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5036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1(解析版)

1.战国《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

行服连轺輂(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据此可以推知,哉国吋期

A.铁官掌控铁器生产使用

B.自然经济成为生产常态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具备小农经济形成条件

【答案】D

【解析】材料大意为“每一妇女必须有一根针和一把剪刀,然后才能够做她的事;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每一个修造各类车辆的,必须有一斧、一锯、一锥、一凿,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

不具备上述工具而能做成上述事情的人,天底下是没有的。

”材料提及的是铁器的使用,而未提及铁官掌控铁器生产使用的情况,故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产品自己自足的特点,排除B;材料未提及官营冶铁业,排除C;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达到严重依赖的程度,这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

2.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

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

祖宗以来,常重其选。

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延见。

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

”这段话主要表达的是

A.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代的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辞见”等,以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但其实质意图是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与“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相符合,排除D项,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古代是专制制度,不是民主,排除C。

3.唐朝某位书法家在总结书法创作时说:

“每秉笔必在圆正。

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

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攲正。

”以下书法作品与其描述最符合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每秉笔必在圆正……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攲正。

”,可见该书体讲究字体端正,横平竖直,是楷体的特点。

B字形方正,故选B。

A简约流畅,属于行书,排除;C字体狂放潦草,属于草书,排除;D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属于小篆,排除。

4.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予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

据此可知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

B.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防止给事中的权势过重

D.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事中尽管官位低但可以帮助皇帝监察,这样做是以小驭大在强化君主权力,D正确;A是做法的内容而非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选项B排除;C没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排除;故本题选D。

5.上海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阅读上海进口货物表(1850-1870年):

时间

鸦片

棉布

棉纱

进口货物(总额)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据表推知,这一时期

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家庭手工业优势已丧失

C.中国外贸入超增长迅猛

D.自然经济形态加速解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进口棉布比例由34%到50%,说明中国的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标志自然经济形态加速解体,故选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排除A;中国的传统的纺织业走向衰落并非优势已丧失,排除B;材料中外贸有所增加,受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并非迅猛,排除C。

6.熊月之在《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中评述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

“什么纲常名教,圣人贤者,什么金科玉律,偶像崇拜,什么伪君子、假道学,旧风俗,旧习惯,全部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一一被押到被告席上。

”据此,熊月之认为该事件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对西方文化持绝对肯定态度

C.解放了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

D.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答案】A

7.1933年初,蒋介石发表演讲称:

“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做长期不断的抵抗。

……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

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

”由此可知

A.蒋介石接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

B.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C.蒋介石为鼓舞民众做虚假的抗战宣传

D.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判断明显错误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进程特点

8.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在北京的燕京大学担任西方文化教授,在学校尘封的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基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留美学子服务祖国成为时代潮流

B.新中国政府举办大学的艰难起步

C.西方文化仍是新中国高校主课程

D.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提到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的个案,不能说留美学子服务祖国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材料主旨并非举办大学的艰难,排除B;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高校主课程不可能再体现殖民地色彩,排除C;新中国成立,中苏关系良好,由材料“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基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可见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故选D。

9.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B.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C.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D.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

【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作为人文主义者,关注的重点已经由神灵转向人自身,排除A;以普罗塔哥拉为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已经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B;C是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排除;材料“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是强调要承认自己无知,可见具有理性主义的精神,故选D。

10.专利最早产生于16世纪,但在16和17世纪申请专利并不常见,自18世纪以来专利申请才普遍起来。

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

由此可见

A.专利制度反映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B.专利制度阻碍了工艺技术的推广

C.专利制度保障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D.专利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从专利法的颁布可以看出个人的生产技术收到了法律保护,这有利于人们不断的发明创造,以获得利益,这位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故选C;专利制度与海外贸易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专利制度有利于人们不断的发明创造,排除B;专利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D。

11.1776年制定的《邦联条例》规定:

设立一个国会,每个州都可派若干代表参加。

每州不论人口多少,都在国会中有一票表决权。

该条例授权中央政府处理外交事务、宣战、管制货币铸造、确定度量衡标准、举债借款、建立邮政系统、筑路、以及征募陆军和海军,但上述权力不是专有的;每个州都可以做这些事情。

