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440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6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docx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

半月板损伤的基础与临床

一、半月板解剖概要

股骨两髁与胫骨平台之间,两侧各有一个月牙形纤维软骨板,即内、外侧半月板。

为膝关节的缓冲装置,并弥补膝关节面的不相适应。

半月板由体部、前角和后角组成。

每个半月板断面呈三角形,周边厚中间薄,有三个面:

边缘面如圆柱状,肥厚而突隆,与关节囊纤维膜深面相贴,滑膜附于其上下缘,并有冠状韧带连于胫骨髁边缘;上面光滑凹陷,可加深胫骨平台深度,与股骨髁相接;下面平坦光滑,栖于胫骨平台上。

半月板内缘锐薄而凸入,它附着于胫骨两髁的边缘。

每一半月板约覆盖胫骨平台的2/3区。

(一)形态

1.内侧半月板Meniscusmedialis

形如“C”形,比外侧半月板大而薄,前后两角距离较大,开口很大。

前部狭窄,后部宽阔,内侧半月板可分成侧、后两部分,两份之间在中央缘上常显一近90º的夹角。

婴幼儿侧、后份宽度之比以1:

1为主(占95%),故初生儿以“C”形最多(占47.0%)。

成人半月板的后份远较侧份为宽。

侧、后份宽度之比为1:

2以上的占53.0%,为1:

1.5的占44.3%,为1:

1.5以下的占2.7%,故成人以“G”形最多,占70.0%。

内侧半月板的开口随增龄而扩大。

2.外侧半月板Meniscus.Jateralis

近似环形,有前后两角,两角之间有一较小的开口。

中部宽阔,前后部较窄。

半月板的测量

共同最大横径69.5mm(M71.9,F63.1)

内侧半月板外侧半月板

矢状径38.8mm(M41.8,F36.8)矢状径31.6mm(M34.5,F30.6)

横径25.6mm(M27.8,F24.7)横径27.5mm(M29.7,F25.8)

侧份宽8.5mm侧份宽11.3mm(M11.9,F10.3)

后份宽15.3mm(M16.5,F14.2)后份宽5.5mm(M5.7,F5.3)

后份厚5.4mm(M5.7,F4.7)外周缘长84.1mm(M90.1,F79.9)

外周缘长80.6mm(M84.4,F73.9)开口长9.5mm(M10.3,F8.2)

开口长25.9mm(M27.1,F24.1)腘肌沟宽8.2mm(M8.6,F7.5)

上述男性数值都比女性的大,但各项男女间的比值都在0.80~0.93之间,因此男女半月板之间只有大小的差别,不存在各部分比例上的差异。

(二)附着点

①内侧半月板呈C形

前角附着在前交叉韧带在胫骨止点前方的髁间窝。

此角于髌韧带上部内侧可触知,其纤维与膝横韧带相延续。

后角附着在后交叉韧带在胫骨止点前方的髁间窝。

中部外缘与内侧副韧带相连,内侧半月板只有前半部稍松弛,有活动余地。

内侧半月板活动受限。

内侧半月板前角呈如下附着情况:

1.最常见的是一个附着点,其强度不同;2.存在膝横韧带Lig.transversumgenus连接两半月板前缘,膝横韧带出现率为55.3%;3.借纤维向后附着于前交叉韧带。

②外侧半月板呈O形

前角附着在前交叉韧带止点的外方及髁间肌前方的髁间窝。

后角附着在髁间嵴(即胫骨隆突)外侧结节后方和内侧半月板后角的前外侧,也在后交叉韧带止点之前。

不与外侧副韧带相连,故活动度较大。

常呈盘状半月板。

半月板周缘与内侧关节囊韧带愈合

外侧半月板后端发出一坚强的斜行纤维束,附着于股骨外侧髁,紧与后交叉韧带相贴。

故称半月板股骨韧带,简称板股韧带。

此韧带如在后交叉韧带之后,称板股后韧带Lig.meaisco-femoraleposterius(Wrisberg);如在后交叉韧带之前,则称板股前韧带Lig.menisco-femoraleanterius(Humphery)。

