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准则等。

因此,高考作文的选材,应该面向积极的人生,展现一个乐观积极、胸怀大局、兼顾大家的“我”。

例如:

2005年河南省满分作文《我心飞翔》。

蜗牛说:

“雄鹰展翅可以登上金色字塔顶,而我心飞翔,亦可攀上金色字塔顶徜徉。

小溪说:

“雨珠奋力可以挤破白云降落,而我心飞翔,亦有飞上云颠俯视山川的婀娜。

绿叶说:

“红花耀眼出众,独当一面,人人赞不绝口,而我心飞翔,亦会甘为人梯默默耕耘,赢得赞誉声声。

或许,雄鹰的矫健,雨珠的轻逸、红花的美艳都在你所想到的情理之中,是勿庸置疑的。

然而蜗牛、小溪与绿叶虽微小,却也可成就一番伟大的出人意料,又有谁可否认它人真实性呢?

……

开头的三个譬喻材料就认准了这一选材方向,令人读来为之一震,不得不惊叹小作者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面向深厚的文化

选材面向“深厚的文化”可使作文一扫稚嫩与单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这方面,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作文选材源泉。

考生作文如果能较为集中地选取这些经典著作、文化名人、历史掌故,他的文章就往往会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例如:

2005年福建一考生的《至圣》。

从开篇的孔子“万古流芳”到写他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再又归结到“至圣”。

文中选取引用的古代诗文、历史故事、文史记载非常丰富,时时处处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底蕴,读后不能不令人拍案。

 3、面向广博的知识

 作文的选材应尽可能地展示考生广博的知识,让人能从作文中领略其丰富博学。

无论是“理化生”,还是“史地政”,无论是“公检法”,还是“文体卫”……天上地下、历史现在、三教九流皆可成为作文的材料。

例如:

2004年江苏省满分作文《西安与南京:

山与水的对话》。

文章将“西安”与“南京”人格化,让它们各自讲述自己的特点,选材内容极其丰富,包含大量的文史地理知识,可说是选材面向广博的知识的典型。

知识点三材料从哪里来

从生活中来

  大千世界变化无穷,客观生活丰富多彩,只要留心就有“材源”。

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有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有春之绿、夏之荫、秋之金、冬之玉等,有工、农、商、学、兵、医等,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有冷暖寒暄、人生百味等。

其间储藏大量的事实论据。

  从书本中来

如果把我们所读过的课本和课外所读的书籍,花点时间理一理,归一归类,就会发现是一个“宝库”。

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分类做成“索引”,临考前看一看,会受益无穷。

怎样分类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在提炼概括时强化了记忆。

比如可从语体上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的例子,从国别上分为中国和外国的材料,从历史的角度分为古代、现代、近代、当代,从内容上分为爱国、思乡、创新、拼搏的例子等。

材料来自课文的好处是,老师熟,引用的时候,不用啰里罗嗦:

"啊,从前有个英国人,名字叫个史密斯,他啊,有一次来到……,然后哩,结果哩……"这样的叙述,往往把你作文本来的抒情调调全破掉了。

以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为材料,可以在1999年——2006年的八年作文中使用。

1999年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可以移植邹忌、妻、妾、友、齐王的记忆。

2000年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邹忌美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邹忌、妻、妾、友的观点各不相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1年话题作文《诚信》,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并且诚实守信地实践了。

2002年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邹忌对于自己的美做出明智、心灵的选择;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并且号令全国实行,也是心灵的选择。

2003年话题作文《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妻、妾、友对邹忌的美,由于感情的亲疏而影响了对事物的认知。

2004年话题作文《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齐王、邹忌都可以。

2005年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邹忌能客观实际地对自己的美作出评价,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齐王也如此。

2006年材料作文,可以提炼出观点“勇敢去做和认清自己”,邹忌能认清妻、妾、友对自己美的不同见解问题,由此联想到治理国家的大问题,勇于进谏、大胆去做。

  从试卷中来

  参加高考的同学做了大量的试卷,你曾想过把你做过的阅读题中的材料,按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分类,也做一个“索引”,归并到课文的“索引”中,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从背诵中来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应该说我们背诵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诗词佳句,这是很好的事理论据。

适当的借用,巧妙的化用,除了使文章有说服力外,还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如: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

”这是借用。

  “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思念使摩诘先生每逢佳节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遥望故国,思念使爱国词人铁马冰河入梦来……”则是化用。

还有成语典故、民谚俗语等也是有力的论据。

知识点四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在考场作文的诸多问题中,对很多考生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常常是“没的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也难出佳作。

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来看,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①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材料,有“码字儿”之嫌;

②材料陈旧——以常识性的“纸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力度的“金材料”;

③材料单调——所采用的均为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相同色彩的材料,缺乏变化。

  那么,如何聪明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材料呢?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两个问题。

  一.材料的选择 

  在选择之前,应该先有“积累”才对。

所谓“积累”,一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之上,广种而博收;一是立足于考生熟悉的生活,挖掘其中的生活道理。

如果我们把积累材料比作征兵,那么,选择材料就是调兵。

  如何调兵遣将?