这些条例的规定体现了

A.邦联至上的原则

B.分权制衡的思想

C.人民主权的特点

D.州权主义的泛滥

【答案】B

【解析】根据“该条例授权全国政府”、“但上述权力不是专有的;每个州都可以做这些事情”可以看出这些条例的规定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特点并不是联邦至上的原则,故排除A,选B。

材料中主要是对全国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利作出规定,并未涉及人民主权的内容。

材料虽然显示各州权利很大,但仍强调了中央政府、国会的权利,故排除CD。

12.1974~1976年任美国驻苏大使的沃尔特·斯托塞尔认为,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软摇滚或歌手兼作词者米歇尔的《巴黎自由人》等,能够对受压抑已久的苏联民众产生巨大冲击。

因此他建议政府派出鲍勃。

迪伦、唐。

麦克林、琼尼。

米歇尔和詹姆斯。

泰勒等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苏联民众。

斯托塞尔此举表明

A.美国政府经济影响力的下降

B.苏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C.用艺术外交来改善美苏关系

D.意图修正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为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思想,美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种种策划,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经济影响力,排除A;B中“极度匮乏”太绝对,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文化艺术手段,排除C。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

它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

它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

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小册子和期刊的出版;这些读物写得粗浅、通俗,因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

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应该注意到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的消极作用和影响。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法民族主义的差异,并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

【答案】

(1)表现:

统一法语为国家语言;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民族主义象征。

影响: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树立了典范。

(2)差异:

法国民族主义致力于建立民族国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原因:

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可见统一法语为国家语言。

由材料“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可归纳为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民族主义象征。

第二小问,由“法国革命”可知,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有利于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而且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树立了典范。

(2)由材料“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可见法国民族主义致力于建立民族国家。

由材料“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可见中国的民族主义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由材料“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由此归纳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的起始时间存在着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

序号

起始时间

标志事件

15世纪末16世纪初

哥伦布到达美洲

18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

20世纪中期

二战结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示例:

全球化起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哥伦布到达美洲为标志。

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才真正开始全球范围内的交往;经济上打破孤立的状态,欧洲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了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世界经济活动相互密切影响;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走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时代,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所以,将新航路开辟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有一定的道理。

从表中提取关于经济全球化起点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

仿照示例,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②:

全球化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以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为标志。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为了获得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英国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随之扩大;各地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为世界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人类走向普遍交往的时代;欧美工业国的商品输出到世界各地,中国也随着鸦片战争的战败而被迫打开国门,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所以,将工业革命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有一定的道理。

③:

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中期,以二战的结束为标志。

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关系和贸易关系一片混乱。

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美国凭借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主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这三大机构共同构成了战后调节经济、金融、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着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所以,将二战的结束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有一定的道理。

④:

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

冷战期间,作为两大阵营之首的美苏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

经济上,美国希望通过消除贸易壁垒维持世界的自由贸易,为美国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而苏联则在苏控区实行贸易特惠来重建战后苏联经济。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消除了过去东西方实行的“两个平行市场”的人为分割状况。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为建立统一的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

此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都有力地推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所以,将冷战的结束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有一定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了关于全球化的几个不同观点,属于开放性题目,难度不大,只要在分析的时候能自圆其说即可。

如,在分析“全球化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扩展”这一问题时,如果回答是,则时间的侧重点应集中在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产生发展的过程中。

如回答不是,则要答出还有其它生产方式对于全球化的推进作用。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科举制对于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是随着取士人数的增多以及进士在高级官员中的比重的上升,逐渐显现出来的。

唐代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

两宋310年,进士达4万余人。

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

在直接参与决策的上层群体中所占比例之高,是前朝无法相比的。

——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显然独具特色,其系统、完整、严密与历史悠久,堪称世界之最。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可供今人借鉴……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用人才的标准一-或以血统、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等。

不过,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来看,其总趋势则是倾向于德才兼备。

——凤凰网《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改革科举制时扩大科举录取的制度性因素,并分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借鉴的经验和原理。

【答案】

(1)因素:

宋朝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的举措,事务性分权需要更多的官员。

影响:

一方面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形成“冗官”。

(2)考试选官制度的公平竞争原则、组织程序上的保密原则、任用时的德才兼备原则。

【解析】

(1)由“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

在直接参与决策的上层群体中所占比例之高,是前朝无法相比的。

”宋代改革科举制时扩大科举录取的制度性因素是要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宋朝分化事权的官制,事务性分权需要更多的官员。

第二小问,科举制一方面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形成“冗官”。

(2)由材料“其系统、完整、严密与历史悠久,堪称世界之最”和“其总趋势则是倾向于德才兼备”,可以归纳为考选制度的公平竞争原则、组织程序上的保密原则、任用时的德才兼备原则。

16.【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

3日凌晨,周恩来紧急召见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通过他告之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不会坐视不管。

美国国务院决策者认为周恩来的声明是“虚张声势,是苏联和中国为挽救北朝鲜政权而进行的外交努力的一部分”。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则从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问题,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他们认为苏联或中国干涉朝鲜,要冒世界大战的危险,而苏联还未做好发动世界大战的准备。

而中国一则是“莫斯科严密控制的卫星国”,不可能脱离莫斯科而独立行动;二是中国缺乏现代技术装备,军事能力有限,即使干预也不会造成决定性变化;三则中国最好的干预时期已在美军仁川登陆成功后丧失,因而中国或苏联都不可能对朝鲜进行干涉。

面对美国的严重挑衅和武装入侵的危险,中国政府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朝鲜战争虽然在范围上只限于朝鲜半岛,但参战国家很多,影响波及世界,实际上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较量和对抗。

苏联、中国和朝鲜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相互支持和合作,苏联对中朝提供了援助。

通过朝鲜战争,中苏同盟得到巩固,朝中、朝苏分别签署了友好互助条约,苏、中、朝结成了反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同盟。

美国则加强了同日本和韩国的关系,结成了反对苏、中、朝的军事同盟。

——摘编自章前明主编《当代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决策层认为中国关于朝鲜战争的声明是“虚张声势”的依据,并分析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对中国和东北亚局势产生的影响。

【答案】

(1)依据:

认为中国干预朝鲜战争得不到苏联的支持;中国武器落后,经不起世界性大战;中国惧怕美国强大的实力;中国新生政权有待巩固;国民经济亟待恢复。

原因:

美国侵略朝鲜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和保家卫国的需要。

(2)对中国的影响:

中苏同盟得到了巩固,苏、中、朝结成了反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同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

导致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东北亚“冷战”对峙局面得以形成。

【解析】

(1)由材料“苏联或中国干涉朝鲜,要冒世界大战的危险,而苏联还未做好发动世界大战的准备”“不可能脱离莫斯科而独立行动;二是中国缺乏现代技术装备,军事能力有限”,可归纳为:

中国干预朝鲜战争得不到苏联的支持;中国武器落后,经不起世界性大战;中国惧怕美国强大的实力。

结合所学,还要结合新中国面临的政治和经济任务归纳。

(2)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中苏关系、我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提高国际地位等归纳。

对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要从朝鲜半岛分裂和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等方面分析。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袖。

对于这个显赫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褒贬毁誉,分歧严重。

主要有如下评价:

①克伦威尔是一个一手握宝剑,一手捧圣经的伟大军人,取得了“清教革命”的胜利;②克伦威尔是一个实干家,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③克伦威尔是使英国成为海上胜利者的功臣;④克伦威尔是一个不择手段攫取国家最高权力的野心家和独裁者。

——据(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在英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贡献。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其中一种对克伦威尔的评价,结合史实扼要展开。

【答案】

(1)内战期间指挥军队打败王党军队,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统治期间。

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法律和文化.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2)选择①:

克伦威尔组建“新模范军”,击败王党,赢得内战胜利,结束了王权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析】

(1)结合所学,可以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克伦威尔指挥军队打败王党军队,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是共和国期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法律和文化.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2)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选择①要结合克伦威尔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论证。

选择②要结合克伦威尔为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措施。

选择③要结合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挑起英荷战争对英国的影响归纳。

选择④要结合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