半月板股骨韧带出现率为98.67%。

其中板股后韧带的出现率为94.7%,板股前韧带出现率为13.0%。

只有板股后韧带而无板股前韧带的占85.7%,有板股前韧带而无板股后韧带的占4.0%,两者兼有的占9.0%。

板股韧带的强弱不同,强者占81.3%,中等的占11.3%,弱者占6.0%。

(三)内,外侧半月板的比较

1形状、大小、宽度及附着点均不同,在与关节囊的关系上也有区别。

2内侧半月板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伤时较易破裂,而外侧半月板与关节囊之间隔以腘肌腱,活动较自如。

3内侧半月板所围绕的圆形区较外侧半月板大得多,故股骨与胫骨内侧髁的接触面较外侧者为大。

4因为存在板股韧带,外侧半月板与股骨之间联系较为密切。

二、半月板的组织结构

关节内完全分隔关节腔而形成的盘状结构为关节盘(articulardisk),不完全分隔关节腔而形成新月形结构者为半月板(meniscus)。

两者组织结构大致相同。

半月板的组织结构是纤维软骨。

新鲜的纤维软骨呈不透明的乳白色,有一定的伸展性,其特点是细胞间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或交叉的胶原纤维束,束间有单独存在、成对存在或排列成单行的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呈卵圆形,陷窝周围有软骨囊。

纤维束间由甚少的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半月板体部结构坚韧,上、下表面有一层不连续的扁平细胞覆盖,外侧与滑膜细胞相移行。

猫的半月板表面则有薄层透明软骨覆盖。

近年来,研究表明半月板实际上表层附以纤维软骨,其内部亦混有大量弹力纤维,纤维排列方式使半月板有较大弹性以抵抗压迫,但有时因卷曲而折断。

三、半月板的稳定结构

半月板随膝关节运动而移位,它本身借下列装置得到稳定。

(一)前后角韧带

两半月板前后角借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区而不附着于关节面上可增加牢固性。

内侧半月板开口大,前后角距离远,外侧半月板如环形,两角距离近。

因之,外侧半月板比内侧半月板运动灵活。

(二)膝横韧带Lig.transversumgenus

在多数例中,两半月板前角借膝横韧带相连,而膝横韧借髌下脂体中一些纤维束附于髌骨上。

(三)关节囊韧带

半月板周缘与关节囊韧带相连,其中,外侧关节囊韧带后l/3部坚韧,称后斜韧带Posteriorobliqueligament,它的一部分纤维附于外侧半月板后角。

内侧关节囊韧带后1/3部称腘弓状韧带Lig.popliteumarcuatum,借一部分纤维与内侧半月板后角相连。

(四)冠状韧带Coronaryligament

半月板周缘借斜行而松弛的冠状韧带连于胫骨关节面周缘,半月板较稳固地栖于胫骨平台上。

冠状韧带并与关节囊交织。

(五)内、外侧半月板髌韧带menlsco-patellarligaments

为关节囊的增厚,其纤维将两半月板外缘连结到髌骨外缘上,伸膝时,可牵半月板向前。

(六)胫侧副韧带Lig.collateraletibiale

其后上斜部和后下斜部纤维紧密与内侧半月板后外缘相连,前纵部则借疏松组织与内侧半月板和关节囊相隔。

这样,内侧半月既牢固附着,又能做有限的运动。

(七)腘肌M.popliteus

外侧半月板不与腓侧副韧带相连,中间隔以腘肌腱及腘肌下窝。

这一重要特征使外侧半月板可作较大范围的运动。

但腘肌及筋膜连同腘弓状韧带发出一些纤维连于外侧半月板后缘,当小腿内旋时,它们的纤维可曳外侧半月板向后,免使它嵌挟于两骨髁间。

(八)板股后韧带Lig.menisco-femoraleposterius(Wrisbery)