有很多道理早巳达成共识,如围绕立意选材,选择真实、典型的材料等。

  1.选择新鲜的材料

  材料鲜活,是高考作文评阅“发展等级”的要求。

所谓材料鲜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会选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涌现的新人新事;一是学会选用那些并非新近发生,却很少被人用过的材料,或者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即旧人新事。

  [片段示例1)(2005年高考上海卷试题以“文化生活及其影响”为内容)

  白居易在四川见街边胡麻饼甚香,千里寄饼给长安的杨万里,赋诗曰: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肠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胡麻饼在路上颠簸三月,早就不脆不香了,怎么能“得似辅兴无”呢?

唐人是浪漫的,我们虽不能想象“杨大使”收到饼时那且惊且喜的表情,但我们可以想象故事若发生在现代,饼虽能保鲜,而一份浪漫的心情、一种对友人的关切却打了折扣。

现代文化使人们的沟通更容易了,而人们心灵的交流却更困难了。

  然而,我不能为了追求浪漫而请回驿车,正如不能因为追求古典而躲避现代。

正如白居易所言“歌诗合为时而作”,一味泥古而不为现实服务只能是迂腐的书生的作为。

  如果古诗文如明月,那么时过境迁,它“夜深还过女墙来”,不是吗?

当连战、宋楚瑜先生来大陆访问的时候,不正是与大陆人民吟诗唱和互道衷肠吗?

古诗文不正是在融入现代,为新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吗?

  是的,古诗文是一轮明月,不要为求古韵而追求它千年前的容貌,看,这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才是新文化的新篇章!

  这篇文章,作者将视点放在古典文化上,最终提出书写“新文化的新篇章”这一倡议。

白居易与杨万里交往的材料很新鲜,切入的角度亦很别致,表现古人情谊、情怀、情趣,虽是旧事,却鲜有人用。

文章最后联系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借此表达同祖同宗的中国人对同一文化根脉的珍视,也表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应保持自己的活力。

将文化问题与“两岸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属于新人新事,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在选择材料方面,深请新颖、鲜活之道。

文章虽以说理为主,可读性却很强。

  2.选择熟悉的材料

  考场作文,无论面对怎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其实写来写去都是在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命题与自己的种种关联,从“题是题,我是我”转化为“题是我,我是题”。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

“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

”文学家尽管可以心骛八极,无限虚构,但他总有自己的根,这个“根”就是熟悉的生活。

  高考也一样,尽量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在我们最有发言权的领域里做文章,是最务实的选择。

  [片段示例2](2005年辽宁卷试题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

  自古以来,我的老家安徽就是人杰地灵之地,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长江之滨,还是“两岸垂柳淡如烟”的淮河岸边,都留下了无数让人称颂的骄傲。

历史上的安徽给中华文化留下了无数绚丽的篇章,如今的安徽在中国发展史上书写了更辉煌的一页,正所谓“今年花胜去年红”呀!

安徽,是值得骄傲的科技大省,中国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著名的科研单位和高等学府都坐落于此,其中一些学科和项目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安徽,是值得骄傲的大省,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徽,是值得骄傲的农业大省,其农业经齐在全国居第9位;安徽还是全国的矿产和能源大省,省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分布集中,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两淮煤田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不止于此,安徽还是全国著名的汽车大省,1997年3月18日,奇瑞汽车发动机厂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安徽人拉开了建设“汽车大省”的序幕,从1999年第一辆汽车下线到2005年,短短几年的时间,奇瑞迅速跻于国内行业“八强”之列。

历史见证了安徽的古今变化,昔日的安徽是文化之都商业之都,是名人之地,国剧之源,今日的安徽是科技、旅游、农业、矿产能源和都蓬勃发展的安徽。

  安徽,今年花胜去年红,我爱我的老家!

  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作者构思时巧妙地在题目之前加了一个“我的家乡”,于是,这篇文章就变成了“家乡的今天更”。

这种“转换”,是考生面对一个陌生的题目时找寻“我”的重要一环。

这个工作顺利完成后,就从“昔”与“今”两个方面写家乡安徽。

特别是对安徽今天的展示,作者从、、能源、工业等方面展示安徽辉煌的业绩。

许多材料信手拈来,特别是一些数字性材料,言之凿凿,令人信服。

如果每一个考生都能如此熟悉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国家、民族又会有多么强大的凝聚力啊。

在取材上,作者在自己最为熟悉的园地中大做文章,可谓明智、老到。

  选择熟悉的材料,不仅仅表现在关注家乡变化、眷恋家庭生活,更现实的问题是,有很多东西离我们很近,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比如教材资源,各学科教材中的作品、事件、道理均可入文,成为考场作文中颇有分量的材料。

