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5517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

《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明戏曲简答题.docx

元明戏曲简答题

元明戏曲简答题

一、元杂剧繁荣原因。

答:

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持续繁荣发展,(物质基础)。

2,文人地位变化使得很多文人放弃仕途,转而从事杂剧创作。

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二、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答:

1,初期特点是作家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创作了很多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

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2,中期特点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

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

3,晚期特点是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三、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答:

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宣言语)、科范(剧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及音响效果)三部分组成。

四、不同时期明杂剧创作的特点。

答:

1,更生期------明初至嘉靖。

又分两阶段:

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

⑴有名氏作家很少,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⑵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

⑶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倾向;

⑷体制上受南戏影响而有所突破。

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

⑴内容上多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

⑵形式上比较随意。

2,繁荣期------隆庆以后:

⑴形式上,折数不定,用曲自由,主唱者不限于一人;

⑵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

五、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

这对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

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

这引起差异:

1,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2,元杂剧作家熟悉舞台,剧本为舞台演出而作,故其作品较重视舞台演出效果和民众欣赏要求;明杂剧创作多为家班演出所用,故注重自娱,而不考虑民众欣赏要求和舞台效果;因作家多兼作南戏与传奇,故多受南戏与传奇的影响。

六、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答:

1,浓郁的抒情性:

⑴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情,尤其是第四折最后几支曲子,曲辞直白而缠绵,用传统的借景抒情方式,把唐明皇梦惊独对梧桐雨的孤独、悲凉写得酣畅淋漓,感人至深。

⑵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撰,一方面使全剧主干突出、结构紧凑;另一方面借梧桐意象自身所包蕴的忧郁色彩,增加抒情的伤感。

2,唐明皇专情的情人形象的塑造。

七、《赵氏孤儿》的悲剧精神。

答:

表现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的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

八、以第三折为例,《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

答:

搜孤救孤,高潮迭起,一波三折。

1,程婴和屠岸贾之间告发与猜疑的冲突;

2,屠岸贾与公孙杵臼之间逼供与拒招的冲突;

3,程婴与公孙杵臼之间的冲突;

4,程婴内心的冲突。

九、石君宝《曲江池》与唐传奇《李娃传》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造成这一不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答:

《曲江池》把唐传奇对文人逸事的描写,变成了对士子与妓女爱情的歌颂。

1,突出了妓女对书生的赏识和爱恋。

2,元代文人地位一落千丈,失意文人常在戏曲中借妓女对书生的知赏和爱恋,来填补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落感。

十、关汉卿和马致远剧作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

答:

1,关汉卿剧作更接近平民百姓,题材以市民喜闻乐见、也是最贴近他们生活的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为主;剧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要角色,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2,马致远剧作在精神上更接近士大夫阶层。

表现在对文人状况的关注,如《荐福碑》;对生命的思考、对精神归宿的追求,如《岳阳楼》、《黄粱梦》。

十一、马致远剧作在内容和曲辞上的特点。

答:

1,内容上:

更接近士大夫阶层。

表现在对文人状况的关注,如《荐福碑》;对生命的思考、对精神归宿的追求,如《岳阳楼》、《黄粱梦》。

2,曲辞上:

⑴非常重视音律;⑵曲辞整体风格清俊隽永,而且随剧情不同,曲辞表现或洒脱、或畅快、或沉痛、或豪放。

十二、从《莺莺传》到“王西厢”崔张故事的发展演变。

答:

1,《莺莺传》中的莺莺的结局是被张生抛弃的悲剧。

2,“董西厢”修改很多、改变了结局,也改变了一些人的形象。

3,“王西厢”继承发展:

首先由说唱变成大型戏剧;其次删除了一些枝蔓情节,便剧情更紧凑;再次在形象塑造、心理刻画、冲突设计上都远远超越“董西厢”。

十三、以《曲江池》为例,分析朱有暾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视。

答:

1,无论李亚仙,还是郑元和,在道德上都臻于完美。

2,对妓女的表现主要放在道德操守上。

十四、朱有暾杂剧的艺术特点。

答:

1,语言朴素生动,并能因情节人物的不同而加以恰如其分的表现。

2,对元杂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探子报告等)能纯熟运用。

3,对元杂剧演唱体制有突破,除了独唱外,又增加了双唱、众唱、接唱。

4,情节简单,缺少矛盾冲突,注重自娱,表现出明杂剧以作者为中心的特点。

十五、康海和王九思剧作的独到价值。

答:

1,形式上王九思剧本《中山狼院本》开启了明代短剧创作。

2,内容上:

⑴选择寓言小说作为戏曲改编对象,显示出戏曲创作中文学因素、文人因素的加强;

⑵对个人感受的关注,对抒情性的偏重;

⑶对道德的重视;

3,语言本色,慷慨浑朴,有元人北曲之风。

十六、许潮和汪道昆短剧特色。

答:

(一)许潮:

有浓厚的文人化色彩。

1,内容上,多写文人轶事、游宴雅集,其中人物往往有潇洒旷达情怀、才子风流;

2,形式上情节结构不甚讲究,几乎没有冲突;

3,曲辞漂亮文雅,大量套用前人诗文作品;曲律上受南戏影响。

(二)汪道昆:

1,题材上多是一再被改编的风流遗事;

2,语言典雅,经常引用相关文学名作;

3,形式上明显地南戏化。

十七、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杂剧的用意。

答:

一方面是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概,另一方面是借猿声写自己内心的奇气,借剧本做中夜长啸。

十八、孟称舜《花前一笑》和卓人月的《花舫缘》的异同。

答:

1,相同:

都感概唐寅的零落不遇、赞赏唐寅的风流才情。

2,不同:

《花前一笑》更注重唐寅不遇时的诗酒风流;而《花舫缘》则更强调人生的“哀乐相倚”,表达了对生死悲欢的认识。

十九、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

答:

1,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杂剧故事情节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者主体意识比较强。

2,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杂剧文学性高。

3,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杂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二十、南戏与传奇创作分期的依据是什么?

答:

(一)分期。

明初至嘉靖年间是南戏向传奇的转化期;隆庆后是传奇创作的繁盛期。

(二)依据。

1,哲学思想。

对文学有重要影响的阳明心学在隆庆年间初步得到朝廷承认;

2,戏曲创作自身。

传奇形式体制由此完备,传奇作者开始活跃;

3,演出。

家班的特盛在万历之后。

二十一、南戏与传奇的差异。

答:

1,创作主体和演出对象:

南戏多由艺人和书会才人完成,演出对象是一般民众;传奇多由文人创作,不仅在民间戏台上演出,还搬演于文人雅座上;

2,题材内容:

南戏多表现家庭伦理婚姻;传奇则表现出对历史、现实的关切,对个性、情感的张扬;

3,体制:

南戏体制不规范,语言俚俗,音乐和表演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传奇体制规范,角色扮演上较南戏有所突破。

二十二、传奇剧本体制的特点。

答:

1,剧本不再标题目,将题目换成副末开场后的四句下场诗;

2,剧本“分出标目”;

3,剧本分卷;

4,每出的四句下场诗被普遍采用。

二十三、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南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内容上,从反映中举士子的婚变负心转而歌颂士子们对爱情的坚贞以及家庭伦理。

2,艺术表现上,⑴无谓的插科打诨明显减少;⑵曲辞由俚俗转向诗化。

3,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丰满。

二十四、四大南戏所体现出的南戏的发展变化。

答:

1,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这表明了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中的作用。

2,题材上,《荆钗记》、《拜月亭》都肯定了文人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坚贞,《杀狗记》表现家庭伦理,《白兔记》写发迹变泰故事,即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创作的渗透。

3,艺术表现上,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后世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二十五、《拜月亭》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答:

1,以多组人物、多条线索来组织剧情的手法,是后来南戏、传奇创作的重要结构方式。

2,人物塑造细致生动,是南戏艺术进步的重要表现。

3,曲辞平易宛转、自然天成,也体现了南戏文学性的增强。

二十六、《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答:

1,是最早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其中一些出在后世久演不衰。

2,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代表了明传奇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在后来的文人创作中得到更多发挥。

3,政治和爱情相结合,开创了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对后世传奇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十七、沈景戏曲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答:

1,以曲谱具体指导作家的创作和演员的演唱,为他们提供了可以依赖的范例和标准。

2,曲论著作唤醒了曲家对曲律的重视,引起了曲律理论研究的高潮。

3,本色论让传奇剧本更接近舞台,接近普通民众的欣赏要求。

二十八、沈景的剧作有哪些特点?

答:

1,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

2,注意风世,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

3,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

4,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

5,语言通俗浅近,并追求诙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