为后交叉韧带分离出的纤维连于外侧半月板后角,膝运动时可帮助外侧半月板移位。

(九)半膜肌M.semimembranosus

半膜肌抵于胫骨内侧髁,中途发一些纤维附于内侧半月板后缘,膝屈曲时可曳内侧半月板向后。

四、膝运动时半月板的移位

1基本概念

①膝的运动——扣锁机制

当膝关节伸直至最后10-15时(即165-180º时),股骨内侧髁发生内旋,胫骨相对外旋。

每伸直lº股骨约有0.5º的内旋。

膝完全伸直时,这一旋转活动也停止;共内旋5-10º。

这一过程有如拧紧螺丝钉的动作,称为扣锁机制Mechanismofscrewhole。

扣锁机制完成后,膝关节非常稳定,一切收展、旋转活动都不可能发生。

此时,股骨髁与胫骨髁的负重面最大,承受压力也最大。

扣锁机制的产生系由于股骨内侧髁关节面比外侧髁长且呈螺旋形,外侧髁的长轴与矢状面基本一致,内侧髁长轴与矢状面约呈22º角;外侧髁从160º位由滑动变为纯粹滚动,内侧髁则从165-170º位开始滚动,比外侧髁稍晚。

当外侧髁由屈到伸滚动完毕时,内侧髁尚有一段关节面未走完全程,其剩余部分遂沿胫骨髁间结节的斜坡向内旋转,这种内旋既由于前交叉韧带的紧张而发生,又受前交叉韧带的限制而终止。

此时,膝内、外侧副韧带和髌韧带均紧张,给予支持,适应于扣锁机制的完成。

②膝屈伸运动轴

膝的屈伸运动系指膝关节两股骨髁围绕横轴在矢状面上进行的,其运动轴贯穿两股骨髁的后上方,并且运动轴不是固定的,随屈伸运动而移位。

股骨髁不是正圆形,中部扁平,曲率半径较大,后部和前部近似圆形,曲率半径较小。

两个髁关节面的曲度亦不同,内侧髁最后方的曲率半径长为17mm,向中部递增至38mm,再向前逐渐减至15mm。

外侧髁最后方的曲率半径长为12mm,向中部递增达60mm,再向前逐渐减至16mm。

将股骨髁不同弧度的曲率半径的中心点连接起来,形成两个背靠背的螺旋线,其中,后半的螺旋线即是膝关节由伸到屈过程中运动轴由前向后移动的轨迹。

此螺旋线称渐屈线Evoluteline或暂时中心曲线Instantcentercurve。

两螺旋线之间有一陡尖,尖的曲率半径相当于股骨髁前后两段之间的转移点t(Transmitionpoint)。

此点代表股骨髁最突出点。

t点后方是股胫关节的部分,t点前方是髌股关节的部分。

而前半螺旋线则为髌股关节运动轴移动的轨迹。

当安装长腿支具或大腿假肢时,膝关节的枢轴应装置在膝关节线上方、股骨髁中,后l/3交界处。

以此点作为关节的中心,才能使支具或假肢的活动较为符合生理的实际。

③膝的运动——滚动和滑动

一个物体沿一固定横轴进行运动,称转动。

当物体转动时,运动轴亦向前移动,则构成滚动Rolling。

如一物体转动时,其表面许多点与对面静止物体的某一点相接触,则为滑动Gliding。

股骨髁在胫骨髁上的运动即兼有滚动和滑动两种形式。

一般认为,膝由伸到屈过程中,在头20º(180-160º位)范围内,股骨髁在胫骨平台上滚动,没有滑动(更确切地说,股骨外侧髁在屈曲头20º内发生滚动,股骨内侧髁在屈曲头15º内发生滚动)。