比如试题素材资源,对语文试卷中的文章阅读材料深入思考,从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中吸取养分,将其转化为写作材料。

比如个人爱好资源,文学、影视、体育、歌曲、绘画、旅游、动漫……只要我们有所爱,便有写不完的素材。

对于这些资源,我们如果能足够珍视,并对其加强认识与感悟,考场作文定能在选材上左右逢源,从容不迫。

  二.材料的运用

  选择,是调兵;而运用,则是“实战”。

如果说积累材料要“多”,选择材料要“广”,那么,运用材料则要“活”。

  灵活运用材料,有八种技法值得借鉴。

  1.深入挖掘材料

  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

我们不妨对有限的材料做由表及里地挖掘,把它的内在意义充分开发出来,以一当十。

挖掘材料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化文章主题思想的过程。

  对于材料的开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的蕴涵进行延展,使同一材料发挥尽可能多的作用;也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

  [片段示例3](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在这里,我只想讲一个突然想起的小故事……

  小学那会儿,“三好”生由同学们选。

记得四年级时,班里有个女孩羞怯拘板,又倔头倔脑,没有什么朋友,更不会亲合老师。

同学偶尔提到她,总叫“老蔫儿”。

谁也没想到,这“老蔫儿”期末居然考了个第一。

选“三好”时,老师先把一贯名声显赫的“红人儿”的名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中央,再由同学提其他候选人。

考了第一的“老蔫儿”似乎被人遗忘了,直到提名快完时,才有同学提到她,她的名字极不起眼地缩在黑板的一角儿。

举手表决时,她又被遗忘了,同学们争着选自己的知交好友。

当老师一个个擦去落选的人名时,才在角落发现了她。

透过厚重的眼镜片,老师斜睨着满眼的不屑问:

“哦,这还有一位呢,还选吗?

”引出全班一阵哄笑。

无意中,我瞥见“老蔫儿”,她缩在教室的角落,两眼失神地大张着,注满了惶惑。

这眼神深深刺痛了我幼小的心:

我感到了我们的残忍,虽然还不明了这残忍究竟是什么。

  大了,我才明白那眼神中包含的是自身价值被否认的痛苦。

我们在老师有意疏远的指挥棒下,残忍地否定了一个同学的价值,把一个孤言寡合的同学狠狠推向自卑的悬崖!

那时,我们虽然年幼,但“以亲疏断优劣”的意识却早巳潜移默化,扎根心田。

我们小小年龄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亲就好,不好也好;疏就差,不差也差。

如果谁不够朋友竟能出类拔萃,便要诧异、否定、嘲笑、排斥甚至诋毁!

长此以往,长大成人,有色眼镜便要伴其终身了。

  “有色眼镜”的论断,是切合题意的,这个“色”,即“感情的亲疏”。

文章以此立意,无疑是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角度。

文章最有分量的是对童年旧事的反思,此时的作者已不是当年的小,他对于人性的剖析和对心灵的拷问是理性的,也是充满勇气的。

这个材料用得好,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作者并不是空洞地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来激起读者的共鸣,“她缩在教室的角落,两眼失神地大张着,注满了惶惑”等描述相当到位;第二,作者的论析相当深入,“我们在老师有意疏远的指挥棒下,残忍地否定了一个同学的价值;把一个孤言寡合的同学狠狠推向自卑的悬崖”“我们小小年龄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亲就好,不好也好;疏就差,不差也差。

如果谁不够朋友竟能出类拔萃,便要诧异、否定、嘲笑、排斥甚至诋毁!

长此以往,长大成人,有色眼镜便要伴其终身了”。

这些自责、质疑与忧思显得异常有力。

  这段文字,通过作者对材料的深入挖掘,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很见功力。

  

2.选好角度

  任何一个材料都不止一个属性,看你要用它做什么。

同一个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为不同立意服务时,可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阐释,即“一材多用”。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此打了个有趣的比方,意思是说:

文辞(包括材料),就像物品,思想见解(即中心观点)好比使用物品的工匠、医生。

橘子、山楂等果品,厨师拿它做拼盘待客,医生拿它来入药治病。

懂这个道理的人,相同的文字(材料)可有不同的用法和用途,在不同人的笔下,它们(指材料)的样子不是死板不变的。

  因此,一个多义的材料从哪个角度去用,不得不去问你的写作目的,并且要注意对这个材料加以必要的分析,以求能趋向于你的写作目的。

  [片段示例4]

  (原文)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

“恐成疾,不可!

”太宗曰:

“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

(《贞观政要》)

  (译文)唐太宗进入游猎的园林视察庄稼,看见蝗虫,拾取了几个祝告说:

“百姓有过失,原因在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