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687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5681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观摩。

A、正式

B、非正式

C、组织化

D、非组织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7节>教师成长心理

【答案】:

C

【解析】:

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

通过观摩分析,新教师可以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

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根据课程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B、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

【答案】:

A

【解析】:

根据课程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3.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概念后,可以将这些数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

A、具体化

B、分析

C、系统化

D、抽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4节>思维

【答案】:

C

【解析】:

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质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4.小刚进入到青春期以后,变得不听话了,妈妈让他穿这件衣服上学,他偏要穿那件衣服上学,爸爸晚上要检查他的作业,他坚持说自己能做好,不需要爸爸检查。

小刚的表现是进入了()。

A、最近发展区

B、生长高峰期

C、心理断乳期

D、发展关键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案】:

C

【解析】:

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的重大转变时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5.小红写作业时总觉得不整洁,擦了写,写了又擦,反反复复。

她明知道这样没有必要,就是控制不住。

她可能出现了()。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1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案】:

C

【解析】: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

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6.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答案】:

B

【解析】: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

7.某中学老师围绕中学生网瘾问题,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

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找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提出建议的研究方法属于()。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7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其中,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中学科学研究经常使用的方法。

题干中老师对网瘾问题的研究符合调查法的特点。

8.焦虑症等属于中学生常见的()。

A、心理困扰

B、心理障碍

C、心理疾病

D、精神疾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1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案】:

B

【解析】:

焦虑症属于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9.班级管理中,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班干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4节>班主任的概念

【答案】:

C

【解析】:

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

10.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它明确的含义。

这种知觉特性称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选择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知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察考生对知觉的理解性的定义的了解。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11.小刚每碰到东西后,就一定要去洗手,且洗手时间要在10分钟以上。

他明知道没有这个必要却很难控制自己不洗手。

小刚的问题属于()。

A、焦虑症

B、强迫症

C、抑郁症

D、恐惧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1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案】:

B

【解析】: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小刚的行为属于强迫症中的强迫洗手。

1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答案】:

B

【解析】: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3.下列关于“先行组织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

B、与新旧知识均有关联

C、概括和包容水平低于将要学习的材料

D、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14.某校自主开发的经典诵读课属于()。

A、生本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国家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某校自主开发的经典诵读课属于校本课程。

15.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集中体现在()。

A、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B、培养人

C、具有历史性

D、起源于劳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属性

【答案】:

B

【解析】: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6.衡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4节>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

D

【解析】: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成分,其中,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根本标志。

17.老师当众高度赞誉某学生的助人行为,随后班上出现了更多互帮互助现象。

这是一种()。

A、负强化

B、直接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理论

【答案】:

C

【解析】: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老师赞扬某学生助人行为,而使得班上出现了更多互帮互助现象属于替代强化。

18.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为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的心理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教育调查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7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B

【解析】:

题干表述为自然实验法的概念。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日常生活工作条件下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的心理研究方法。

19.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建立在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行动研究法

B、质性研究法

C、观察法

D、教育叙事研究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7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B

【解析】:

质性研究法也称为“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察法”,它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

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

质性研究最早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它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归纳的、描述的、现场参与的研究方法。

20.李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通过实验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当“智慧小组”完成任务后,李老师让该小组的成员去帮助其他几个很困惑的小组,在“智慧小组”的帮助下,其他小组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这说明其他小组的学习处于()。

A、最近发展区

B、联合发展区

C、运动发展区

D、感觉发展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答案】:

A

【解析】:

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是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在“智慧小组”帮助下,其他小组能完成,说明其他组的学习处于最近发展区。

21.在心理辅导的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是由()首创。

A、皮亚杰

B、雅各布森

C、艾里斯

D、沃尔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答案】:

D

【解析】:

肌肉的松弛训练法是由雅各布森首创的。

在心理辅导的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是由沃尔帕首创。

在心理辅导中,理性情绪辅导法是由艾里斯首创的。

故选D。

22.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等,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D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首先存在于生理机能的不同方面。

在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3.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

24.“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答案】:

D

【解析】:

激情的定义是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故选D。

25.“杀一儆百”的教育观点符合()。

A、从众

B、强化原理

C、认知失调

D、观察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D

【解析】: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26.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这说明(  )。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的描述,易知C选项是正确答案。

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27.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

A、直接美育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

C

【解析】:

美育的功能:

①直接功能即“美育”;②间接功能即育德、促智、健体等;③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

28.“蹒跚学步”属于动作技能学习的()。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操作模仿

D、操作熟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6节>技能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阶段,学生仅仅是观察动作过程并未开始技能学习:

操作熟练阶段可以非常熟练地运用操作技能了,不符合“蹒跚”的表现。

29.教育世俗化、教育国家化、教育义务化、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等,这些属于()的特点。

A、古代教育

B、原始教育

C、现代教育

D、终身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答案】:

C

【解析】:

教育世俗化、国家化、义务化属于现代教育的典型特点。

30.张老师用一套试卷对程度相当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了测试,学生的成绩基本一致。

这说明该试卷具有较好的()。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

A

【解析】:

程度相当的平行班成绩基本一致说明这张试卷的测量结果比较可靠,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称为测验的信度。

31.皮亚杰认为,()是主体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A、同化

B、平衡

C、顺应

D、调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答案】:

A

【解析】: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是指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32.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心理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感觉

【答案】:

C

【解析】:

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刺激,因而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纠正的。

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故本题答案选C.

33.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9节>学习迁移的定义

【答案】:

A

【解析】: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题干中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都是典型的迁移现象。

34.股市行情容易引起股民的注意,而体育新闻容易引起体育迷的关注。

这说明人的注意易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

A、刺激物的强度

B、人的情绪状态

C、刺激物的对比差异

D、人对事物的需要或兴趣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3节>注意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对中学生学习心理中注意与记忆的观察。

引起注意的主观条件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或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等。

如股民对股市行情感兴趣,体育迷对体育新闻感兴趣等。

因此,题干体现了人对事物的需要或兴趣影响人的注意。

3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A

【解析】:

题干描述即教育要抓住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适时而教。

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

36.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案】:

D

【解析】: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37.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  )。

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1节>德育的含义

【答案】:

B

【解析】: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38.陈老师是七年级

(2)班的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其工作的中心环节应当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4节>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答案】:

B

【解析】: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3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答案】:

B

【解析】:

心境是指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心境体验会使人的情绪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它具有长期性、弥散性的特点。

40.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人口分布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水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教育发展规模,因此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