在160º位以后,滚动逐步被滑动所代替,直到屈曲最后阶段,股骨髁只在胫骨平台上滑动,没有滚动。

膝由屈到伸的过程中,情况暴本相同,即先滑动最后20º滚动。

有趣的是,开始滚动的15~20º相当于通常走路时屈伸运动的正常范围。

已知,股骨髁关节面的长度(参与股胫关节的部分)为胫骨平台关节面长度的两倍。

如果股骨髁只有滚动(像车轮在地上转动那样),则膝屈曲一定程度后,股骨髁将跨出胫骨平台后缘之外而脱位;如果股骨髁只有滑动而无滚动,则膝屈曲时,胫骨平台后缘将碰撞股骨腘面而使屈曲受阻。

滚动与滑动两种形式在膝关节运动中的存在是受膝关节的韧带和关节面的形状所决定的。

④半月板的运动

半月板将膝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

膝屈伸运动时,半月板固定在胫骨上,随胫骨一道对股骨运动,股骨髁则沿半月板上面向前后滚动,运动发生于关节腔上部。

膝关节屈曲位旋转时,半月板与股骨一道对胫骨运动,半月板在胫骨上面滑动,运动发生于膝关节腔下部。

A.膝关节由伸直位屈曲时,股骨髁与胫骨平台的接触点向后移位,半月板亦向后移动,半月板后半挤压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后部之间。

内侧半月板后移范围较小,一般为6mm;外侧半月板后移范围较大,一般为12mm。

这是因为:

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在胫骨髁间区的附着点靠近,内侧半月板前后角附着点距离很远;外侧半月板与腓侧副韧带分离,内侧半月板与胫侧副韧带连结紧密。

机制:

a.由于股骨髁这个“轮子”与胫骨平台一起将半月板被动地推挤向后。

b.被一些结构所牵制:

b1.屈曲时半膜肌收缩,通过附着于内侧半月板后缘的半膜肌纤维将其曳向后;b2.外侧半月板被腘肌和腘弓状韧带附于其后缘的纤维曳向后;b3.板股后韧带(Wrisbery)亦帮助牵外侧半月板向后,防止其在股骨胫骨间打卷。

过程:

当膝开始屈曲时,半月板不动,仅当屈曲20º后(解锁)半月板才后移。

屈90º时,半月板后部即夹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间。

外侧半月板后移距离较大,一直持续到充分屈曲前。

如果进一步过屈,两半月板后段即突出胫骨平台后缘至少10mm,其形状亦相应发生改变,外侧半月板尤甚。

这样,半月板可免于压在两骨髁间。

然而髌韧带、膝关节囊、绷紧的交叉韧带以及骨胳、肌肉等因素将阻止膝进一步屈曲,使半月板不致受到损害:

日常生活中半月板移位范围比上述要小,只有当关节负重或着受异常应力时才发生对半月板的压迫。

B.膝关节由屈曲位伸直时,股骨髁和胫骨髁接触点向前移动,半月板亦被动地被股骨髁推向前,其前半正好嵌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前部之间。

机制:

a.由于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一起将半月板被动地推挤向前。

但因其表面光滑,犹如在冰面上急刹车失效那样被推向前。

b1.半月板髌韧带和膝横韧带因髌骨向前移动所牵引,亦拉半月板向前。

B2.外侧半月板后角也被板股后韧带(Wrisbery)随后交叉韧带绷紧所产生的张力拉向前方。

C.小腿屈曲位轴性旋转时,半月板准确地随股骨髁移位,从中立位开始,两个半月板在胫骨平台上朝相反的方向活动。

a.小腿外旋时,外侧半月板移至胫骨平台前部(相当与大腿内旋,外侧髁向前滚动,推挤半月板向前),内侧半月板移至胫骨平台后部;b.内旋时,内侧半月板移至前部(相当与大腿外旋,外侧髁向后滚动,推挤半月板向后),外侧半月板移至后部。

外侧半月板的全部运动范围为内侧半月板的两倍。

旋转轴靠近股骨内侧髁,所以内侧髁所画的弧度小,内侧半月板运动范围也小。

当膝关节轴性旋转时,半月板的移位大部分被股骨髁推进,但也有一些结构,如半月板髌韧带、板股后韧带、腘弓状韧带、半膜肌等纤维可帮助牵拉半月板向前后运动。

五.半月板的血供、营养、再生与神经

半月板由膝关节血管支获得丰富血运,即膝下外侧动脉沿外侧半月板而行,膝下内侧动脉沿内侧半月板下方而行,在半月板边缘部分(外围10-30%)为外带,血管网从半月板外缘关节囊及滑膜进入到半月板的上下面和周边凸缘,并向内伸入短距离,故外带有血供,亦称红区。

半月板角部或体部周边伤裂后缝合易于愈合或半月板无移位固定愈合,与该处血管丰富有密切关系。

余部分,即内带(称白区)为无血管区,无血供,营养来自滑液,一旦破裂难于修复。

故半月板仅周边部血运良好,血管由邻近关节囊入半月板中央部及凹缘实际缺乏血管,营养来自滑膜。

观察到在猫的半月板角中至少存在两种形态不同的机械刺激感受器。

关于半月板的再生,Ham报道当膝关节半月板受损撕裂时,如将半月板取出,可能从关节囊的纤维层形成新的半月板,新形成的结构几乎与原来的半月板一样。

装置由有髓及无髓神经纤维组成,分布半月板的前后角及半月板体部的边缘表面。

六.半月板的功能

1.增加膝关节稳定性

1股骨端球形关节面,胫骨平台虽有端浅窝,但很浅,且胫骨外侧髁中部关节面微凸,后部呈坡状向下使关节面极不适应。

半月板宛如一活动的楔状体,它充分填塞在股骨与胫骨关节间隙,加深胫骨髁使膝关节面,使股骨髁和胫骨髁的关节面相适合。

②当膝关节屈伸运动时,通过半月板的移位使关节面移位的变化可得到补偿,正好弥补股骨与胫骨间的不相称。

③可以防止关节囊及滑膜窜入并嵌挟于关节面中间。

④负重时使关节面的重量承受面加大,Berg等曾提到,在正常步态中,膝关节从伸展到弯曲成90;,其的变化从20cm’到12cm:

,当除去半月板后,则从12cm降至6cm。

2.运动时吸收震荡,对股骨髁和胫骨髁关节面起保护作用

半月板富有弹性、承受重力、吸收震荡。

半月板可视为缓冲装置,吸收向下传递的震荡。

这种衬垫作用,特别在从高处落下承担较大压力时如此。

此时,半月板的厚度可从5mm压缩至2.5mm,压力被半月板吸收,如同弹簧储存能量,并将压力分散到较大平面,但依然保持弹性。

当运动朝相反方向进行时,能量又被半月板的弹回力量所释放,因此,使步态具有一定弹性。

半月板尚可保护关节边缘,膝被压缩时,半月板厚的周围部对关节边缘起弹性保护作用,并能更好地支持滑膜囊,使其免遭压迫。

关节屈曲时,半月板向后滑动,可保护关节的后缘。

半月板还可减少来自关节侧方的打击。

3.散布滑液,润滑关节,减少摩擦

半月板表面布有滑液,具有滑润作用,以减少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摩擦。

犹如一列滚珠,有助于膝的屈伸和旋转;又象车轮下的垫木,起急刹车作用,防止股骨在胫骨上向前滑动。

4.制导膝关节的运动

在关节活动时,与交叉韧带协同,控制和引导膝关节轻度螺旋活动。

5.调节关节内压

当膝关节压力减小时,半月板向内移动,压力加大时向外移动,使关节内压获得平衡。

 

半月板损伤及治疗

病因与分类:

病因

膝关节的各种运动是半月板承受①垂直压力(传导载荷);②水平拉力(向周缘移位);③旋转时的剪式应力。

膝完全伸直时,两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关节稳定(此为膝关节扣锁机制)。

膝屈曲(>20º),扣锁机制解除,膝关节允许内外翻挤压半月板,同时屈膝时半月板向后方移位,这样突然伸膝并旋转,应力挤压并研磨软骨——半月板破裂。

四要素:

①膝半屈;②内收或外展;③挤压;④旋转。

半月板损伤与年龄、职业和运动情况有关。

运动员、舞蹈演员损伤机会较多;年青人半月板较厚,弹性好,吸收震动力强,故损伤撕裂多呈纵形;老年人半月板退变变薄,弹力差,且边缘多有粘连,活动性差,故剪切力损伤多造成水平裂、磨损较多;人体如过度负重、肌肉发育不良或平时甚少锻炼一旦剧烈活动时,亦易引起半月板损伤;内侧半月板较大,与韧带连结紧密,活动范围小,因此其损伤机会比外侧半月板多。

在动作上,踢球时踢空造成膝关节突然过伸,半月板被两髁挤压、碾轧而撕裂。

踢球时站立侧膝屈曲,而足固定于地面,如果上身突然向该足侧旋转,常损伤外侧半月板。

经常性的蹲位、跪位及盘腿坐半月板长期受压,营养及代谢下降,出现退变,再此基础上膝关节突然出现的外旋伸直,可以发生外侧半月板撕裂。

分类

一.按撕裂部位分:

①前角撕裂;②后角撕裂;③中1/3撕裂(体部撕裂);④前1/3撕裂;⑤后1/3撕裂;⑥边缘撕裂。

二.按撕裂形态分:

①纵裂(桶柄样撕裂、垂直型);②横裂;③斜裂(放射状或鸟嘴形撕裂);④水平裂(分层裂)。

三.按半月板是否退变分:

①退变型;②非退变型。

四.Groh按照病因学的分类法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意义,它分为四型,即:

1.急性外伤性撕裂最常见。

有明确的外伤史,多为青年、运动员,撕裂是纵裂或边缘裂。

2.自发性撕裂(原发性退行变)多发生在长期蹲位或跪位工作者,以水平裂多见。

3.外伤撕裂晚期改变(继发性改变)初次外伤时造成较小的损伤,如附着区的部分撕裂,愈合不完全,经继续机械作用,撕裂渐扩大,或在局部退变的基础上继续承受应力,或再次较小的外伤,出现新的撕裂。

4.损伤后的晚期改变(假性原发性退行性变)韧带损伤,膝关节不稳定,加重了半月板的负担。

前内侧旋转不稳定常继发内侧半月板后角的退变撕裂;前外侧旋转不稳定则多引起外侧半月板后角的同样改变。

临床表现:

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多见,长期蹲位工作,外侧半月板慢性损伤。

男多于女,常有膝扭伤史。

内侧半月板损伤多于外侧半月板。

急性期伤后膝关节剧痛,不能伸直,肿胀积血,4-5天后肿胀消失——关节功能逐渐恢复。

急性期后的慢性阶段出现:

①活动时关节疼痛;半月板游离侧2/3无感觉神经末梢,挤压此处无疼痛。

疼痛来自关节活动时的机械干扰,半月板被挤压、牵拉对关节囊的刺激,但其周缘角部有感觉神经末梢,疼痛也可能来自挤压牵拉对半月板本身的刺激。

②关节弹响,关节交锁弹响指活动时有咔嗒声;

关节“交锁”指在活动中(有先有咔嗒声,亦有无咔嗒声)突然发生伸直障碍,但常可屈曲。

经自己或他人协助将患肢旋转摇摆后,忍痛晃动小腿,突然弹响或弹跳,关节又可伸直。

③关节不稳,打软腿(打闪):

感到肌肉无力控制关节,常有突然要跪倒的趋势,特别是上下台阶(下楼时较重),或行走于不平坦的道路上时。

其原因为膝关节不稳定以及股四头肌力弱。

体征:

亦为慢性期表现

A.关节间隙压痛(点)按痛点部位可大致判断半月板受伤部位,是诊断半月板损伤的重要依据。

B.弹跳前角的水平状撕裂,屈伸膝关节时可以看到膝眼处有弹跳。

C.膝关节屈曲挛缩提示半月板嵌于股骨髁下,长期难以解锁

D.股四头肌萎缩明显,以股内侧肌萎缩为废用性,提示膝关节内部结构紊乱。

常用试验:

1.膝关节过伸试验;膝关节伸直并过伸时剧痛,前角损伤或软骨片游离于关节。

2.膝关节过屈试验;膝关节极度屈曲时剧痛,后角损伤。

3.半月板旋转实验(McMurray-Fouche实验)和回旋(或旋转)挤压试验:

McMurray于1949年发表半月板损伤检查法,即麦氏征。

其方法主要是屈膝屈髋,旋转小腿检查,这一方法主要诊断半月板后角损伤(特别是内侧半月板损伤)。

后来人们改良了这一方法产生了上述两个实验。

它门的基本原理就是从后角-体部-前脚,使股骨髁挤压胫骨平台上损伤的半月板,通过挤压、牵拉、撕动半月板而诱发疼痛。

①、半月板旋转实验(McMurray-Fouche实验):

病人仰卧,完全屈髋、膝位,一手放在关节间隙处做触诊,另一手握住足跟后做大幅度环转运动,内环转检查外侧半月板,外环转检查内侧半月板。

维持旋转位置下将膝关节由全屈位逐渐伸到90°位,出现疼痛、响声为阳性(此为McMurray实验)。

注意发生出现阳性体征时的关节角度,屈曲位为后角损伤,90°左右为体部损伤。

再维持旋转位置下将膝关节伸到微屈位出现疼痛、响声为阳性(此为Fouche实验),此时出现阳性体征为前角损伤。

②、回旋挤压试验:

仰卧,将被检查的下肢置于屈膝屈髋位,足跟抵臀部,检查者一手按住患膝关节间隙处做触诊,另一手握住踝部,小腿行极度内收(外展),同时做外旋,内旋,保持这种应力下伸直,出现疼痛、响声或弹响感为阳性为阳性。

弹响感即为有物自关节间隙向外推动手指的感觉,有时这种跳动可以用肉眼看见。

应注意疼痛与弹响、弹动感之间的时间关系,一般疼痛多在弹响弹动感之前出现,而当弹响或弹动感一旦出现,疼痛往往立即缓解。

但有时也会出现在接近伸直位时引起疼痛,且不能进一步达到完全伸直,疼痛因而也不消失的情况。

内侧滑膜增厚,即棚架综合症,有时也可同样出现响声。

4.研磨试验(Apley试验):

俯卧,膝屈90°,下压小腿并作内旋外旋研磨——疼痛,外旋痛时内侧半月板损伤,(因为此时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发生摩擦,股骨髁正好挤压在胫骨平台上)。

提拉小腿向上,并做内外旋运动——疼痛,外旋痛时内侧副韧带伤(因为此时股骨髁与胫骨平台分离,而内侧副韧带恰处于紧张状态)。

适用于髋关节强直病人。

5.蹲走试验:

检查后角损伤。

嘱病人下蹲走鸭步,并不时左右变换方向,若出现,膝关节因疼痛不能充分屈曲,弹响或疼痛为阳性。

这主要是因为下蹲时身体的重量使胫骨平台与股骨髁正好挤压在损伤的半月板后角。

适用与青年人。

以上试验没有一个试验是唯一依据。

辅助检查:

X线平片不能显示半月板形态。

关节空气造影,碘溶液造影,或空气——碘溶液造影可辅助诊断。

MRI诊断较为准确。

关节镜:

可明确半月板损伤,韧带及软骨病变。

治疗:

半月板损伤后失去正常张力,产生异位活动,其撕裂缘变圆钝,变软。

镜下软骨退行性变,细胞坏死,基质破坏。

久之(陈旧性半月板损伤)出现慢性滑膜炎,滑膜肥厚,关节肿胀积液。

破裂的半月板对关节软骨长期反复啃咬、磨损引起关节软骨尤其是股骨髁的软骨损伤,因此半月板损伤必须处理,处理越晚,上述病理变就越严重。

1887年Annandale首先将撕裂的半月板切除,取得了疗效。

如半月板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